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淳风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中国春节这样深厚、浓重的历史蕴味。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国年就有四千多年,作为节日的“年”,不仅是中国人最具有共情的节日,也是最受全球关注、乃至参与的重大节日。既是不变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变化中的时代精神的延续与流动。
而作为传统的“过年”,起源最早可追朔到虞舜时期的祭祀天地神灵,在秦朝时期,十月份就得过春节。多年后,被秦纪法弄得一头雾水的汉武帝找来了司马迁、邓平、落下闳、在夏代历法的基础上重修新历,曰“太初历”,便是后来的阴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也就是现在的春节。
要将这么渊远、丰盛的文化传承下来,当然需得有一定的载体。
酒,成为历代不约而同的最佳选择。
酒文化之于中国新年的深厚意义,远不仅仅是今人洒脱的一句“都在酒里”,也不仅是古人常言道的“一曲新词酒一杯”,除了酒的物理与艺术寓意,美酒,在整个历史长河与文明版图里,亦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精神与价值凝练。
一杯美酒已经成为了过年的标配,除了必要的仪式以外,亦勾兑着一份情感上的衔接与沉淀,回响着独属于中国的时代歌声
01
重启与复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普遍习惯了一种相对确定的生活。明天一定是比今天更好的,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而如今,人们更多学会了把握当下,牢牢握住我们看得到的、可以拥抱的幸福与希望。
2023新年伊始,随着寒冬将却,与新春烟火气一起回来的,是生活方方面面开始复苏的精气神。
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正逐步弱化。称手的利器是科学、理性的认知与态度,我们不再谈“毒”色变,也不必禁锢终日与亲友相隔,当拥抱、奔跑变得自如,当社会整体对公共健康关注。
首先是宏观层面,当下,国民经济发展正朝着可预期的方向演进,生产和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增长。
近日,不少地方都出台稳经济政策,扩大投资、提振消费多管齐下,力推经济整体好转。经济复苏的信号扩张,让不少研究机构都自发出台分析对2023年提出了乐观预见。
比如高盛研究部就预计,在消费反弹、核心通胀率走强和周期性政策逐渐回归正常的前提下,2023年中国GDP增速可能将加快至4.5%;中金公司也认为,明年全国经济有望回暖,如果疫情影响显著下降,经济内生动能将加速复苏,经济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
我们看得到具体的希望,也看得到身边民生的切实改善。从这个元旦开始,旅游业明显生长出蓬勃信号,心情得到缓释的人们主动走出家门,踏入大好河山。随着出入境隔离限制的解除,看世界的步伐能抵达更远、更辽阔的地方,眼界与企盼也随之开阔。
对外,国与国之间因疫情所中断的官方与民间交流正在重启,地域之间的隔阂也在逐步消除。
中国会作为世界的一个主要成员,2023年,将继续和世界保持、加强更加良好的沟通。而作为天下华人共处一席、举杯同庆的情感标记,今年,“五洲共庆,四海同春”将作为“中国年 · 喝习酒”的主题内容,代表着全球华人质朴的感情。
新春,就是这么一个康复与重启的关键节点。传统节日就像一块吐故纳新的海绵,不变的是深厚的历史土壤与长河,但随着时代主题的跌变,不同年关又蕴含着全新的希冀和追索。
02
流动的况味
如今我们谈起过年,“回家”是脑海里最先浮现的词语。
改革开放后,当春运、回家过年等概念历经数十年,每年泱泱返乡的人潮里,春的韵味得到发酵、延展。为了团聚,人们不辞跋涉千山万水,吃上一顿热饭,道上一声吉祥如意,这年,就成了。
乡愁,也算是传统文化中君子之道的一部分,修身齐家、孝悌友爱,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基因。
过年与农业关系密切。农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而年恰好占据农闲时,有大把日子庆贺、折腾。旧历年其实从一口腊八粥开始就算起,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才肯画上句号,算下来整整四十天,丰裕而富足。
“年”字最早在甲骨文时代开始显形的时候,就由“禾”与“千”组合而成,本意为年成,象征五谷成熟,同样承载着古时人们对“丰收”的美好期许。
又因新春在四季之始,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重启与热望。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新春的希冀与生机。
对于崇拜生活的民族来说,理想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愿望。日子是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均沾的,有福从天降,就有灾难横生。而在年时,站在旧年的终点与新年的开端,人人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驱邪降福的企盼。
从新年到春节,形式与称谓的改变背后,几千年积淀的维系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稳定的文化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从明清时期开始,中国年就已形成了一套市民性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习俗。大年三十,人们杀鸡宰羊,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风调雨顺,贴春联、吃饺子、逛庙会,放爆竹,守旧岁,相互拜谒。
如今,春节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次仪式,更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情感、愿望的释放与凝聚之日,是我们共同且恒久的精神家园和信念支柱。
而延续传承这一精神宝藏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就是酒。老舍先生在《新年醉话》里说:“大过年的,要不喝醉一回,还算得了英雄好汉吗?”
