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乌鸦电影(ID:crowmovie )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

堆积如山的尸堆中,战友找到了年轻的海因里希…
扒光了他的军服,脱下了他的军靴。
打包成捆,运到洗衣厂,浸泡、清洗、晾干…
再运到制衣厂,缝缝补补,补上枪眼…
就这样,海因里希的军服就送到了19岁新兵保罗的手里…
保罗看到了海因里希的标签...
他问领导:是不是发错了?这件军衣是别人的。
领导说:可能是某个家伙穿起来太小了,这是常有的事。
其实,在军官的椅子下面,满地都是撕下来的旧标签...
每个标签背后都有一个死去不久的新兵…
保罗和他的战友毕业于同一所中学。
老师对他们说:
同学们,你们有幸活在这个伟大时代。


任何犹豫不决都是对祖国的背叛!


上战场吧!去战斗吧!


为了皇帝,为了上帝和祖国!
19岁的保罗和他的同学都很兴奋…
他们觉得,老师讲得太好了,太热血了,太崇高了,自己能够投身于这样一场伟大的战争,真是太幸运了。

他们相信:
只需一个星期,德军就能攻进巴黎;只需一年,战争就会结束。自己将会成为英雄,成为女孩们的仰慕对象…
后来,他们才知道,老师鼓动同学们上战场,却让自己的儿子躲在家里...

他们唱着歌出发了…
“女孩,女孩,我爱你,但我还不能娶你,再等一年就能成真”
走进战壕的那一刻,保罗就后悔了。
哪有什么光荣与梦想,只有一地烂泥和一条臭水沟。
哪有什么钢铁意志和不败英雄,只有一堆老兵痞和怕死鬼…
第一天晚上站岗,黑暗中,保罗感觉有什么动静...
他开了一枪,击中了尸体…
原来,他听到的是老鼠啃食尸体时所发出的声响…
战场是老鼠的天堂,有数不尽的尸体给它们吃…
吃了人肉的老鼠,就不再是老鼠了。
它们体形硕大,皮滑肉厚,能够咬死猫狗,士兵们都叫它们:尸鼠。
保罗开枪后,枪口火光暴露他的位置,敌军狙击手锁定了他的位置…
保罗探头去看壕沟外的尸鼠,一颗子弹命中他的头部…
子弹穿过钢盔,擦着保罗的头皮飞过…
老兵说:你小子运气好,捡了一条命。
这部《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同名长篇小说...
先后三次,分别在1930年、1979年、以及今年的全新改编电影...
无论哪个版本,无论原著小说还是电影都品质极佳…
原著小说,豆瓣得分9.5分...


1930版电影,豆瓣8.9分...


1979版电影,豆瓣8.3分…


最近网飞上线的2022新版,豆瓣9.0开分,后来回落到8.6分…
1930版、1979版、2022版《西线无战事》
与那些纸上谈兵的作家不同,《西线无战事》原著作者雷马克本人就参加过一战...
他18岁入伍,五次负伤…
因此,《西线无战事》中很多战争细节无比真实,基本上可以说是纪实文学…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比如,小说写道…
刺刀是最不济的武器,刺进身体后经常卡住...
只有往对方肚子上猛踹一脚,才能拔出来。


这个瞬间,很容易被敌人刺上一刀。


刺刀远不如铁锹好用,边缘磨得很锋利的铁锹,一锹斜砍,在敌人的肩膀和脖颈之间,很容易一下劈到胸部。
这种细节,没亲身上过战场,没有亲手杀过人,不可能写得出来…
雷马克见过战争的发起者、煽动者、爱好者们未曾见过的东西…


他见过一个膝盖被炸碎的士兵,靠着双手爬行了两公里…

他见过一个跑到急救站的伤员,他的手里捧着肚子里涌出的肠子…


他见过一个二等兵的脑袋被炸掉了半边,血像喷泉一样从腔子里喷出来,一边喷,他还一边跑出去几步…


他见过没有嘴的人,没有下巴的人,没有脸的人…


他见过一个胳膊中弹的伤兵,为了不致失血而死,他用牙齿紧紧咬住自己胳膊上的动脉,咬了两个小时…
雷马克曾五次负伤,可以说是野战医院的常客…
他在医院见过:
腹部中弹、脊椎中弹、脖颈中弹、眼睛中弹、骨盆中弹、肾脏中弹、睾丸中弹的人…

