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给大家分享过最近的高分国产动画《中国奇谭》,评论区也是争议很大,有妈妈留言还挺尖锐——
“OK妈,你是认真的吗?这种画风孩子能接受吗?”
我没有立马回应这条留言,因为文章里其实有写到这块的考虑和建议。做公号以来,一直会通过文章输出自己的观点,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但是真的也别矫枉过正了,就像推书单,也会有妈妈来问:
“这书你好意思推?里面有恶作剧的情节,娃难道不会跟着学坏?”
孩子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不是一两句回复就能掰扯清楚的,说多了又是老生常谈。不过最近看到了一句话,我顿时醍醐灌顶:
“有些书,你是需要等一等的。千万不要因为现在无法理解,就拒之于千里……”这句话就出自于文学大佬余华,在一档综艺节目里的聊天对谈中。
这也是我最近特别想给大家安利一档节目,《我在岛屿读书》。节目邀请了三位作家界的顶流——余华、苏童、西川,去海南的一个小岛上,聊聊人生,吹吹海风,发表文学和书籍的感想。
西川,余华,苏(从左到右)
就是这么一档没有明星,节奏又慢得要死的综艺,非常罕见的再豆瓣拿下了9.1的高分,还窜上了近期热门综艺第一名。
节目一开播我就陆续追看了,很多对话的内容都想逐字逐句的摘抄下来,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除此之外,我们这些做大人的,关于“阅读”,也太需要一些专业人士的引导了,都说要多看经典,那经典作品也有千千万,到底该怎么选?都说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是浪费时间,但大脑就是爱看些轻松的,沉闷的严肃文学就是啃不下去该怎么办?
当我们能把脑子里的疙瘩给解开,才不会一看到网上的“风吹草动”就陷入迷茫。
01
众所周知,余华是文学界知名的泥石流、脱口秀大会编外人员,他早年接受采访的视频现在纷纷被网友挖出来,剪辑成段子,谁也没想到,作品写得这么深沉的一位严肃文学大作家,开口能这么有趣。

比如他立志开始写小说,为的就是能去县文化馆工作,可以一整天自由自在的在大街上闲晃。
“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我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我想反正那些人也在大街上,结果发现我是第一个到的,我就知道这个单位来对了。”
记者问他,中国作家和法国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余华淡定且自信的回复:“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
更离谱的是,他还安排坐在轮椅里的史铁生去当守门员,“史铁生第一次长途跋涉,我跟莫言、刘震云三个人把史铁生扛上货车,我们还在那儿进行一场足球比赛,我们让铁生当守门员,铁生坐在轮椅里,我们说你就在这待着,把门守住,沈阳文学院的孩子不敢踢,怕把铁生踢坏。”
所以余华的好朋友苏童是这么评价他的,你看《活着》是这么一部深刻的小说,但余华是这么一个人,穿着大花裤衩就来上节目了,内心就是一种喜悦的崩溃!
余华和苏童是相交几十年的好友,逮到机会能面对面吐槽苏童,嘲讽技能更是拉满。
余华提到自己的书太多,搬家太麻烦,有一次就很愚蠢的把别人给他的信全烧了,其中就包括了莫言和史铁生的,这两个朋友的信烧了很心痛,但唯独不心痛苏童的。
因为苏童当时是一家文学刊物的编辑,他写的信都是来问余华约稿,用圆珠笔写的信,下手太重。有一回余华拿起信对着光一照,发现纸上还有上一封信的印迹,但抬头是铁凝姐,下面的话一字不改一模一样。
苏童俨然就是手写群发短信的鼻祖,给朋友写信也太不走心了。
余华还爆料苏童,身为一个作家,但不太会用电脑,经常让编辑崩溃。
有一次苏童的作品要在海外出版,编辑好不容易翻译完,苏童突然来了兴致,要把自己的原文改一改。
但他不知道怎么在电脑里给改过的文字标红,改完的电子稿还是这么纯黑的一片交到对方手里,编辑当场就崩溃了,好嘛,到底哪里改过哪里没改过,要从头到尾一行行再校对一次。
就是看这两个老友聊天,我都可以听一整天,除了冷不丁冒出来的搞笑段子之外,更是让大家看到了那些写出深沉苦难的文字作家,在看透人间百态之后,是怎样的豁达恣意。
02
除了这些相爱相杀的快乐,最打动我的是在这个节目里,他们用慢悠悠语调的回忆过去的那些事,那些人。
必定会提的就是老朋友史铁生。很多人认识史铁生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我与地坛》,知道了文坛有这么一位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的作家,21岁瘫痪坐上了轮椅,后来又饱受严重的肾病和尿毒症的折磨。
提到史铁生,大部分的人都会带着一种悲悯的情绪。
