《中国奇谭》从1月1日在B站开播以来,获得了一边倒的好评,8集上映了4集,就已带动“国漫复兴”相关话题的热度高企。“上海美术电影厂的质量回来了”、“中国版’爱死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将是国产动画复兴浓墨重彩的一笔”……
8集动画短片,8种不同画风,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妖怪故事”,从古代神话到乡土变迁再到未来世界,展现了充满奇幻色彩的中式志怪美学。
截至目前,《中国奇谭》在B站播放量接近8000万,豆瓣评分9.4分。还有网友试着总结了它成功的范式:美影厂熟悉的画风 + 流畅的情节 + 恰到好处的结尾 = 让人回味的好故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就曾以《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空》《哪吒闹海》与《三个和尚》等长短片把中国动画推上了巅峰,并且在国际上也大展风采。
《中国奇谭》在其表现形式上也再次回归所谓的中国元素,并且继承其自身传统,结合剪纸、皮影、国画、木偶、折纸等艺术形式,来制作独特的“美术片”。
但真正受到喜爱的核心可能还在于,观众们透过虚构的神话故事,看到了自己,虚实结合,引起共鸣。
第一集里打工人小猪妖的独特视角、第二集送货郎迷失鹅山的玄幻、第三集小狼与人类儿童的天真无邪、第四集对乡村童年的怀念,都与当代人的记忆与生活密不可分。
《小妖怪的夏天》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被讨论得最多,也是让观众心情起伏最多的一集,浓淡相宜且极具水墨意味的图像结合精彩且朴实的故事,让这个短片达到了完美融洽从而十分受欢迎。
它以《西游记》为背景,将一个颇为现代的职场故事植入陪伴许多人成长的故事框架中,社会议题往往是引起广泛讨论的“原爆点”。
主角不再是师徒四人,也不是原著里有名有姓的角色,而是经常被大圣一棒打杀的“众小妖”中的一员。小猪妖一出场就是躺在树下摸鱼,打工人的代入感立马来了。
然后是欺下媚上又无作为的中层“熊妖”、一副神秘面孔的高层“狼妖”、从未露过面的“大王”,公司的层级关系有了明确的对应,“浪浪山”成为了疲倦职场的代名词。
导演於水说:“我想创作跟我们自己有关的故事,而这种故事就会引起最广泛的共鸣,我的视角就放在小猪妖身上。小猪妖代表了很多在外打工又迷茫的年轻人,在刚步入社会时总有一些困难和困扰,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表达的出口。”
小猪妖出生于浪浪山,长大后被山里最具权威的“公司”选中,成为一名级别最低的办事员。最底层的小猪妖信息也最为闭塞,唐僧是谁他也不知道,还以为孙大圣也和“大王”一样身穿盔甲。但是,小猪妖大胆创新,造箭时加羽毛,让箭射的更准,却被领导“熊妖”当场折断,并斥责“你在教我做事?”
职场的年轻人感受到了共鸣,“拒绝底层创新,只要盲目服从”,“小猪妖被熊教头压榨劳动力,自己独自打牌享乐,下达过分命令,有种妖界职场的感觉。”网友评论到。
众小妖被分配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繁重工作。一天做好1000支箭、一天砍好1000斤柴,疲于奔命,累得两眼发黑。好不容易弄来足够的柴火,却被狼首领一把火随手点了,因为大王改主意了……
工作和家庭在两条不同的岔路上,小猪妖下山购物顺便转道回家,突然转入的家庭生活给故事增添不少暖意。不懂事的弟弟妹妹抢了包子一哄而散,被母亲叮嘱要多喝水,关心他不要太累毛都秃了,这些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对话,也让社畜们有了更多的共鸣。
但是,小猪妖的内心是向善的,仍然保持着感知外界的好奇心。它从人间了解到,唐僧是普度众生的高僧,他身边的徒儿也是妖怪。它第一次知道,原来妖怪也能弃恶从善,被人类称为英雄。
于是他想要“离开浪浪山”。
眼看师徒四人走向浪浪山布置的陷阱,小猪妖第一次违背了大王,告知他们这是个陷阱,而迎接它的,是孙悟空的当头一棒。黑暗,但现实,这就是小人物无人问津的一生。但这不是西游世界的结局。
“这是三根保命毫毛,你把它收好,以后用得着。”
原来之前大圣是在逢场作戏,麻痹小猪妖身后紧追不舍的狼首领,他依旧是那个我们童年最爱的孙悟空,火眼金睛、机智善良、正义,从不错杀好人。
《小妖怪的夏天》的片名英译为“Nobody”,直白地道出了小人物的命运。然而,nobody is a nobody, everybody is somebody.
