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竞争的思想,有底蕴的政治
1967年,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洛夫。
文|戴一

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洛夫(Vladimir Komarov)是人类航空航天史上首位因载人航天遇难的宇航员,关于他的故事众说纷纭,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科马洛夫是苏联宇航史上悲壮的英雄,他甚至在遇难前放弃了弹射跳伞,一派认为科马洛夫是冷战的牺牲品,匆忙上马的计划是造成其死亡的根本原因,只有少数人认为两者都是或两者都非。
本文将在简单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聚焦这一历史故事之后两个不同的传播版本,以探讨什么是历史的真实。
科马洛夫其人其事
1959年,科马洛夫已经32岁了,这时他已经是苏联空军的工程师队长(高级中尉),之前他在战斗机上担任首席飞行员积累了大量飞行经验,并在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完成了工程课程。他希望自己能飞得更高更远,于是这一年他和其他约3000名飞行员一起参加了苏联宇航员的遴选。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Sergei P. Korolev)是苏联航空事业的设计师,创造过诸多航天史上的第一。1955年正是他提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想法,使得苏联在1957年先于美国发射了首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尤里·加加林(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正是坐着他设计的东方(Vostok)1号完成了首次载人航空飞行,苏联的载人航天也是他一手设计的。他给宇航员定的年龄上限是27岁,科马洛夫年龄已经有些太大了,身高和体重也不完全符合标准。但他也有优势,他飞行经验丰富,接受过学院教育,而且是唯一一个有新式飞机工程师经验的人。训练期间,他乐于助人,和学员们打成一片,被亲切地称为“教授”,在那里他认识了一生的挚友加加林。1961年东方1号、1962年东方2号升空,加加林和戈尔曼·季托夫(Gherman Titov)作为第一和第二位进行太空航行的地球人,成为了苏联的英雄,是当时宇航员中薪酬最高的,而科马洛夫的薪酬则仅次于他俩。

1963年苏联宇航员开始分为六组进行训练,科马洛夫与鲍里斯·瓦连京诺维奇·沃雷诺夫(Boris Valentinovich Volynov)、瓦列里·费奥多罗维奇·贝科夫斯基(Valery Fyodorovich Bykovsky)在第二组。这期间他担任过东方4号、5号的备份,之后又加入东方7-13号任务的小组进行训练。1964年他本被拟任为东方7号乘组成员,但很快东方号后续计划全部取消。

但科马洛夫的机会终于来了,1964年他先是被任命为日出(Voskhod)1号备份指挥官,之后被确认为正式乘组的领航员,沃雷诺夫是他的备份。日出计划是东方计划的后续航天计划,被认为是为了抢在美国双子星计划之前完成多人载人航天飞行,日出1号共有3名宇航员,除了科马洛夫,乘组里的工程师和医生都是没有军方背景的平民,也因此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次多人太空飞行、第一次没有穿宇航服的飞行、第一次没有使用弹射座椅的飞行、第一名并非飞行员的乘客等等。美国学者认为:它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建立在明显降低飞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之上,这种冷战思维下的太空竞赛似乎已经早就为各位宇航员的宿命埋下了伏笔。

日出1号的成功,使得科马洛夫晋升为上校,并获得了列宁勋章和苏联英雄勋章。1965年科马洛夫和加加林一起参与了日出2号的筹备工作,日出2号实现了人类首次舱外活动。之后科马洛夫、加加林等人又一起加入了联盟(Soyuz)计划,这是苏联登月计划的一部分,本来计划发射联盟1号和2号完成对接,但宇航员们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宇航员训练负责人尼古拉·彼得洛维奇·卡曼(Nikolai Petrovich Kamanin)在日记中就写道,科马洛夫对联盟号的设计感到不满意,在零重力测试中,联盟号舱口太小,无法让宇航员安全离开。科马洛夫和其他宇航员开始担心他们对航天器的反馈得不到回应,于是让加加林代表他们给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写了一封信反映这些问题。
1967年,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洛夫为他的航天任务做准备。
但计划毫无疑问仍然在继续执行,1967年科马洛夫被明确为联盟1号的乘组成员,4月24日返航时,因为降落伞故障导致飞船失事,科马洛夫成为首位为人类航空事业献身的人,联盟2号计划被取消,苏联太空计划尤其是登月计划因此士气受挫。卡曼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了部分失事的可能原因:“条件很差。舱内参数正常,但左侧太阳能电池板未正常工作。电池只有13-14安培。高频通讯无法正常工作……科马洛夫尝试重新定位但无法成功……”当时的BBC 也报道了这一事件,专家们质疑上校为什么没有使用弹射系统离开航天器,但在报道最后写道,根据驻莫斯科记者的线索,从4月23日开始,航天器的飞行已经不太好了,当时莫斯科电台一直进行的报道突然停止,近13小时没有提到太空飞行。几十年后,BBC还给这则历史新闻增添了来龙去脉,并指出联盟1号是为了赶在列宁诞辰(4月22日)而不顾工程师反对匆忙上马的,今天的国际空间站则是那时苏联太空计划的唯一遗产。

