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名是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得肩负起给开国皇帝“镀金”、让新王朝“光鲜亮丽”的重任。
所以,一个开国皇帝给自己朝代取名字,可不是想啥取啥、随心所欲,为了彰显法理性、正统性,大概有这么一套“明规则”。
第一类,如果开国皇帝原本就有爵位的话,基本都会继续沿用。
比如刘邦,原本的头衔是“沛公”,后来被项羽分封为更高级别的“汉王”。虽然刘、项很快翻脸,但项羽作为公认的霸主,做出的册封还是挺有价值的,所以刘邦就跟“汉”这个封号打包,战胜项羽后顺其自然地把它当作国号;
北周时期,柱国大将军杨忠被册封为随国公,后来这一爵位被儿子杨坚继承。因此,当杨坚篡周自立后,把国号定为“隋”(杨坚觉得“随”字里面有走之旁、不吉利,于是改为“隋”);
与之相似,李渊继承了家族的唐国公爵位,他占领长安、取代隋朝后,当然会把国号定为“唐”。
至于曹操、曹丕父子代汉前爵位是“魏王”,孙权曾受封“吴王”,司马昭父子是“晋王”,石勒曾被刘曜封为赵公,刘裕曾经进爵为宋王,萧道成曾任齐王......这种案例在历史上极为常见。
第二类,扯虎皮做大旗,在过去的帝王、圣贤中给自己拉关系。
八王之乱期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最终父子接力打垮了西晋。而在刚开始商定国号时,鉴于自己是当初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后裔(这也是他们改姓刘的依据),同时为了团结更多人反对司马氏,他决定以“汉”为国号,还供奉两汉历代帝王灵位,甚至连刘备、刘禅也没落下,这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汉国(后改为赵)。
五代十国期间,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爵位虽然是晋王,但他们向来以恢复大唐为对抗后梁的旗帜,加上他们本为沙克族、被唐懿宗赐姓“李”,故而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
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南吴权臣徐知诰篡位后,恢复了自己的原姓李、改名为李昪,甚至还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所以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第三类,根据所在地域,“挂靠”先秦诸侯。
如果既没爵位、所在姓氏又没啥可以沾亲带故的前辈大佬,那就只能借用龙兴之地/实际控制区域的古名了;一般来说,都会借用先秦时期的诸侯名,这种情况在十六国时期尤为常见。
如,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都会袭用当初威震天下的强大名号“秦”,氐族的前秦、羌人的后秦,以及陇西鲜卑乞伏氏的西秦;
崛起于东北的慕容鲜卑,一定会以“燕”为国号,如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等;
当初西汉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凉州,到了十六国,这一区域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后世以时间及地域特点,把它们分别称为前、后、北、西、南凉。
拓跋鲜卑崛起于代地,曾被西晋封为代王,但当他们逐渐强大后感觉“代”这个地名太小了(代地在战国时只是赵国的一部分),于是借用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魏”为国号,史称北魏。
当然还有其他类型,比如元、明,均取自《周易》中的句子:大哉乾元、大明终始。至于“清” 则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扫清廓清”,或者北方萨满教诸族所崇尚的青色,还有人认为是清/金转音。
可见,在元朝之前,国号的确定相当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这关系到政权的正统性。如果明白了这层逻辑,就会发现刘秀其实没有什么选择,他只能以上文中的第二类为参照标准;而且,这也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源。
早在王莽的居摄元年(6年),安众侯刘崇就曾经率领刘氏宗室举事,但当时人们对西汉晚期的整治腐败极为失望、对王莽反而抱有期待,因此兴复汉室的口号并不怎么有市场。
但随着王莽改革失败,“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刘氏当复兴”之类的宗教性的政治谶言日渐抬头,“人心厌汉”逐渐变为“人心思汉”。
而我们的主人公刘秀,本来是个热心于耕作的本分人,很大程度上是被兄长刘縯带上造反之路。作为汉室后裔,刘縯策动起义的宗旨其实早就明确,即“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把反王莽与兴汉室直接挂钩,政治目标极为鲜明。
在率领七八千舂陵子弟起兵后,刘氏兄弟又联合了绿林军的分支新市、平林兵,把这股强大的农民起义力量纳入兴复汉室的轨道。
在昆阳之战后,光复汉室的口号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各股起义军都拥立刘氏宗室为主:刘玄成了绿林军拥戴起来的“更始帝”,刘盆子则被赤眉军奉为天子。
客观而言,刘玄、刘盆子本身素质很不怎么地:一个当众说话就紧张,另一位就是个放牛娃。但起义军并不在乎,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姓刘的“汉天子”,这就是当时最为强大、足以号令天下的社会政治资源。
因此,当时的反莽战争本质上就是以诸刘为领导的汉朝复国战争,这就是当时的“政治正确”。
而刘秀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太学生,对于如何利用这份政治资源驾轻就熟。
他继承了兄长刘縯留下的政治资源,不仅高举兴汉的旗帜,而且在具体行动上落实的最为全面——进军洛阳时,他准备了全套的“汉官威仪”,以至于吏士“皆欢喜不自胜”、“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这就是他比刘玄、刘盆子更精明的地方。
综上,无论是追溯血缘关系,还是承袭起事过程中所依赖的政治资源,刘秀只能以“汉”为国号,这对他百利而无一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