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023年1月,“倒奶杀牛”的消息在行业中传播开来。(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4885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 2023年开年,王牧之了解到收奶价格继续下滑,为3.5元/公斤-3.8元/公斤。“低于3.8元/公斤,养殖户绝对亏损。”
  • “往年乳业周期下行时,奶价低,原材料的价格也低。但现在奶价低,饲料价格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梅岭
责任编辑|张玥
2023年1月初,宁夏的奶牛养殖企业负责人王牧之,在朋友圈里发布了一则“刚出生的小公牛出售”的信息。小视频里,数十头五十多公斤的小牛在干草堆里趴着、卧着,等待着自己被卖出的命运。
“2023年我开始卖乳牛了,1500块钱一头,可是没有人要。”王牧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作为一位老养殖人,2006年他就已经是当地的养殖大户,2008年乳业风波时,他成为当地第一批采取卖牛自救措施的养殖户。
王牧之还记得,当时原本2万元一头的奶牛,只能以6000-7000元的价格卖掉。2015年-2017年,当他面临第二次乳业下行周期时,杀掉了自己四分之一的奶牛。
近期,他又再次感受到了原奶市场的下行压力,并且“和过去不一样”。
新年伊始,据多家媒体报道,河北、内蒙古等多地生鲜乳生产区的奶牛养殖户开始出现“倒奶杀牛”现象,引发多方关注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回应:河北省没有发现倒奶杀牛的现象。
对此,曾在知名乳企担任高管、现就职蒙牛集团的吴松航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在最近的工作中,没有接触到杀牛倒奶这些问题。”
在乳业独立分析师宋亮看来,目前原奶市场没有倒奶杀牛的现象,但是有这个苗头。“未来会不会杀牛?会。会不会倒奶?不会。”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

奶价跌破成本线

宋亮认为,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所谓的“奶农倒奶”是不准确的。奶农指的是养殖头数在十头以下规模的散养个体户。50头以上,业内称为规模化养殖。目前,中国奶牛以规模化养殖为主。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2021年,中国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0%,比2012年提高了87.7%。在这个背景下,大型奶企有自己的专属牧场或关联牧场,也存在与养殖场是否有固定合作关系的经营模式区别。
2021年,中国牛奶总产量3683万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宁夏等10省份均超过1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2.6%。
一位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助农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我们这里没有出现倒奶杀牛的情况。”另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牧民近期也看到相关报道,在他看来,这算是对市场不满的一些无奈之举,“但我身边的牧民没干过这种事”。
奶价下行,是2022年以来,养殖户们面临的共同难题。根据农业部2023年1月数据,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4.12元/公斤,同比下跌3.1%。
近期,多地举行了生鲜乳价格协调会议。
2022年河北省第四次生鲜乳价格协调会议上,推荐生鲜乳交易参考价为4.1元/公斤,最低不低于3.93元/公斤,鉴于当前奶业产销形势严峻,养殖场委员本着与乳企抱团取暖的原则,主动提出最低价格下调至3.85元/公斤。
会议提出,下一步,乳企要做到对合同内奶源应收尽收。
2023年1月9日,山东省发布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公告,确定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生鲜乳交易参考价为3.85元/公斤—4.10元/公斤。山东省也提出,乳企要做到应收尽收、如期续签收购合同,并在后期根据困难缓解情况适当补偿差价。
最低价格下调至3.85元/公斤,对于养殖户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9年以前,国内牧业的成本价格约在3元/公斤-3.3元/公斤。随着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移,“养殖户现在的成本在3.5元/公斤-3.8元/公斤,低于3.8元,牧业就会亏损。”宋亮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23年开年,王牧之了解到收奶价格继续下滑,为3.5元/公斤-3.8元/公斤。他对此忧心忡忡。但他所在的地区,目前并没有出现倒奶的情况。与养殖企业合作的乳企,从上个月开始已经有减少收奶量的行为。王牧之的养殖场,最近被要求少收1-3天的奶量。
“这些奶,我们只能以低价卖给私人的小奶贩子。”王牧之说。他卖出的低价,在2.2元/公斤-2.7元/公斤之间。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以2.8元/公斤卖出,他一次将损失3万元,2.4元/公斤将损失约5万元。
但他依旧庆幸,因为自己有固定合作的乳企,即使价格走低,收奶天数减少,依然能继续坚持。“没有和大企业合作的,我觉得今年会直接死掉”。
宋亮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会继续收奶。但一些中小乳企,可能会在2023年中断合作关系,因为这些企业的业绩并不好,可能会减少收奶量。这会造成一部分中小牧业奶没有地方销售的局面。
吴松航认为,没有固定供应渠道的养殖场,平时都是谁的收购价高就卖给谁,没有与乳企形成固定合作关系,因此在乳企需求量减少时,就不会再收购这种无固定关系的牧场奶源。
反之,与乳企有固定供应关系的牧场,则会比较稳定。奶源价格波动时,乳企会通过持续收购,保证合作牧场的经营稳定和安全,不会出现杀牛倒奶情况。
2