小猪妖离开浪浪山后,转身去了鹅山…(不是
《鹅鹅鹅》
第二集《鹅鹅鹅》是最抽象、奇幻的一集。画风像中国传统水墨画,简洁却很有意境,中国风味扑面而来。
整个故事没有对白,而是以默片式的字幕呈现。导演胡睿在一个采访中解释说,其实最初设定是有画外音旁白的,但到做分镜的时候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女中音,所以只好把要说的话先挂在分镜当中,“可是看的时间久了后,就会觉得像我们玩游戏的记忆,打游戏的时候,经常中间会出现一些任务,这个体验我觉得特别符合当代青年的基本生活经验”。
黑白再加上红色点缀的画面,是这一集动画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其实这也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导演胡睿的作品大多都是黑白,但做着做着他就听到流言说“胡老师会不会是色盲?他为什么总做黑白?”他也不好辨别,于是在黑白画面中才又加了红色作为点缀。
这是一个失去鹅的故事,讲的却是关于“笼”。故事改编自南朝时期的志怪小品《阳羡书生》,也称《鹅笼书生》。
“你是个(有着十级黑眼圈)货郎,今天要送两只(长着尖牙的)鹅到邻村;路过鹅山,你失踪的地方……”
在鹅山,你遇到一个狐狸变成的书生,书生让你送他去对面那座山顶,他钻进了鹅笼里呆着,并顺手吃掉了那两只鹅。
你将书生送到后,书生拿酒款待,来都来了,就坐下来喝一杯吧。席间觉得寡淡,书生于是从口中请出心上人兔女作陪,随即酒醉睡去。
兔女见书生熟睡,便请出自己的心上人猪精。
兔女睡去后,猪精也请出自己的心上人鹅女。
猪精睡着了,你和鹅女聊得很开心,互相喜欢,鹅女想要藏在鹅笼里让你带他出山。
你犹豫了一番,你怕鹅又有鹅,当你最终下定决心要带她离开时,书生醒了。
于是,各方归位,一切复原,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各有秘密心上人,欲念层出不穷。蒲松龄就说:“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鹅笼,也就成为了形容幻中生幻、变化无常的典故。后来钱钟书把这种互相嵌套的回环效果称为“鹅笼意境”。
对于故事的解读,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有人从中悟爱情,有人从中看人生。
有人说,鹅隐喻人生路上的“机遇”,犹豫就会败北。
有人说,货郎背在笼里的两只鹅,象征欲望和人性。他在鹅山失踪:“丢失了两只家鹅和一只未曾拥有的天鹅,也丢失了 ‘我’ 自己。”
还有人说,鹅笼的两只鹅是你的理想、信念,是你的初心,鹅山是社会,是你走失也失去鹅的地方。路上碰到的狐狸书生是是你想逃却逃不掉的规则……
导演胡睿用四个字来解读这个故事:“人心似水”。“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出原来的文本是讲人心多变的生活本质;它既不讽刺谁、也不伤害谁,只是古人用生动有趣的笔法描述了一个志怪故事。”
导演的改编和原著最大的改动在于,原著中货郎一直是旁观者,跟吐来吐去的男女没有什么太多关系,而在《鹅鹅鹅》中,货郎与其中的一个人物产生了感情,是看故事的人,也成了故事里的人。
在目睹人心难测、幻中生幻的场景后,鹅女的突然表白让货郎犹豫不决,他既欢喜,又担心前后生变而踌躇不前。当他终于下定决心接受时,女子却被瞬间吞回他人肚中,烟消云散。这种患得患失其实也是许多普通人面对心爱之人、心爱事物时的写照。
导演解释说,“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表白,对于少年的货郎来说太重大了,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面对这种情况,其实大多数人都跟货郎一样,是没有勇气立刻就答应的,我们会患得患失,当抓不住的时候,我们还想留一点纪念聊以安慰,但很多时候记忆也是靠不住的。所以到最后,当他拿起少女的耳坠,这最后的念想都一下子风化了。”
鹅山是另一个重要的意象,鹅山并没有危险,它就是很美的一座山,一个客观环境,是人心里的起伏才有危险。这个环境会让我们联想到“得失”,或者是更大的让我们担忧的事情。对此,胡睿导演结合他的生活经验,给了观众一些可供参考的解读:
“鹅笼”就好像承载着我们的某种焦虑。当生活中我们缺乏安全感,人之常情就会有所焦虑,与其时时事事担心“鹅笼”的出现,倒不如放开胸怀,达观一点。
比起担心自己的焦虑,用如此宝贵的时间往鹅笼里钻,不如试着学会接受得失,问自己:失去了又会怎么样呢?其实也不能怎么样,你还是你。
“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
第三集《林林》讲述狼女林林自我觉醒的历程。这个故事更像一则“身份认同”的当代寓言。如同导演杨木所说:“就像青少年时期会不自觉地模仿那些很酷的同学,模仿他们的举手投足、说话习惯,身份认同似乎就是成长中的重要一课,但长大后回望,会生出不同的感觉”。
