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次回家都会提前下好几部质量不错的片子,带回去跟父母一起看。这始于2020年的国庆假期,闲聊中无意间得知父亲把《东京家族》看了两遍。
这部电影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经典之作《东京物语》,剧情很简单,讲述一对年迈的夫妇平山和美子前往东京看望成家立业的三个子女的经历。出发前,老夫妻兴致高昂,以为会受到孩子们的悉心接待,风风光光逛京城。然而现实却浇了他们三盆冷水:三位子女或因工作忙碌,或因住所狭窄,竟无一人能做到贴身陪伴和妥善安置。反而将他们像踢皮球一样,踢到了宾馆,美其名曰让父母住豪华酒店。最终因为舟车劳顿,美子中风猝然离世,平山心灰意冷,拒绝了子女假惺惺的照顾,决定独自生活,再也不去东京。
电影中关于老龄化问题的展示和探讨让马上就要退休的父亲心有戚戚焉。我也是从那时窥见一向乐呵的父亲内心深处对于衰老和孤独有着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子孙满堂所能弥平的。
一切尽在不言中,从此电影成了拉近我和父母关系的一个媒介,东方式家庭里那些不好意思直抒胸臆的感情都借由戏中人代为传递。一起看电影,成了我们家情感交流的固定环节。
今年过年也不例外,我攒了这几部好片就等着回家跟家人分享。
《一家之主》
片名叫“一家之主”,其实是免费保姆,鲍起静扮演的女主角忙活了大半辈子,都是忙别人的事。她不在,整个家就一团乱,丈夫找不到东西,儿子订不到机票,女儿没地方住,全家都要饿肚子。她才是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主机,然而偌大的家竟放不下她喜欢的几张画册,她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要等丈夫睡着之后,才能拿回遥控器的控制权。全家人不停地向她提各种需求,她说的话却从来没人认真听,除了骗子。
之所以把这部电影放在第一个说是因为我妈每天的日常几乎和鲍起静一模一样,天不亮就起床开始洗洗涮涮,伺候一家老小生活起居。尤其临近年关,她一定早就上紧了发条,像陀螺一样从早忙到晚,大扫除、办年货、蒸包子、包饺子……一刻都闲不下来。电影里有一幕,鲍起静在梦中跟母亲走散了,着急地找机场服务人员帮忙发一则寻人启事。然而对方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却只记得母亲的名字,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自己叫什么。这么多年她被喊得最多的是“罗太太、叶老师、大嫂、妈妈……”,很少有人喊她的本名——叶兰心。
我想用这部电影唤醒母亲的自我意识,她的付出应该被大家看到。她不是一个忙碌的NPC,她有情感有梦想,她是一家之主。
《妈妈!》
这是近年来罕见的以老年女性为主角,展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及其家人日常生活的国产电影。意外的是导演处理得并不十分沉重,煽情桥段也比较克制。电影前半部分85岁母亲和65岁女儿之间的相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暮气沉沉,反而妙趣横生。
女儿和母亲的角色几乎完全颠倒了,前者更像一个严厉的妈妈,不准后者爬高,怕她摔死。女儿给母亲制定了各种规矩,家里到处贴着便利贴提醒母亲不能逾矩。然而俏皮的老太太也用便利贴反击:不爬高也会死。
直到女儿得知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她和母亲的关系又回到了“正轨”。已是花甲之年的女儿因病丧失了正常的认知能力,变回一个任性的少女,像是正值青春叛逆期,对母亲出言不逊。而85岁高龄的母亲也恢复了“母狼”一般强大的护崽天性。
我是看了这部电影才认识到阿尔兹海默症比我理解中的老年痴呆症严重很多,患者并不仅仅是痴呆了、不记事了。而是认知功能紊乱,可能会出现幻觉,被放大的负面信息所影响,作出不可理喻的行为,甚至会对亲人使用暴力。
上次回家发现妈妈跟外婆关系有点紧张,我爸偷偷跟我说我妈被外婆气哭了好几回。我不敢断定外婆一定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希望借由这部电影给作为晚辈的我们打一个预防针。至少先从心理上做好照顾老人的准备。
《还是觉得你最好》
介绍了两部催泪电影,该来一部合家欢喜剧片了,黄子华主演的《还是觉得你最好》就很合适。这是一部市井气息浓厚的港式家庭喜剧,同母不同父的三兄弟住在由叉烧店改成的老宅中。为了尊重母亲遗愿,大哥黄子华坚持不卖老宅不分家,即使二弟撬了他的墙角,把他旧情难忘的前女友带回家一起住也忍了下来。
