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把不长不短地两年时间献给了应用统计考研,尽管结果令人唏嘘,总还是有很多想说的话,一则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为人生做点注脚;二则为未来的考研生提供前车之鉴,也算做点有价值的事情。
先描述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吧,本科(学校高考分数线全国排名10-20左右)经济统计专业。大学期间绩点大概在中等,但是大三下和大四上的几门课都没咋好好学,总体拉低了绩点,导致最后绩点大概在中等偏下的位置。大一时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成绩一度还行,拿过一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尽管这个奖学金有其他原因加成,但是也说明自己的成绩不算差。大一的数学分析课程绩点也达到了3.7/4.0,自然无法跟许多大佬相比,但是上过这门课的人,都知道这课有多顶,和高数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问题出现在大二,由于我固执地认为大学首先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应该好好搞学习,所以我给自己立下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学习目标,潜意识地想和那些大佬比较,而完全忽略了自己英语基础薄弱、计算机基础全无、数学能力不算特别突出的现实条件。这样做地后果就是每当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我就会感到极度地失望。这种失望让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甚至一度厌学、以致焦虑抑郁,终日以读些文史哲书籍为乐。这种焦虑的情绪一直伴随着我的大学生活,直到去年11月份才痊愈。其负面效果就是我对学习之外的许多事情处理地也不算得当,包括后面的考研。
2019年4月份以前我从未想过要考研,这是因为:其一过分的焦虑让我惧怕考研失败的后果;其二家庭条件也不太允许;其三本科期间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怀疑,不敢考本专业的研究生。于是本来想着本科毕业直接从事金融会计方面的工作就行了,但是种种现实还是把我逼到考研这条路上来。首先是我在实习的时候遇到了一帮大佬,都是即将出国读研、本科保研、决定考研的人,这样的群体给我一种不考研就很low的感觉。其次深入了解就会知道,金融会计方面的工作更加注重研究生学历,否则连好工作的门槛也碰不到(家里有资源或者个人能力十分突出的除外)。再次我也确实对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状态十分不满,潜意识一直想要纠正这种状态。
大概是2019年4月中旬,我开始了解考研的信息,首先解决考什么专业的问题,我给自己两个选择:金融和应用统计。我自己本来是比较喜欢金融的,但是随着大学里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和具体实践,越发觉得金融不是自己的菜,于是就考应用统计呗。其次是择校的问题,我自己一直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看了看应用统计专业各个高校,能入自己法眼的无非是:北大、清华、复旦、上交、人大、中科大、上财。北大清华当然不敢奢望,于是就复旦呗——做这种决定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自己时下的英语和数学能力。
于是就断断续续地开始了,2019年4月到8月,我主要是在看数学和英语,同时呢还有本专业的课程和第二专业的课程及暑期课程,另外自己还兼职了初中的家教工作,暑假里也get了一项新技能——游泳。时间转到了9月份,看了看自己的复习进度,专业课还没咋看呢,英语好像提高也不大呀,数学呢没咋刷题呢吧。于是突然前所未有地焦虑,9月到12月,在外人眼里,我都是一个学习很努力的人,但是实际上我当时已经完全乱了方寸、心乱如麻,看书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尤其是专业课。李贤平的《概率论基础》有些内容,怎么看都不明白;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习题做完就忘;甚至有时候遇到某个比较艰涩的定理证明,竟然傻不愣登地去查实变函数论并咀嚼之。复旦的应用统计专业课考试不算难,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配之以4-6个月对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仔细而强化的学习,考个120+是没有问题。但是我呢,总在细节处浪费时间,记忆力也变得差了很多。——就这样注定了我一战的失败,一战总分368(数学115,英语76,专业课104)。
考完试,我就知道自己凉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心态反而贼好,第二天就复习期末考试去了。甚至还买了本实变函数论决定好好看看,因为自己在学习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时候,很多地方搞不明白。之后就是一专毕业论文、二专论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论文自己也没兴趣写,一专论文是在交稿前花了2个星期死憋出来的,交了一坨学术垃圾(本来想好好写的,最后也没了心力)。二专论文倒是花了一个月去读什么文学、哲学、英语的书籍,最后发现太难写了。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英语写作能力太差,英语文学吸收太少),最后只得了个第二专业毕业证,没有第二专业学位。其他的时间就是刷剧、看小说、看历史,昏昏然到了2020年4月中旬(人间四月总逢事)。该放空的也放空了,该失意的也失意了,该抒的情也都抒了,于是从心底里坚定了二战考研的想法。大概是6月份吧,论文答辩结束了、去学校清理了寝室,和几个同学约了约饭,带着一丝伤感回到家里,开始了复习备考的过程。