林林因孤独而涉足人类世界,她渴望寻求伙伴的认同,当猎人说“果然和我们是一样的”,她才放心地高兴了起来,却因此让自己和母亲陷入危险境地。
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讲述乡土眷恋。乡村巴士把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也带走了一些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它带走了王孩儿,和关于王孩儿的传说,它也带走了神仙、妖怪、两个影子和狗,带走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徒留一地回忆。
其他几个故事《小满》聚焦孩子的精神世界,《玉兔》是古代神话嫁接科幻想象,《小卖部》以石狮子和门神视角呈现人间烟火,还有讲述现代版“田螺姑娘”的《飞鸟与鱼》。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八个故事都以传统文化和东方哲思拓展着中国动画的表达边界。
在起初制定《中国奇谭》制作方向时,这个“半命题”的作文,就被定位在“和妖怪有关”的故事当中。
总导演陈廖宇认为:“妖怪并不是传统的、古代森林里凶神恶煞的,也有科幻的外星人和当下胡同里的小妖怪。从任一维度来解读,妖怪其实就是人类对未知的一种形象,也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投射,或者说妖怪其实就是人类自己的另一面。”
在《中国奇谭》的创作过程中,陈廖宇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上美影一直以来的那句理念“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二是对于中式奇幻的坚持,“不要让中国特性成为创作负担”,创作的基调是自由,要让传统文化“为我所用”。
迷醉于《中国奇谭》的网友们共同心声之一是,“童年又回来了”。毕竟,几代人都是在看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长大的。
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漫画家特伟的带领下创立了美术片组。1957年,美术片组从上海电影制片厂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是就有了:
“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
《骄傲的将军》(1956)
第一部彩色剪纸片 《猪八戒吃西瓜》
(1958)
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0)
第二部的水墨动画片《牧笛》
(1963)
第一部折纸动画 《聪明的鸭子》
(1960)
第一部剪纸系列片《葫芦兄弟》 
(1986)
第一部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上下集1961/1964)
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 
《哪吒闹海》(1979)
第一部木偶系列片 《阿凡提的故事》
(1980)
第一部科普动画系列片 《黑猫警长》
(1984)
中国第一部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
《三个和尚》(1980)
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的
《九色鹿》(1981)
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水墨片
《鹬蚌相争》(1983)
根据《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的
《天书奇谭》(1983)
“小邋遢,真呀真邋遢……” 
《邋遢大王奇遇记》(1986)
“中国水墨动画绝唱”
《山水情》(1988)
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最著名的童话形象 
《舒克和贝塔》(1989)
这些动画要经典有经典,要创新有创新,以至于21世纪前,中国人心里,动画就该是上美影这样的——有中国特有的画面叙事,清新隽永,活泼灵动。
2023年,是中国动画诞生百年之后的新起点,《中国奇谭》无疑开了个好头。
 良仓今日好物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