以上内容,是基本不会引发讨论的事实。但在这些事实背后,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细节的讨论和书写塑造着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认知。
版本一
1993年12月《世界博览》“史海钩沉”栏目以《宇航员之死》编译了联盟号宇宙飞船坠毁的消息,属于正常的新闻采编。文章开头说到,西方媒体由于冷战关系将科马洛夫之死的痛苦描绘的凄楚无比,而编译的新闻则将揭开这一悬案。由于需要赶在1964年五一劳动节前献礼,按计划4月23日联盟1号由科马洛夫驾驶升空,联盟1号将与联盟2号进行对接完成一系列操作。但由于联盟1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未能打开,使得能量供应不足,文章采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写道:“科马洛夫很清楚:这点小毛病已足以摧毁太空飞行计划,他恨不得用脚踢那个倒霉装置,但电池板终究还是打不开。”在地面人员的帮助下,科马洛夫开始准备降落,但是降落伞没有打开,“科马洛夫死于那一瞬间,没有痛苦,没有哭泣和凄楚道别。当救援人员扑灭大火后,人们找到了他的遗体。他被盛殓在锌皮棺材里,他的同事们含泪与他告别。尽管他死于人为的疏忽和轻举妄动,但他那奉献太空事业的英魂并没有陨落。”

1994年山东青州文化馆的冯峰鸣在《故事报》上发表了一个小故事进行演绎,不仅弄错了时间,还增加了很多虚构的情节。故事开头写道因为降落伞无法打开,指挥中心向中央请示,中央同意全国直播,于是1967年8月23日举国上下通过荧幕目睹了航天英雄壮烈殉难,直播中科马洛夫坦然自若,英勇赴死,与领导表决心话别,与母亲、妻子、女儿一一告别,尤其是和女儿的对话指出,“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1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同学们,记住它吧!”然后看看表还有7分钟,向女儿和全国观众告别,“随着轰隆一声,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默默地哀悼,哀悼……”

1994年第9期的《东西南北》文摘“史海钩沉”栏目以《一个宇航员之死》进行转载,但内容却是《故事报》的版本;1995年第2期《读者》文摘“人世间”栏目也以《宇航员之死》进行转载了故事而非新闻的版本。这则显然模仿契诃夫《一个公务员之死》标题的文章就此以符合标题的演绎故事被更多人所熟知,并走向了两个不同结局。

看过《东西南北》的陈鹏向《科幻世界》推荐了这篇文章,以《联盟号宇宙飞船即将坠毁》为题转载在1995年第6期《科幻世界》“科与幻”栏目,虽然这其实是一个科幻杂志中的科普栏目,但这篇文章将这一事件从一个历史故事变成了一篇科幻小说,被一些数据库网站(如九九藏书网)打上了“科幻小说”的标签收录存档,倒也算回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看过《读者》的学者在编写人教本教材的时候,对这个故事进行删节以《悲壮的两小时》为题载入了2001年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在当时引发强烈讨论,位列2004年十大科技骗局第八。一位署名京城孤魂的网友在《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中指出这篇文章的五处错误,一是时间不对,联盟号发射的时间是4月而非8月;二是冷战时期不可能直播;三是坠毁时间根据计算最多十几分钟而不是两小时;四是通讯汇报70分钟不符合科学原理;五是失事原因不可能那么快查清,叮嘱女儿好好学习纯属虚构。《新京报》发表评论称:“当孩子们发现这部圣经中的一章曾堂而皇之地打着英雄主义的旗号欺世盗名,他们将如何看待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提供给他们教育的国家?”这个故事由此从教材中剔除,《读者》官网现在给出的杂志目录中,这篇文章也就此消失。