近两年饲料越来越贵

王牧之的朋友拥有一个约200头奶牛的牧场,由于没有和乳企签订合同,每天只能以低价卖给小奶贩子,每天需要贴进去一万元,在近期选择将牧场的牛全部卖掉。
怎么卖?单产是否达到25公斤,是判断一头奶牛是否有价值的标准。
单产25公斤以下的牛,由于产量过低没有人要,会被直接杀掉。25公斤以上的会被更大规模的养殖户接手,后者再将自己手中的牛群进行新一轮的淘汰。
宋亮认为,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损失,会把一部分牛淘汰掉,这属于正常情况。
“当奶价下行跌破成本线时,奶产得越多,养殖户就会亏得越多”,宋亮说,但核心是,淘汰的是什么性质的牛?是产量开始下降的淘汰牛,还是青壮牛?
据他了解,现在并没有出现淘汰青壮牛的局面。
上述内蒙古地区的助农人士认为,养殖户卖奶牛是正常行为,只要不是大面积的就可以。而多位内蒙古养殖户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当地还没有这种情况。
乳企显然成了养殖户的风向标。王牧之时刻根据行情和乳企动作来判断接下来自己的举措。据其了解,有些乳企在最近一个月内,让养殖户淘汰了4次“无价值”的牛。
于是,他开始卖乳牛。“最终的自救办法就是,闲牛卖掉”,但却没有人买。
由于过往两次乳业周期下行带来的印象过于深刻。2022年12月,曾有当地的养殖户提出,将自己手上的60多头奶牛以不错的价格赊给王牧之。他坦言,“我不敢要”。
他要面对的是养殖成本,与无法判断是否能把奶卖出去的困境。在他看来,这一轮低谷,与过去很不相同。
“往年乳业周期下行时,奶价低,原材料的价格也低,各方面会有一个平衡点。但现在奶价低,饲料价格高。”王牧之说。
根据农业部数据,2023年1月第一周全国豆粕平均价格在5.04元/公斤,同比上涨32.6%。这个数字在去年9月,为4.6元/公斤。
王牧之解释,奶牛养殖中,最重要的饲料为豆粕。“豆粕涨了,棉籽、棉粕这些原材料就会跟着上涨”。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前一日,他刚刚进了一车豆粕,装车价格是4550元/吨,加上280元的运费,接近5000元/吨。这个价格在2022年年初,仅在3000元出头。
但在2022年10月,一吨豆粕,王牧之要付出高达6000元的价格。
据饲料行业信息网,2022年11月中旬豆粕价格触及历史高位,超过5600元/吨。2023年1月13日该网提到,沿海豆粕现货报价多运行在4560元/吨-4640元/吨。
宋亮说,原材料价格上行在2020年以后形成,无论是玉米、豆粕、饲草料价格都在上涨。但他认为,2023年养殖成本会有所下降,原材料价格会回落。
3

