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疫情放开后,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大范围感染的现象,网络出现类似“搞了三年,抗疫才刚刚开始”等论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在个人新浪微博、头条号“王文评论”上对此进行了论述,提醒这种论调的隐性冲击。目前,该文阅读量已达200万+。人大重阳君推荐如下:
三年疫期之战,既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许多人生活不易、付出巨大,也要自信地看到中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上的综合成效。
现在,社会上流传“抗疫刚刚开始”的论调,需要警惕、需要提防、需要批判!这种论调意在全面抹杀过去三年政府主导的“中国抗疫模式”,更企图要全面否定坚持三年“动态清零”的成效,还试图挑动民众对当下放开政策的不满。
客观来说,2020、2021年这两年间,我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且有效的工作,取得了绝对领先于世界的抗疫成果,保证最少感染比例与死亡数量的同时,保持了相对更快的经济增长。
2020年世界其他国家出现了200万死亡病例,其中仅美国就超过38万例,平均经济增长率是-2.5%;而中国则是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达到2.3%。2021年世界经济复苏,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8%,但过早放开或“躺平”让世界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各国病例死亡数量增加,总计突破500万,美国则新增超过50万死亡病例。相比之下,中国2021年则鲜有死亡病例,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8.1%。如果过早像美欧式地开放,2020、2021年估计在中国将产生300万-500万的感染死亡病例。
2022年初夏,上海疫情之后“多城静默”、以及晚于多数国家的“延后式开放”,与其说是中国统筹发展与抗疫的失衡,不如说是对病毒变异的忌惮而宁愿采取“后发制人”式的调整。试想,如果奥密克戎再发生重大变异,变得更有毒性,2022年全球再死亡数百万人的话,中国“多城静默”反而是中国之福!
当然,当下放开,不少国人心情沮丧、忧心忡忡,信心与预期都较低。但必须客观地讲,三年疫期之战,既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许多人生活不易、付出巨大,也要自信地看到中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上的综合成效。
2020、2021年这两年间的成效自不必说。即便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虽落后于一些新兴经济体,但在全球仍惨遭100多万人死于新冠的背景下,中国死亡病例却很少。从这点看,也不能全盘否定2022年的一切。三年抗疫之战,尽管个别城市、个别区域、个别人群出现令人气愤、值得反思的事例,但必须要讲,中国抗疫,总体干得不差,甚至是相当好的。
现在要做的是,在普遍希望“放开”的预期下,要尽快解决三重关键难题:一是逐渐祛除中国社会“新冠恐惧症”,平缓有可能出现继续大范围感染的心理恐慌;二是尽快根据中央精神解决一些地方的基层人员以“抗疫”为名权力过大、肆意干扰经济社会复苏的僵化现象;三是做好防重症的充足准备。
以笔者今年秋季在俄罗斯调研2个月的经验看,要对逐渐“放开”后一些地方的“后疫情乱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泰然处之。
一是自信地应对“舆情乱象”,找到平衡复苏的社会语径。2022年以来,中国“后发制人”式的抗疫逻辑有一定的综合考虑,国外全面放开的经验也不必完美化。对于社会心理失稳的安抚,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心平气和,直面难题,此时最难能可贵。
二是自信地解决“就业困境”,找到提升就业率的解药。从广州等城市的逐渐放开经验看,只要有序放开人流、物流,放开旅游业、康养业等服务行业的复苏,大幅提升就业率是完全可能的,社会信心也有可能快速复苏。
三是自信地促进“需求回暖”,找到刺激增长的新动力。通过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财政、货币、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比如,改建景区,刺激大众旅行欲望;减免旅游、餐饮、酒店和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刺激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一二线城市的房产、汽车限购政策进行适度“松绑”,刺激大众对房、车的消费。
四是自信地重启“中外交往”,找到重新融入全球的钥匙。通过逐渐减少来华人员隔离时间,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中外交流,有效拉升外资、外贸与外国人对中国经济复苏的贡献。
总之,2022年已进入尾声,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道坎。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中国人正在迈过去,一定能回归正常生活,并正在期待未来会更好。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