还有一些人修改的是作者的名字,如1997年在《中文自修:中学版》、2008年在《现代青年:细节》分别发表的同样题为《飞船两小时后即将坠毁》的文章,内容和前述文章大同小异,俨然成为中学生作文素材。
版本二
如果说上一个版本还不能称之为历史学学术讨论的话,那么这一个版本则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历史学的门槛。

2011年,杰米·多伦(Jamie Doran)和皮尔斯·毕卓尼(Piers Bizony)出版了Starman the truth behind the legend of Yuri Gagarin一书,将这一问题再次摆在了大众面前。罗伯特·克鲁维奇(Robert Krulwich)阅读之后在npr.org网站上贴出的一篇博客文章进行简单的解读,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论点。

文章指出,科马洛夫的备份是加加林,他告诉自己的朋友说,自己可能会在这一任务中死去,如果自己拒绝这一任务,那么备份的加加林就会死去,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科马洛夫说:“我不愿意看着他死去,我们应该照顾他。”说着开始哭了起来。发射当天,有目击者称看到了加加林穿着宇航服来到现场(并没有要求他非得这么做),目击者认为这是加加林为了救朋友而故意混淆视听,甚至有评论者认为加加林打算强制执行这一任务解救科马洛夫。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在国外引起历史学家尤其是航空史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给作者和网站写信,克鲁维奇也公允地采纳了不同的观点并转达给了原书作者。从中我们能看到历史学家对这些细节的解读:加加林是否给勃列日涅夫写过信是一个无法考证的问题,因为一直没有确切的信源,书中说的写明203个问题的备忘录,只是原书作者的单方面说辞,而在学界这样的信源是无法得到认可的。至于科马洛夫不愿加加林顶替自己甚至流泪的说法,来自“照顾”加加林的克格勃之一,原书作者认为这一信源可靠,其他学者则认为这只是为了提高自己声誉的哗众取宠。美国历史学家阿西夫·西迪基(Asif Siddiqi)说,加加林不可能在一项没有指派他进入太空的任务中,要求给自己穿上一套高精尖的“太空服”,至于强行参与太空任务,在苏联则更加无法想象。
克鲁维奇的评论经过国内“利维坦”公众号和果壳网的译介在国内引起了一些讨论,该书也于2012年被迅速的翻译成中文《星空访客》得以出版。
结语
历史学家研究的历史学和大众关注的历史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如同考古学家研究的考古学和大众文化的盗墓一样差别明显。关于科马洛夫更多的细节,历史学家已经无法再给出更多了,但文学家、政治家和阴谋论者总能给出更多更精彩的答案。当这些文本在各自领域流传时,本不该出现混乱和疑难,可一旦跨界,混淆了各自的边界事情就会变得混沌起来。

而历史的真实,到底在本体论角度意味着什么,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答案,有些事情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得到澄清,即所谓历史的后见之明,有些则永远笼罩在迷雾之中。当我们试图解读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我们原有的价值负荷和理论框架,所以有些人会从科马洛夫身上看到冷战时期苏联政治的黑暗面和官僚化,厌恶者会指出这是政治的牺牲品,抱有同情的人则开始将个人的英雄主义和朋友之间的情感与集体的对抗视为情感的宣泄品。而带有政治立场的人,则以此开始为冷战双方站队,成为互相攻击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尽可能按照相同的学术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孤证不立、尽可能的排除过分强烈的主观情感(当然无法彻底排除任何主观看法)和预觉神话、合理的逻辑推演。这可能是民间故事(文学)和历史故事(历史学)的区别,但也只不过是真实这一所谓客体在不同主体间的投射,我们能做的是将它们区分开来,并意识到真实永远无法抵达,只能逼近。

正如克鲁维奇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时间也可能给不出答案。有时,你可以深挖再深挖,但到头来,你仍然不知道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是什么。”历史可能从来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书写历史的人总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目的,给我们创造出新的故事,不断复写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并诠释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责编:朱凡。
本期微信编辑:朱凡。
本文为思想市场原创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澎湃新闻网站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