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英国首相府(唐宁街10号)和财相府(唐宁街11号)这对邻里,可以说是英国政坛权力最大的对门儿~
一个是亿万富豪首相,一个管着国家的金库,再加上类似的教育背景...苏纳克家和亨特家肯定是不缺话题聊的。

最近,专注于打听英国上流社会动态的Tatler就对这两家人下手了:
"首相府的游戏日长啥样?财相说他家和苏纳克家的娃玩得可欢了"

从历史记录看,英国的首相府和财相府其实并不和谐——尤其是在布莱尔和布朗当政期间,两位前首相和当时的财相非常不对付。亨特表示,他和苏纳克的信任度相比前几届来说强多了,所以自己也很享受这种能当作家人的同事邻居。

对苏纳克的两个闺女——11岁的Krishna和9岁的Anoushka来说,和“隔壁叔叔”的孩子玩耍并不陌生。但上一任首相鲍里斯的孩子要么成年了不住首相府,要么刚出生玩不到一块儿,比较凑合。
鲍里斯家的Wilfred和Romy:
而这次就不一样了。“中国女婿”亨特家的三个娃——12岁的Jack,10岁的Anna和8岁的Eleanor,和苏纳客家的孩子完美到彼此年长一岁。
亨特表示,孩子们常常会在所有人下班后,玩捉迷藏。虽然(首相府)“看上去挺小的,但是有好多地方可以藏。”
而12岁的Jack和11岁的Krishna也被Tatler惦记上了:

“想象一下,如果12岁的Jack和11岁的Krishna的两小无猜,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华成更有意义的羁绊呢?现在两个娃肯定不接受这个设定,但如果真的成了,那不也是一段佳话。”

苏纳克亲吻Krishna
亨特家的Jack
可能是由于两边女主人都是亚洲妈妈的缘故,Tatler觉得这些孩子就算进入青春期也不至于特别叛逆——至少,像布莱尔家Euan那种酒驾被抓的事儿,大概率不会发生在这五个娃身上。

所以Tatler再次发动八卦念想开始预测:

"我刊要争取参加一次孩子们的茶会,如果能被邀请参加超级发糖的16岁派对那就更好啦!"
除了孩子玩得到一起,两家人的狗狗也相处的不错(都是拉布拉多!)。苏纳克家的Nova如今是首相府新进网红,亨特家的Poppy也曾在政府内部狗狗选美大赛上得过冠军。两位大人还会专门给狗狗找玩的地方~
而这二位人设也很相似,都是宠妻狂魔。
苏纳克念斯坦福的时候为了追老婆调课的事儿,在他当选首相后逐渐为人所知。除了努力追老婆,他还是个会带娃的宝爸。
而亨特也不止一次炫耀老婆是他的“秘密武器”,他在老婆家人那里还有个绰号叫“大米”(因为妻子的奶奶发不准Jeremy,便索性叫他大米)。

也就是说这两家人的关系就算本质塑料,也是台面上看着最和睦友爱的邻里啦~
那么再说回两家的娃~(八卦之魂燃起!)

苏纳克的两个闺女目前就读的Glendower Prep,是一所著名女校——贝克汉姆家的小七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而这所学校,刚好是学霸天堂Wycombe Abbey的输送学校之一...所以外界猜测这两个女孩子中学阶段有可能去学霸天堂(也是女校)~

亨特的孩子就读的学校目前没八出~不过由于亨特是查特豪斯公学的毕业生,而他们一家刚好也在萨里郡有房子...所以Jack要去念爸爸的母校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看起来两家的娃也就赶紧趁着现在青梅竹马了~升学以后周围就都是同性别了(我这是在八卦个啥??)

男生女生分开,在各自的教室、建筑物乃至学校里分别学习知识,这样的教育模式被称之为
“单一性别教育”
。由于历史、宗教的原因,这种模式在二十世纪之前一直被几十个国家广泛采用,其中也包括我国。

单一性别教育主要在初高中阶段最为盛行。具体到英国:英格兰是单一性别学校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在苏格兰,混合性别学校更为普遍;在威尔士,采用的多为同一个屋檐下,男女生分开授课的“并行”授课方式。
German school girls,1888,作者 Emanuel Spitzer
历史差不多粗略介绍过了,说说咱们现处的社会。
Question One: 单一性别学校能杜绝“早恋”吗?
          (镜像问题:混合性别学校会不会助长“早恋”?)
我们就从家长可能最关心的问题说起。
一提到校园生活,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早恋”:在学校里不学习谈恋爱,那还得了!现在孩子到了英国这么远的地方,家长们难免会更加担心。那么,是不是送到单一性别学校(以下简称单校)就比混合性别学校(以下简称混校)“安全”了?
首先,单校学生并非活在性别“真空”里。除了异性教职工和其他同学的家人之外,单校和混校之间都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之间的社交活动,在校方成熟的监管和引导体系下,去鼓励、协助孩子们学会健康,有益的社交。孩子们会共同完成学术项目,或进行一些社团活动,还会参加学校间组织的主题舞会。想要把孩子锁在异性世界之外并不现实,也非英国私校文化所提倡。
著名女校Downe House和著名男校哈罗公学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舞会上跳舞。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笔者在英国多年耳濡目染的感触是:英国教育业者对在校期间谈恋爱这件事的反应更淡定,态度理性且客观。姑且不提“早恋”这个词的合理性,人类这一物种在青春期产生心理萌动其实再正常不过。孩子会产生心动的感觉吗?也许。这事儿会不会给他/她的人生上一课?大概吧。那……学习成绩会不会直线下降?不太可能。
这一自信并非毫无依据。英国传统寄宿学校成熟、科学的管理方式中重要一环,就是对青少年生理成长快速期的心理辅导和成长关怀。无论性别类型,英国私校中都设有心理健康关怀服务(Pastoral Care),老师会密切关注孩子各阶段状态,并给予支持和帮助。最近身体是否不适?心情是否舒畅?压力是否过大?和周围的同学相处如何?……
有专业团队的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得以安心学业,并尽可能顺畅、积极地处理各年龄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毕竟,
英国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不是培养学霸,而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如果非要问单校能否杜绝“早恋”,或是混校是不是助长“早恋”,答案都不是绝对的。但是,“英国某著名私校学生因'早恋'而辍学”这样的狗血新闻我们却很少听到。