对于很多人来说,二战可能是很有压力的,但是因为我自己在家里,并且是一个18线的小县城的小乡村,倒是没那么多压力。反而相比一战要放松地多,也正是在二战的备考过程中,我开始逐步的“自省”,心态也逐渐变平,并且觉察到了自己大学期间的各种问题。在选择的学校的时候,我考虑到自己的考研需求主要是为了纠正自己的学习状态,因此中科大的应用统计应该是更加适合我的,因此放弃了再战复旦的想法,转而中科大。二战期间,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数学和专业课上,一向不太做笔记的我,竟然开始做数学错题本。专业课的准备也相当的充分,对茆书、陈书做了系统清晰地学习,李书也明了了很多,做了好几套专业课真题(清北、复旦、中科大、中山),除了特别难的真题以外,其他的也都可以稳稳上120+、130+。至于放松呢,二战期间,我看了部美剧《神盾局特工》(大爱),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散文和李敖的散文,心累的时候就听音乐(大爱李宗盛和李健)。
时间到了2020年11月中旬,我大概对自己的分数做了预估,数学130+没问题吧,专业课120+没问题吧,英语政治140+没问题吧,总分390+没问题吧,边边角角再加点分,总分上400+应该问题不大。联系中科大往年的分数线,觉得自己应该是比较稳的。于是最后1个月的复习我是比较放松的,一边在巩固数学专业课,一边学习英语和政治。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英语,二战的时候,我的英语复习是相当放松的,由于一战英语76,虽然分数不高,但是对考研来说已经够了,因此我想再怎么着我英语考70+也是没啥问题的。所以后期学习英语的时候,我变得很懒散,单词也没有每天去记。
时间到了2020年12月23日,乘着大巴车去市里考试,不得不说,半年没坐过车,我乘了一路、晕了一路、吐了一路。酒店的服务还算可以,考试时的状态不好也不坏,也算是正常发挥吧。做英语的时候,骤然感觉到今年的英语有点难,阅读好几个不确定,费了好些工夫;作文写的一塌糊涂(时间有点紧了);完形是最后几分钟做的,相当于掷骰子。于是第一天考完的夜里,心里有点发慌,晚上吃了一碗美味的烩面,回到酒店,望着窗外的夜景,虽然有点飘忽,但是自己竟然可以心情稳定从容地去继续看些数学错题、专业课重点题。第二天考数学的时候心情大好,没想到数学会这么简单。然而下午的专业课却让我脊背发凉,不得不说,今年中科大的应用统计专业课难度远高于往年,某些题目本应是在学硕里面的,最后一道题好像还涉及到了非参。但是我竟然还是心态极好、没慌。于是按部就班地做完了每道题,等到了最后一道题的时候,我开始愣住了:这是个什么东西呀?
考完之后,看到群里都在吐槽今年专业课的难度,心里也稍微有些抒怀,转而对了一下数学的答案,选择填空全对,于是觉得还算满意吧,除了英语以外,其他的至少正常发挥了。也大致上预估了一下自己的分数,英语政治130+没问题,数学130+还是没问题,专业课120左右吧。所以自己应该大致在380以上,虽然危险,还是有很大可能进复试的,说不定还扩招呢!
今年1月份是相当放松的,刷了刷好久想刷的剧,找了找好久想找的人,聊了聊好久想聊的天。1月下旬开始,我又开始学习了,抱着自己可能进复试的念想,我自学了下复变函数和矩阵论,瞄了几眼李航的《统计机器学习》,其余就是练习英语。除了过年期间有10天左右空档期,感觉自己2月份过得相当充实。然而~任何事情都有然而,2月27日初试分数出来了
看到分数的一刹那我真他妈想锤死自己,我预估到自己英语没考好,连答案也没敢对,但是我从未想过自己英语会不及格。但是我知道每年中科大英语划线都在55左右,所以联系自己的分数,认为自己进复试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并且自己专业课能考124还是很欣慰的,因为今年科大专业课上120的人很是稀有,结合自己目前已知,比我高的就两个,一个136(真大佬),一个127。可是等过了第一天、第二天,到第三天,群里有人统计分数的时候,我就感觉很慌了,总分比我高的竟然快20个人了,而中科大今年官网上录取名额只有9个人。
可是我依然很乐观,一边忐忑,一边准备复试,甚至连英文自我介绍都写好了。3月14日,久久等候的学院分数线出来了
于是心态爆炸,单科线都没问题,却仅仅一分之差无缘面试(政治多考一分都行啊)。接着就是好几天的抑郁,躺在床上不想说话,人就像傻了一样。更恶劣的是,我今天听说大数据学院应用统计等额复试,也就是复试的12个人没一个人被刷,也就是说我离科大就一分之遥,真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痛与何人说。
但是分数线出来三天后我又是个人了,这是因为我百无聊赖看剧的时候,刷到了《西游记(张纪中版)》,看到天蓬元帅变成猪八戒后的坦荡人生态度后,我感觉生活也不过如此,你现在所面对的无非是你该面对的,只不过切换了场景而已。考研本身就是一场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和心态的锻炼,它和你在职工作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两样。
整理好心绪之后,我从3月17日开始寻求调剂,对照了去年的调剂院校,我基本确定了自己的底线(211或双一流学科),选择了兰州大学、首师大、地大、华电、药科大等有名额并且有希望的。开始时,我觉得兰大应该没有问题,填了兰大的预调剂信息,3月18日整整1天都在等兰大的电话,但是毫无动静,晚上兰大调剂群里的一个学长说今天已经完全确定了调剂名额,并打过电话了,剩下的人不用再等了,我当时TM就死晕过去,心想:兰大调剂有这么难吗?当年自己可是不怎么鸟这个名号的呀。最后才知道今年兰大的调剂名额清一色都是410+的,痛与何人说!