供过于求,消费疲软

2018年,中国生鲜奶价格从低谷反弹,进入上行周期,2021年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受访养殖户记得,2018年-2021年是黄金期,最高点生鲜乳价格一度上涨至6元/公斤。平时交奶一天只能挣一万,高峰期一天能挣三四万。
出于对未来市场和经济形势的判断,奶业在2018年以后开始了养殖扩张,拉高规模化养殖的比例以及存栏量。吴松航表示这本身并无战略问题,但2020年初暴发的疫情,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层面的影响,是任何人在2018年都始料未及的。
对于目前的市场表现,吴松航认为直接原因是养殖成本增加,牛奶价格下降导致。
深层原因是奶源过剩。乳业竞争加剧,行业内卷,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市场增长普遍低迷甚至下滑,需求量降低,所以只能减少收奶量或降低收奶成本。
“根本因素,是整个社会层面的消费能力降低,导致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效应。”吴松航说。
宋亮也认为,对于这一次的市场反应,不应该用周期来解释,根本原因是疫情影响导致的消费需求大幅下滑,尤其是中高端乳制品的消费需求下降明显。“终端消费需求疲软,引起对上游价格和收奶的影响。”
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城市家庭样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快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9%,但液态乳品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只有1.7%。另一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牛奶产量为2709万吨,同比增长7.7%。
王牧之虽然感叹“乳业周期不平衡,有笑的时候,也就有哭的时候”,但他也认为,总体来说,问题还是生产过剩后的原奶过剩,饲料价格上涨后导致的亏损。
他与专家、企业共同的认识是,消费拉回来,供需才能平衡。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年,他表示,往年这个时候市场相当好,但今年至今还没有感觉到消费重新井喷。
2023年1月9日,中国奶业协会在官方微信号上发文表示,由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当前消费市场整体萎靡。乳品消费增长缓慢,乳企生鲜乳需求降低。
该文指出:得益于各项奶业振兴行动的实施,近年来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均大幅增加。虽对生鲜乳需求降低,但乳企积极收购、加大喷粉。目前养殖领域,生鲜乳收购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上涨,综合效益不断下滑。加工领域,产品销售不畅、喷粉数量增加,资金链面临挑战。生鲜乳交售困难苗头在少数区域已经出现或有可能出现。
4

如何纾困?

2023年1月9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预拨喷粉补贴资金,最大限度帮助乳品加工企业缓解资金压力。中国奶业协会认为,这个政策出台很及时、很有效,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我省提前拨付2023年生鲜乳喷粉补贴资金》公告中提及,为纾解乳品加工企业当前收购生鲜乳喷粉导致的资金困难,稳定全省生鲜乳收购秩序,河北省2022年、2023年分别下达生鲜乳喷粉补贴资金2500万元和1500万元。
一位乳业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喷粉指的是,通过自动化的、无菌的机械流程,将原奶通过烘干等方式混合成奶粉,喷粉时间越短,奶粉就越新鲜,即使喷完的奶粉品质不是特别高,但在保质期延长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低端成人奶粉等。
吴松航对此表示,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在奶源过剩时都会生产大包粉原料存储,因此不会出现杀牛的情况。
为何资金补贴直接给到乳企这一环节?王牧之认为这很正常,“给养殖户一人一万也解决不了问题,牛奶还是消化不了,还是要通过乳企消掉”。
伊利股份(600887.SH)相关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伊利集团始终顶住经营压力,坚持与养殖户签长期合同,即便面对市场供应大于需求的局面,仍然保证全额收购养殖户合格原奶,对多于产品需求的原料奶通过喷粉的方式进行收储消化。
为解决合作养殖户的原奶消化问题,伊利集团每年额外喷粉超过20万吨。
采访临近结束时,王牧之感慨,经过了多少年的行业洗牌,好不容易走到了规模化养殖的阶段,“都想再坚持一下”。
南方周末记者就目前供需问题约访蒙牛集团、君乐宝集团,它们都表示不做回应。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牧之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