可见,只要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优秀,有着成熟的团队时刻关怀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健康,在这一点其实无需投放太多精力和焦虑情绪。
 著名男校Abington School的心理关怀老师正在与学生畅聊。图片来自学校官网
Question Two: 单一性别学校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吗?
在英国有一种理论是:单一性别环境下的学生状态更稳定,学习更专注。汤布里奇公学(Tombridge School) 的校长就曾称“在同性身边,男孩和女孩们会少一些自卑感,多一些放松和舒适感。” 无疑,单校学习环境中确实少了来自异性同龄人有意无意带来的“比较”压力或“指手画脚”。
著名男校Tonbridge School秀丽的校园风景 
单校的优势也在于孩子们会摆脱性别偏见对于学业本身的“干涉”,更容易找到最擅长的科目,发挥个人最大的优势。比如,总有人认为女孩大多数擅长文科,男孩则擅长理科。有多项研究表明,在“解放偏见”的利好环境下,女校里更多姑娘在科学科目上大放异彩,而男校中更多小伙子选择在戏剧、艺术领域中长期发展(而非浅尝辄止)并最终成就斐然。
还有一说,也是笔者在访校时尤其感同身受的,就是单校的学生(尤其是女校里)看起来尤其自信和放松。即便所学科目和混校里差不多,但单校为了最大化发挥性别本身的潜能,在授课方式、课业规划等各方面都更加精准、高效,更符合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节奏,这或许也给孩子们提供了极大的安全感。
顶级女校Wycombe Abbey的学生拿到GCSE考试成绩的一瞬。
然而一件事总有两面性,所谓优势也可能成为被诟病的对象。比如,混校支持者始终认为,男女搭配共同作业才是真实世界啊,就算单校定期有组织的“和异性互动”,但是这种安排并不自然,反而很僵硬,片面。在学生时期分隔两性,只会让孩子更晚的适应社会;再比如,单校看似解放了孩子的性别潜能,实则无法摆脱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严格规训(制服,课程设计,礼仪等)……
毕竟,单校最令现代社会质疑之处,就是其学校模式与“男女平等”这一理念的冲突。转型为混校似乎才是合乎全球政治正确的决定。
Question Three: 为什么有些单校仅仅在高中招收混合性别学生?
这种例子其实很多。其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九大公学之一的威斯敏斯特公学,该校从十二年级起就张开双臂欢迎优秀的女生加入。就在今年,正式从男校转型为全混校的另一所九大公学之一查特豪斯公学,在1971年至2020年间也同样选择在高中阶段招收混合性别的学生。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长期精英盘踞的顶级私校,选择在特定阶段“突然变节”其实不无好处。首先,这些学校初升高考试选拔标准本来就极高,招收其他性别并不会降低生源质量,反而吸引到更多优秀学生;第二,这种操作无疑会带来多样性,能为校园、教学增加活力,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理念进步,进一步优化学校口碑,改变舆论对古老的单一性别公学的刻板印象。可以说和学生之间是一场“双赢”。

此外,高中阶段的改革就现在来看更像是试水,是传统单校转型的过渡手段。不管怎么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几乎100%的学生都就读于单校,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降至10%以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大量学校转为混校,并没有权威数据能够证明混校在学术实力上一定胜过单校。
这份来自疫情前的A-level考试榜单显示,占据TOP20的学校中,混校(或在高中阶段为混校)占了9个,而单校则占了11个,几乎是平分秋色。
而家长们普遍担心的各类校内问题(如霸凌,暴力,性骚扰等)是否发生,也同样不由学校性别类型决定——和“早恋”一样,靠的是学校出色的教学管理能力。
看完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如何看待单校、混校有了更立体、丰富的评估角度。其实,择校的时候不妨试试跳出“学校性别类型”这个框框。作为一个两岁丫头的母亲,我也时常想象自己的女儿将来会在何种学校就读的情景。是校风优雅,规则精致的女校,还是各放异彩,层次丰富的混校?很快我就放弃了这种自我折磨。毕竟,我还完全不知道她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我也相信,不是学校性别类型,而是孩子本身那些最核心的个人素质决定她/他成长的走向。先观察孩子的性格,学习模式,个人能力如何,再结合不同的学校理念,治学方式和长期表现,这样的定位更精准实际,眼界也更广阔。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第一手与英国教育相关的资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ID:YouPupil)或添加教育顾问的微信号私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