他在书中写道:
到了这里才知道,人浑身都能中弹。
他见过两个死于破伤风的士兵,皮肤惨白,四肢僵硬,活了很长时间,全身溃烂,最后只有眼睛是完好无损的…
由于伤员大量涌入,军医动不动就给人截肢…
因为,直接把手脚锯了,比修修补补的料理伤口简单多了…
保罗的中学同学克默里希,就被锯了一条腿…
护士在他腿上放了个铁丝篓,把被子撑成拱形...
这样克默里希就不知道自己少了一条腿,他只是感觉自己的脚太疼了…
1979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战友们到医院来看他,有个战友看中了克默里希的靴子...
那是一双漂亮的英国军靴,柔然的黄色皮革,靴帮高到膝盖…
大家都知道,这双鞋对克默里希没什么用了,就算他能恢复健康,也没有能穿靴子的脚…
因为没人敢告诉他已经被截肢,也就没有理由把靴子拿走…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克默里希活不了多久了...
只要他一死,护士肯定会把靴子拿走…
1979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雷马克在小说中写道:
尽管米勒惦记着克默里希的靴子,但他的怜悯之心并不比别人少。
假如克默里希还用得着那双靴子,米勒也不会花心思想着弄到它,但那双靴子已对克默里希毫无用处,而米勒刚好用得着。
克默里希就要死了,谁得到他的靴子都一样。
既然如此,米勒为什么不能得到?
比起卫生员,他更有权利拥有它!可要是等克默里希真的死了,那就晚了。所以,米勒才格外留意那双靴子。
战场上呆久了的人早就不考虑那么多了。
考虑太多不实际,考虑太多的人活不下来。
唯有实际的,才是正确的,重要的。
而好靴子,太少了。
1979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没过几天,克默里希终于要死了…
他的肌肉在萎缩,额头突出,颧骨高耸,骨头硬往外挤,眼睛塌陷,嘴唇惨白,牙齿就像是用粉笔画的…
1979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雷马克这样写道:他只是哭着,头歪向一侧。他没有提起他的母亲和姐妹。现在,他独自和他仅仅十九年的生命待在一起,哭着。生命即将结束。
坐在病床边上的保罗,跌跌撞撞的跑出去,抓住一个白大褂:您快来看看,克默里希快要死了。
医生问身旁的护士:怎么回事?
护士说:二十六床的。截了一条腿。
医生叫嚷起来:我怎么知道你说的谁!今天我截了五条腿!
1979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听到医生的话,保罗瘫软下来,他感到筋疲力尽,他在想:我不想骂人了,没有意义。我想一头栽倒,永远也不起来。
就这样,保罗站在克默里希床边,看着他死去。
他的脸上还挂着眼泪,眼睛半睁,蜡黄的眼珠就像一颗旧铜纽扣。
1979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原著小说中,保罗和战友们去医院探望克默里希的情节十分重要,可以说是贯穿了整本小说的关键剧情…
然而,在2022电影版《西线无战事》中却没有拍摄这段…
正因为对原著小说的大量删减,导致了一些原著粉不满,以至于豆瓣9.0开分,几天就垮到了8.5分…
但是,不能因此就认定这部电影不好,恰恰相反,在我心中,它是今年最好的战争电影…
故事结构清晰,制作精良,配乐出彩…
在今年这个弥漫着战火,核战阴云笼罩的特殊时刻,公映这样一部高品质反战电影,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比如,电影中有一段坦克攻陷步兵阵地的情节,原著小说没有,但电影处理得特别好…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是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
它甚至用一组清晰镜头,让观众看到坦克冲进战壕,将一个士兵碾压成肉酱的全过程…
坦克就像是一头头嗜血的钢铁怪兽,在它面前,士兵的血肉之躯是那么的渺小和脆弱…
真实新闻图片中一战坦克
手持火焰喷射器的敌军,朝着战壕喷射,一排士兵被火焰点燃...
他们发出的哀嚎,就像是在炭烤羊肉串时冒油发出的吱吱声…
电影用视觉语言,创造了一个非人间的地狱场景…
断手断脚,老鼠啃尸,坦克碾人,医生锯手,子弹穿透身体留下的硕大弹孔,腐烂的伤口,以及折断的大腿骨横断面都清晰可见…
血腥程度,可以说是近几年的最大尺度,直逼前些年的《血战钢锯岭》…
我曾经说过,优秀的战争电影必定有一个共同主题:反战。
可以这么说,《西线无战事》原著是反战小说的经典之作,三部翻拍电影也都是上乘的反战电影...
它对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有非常深刻的观察、认知和反思…
壹:残酷性
原著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有段时间,双方的战壕距离很近,战壕之间的空地上堆满了尸体…
最倒霉的,是那些受伤倒地,但又没死的伤兵…
离得近的,战友们能把他们拖回去,离得远的,就只能长久的躺在那里…
有一天,保罗和战友奉命去救一个伤兵…
这个伤兵在敌我战壕中间的空地上,和尸体混在一起,很难找到…
战友们只能通过他的哀嚎声,推测他的位置…
第一天晚上,保罗他们爬出去三次...
每次保罗都以为找对了方向,爬过去,却听见他的声音从别处传来。
直到天亮,也没能找到他…
就这样,那个伤兵哀嚎了整整一夜,他的声音渐渐沙哑…
雷马克在小说中写道:
那声音听上去那么凄苦,仿佛来自四面八方。
战友们认为,他一定伤得很重,要么被打碎了骨盆,要么脊柱中弹,肺部肯定没伤,否则他没那么多力气叫喊…
他的意识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否则不会这样不惜体力的哀嚎…
刚开始,他叫喊着“救命”...
到第二天晚上,就开始说胡话了,他念叨着老婆孩子,还一直喊着“爱丽丝”,估计是他女儿的名字…
到了第三天,就只剩下哭泣声…
后来,渐渐没了声音...
就在大家都认为他已经死了的时候,却又传来一阵阵垂死的喘息…
第四天清晨,才彻底没了声息…
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尸堆里翻找多次...
始终都没能找到他,他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但大家都知道,眼前这片开阔地,有一个人在痛苦的挣扎了四天后死去,他有一个女儿,名叫爱丽丝。
贰:荒诞性
有一天,保罗他们连队被轰炸,保罗看见面前被炸出了一个大坑...
他就想躲进大坑里,毕竟炮弹两次命中同一个位置的概率比较小…
他跳进坑里,平趴在地上,左手却抓住了一条胳膊…
原来,炸弹炸开的是一个墓地,他抓住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埋下的死尸…
保罗把尸体从棺材缝里拽出来,自己钻了进去…
轰炸结束后,墓地被炸成了废墟,到处是棺材和尸体...
就连保罗自己都对这死里逃生的一幕感到滑稽和可笑…
雷马克写道:这些死人又被杀死了一次,每具破碎的尸体都救了我们一命。
叁:反思
雷马克的文字,克制而冰冷,并不渲染和煽情…
他对战争有深刻的认知和反思…
他这样描述十九岁少年保罗从军的心情:
我很年轻,不到二十岁。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杀人,我对生命的认知,是绝望、死亡、恐惧和痛苦。
我才十九岁,但我不再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我只相信战争。
他这样描述保罗第一次杀人后的心情:
现在我才知道,你是个和我一样的人。为什么没人告诉我们,你们跟我们一样是可怜虫?
你们的母亲和我们的母亲一样为我们担惊受怕。