酒取自食粮,熟于秋收,重阳下沙,曲麦相逢,琼浆玉液。一滴酒的形成,浓聚了一整年的收成、流转与寄寓。
早在《诗经》里就记录过一次祭祖的全过程:“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酒是用来献祭的上品之物,请祖先安坐享受,请求赐福后人。某种程度上,“年酒”是比“年饭”更不可或缺的存在。
总之,无论是“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还是“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一味美酒,既是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血脉的牵挂,更饱含着农耕文化里代代相承的记忆。
以君子品格为人设的习酒,与有的中国白酒一样,也渐渐成为了中国人团圆的情感纽带,从土地里生长出来,流经山川湖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03
五洲共庆,四海同春
走出国门,“中国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也在增加。
如今的中国春节,已不仅流⾏于传统的“中华⽂化圈”⾥的国家,也不再是华侨、华⼈在唐⼈街⾥的⾃娱⾃乐,⽽是真真切切⾛进了全球近 200 个国家,不仅成为一个节日,更成为中华文化对世界领域深度影响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春节⽂化提倡和平、和⽓、和谐的⽂化,是喜庆、吉祥、团结的⽂化,锣⿎里的振奋,醒狮、彩龙的雀跃,象征着强调步伐⼀致的团队精神,也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为善的优秀品质。
这份广受认可的精神,把全世界不同国界、种族、文明的人联系起来,并引发起⼼灵上的共鸣。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国力与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年这一存在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更扮演了一种串联与融合的功能,将中华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联结起来,铸成一份统一的认同:中国心。
在东方文化里,“心”是个很特殊的概念。自然不是指解剖学上的心脏,但也不是心理学上的意识与思想。中国人重视找寻活着的价值,渴望保有一种能超越肉身的、生生不息流淌的文化介质,渴望一次联结,一次呼应,一种顺应自然而又有所作为的精神意志。
这份“中国心”既注重敬天爱人,也提倡日月同天。在同一片天空下,不同土地上的人们都渴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景。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面,符合自然的就是最合适的,天地运化,四时流转,维持着一套精密而复杂的系统,秋收冬藏,盈亏有时,这一套秩序也在人体内外轮回自然生长。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春都是一年之计,是一次轮回里希望最充分、最凝聚天地智慧的一个时节。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持续演习、巩固这份信念,又在年复一年的经纶中有所交替、推陈出新,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心力。
如今的习酒,攒足了过去多年来的笃厚与温润,美酿为声,新春以为色,欲待释放出更强劲的、具有更大覆盖面积的力量与呐喊。
一丝不苟酿好每一滴酒,是每一位酿酒人崇仰美好生活、追寻美好社会的独特路径。作为中国知名白酒品牌,习酒走到今天,坚守崇道、务本、敬商、爱人的根本信条,习酒企业内部,历年来也形成了一股诚纯人和,风正酒香的气氛,爱人、敬道,用温厚而坚守的态度来理解社会,将中国传统文化践行到酿造过程中。苦乐与共,成为天下华人共处一席、举杯同庆的情感标记。
2023年,习酒与全球华人一起,用中国人对生活美学的独特理解,将欢乐、祥和、团圆的氛围扩散到全世界,让世界更加美好,更加温暖。以君子之道弘扬四海,将我们对生活的独特美学,像酿制美酒一样流淌出去。文明最终会联结成一个共同体,而走出去,推及他者,拥抱大环境,是一切的第一步。
在这个辞旧迎新之际,一杯饱含情感与信念的醇酒,一次重新、有力的联结,酣庆“五洲共庆、四海同春”。
- End -
推广资讯
作者 | 李淳风
编辑 | 西   西
统筹 | 张鹏霞
排版 | 静   山
封面 | 视觉中国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magJia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