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罐子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越来越「倦怠」的生活

近几年,在疫情的冲击下,我们经历了很多无力的时刻:
想好好工作,却因为公司倒闭而失业;
想好好学习,却只能关在家里上网课;
想好好谈恋爱,却被迫隔离分居两地……
因为种种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失控,让我们变得非常被动:
“一切都是不可控的,再努力也没啥用。”
人一旦看不到努力的意义,就会逐渐失去努力的动力。
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一种长久的「倦怠感」——
上班时总是觉得很累,下班后要瘫很久才缓过来;
放假时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着刷视频、打游戏;
平日里不想出门社交,对谈恋爱也没太大的欲望。
总的来说,
每天过得很累且麻木,但迫于生活压力,又不敢停下来,
最后把自己弄得身心崩溃。
听起来,一切都很糟糕。
但也正是这份持续糟糕,令一些长期处于倦怠之下的人,开始萌生出跳脱牢笼的决心。
因为,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人生一直糟糕下去。
就像韩剧《我的解放日记》中的女主,每天都拖着沉重的身躯去上班。
看似在正常生活和工作,其实人内心早已麻木,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
直到快要喘不上气的时候,她却终于意识到,要把自己从牢笼里解放出来。
放眼现实,在快要熬不下去的时候,我也看到了:
很多人开始用不同的方式,企图在「倦怠」中找回一些活力。

最狠心的应对:积极对抗

如同老一辈无法共情年轻人“上班很累,下班很颓”的状态,作为当事人,有时也难以接纳这样「倦怠」的自己。
因此,让自己积极起来,是很多人面对「倦怠」时选择的应对方式。
我的朋友小伊,是公司的“卷王”,工作上接了很多项目,像台永动机一样忙个不停。
同时,为了不荒废下班后的时间,她还报了一些心理课程,让自己保持学习的习惯。
后来因为疫情影响,公司不再扩张,还将项目压缩了。
但小伊不想闲下来,不仅开始做各种副业,还马不停蹄地物色跳槽机会,继续卯足劲往上爬。
然而最近,小伊却发现自己没劲了,也卷不动了。
不仅如此,她身体还变得尤其虚弱,动不动就发烧感冒。
所以在工作上,她不再有精力接新项目,每天应付完工作回到家,就想瘫着打游戏。
为什么一个原本积极向上的人,会突然变得毫无动力呢?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小伊都在用积极逃避「倦怠」
小伊告诉我,其实她也很疲惫,经常晚上回到家,连澡都来不及洗,倒头就睡。
但她不敢让自己停下来,因为她非常害怕一件事:
如果我不努力赚钱,每天过得浑浑噩噩,
那我就是毫无用处,生活也会变得很糟糕。
但有时,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她又感到无比心烦:
每天累死累活,赚的钱又不多,我究竟是为了什么?
她并不享受工作,甚至每天上班时,她都感受到要命般痛苦。
但她却一直都对这种「倦怠」视而不见,反而一直用积极的方式去回避它。
在原本非常「倦怠」的情况下,人很难找到前进的理由,只是在不断说服自己要往前走。
这,也是当下很多人的常态。
然而事实是,回避并不会令「倦怠」消失,而只是将其压抑到内心深处,
这时候,人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越想要积极,就越感到「倦怠」和疲惫。
直到彻底把人的身体和精神搞垮。

最直接的应对:逃避

当陷入一时的「倦怠」,积极对抗是常态;
但当「倦怠」过于弥漫,且超出人的应对能力时,有的人会选择直接逃避,以获得一种暂时的解脱。
逃避到极致,就是彻底躺平。
比如我的室友小君。
疫情刚开始时,公司受到了影响,全员业绩下滑。
薪资下降,令小君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于是他开始摸鱼摆烂。
主管对他很不满,将他调去其它岗位。
但因为对新业务的不熟悉,加上工作态度不积极,他在新岗位也不受待见。
这让他对工作越来越懈怠——
每天各种拖延,经常不按时完成工作,还总是出错,被领导约去谈话。
就这样煎熬了半年后,他自己都觉得待不下去了。
因此,他决定辞职。
但离职后,受疫情的影响,他找面试新工作也不顺利,连续2个月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最后,他破罐子破摔,决定直接回家躺上一年。
但没想到,仅在家待了3个月,小君就隐约感到,痛苦程度比上班还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
对小君来说,在家不用工作、远离了复杂的人际,刚开始确实是种解脱。
但在家待久了,问题开始慢慢浮现。
不工作,就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而且,离开职场,陷入职业停滞期,个人缺少成长的平台,到时就更加没有职场竞争力了。
这让小君越来越焦虑,根本没法安心呆在家里,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出去继续找工作。
纵观这些年,像小君这样,通过躺平的方式,来应对「倦怠」的人,并不少见。
对很多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种短暂的止痛。
选择躺平之后,我们可以获得暂时的休息。
这对于已经痛苦不堪的人而言,也许是唯一能选择的解脱方式。
但正如许倬云在《如何与工作相处?》的演讲中,提到的:
躺平下来,只是糊里糊涂地躺在那儿,没有解决问题。
因此,大多数人选择躺平,获得暂时的解脱后,依然会被迫面对那些无力和「倦怠」。
最深刻的应对:与「倦怠」共存
面对「倦怠」——
如果积极对抗,人会陷入疲惫的循环;
如果直接躺平,则会陷入无力的循环。
似乎无论怎样做,都无法摆脱「倦怠」带来的困扰。
难道,我们只能这样麻木地活着吗?
并不是。
其实,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并不难,那就是——
把自己当个「人」。
当我们不断用积极去对抗「倦怠」时,很容易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没血没肉的工具,从而忽略掉自己的内心需求。
最终导致身心俱疲,不得不通过躺平来缓解。
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停顿。
而有时候,「倦怠」其实就是一种停顿。
武老师曾分享过自己一个体验。
在打理《得到》年度专栏时,他非常忙——
每周至少要写一万六千字,做三次咨询,
另外还要着手开一家新公司,以及装修一套大房子。
在这样忙的情形下,他还是会去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刷一下网页、看微博;
偶尔胡思乱想、拖延等。
因为在他看来:
一个人不可能时刻保持着一种高效的节奏,如果自己一直保持工作状态,可能会有一种“快要死了”的感觉。
而只有允许自己偶尔懈怠,自己才能累积更好的状态,更加有动力去工作。
也因此,我更加提倡你——
允许自己在内卷和躺平之间灵活切换,
在工作的时候踏踏实实地工作,在玩耍的时候轻轻松松地玩耍。
比如,
上班很累的时候,我们也不妨懈怠一下,偶尔摸一摸鱼,听听音乐。
周末的时候,可以全然放下工作,出去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
如果实在不想动,就坦然地躺在家里看剧、玩手机或玩游戏。
就像作家李盆讲的一句话:
人应该模糊而流动地活着,这样才是自然状态。
要知道,
活力和「倦怠」并存,才是人完整状态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普通人,
我们不可能做到永远都积极有力,
我们也终将会有能量去向上拼搏。
重要的是,要清楚一件事——
实在积极不起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自己的「倦怠」。
即便是暂时只能「倦怠」地活着,我们也应该对自己存有一种同理心。
这样一来,
我们才不会那么轻易地选择对抗和逃避,而是重新获回一些活力,
也才能从疲惫中,获得一些真正可以喘息的空间,然后继续向前。
作者:张罐子,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邀请你看见一个新的选择 
 拥抱内在,与自己连接 
 换一种方式,重获活力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