紧接着,其他学校的复试线也陆续公布,看到央财421的分数线,上交405的分数线,人大396的分数线,以及调剂群里大把大把的400+,我终于意识到中科大的专业课难度导致调剂的困难,再加上自己还有英语59的硬伤。3月19日到3月25日这几天我一直在准备调剂,但是结果令人窒息,华电被拒,首师大过了好几天也被拒,后面出来的地大也被拒,最近出来的药科大的第一轮也被拒,看了看药科大调剂复试名单,我知道自己的第二轮也铁定被拒。药科大调剂复试名单:
心灰意冷之下,即使心里千百个不愿意,我准备找工作了,开始发简历,找招聘信息,于是历时两年的应用统计考研大概率要以一个惊叹号收尾了。
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应用统计考研的若干体会:不得不说,从2019年开始,应用统计已经超过金融成为考研界的卷王,因此,对于每一个想要考应用统计的考生来说,考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尤其是择校(甚至择院,看看今年中科大大数据学院和管院的分数线就知道),应用统计的择校是门技术活,考得好真的不如选得好(如果你是大佬,那就当我没说)。千万不要想着去调剂!千万不要想着去调剂!千万不要想着去调剂!应统的调剂院校稀有,并且调剂院校和报考院校之间落差极大,最难过的是调剂真的是心理生理双重折磨,感觉自己连狗都不如,被全世界抛弃。
一般来说,全日制应用统计顶级院校可以这样分类(按照专业课考察方式):偏数学类={清华,中科大,复旦,中山,南开},偏背诵类={人大,上交,央财,北师大,对外贸,大工},介乎两者之间={华师大,上财}。以上概括并不全面,但是分类方式是合理的,如果你的数学基础很好,就选偏数学类;如果勉强,就选偏背诵类;如果统计知识广阔,就选中间类。我自己不喜欢那种模糊推理的感觉,所以喜欢偏数学一点的。
现在我说的这么清晰,但是我自己的选校可是一塌糊涂,第一年考复旦368没进复试(疫情扩招原因分数线372),但是貌似有希望进中科大(2020年复试线343,里面包括了退伍军人的优待,但是仍有几个360左右的);第二年考中科大394没进复试,但是可以进复旦的复试(考虑到复旦是英语二,并且专业课弱于科大,我自己还有这个信心)。于是有朋友吐槽我说:你这个学校选得,第一年考科大,第二年考复旦,本来你两个都能进——唉,痛与何人说!
其次,对于每一个考应统的人来说,你必须清楚这个专业容错率极低,也就是说,每一门课,从数学英语到专业课都要相当好,不能有一门课目拉跨(比如我英语拉跨),参考央财的421分数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应当清楚:考研的最终目的是考上!考研的最终目的是考上!考研的最终目的是考上!不是为了上名校,等你到调剂的时候你才会对这一点想得格外清楚。
最后的最后,对每一个想考应用统计的朋友给点建议,在确定自己的理想分数的时候,不要想着400+就够了,事实上400+真的不够,对应用统计这个专业来说420+是比较有希望的,430+才能说比较稳。再一个就是,实名劝退应用统计考研,考研名额少就不说了,如果你了解统计方向的就业的话,你就会知道应用统计这个专业很是鸡肋,就业远远比不上CS。并且CS考研调剂还很爽,应统调剂不如狗。不要信某某大佬说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应用统计”,记住: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计算机。除非你是搞研究、做学术,这个时候人工智能的本质才可能是统计,对于一个企业的螺丝钉来说,人工智能的本质永远是计算机。并且统计是门“软学科”,相比计算机、数学等“硬学科”来说,统计读到博士才算大成,才能成为香饽饽,本科硕士阶段真的很鸡肋!
所想所感,聊以为文,无他,记录些杂念而已,若然助人以决,幸甚。回到最初的问题,答曰:考研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出路,每个选择都是出路,这世上从来没有绝途,所谓绝途只是自我的限制。——共勉!
  • 作者:守望者
  •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196711

小统微信

扫一扫,添加官方微信号小统,备注考研院校,邀你加入应统联盟交流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