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全国各地纷纷迎来感染高峰,与此同时,“专家们”也闲不住了。
在搜索栏里随手输入“专家”两个字,就会出现专家们关于新冠肺炎提出的各种建议。
从橘子煮水,到吃雪糕解决嗓子疼,从无症状居家的意义到新冠后遗症,方方面面,专家们都替我们想到了。

以前,专家说症状很严重、病毒很可怕,所有老百姓都支持他们,努力参与封控;三年之后,也就是去年12月,专家又突然说感染奥密克戎90%以上是无症状、不发烧,当然也不用囤药,老百姓也同样叫好。
还有,当下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有专家指出:
年轻人要放弃高薪职业,去赚钱少的岗位锻炼。
不过,也有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年轻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去结婚生子。
更有同一个人发表以下言论:

①租房歧视论买房者不是房奴,租房的才是。
对此我想表示许多明星因为工作原因也都是租房,难道他们也都是房奴了吗?
②蔑视底层论:“买不起房,只能说明你收入低。不能一有人抱怨买不起房,就说房价高。中国房价不高,还很低。”
③买房孝顺论:早买房是孝顺父母,不要怕掏空4个钱包6个钱包,因为父母的钱包终究是你的。
而在“中国老百姓到底多富有”这个问题上,专家们可从没让人失望。

有专家表示:
中国人现在平均家庭资产300万,谁家没给50万呢,中国人没那么穷!
既然老百姓那么有钱,不做点什么可就对不住国家了,随即就有专家号召大家:
把钱花光,为国争光。
④歧视女性论:“把生育率低归咎于房价居高不下是找借口,这和女性教育水平有关”、“女性不生育是反人类罪”;
经历2022年,人们对专家的信任和尊敬,似乎已经荡然无存。
专家:“别抢菜,国家不缺生活物资”。

上海人:“嗯?”
专家:“不用囤药,放过期浪费”。

老百姓:“嗯?”
专家:“新冠只是大号感冒,90%的人无症状”。

老人:“嗯?”
专家:“绝大多数人再感染症状不会加重”。
复阳的人:“嗯?”
可以说,新冠成功让专家失去了尊严和脸面,现在专家出来说话,老百姓第一事件就是嘲讽。
而最新的一个专家发言,又上了热搜#专家劝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
我的第一反应是看了下存款,然后就想问问这个专家,8万元能买到哪里的房,可别告诉我在黑龙江的鹤岗。
我建议这位专家拿出自己1/3存款给没房的人买房,如果不愿意,1/4也可以,这样经济好起来了,咱们老百姓也有地方居住了。
真可谓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携手迈向共同富裕不成问题。
现在专家一天天一副“何不食肉糜”的姿态发言,他们知道底层老百姓三分之一的存款是多少?一万?还是十万?
只能说专家心中的老百姓好有钱。
1月8号,孟晓苏在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上接受采访时说:“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

这15万亿要是流动起来,花在刀刃上,中国的经济就有救了。
这钱用在哪里呢?孟专家说:
“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消费,中国经济就恢复了。”
看到此言论,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反正我是有想骂人的冲动。

这几年,摸着良心说,大家的生活并不是太好,尤其是底层人,就拿我身边的朋友来举例吧。
我一朋友,9月份的时候在小区楼下开了一个社区水果菜场门店,开业第一个月,为了吸引人流量,便发放了很多优惠券,再加上店铺有折扣,第一个月一分钱没赚。
结果到了10月份,小区就开始封控,一直到12月,他们也阳了,门店不是歇业就是在家躺着,今天问他收益如何,他说店铺已经关门了,还赔了房东2个月租金。
刚刚过去这三年,像我朋友这样的人不计其数,甚至都没赚到钱,更不要说存款了,那所谓的增加了15万亿存款,究竟有多少是老百姓的个人存款呢?
把总存款按照平均值分摊在老百姓身上吗?能这样来统计分析吗?
这不就是网上所说的段子,我和姚明身高平均1.9米,我和马云加起来是全国首富一样吗?
也难怪网友们看到新闻后会炸锅了,评论吐槽道:
“要是我三分之一的存款真能买到房子,那房地产的末日恐怕就到了。”
“你以为百姓存款很多?你可以用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只要你肯卖。”
“专家这一词从2020开始,成为骗子的plus版”
提出该观点的是中房集团原董事长、企业家孟晓苏,被媒体誉为“中国房地产之父”,毕业于北京大学,是经济学博士。
在经历一波讨论热潮后,被骂上热搜后,他急了,说是媒体断章取义。
昨天,孟晓苏对此回应称:“我从来不认为逼低收入家庭去购买商品房是正确的。我反复强调,要给低收入家庭、新市民与青年人家庭提供保障房,而不是只能去买商品房。
原来,人专家是对那些在银行有几百万上千万存款的有钱人讲的,对于没钱的人,人专家都不屑于建议。
按孟专家的意思:

2022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额约13万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约18万亿,大约减少将近5万亿。
就是要拿老百姓5万亿的存款去填补房地产“窟窿”。说的好听是救经济,其实就是为了救房地产,毕竟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经不忍直视。
有钱人不买,没钱人买不起,房子卖不出去了,房地产的专家们能不着急吗?
那请问孟专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2022年比2021年减少了近5万亿的房屋销售额?
层层因素叠加,别说普通工薪阶层,高净值人群也不会再买,有钱的人早就下手了。
这种鼓励大家买房的想法坏透了,价值观有大问题。
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教授,要慎重自己的言论,不要为了博出名赚更多出场费,非要达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目的。
我们这个社会最不缺的就是专家,每当一个社会热点出现时,立马就会有一大批所谓的专家站出来指点江山。
大疫三年,咱们老百姓算是全世界最听话最实诚的人,说封就封,让解就解。
放眼全世界,除了我们,有哪个国家的人民,能顶着房子、教育、医疗三座大山,义无反顾勒紧裤腰带配合三年?
希望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房地产专家、医疗专家,以后少出来刷存在感。你若少放屁,便是晴天。
【更多阅读】副省长的升迁速度

由清北复交校友发起
泛金融/科技/互联网领域
求职招聘 业务合作 
加入社群 一起成长
关注公号 申请入群
由于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读完请点一下在看点赞,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