但余华一开口提到老友,就打破了这层刻板的滤镜。他口中史铁生,就好像一个温暖的太阳。“铁生经历了这么多,但他是一个对世界完全没有恶意,没有怨言的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有一回史铁生刚被分配到了一套房子,是个四居室,还安装了电话。他立刻给余华写信,毫无保留地和老友分享自己的快乐,“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了。”
苏童说到,以前他们在海南办笔会,从北京到海南需要换乘飞机、轮船各种交通工具,他就背着史铁生一路到了海南。
他的描述好动人。“我是记得他的体温”,他没有觉得做“人体搬运工”是一件多麻烦的事情,更多的是怀念,因为背着的“是一个文学最圣洁的灵魂”
这帮老友从来也没有把史铁生当成“易碎品”保护起来,踢足球就安排他当守门员,逛菜园就摘一个黄瓜冲一下塞给他啃……
已经离世12年的史铁生,又在老友们的讲述里,重新活了一遍。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被遗忘才是。
那个时代的人就很纯粹,这帮年轻作家聚在一起就是聊文学,可以天南海北的扯上一整夜。
那是来自从前慢的时代,老一辈文人的风骨,对文学的热爱,以及老友间的惺惺相惜,点点滴滴、细细碎碎中带来的最纯粹的感动。
03
这几位老作家也关心年轻人现在在读什么,节目里90后的旅游博主房琪谈到,相比于看经典名作,她其实看的更多的是言情小说,但她也并不觉得羞愧。
苏童立马回应,确实是,从来不觉得丢脸,阅读不存在羞耻感,阅读从来不可能不可以让人们产生羞耻感。
“你选择的阅读,一定是有一种召唤的。 当然这里会有区别,比如今天恰好是琼瑶在召唤你了,但她的召唤只能让你走5米;但你读列夫托尔斯泰,他可能对你的召唤是让你往前走50米,100米。这里是有微妙的判断。虽说阅读本身是没有贵贱之分的,什么阅读都值得你去读,但我还是最强烈地建议大家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余华提到自己直到35岁的时候才读懂了鲁迅。
小时候只是被动的从课本里了解鲁迅,却感受不到鲁迅的伟大。直到后来有个朋友要把鲁迅的小说拍成电影,让他来做策划,他这才匆匆地跑去书店买了一套鲁迅全集。
读到狂人日记的开篇就被吓了一跳,只一句话就把那个人的一种疯子的精神状态给写出来。
后来又看了《孔乙己》,那真是太了不起了,开头就不同凡响。孔乙己一次次来,但当他的腿被人打断以后,像鲁迅这种级别的小说家,他没有说他怎么走来。只是叙述着外面有个声音,要一杯黄酒。孔乙己那时候腿被打断了,坐在地上,酒店的掌柜说孔乙己你还赊了账的。孔乙己就很就很羞愧,他说我这次付现钱,当他把那个手掌打开了以后,里边有铜钱,他满手是泥,这个时候鲁迅不失时机地写他是怎么走来的,原来他是用这双手走来的。
鲁迅就用最简洁的方式,告诉大家,一个腿断的人,是怎么走过来的。看到这种描述,内心是颤抖的,震撼的!
20岁的时候你拒绝的书,没关系等一等,可能有些东西你要到50岁才能体会到,你才能赞美它,肯定它。但我们需要保持日复一日走进它的脚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中成长。
最后回到咱们爸妈最关心的问题上来,该怎么给孩子选书推书?
第八期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话题说起来是很宽泛的,孩子可以看的类型,主题是很多的,但现在家长最容易犯的一个误区是,过度低估自己的孩子。
就以为二年级的孩子你以为他还很小,很单纯,所以你就给他看二年级学校推荐书目上的童话,其实你和他聊天,他心里想的远比你认为的,要复杂的多了。
所以二三年级的孩子,可以适当读一下四五年级的阅读书目。你以为他读不懂的书,其实他完全能看懂。儿童文学也是要给孩子撕开一个角,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人性是什么样。
孩子在成长中也有很多沉重的辛酸的东西。孩子一样需要阅读来抵抗成长中的恐惧,用文学书籍来做一个压舱石,来奠定他们的人生。将来,孩子们就能依靠曾经阅读过的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去面对所遇到的一些艰难和困顿。
余华就给三年级的儿子推荐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儿子看了后惊叹,“原来这世界上还有比哈利波特更精彩的书。”到了四年级,儿子就自己能看狄更斯了。
孩子的阅读就是要一步一步来,你可以给他看深一点的书,情节强一点的,其实他就是当在看故事,不一定能够完全深刻的理解,但多少能在心里留下一点痕迹。

看完节目,我又重新把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翻出来读了一遍。
“眼前浮现出的是苍苍莽莽的群山,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心灵有被洗过一遍的通透感,感谢这帮老顽童们,又让我和这些最纯粹干净的文字相遇。
能让我们慢下来,重新去翻看几页书,这也就是这档综艺全部的意义。
如果大家很喜欢今天的推文,记得“点赞”“在看”双连击哦~
↓↓↓ 点击"阅读原文"  看历史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