别别扭扭的多角关系生产出许多笑料,然而这部电影表面讲爱情,其实讲的是亲情,内核是新与旧的更替。旧式的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和职业观念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好到从小穿一条裤子的亲兄弟,长大成家后也终会各奔东西。
当然结局没有down,点醒大哥的是年轻时风姿绰约的母亲,在梦中开导他:“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这部电影一定要看粤语版,否则很多笑点会get不到。需要注意的是电影里有一些咸湿桥段,不过尺度很小,最多到接吻。既然内地都能上映,只要不是老古董型的父母,一起看没问题的。
《早餐中国》
哭也哭了,笑也笑了,再看点下饭片吧。《早餐中国》就很合适,每集只有五分钟的纪录片,每家店我都想去吃。毫不做作的烟火气,每次看到小店主凌晨三点就开始拉卷帘门,切肉和面,眼眶就有点湿湿的。每集末尾都会放一首店家爱的曲子,顺便还能下点好听的老歌。听着小曲吃早餐,生活越咂摸越有味。
《启航·当风起时》
九十年代初中关村一条街的发家史,主人公从卖碟到碟机,再到电脑,完整实践了南巡讲话。这部剧最大的特点是年代感,每集开头会出现一以老式电视,一片雪花点之后出现这集的名字,其中必含不认识的生僻字。它让人想起那个并不遥远的火热的年代,那是中国人最有希望的时候,也是父母们的好年华。
《万物生灵:2022圣诞特别集》
这部英式田园牧歌剧在过去三年中给我很多治愈,主角的职业是我曾经梦寐以求的兽医,每天只需要跟可爱的动物作伴,解除它们的痛苦,就能收获最纯粹的快乐和最真挚的感谢。圣诞特辑中一向严厉的哥哥破天荒违背了自己“动物第一”的原则,牺牲一匹赛马的健康换取弟弟不用上战场。得知真相后弟弟拒绝了哥哥的好意,坚持踏上了火车。
“如果总有你让我看到自己的无能,我就无法成长为该有的样子了。”这可能是每个没有遵从父母的建议,离开家乡去外面打拼的人的心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离开家的时候,都有家人送别,回家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家人骄傲的笑脸。
回家,无疑是今年最动听的一个词。
结束了过去三年的兵荒马乱,今年大家过年回家的脚步格外急迫。小区附近有一家菜店,从前都会坚守到年前最后一天才打烊。前几日我下楼买菜,愕然发现老板已经闭店回老家过年去了。点开朋友圈也是,好多人已经踏上了回家的路,动作更快的,已经吃上了父母包的饺子。一位在大厂的朋友难得休假回家一趟,跟我说今年大家的心态都变了,从前天大地大工作最大,现在才知道什么都比不上和家人团聚的幸福。
柏邦妮在微博上晒出和父母的对话,她妈妈亲昵地喊她“宝宝”,摆出一地的鸡鸭鱼肉,告诉她年货都买好了,就等着她回来过年。等她到家,她爸做了一桌让人流口水的菜肴给她接风。作为一个北方人,羡慕到姥姥家了。
这两条微博让我眼睛一热,过年,从来不是单方面回归,更是一场回家的人和守候的人的双向奔赴。一句“我回来了”,背后是万千个家庭的殷切期盼。
有一位在我们回家过年的路上陪伴我们多年的老朋友——淘宝,今年也不例外,除了帮我们备齐年货,让团聚的分量更加沉甸甸,还打造了一支春节暖心贺岁片《我回来了》,将聚光灯打在重逢之前,照亮漫漫回家路。
短片选取了5个温暖的回家故事:跟随男友第一次见家长的年轻女孩紧张了一路,在车上不停补妆。没想到未来的婆婆比她还重视这场见面,盛装打扮迎接小两口。
一个带女儿回家的妈妈,自从孩子出生后这三年一次也没回过父母家。今年终于可以回家了,临行之前,她认真地教三岁的女儿用家乡方言喊“外公”“外婆”。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早早守在村口等孙子回家的老爷爷,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曾经也是这样,每年一放寒暑假,他都会早早嘱咐奶奶蒸好我爱吃的豆沙糖包子。估摸着我快到了,就牵着我最喜欢的土狗在村口接我。后来他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在村口等我。
虽然是一支广告片,但其朴实的故事、细腻的表达也真的让我心头一暖,有些泪目,想回家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淘宝想用这5个家庭“双向奔赴”的回家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所爱隔山海,想见你的心情不会打烊。无论经历过多么巨大的伤痛,家人的拥抱永远是治愈我们的良药。
你回来了,就过年了。
最后一个句号落下,关掉电脑我也要收拾行李回家跟家人团聚了。愿大家今年想见的人都能见到,想去的地方都能到达。
愿大家都有人陪你过年,也有人等你回家过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