我们有同样的死,同样的痛。


宽恕我吧,战友。你从我这儿拿走二十年寿命吧,因为我不知余生该如何是好。
他这样描述一个士兵的生存之道:
我们根本不去思考,只要思考,就立即活不下去。
战场上,只有野兽才能活命。
《西线无战事》2022版剧照
书中有一段保罗去见死去战友母亲的描写…
与读者想象的不同,那并不是一个“开明”而“深明大义”的母亲...
她并不为儿子的为国捐躯感到自豪,她只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般的痛苦…
她一遍一遍的质问保罗:我的儿子死了,你为什么还活着?
接着她问:他是怎么死的?
保罗说:他心脏中枪,马上就死了。
她盯着保罗的眼睛说:你撒谎!我能感觉到,他死得很惨。跟我说实话,我想知道,我必须知道。我知道你想安慰我,但你这样做是在折磨我,告诉我他是怎么死的?
保罗说:我当时就在他身边,他马上就死了。
战友母亲说:你能发誓吗?假如你说的不是真话,你也会死在战场上。
保罗平静的说:能。他当场就死了。
其实,保罗知道,她的儿子克默里希是在截肢后,挣扎了三天,痛苦的死在病床上。
《西线无战事》2022版剧照
雷马克试图向读者揭示一个明显的真相:无论发起者把战争描绘得多么崇高,多么神圣,多么无可避免。
但战争的本质就是:同类间愚蠢的自相残杀。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书中,保罗和他的战友开过一个玩笑…
他们说:
以后,要是有人想挑起世界大战,那就让元首、部长和将军们去斗兽场,穿着泳裤,手持棍棒,互相搏斗,谁活下来,那个国家就算是赢了。
发起战争的人,自己不参加战斗,他的子女也不参加战斗,偏偏让和战争胜负没有利益关系的老百姓去战斗,这毫无道理。
1930版《西线无战事》剧照
1929年这本《西线无战事》出版,仅在德国,首年就销售了120万册…
1930年,小说被翻拍成电影,票房大卖,好评如潮…
雷马克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记者,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然而,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掌控德国政坛…
雷马克流亡海外,定居瑞士…
他的著作被公开焚烧,他个人被剥夺德国国籍...
纳粹甚至随便编了一个理由,就处死了雷马克的妹妹…
电影《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中的焚书场景
事实证明,人类不会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1939年,《西线无战事》出版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千千万万的德国年轻人,在野心家、战争狂、政客的蛊惑下,再次以崇高的名义,拿起枪,唱着歌,上战场…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和保罗一样,在最美好的年纪,以最痛苦的方式,卑微而愚蠢的死去。
《西线无战事》2022版剧照
2022年,我坐在电脑前,看完最新版的《西线无战事》电影,读完创作于百年前的这本小说…
想想当下这个混乱时代,看看身边未满三岁的孩子…
我知道,在1918年10月的某天...
有个名叫保罗的年轻人痛苦的死去,而那些发动战争的大人物们,却在战报上轻描淡写的写道:
西线无战事。
这个世界,每多一个《西线无战事》的读者,就少一个热爱战争的狂热分子。
希望这个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END-
撰稿:乌鸦电影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西线无战事》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
,部分来自网络


精选阅读
跟着书单买好书
大家好,我是书单君。

这几年,后台总看到“书米”朋友问我们,书单有囤书群吗?求进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终于建群啦,在这里,你会遇到和你一样喜爱读书的小伙伴,以及书单君给大家准备的群内专属福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