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禾子
邮箱
正在B站连载、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共同出品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并不是一部一开播就受到关注的作品,直到今年1月1日播出前,外界对它的了解都只有2021年B站国创动画作品发布会上的一支展示视频,一个广电“2022年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重点扶持项目”的名号,和几张定档海报,媒体对它的报道也少之又少。
但就是这样一部“低调”的作品,却在上线一周后收获了9.5分的豆瓣开分(超过7.3万人评分),相关词条登上热搜,不断有网友自制的角色表情包和cosplay形象在社交媒体流传。
截止1月16日《中国奇谭》的豆瓣评分(图源:豆瓣截图)
口碑的发酵是从第二集《鹅鹅鹅》播出后开始的。
坦白讲,这不是一部立刻就能让人看懂的动画。全片没有台词,只靠简短的字幕来传递剧情,甚至当中的情节看上去都十分离奇——背着鹅笼的送货郎送一只化作书生的狐妖上山,狐妖请送货郎喝酒,从嘴里吐出自己的心上人作陪,醉酒睡去后,他的心上人又从嘴里吐出了另一名男子,男子又吐出了另一名女子;直到狐妖将醒,所有人又立刻回到刚刚来时人的嘴里,互不知晓,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一集改编自南朝时期的志怪小品《阳羡书生》(又叫《鹅笼书生》),动画较之原著增加了送货郎和最后那名女子(一只鹅妖)的感情羁绊,女子求送货郎带自己逃走,但在送货郎的犹豫不决中,终于在狐妖醒时错失了一切机会。
图源:《中国奇谭》官方剧照
《鹅鹅鹅》虽然架空现实、设定古怪,但给人的后劲却很大。
有人理解这是在讲爱而不得的感情,就像很多人的经历,身边的和心里住着的不是一个人;有人理解这是在讲欲望,送货郎受到狐妖的蛊惑萌生了欲望,想要的越多最后失去的也越多(开始明明有两只鹅最后却失去了三只鹅);还有人理解这是在讲人生中的很多抉择,送货郎在面对女子请求时的瞻前顾后和患得患失,像极了我们在做抉择时的软弱……
并不是每个动画作品都能给观众带来这样的观感,而诸如此类的观感几乎在《中国奇谭》的每一集都有所体现。
图源:《中国奇谭》官方海报
《中国奇谭》由8个时长在20分钟左右的动画短片组成,每集有不同的故事、导演和演绎方式,并且都带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怪元素。但就像总导演陈廖宇在采访时谈到的,他不希望《中国奇谭》只是讲表面上设定的故事,而是“既有传统又有生命力的特性”。
每一个故事设定看起来都不是今天的现实,但观众却能在其中看到自己,这正是《中国奇谭》引人入胜的地方
《中国奇谭》的形式很容易让人想起近两年大热的美剧《爱,死亡和机器人》(简称《爱死机》),但如果仔细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在意涵上的不同。《爱死机》中的每个故事尽管也是统一在片名写到的几个主题之下,但它更偏向于是剧情元素上的统一,思想内涵较弱;而《中国奇谭》更多是先有中国传统文化做支撑,再去从“志怪”延伸到现实,是叙事层面的统一。
就像知乎网友@王子君 评价的那样,“《爱死机》形聚神散,《中国奇谭》形散神聚。”
图源:《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剧照
从志怪故事映射现实,几乎贯穿《中国奇谭》整部作品。比如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有人在小猪妖身上看到了自己“社畜”的影子,“小时候以为自己会变成齐天大圣,其实是个连大王都接触不到的小妖怪”;也有人猜想如果结局真的是小猪妖被大圣一棍打死,nobody宿命感的一生也许会更讽刺。
“当现实主义叙事成为麻烦,志怪故事的魅力就会显现,它用想象力去除了我们在看现实故事时感到的尴尬,又保留了让我们对于现实产生共鸣的东西。”有豆瓣网友这样评价。
当然,“想象力”除了来源于志怪题材,也离不开动画这一形式
《中国奇谭》没有选择大量使用市面上流行的3D动画制作,而是回归到了最原始的2D动画形式,画风也少有被美日动漫风格影响的痕迹。这种干净的中式传统2D动画让不少观众梦回小时候每天晚上守着CCTV-6台看动画片的年代,而一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作品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显然也更符合中国观众的胃口。
《中国奇谭》中充满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上世纪中国动画的致敬。比如据《小妖怪的夏天》导演於水自述,当中小妖怪擦锅时冒的烟的绘制就参考了过去连环画,村民家门上的对联也是出自《聊斋志异》卷一《考城隍》中的诗句“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图源: 《小妖怪的夏天》导演於水知乎回答
《鹅鹅鹅》导演胡睿也在作品山水部分的绘制中参考了北宋著名山水画派别米氏云山的画法,断了腿的狐妖致敬的也是《天书奇谭》的阿拐。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上)和《鹅鹅鹅》仿米氏云山(下)对比(图源: 《鹅鹅鹅》导演胡睿知乎回答)
中国传统美学最核心的是意境,不是所有动画都能够传递这种意境,也不是所有创作者都能理解这种意境。就像徐克导演曾在采访中曾说起当年《新蜀山》的后期制作,最难的部分就是和澳洲的后期团队沟通什么是剑气,驭剑飞行是什么样子,他总要给出一种很“实”的解释。
相比于“实”,意境的传递反而更需要一种“虚”的东西,或者说更需要留白,这时2D动画的“粗糙感”来展现这种留白再合适不过。
《中国奇谭》中有大量情节都进行了留白处理。就比如《鹅鹅鹅》里,当鹅妖女子消失的时候,导演没有给送货郎一句台词,也没有设计任何的表情动作来显示哀伤,只是让他捡起了女子丢在地上的一只耳环,而当他捡起这只耳环后,耳环却一点点消失在他手中;再比如《小妖怪的夏天》里,处处都有齐天大圣的影子,可除了声音和剪影,大圣却一直未曾出现在画面里。
图源:《中国奇谭》官方剧照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观众看《中国奇谭》会产生不同感受,当动画中不同的动作、色调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展现,再加上每个人不同的生活背景,感受就会因人而异。这就像给了观众一面镜子,不同阅历和知识结构的观众可以照出不同的解读。
甚至即便是没有看懂,也丝毫不会影响你感受画面的美。
就像陈廖宇提到的那样,“我经常打一个比方,一座山在你的面前,我问你看得懂还是看不懂?其实你感受到这座山宏伟、茂盛还是缥缈,那就是看懂了。你看见的那一刻,你感受到的东西就是你看懂的东西。”
这时观众也会发现,并不只有3D和大制作能成就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仅仅是靠简单几笔勾勒和一个完整轻巧的故事,也足够能打动自己。
图源:《中国奇谭》官方剧照
没人能否认《中国奇谭》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动画作品。
说《中国奇谭》能扛起中式美学复兴大旗还太早,但它至少给这个行业提供了一个范本和可以进步的方向,在市面上充斥着潜意识、赛博朋克、多重宇宙和平行世界等等设定的科幻动画中,一点一点架起中国奇幻动画在新时代的造型和世界观。
这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舟不久前在文章中分析,对于一部动画作品,尤其是需要考虑市场回报的动画长片来说,第一重要的是人物造型,它的重要性甚至要排在叙事和视觉呈现之前,而中国动画在动画人物造型这一块有历史性的欠缺。
上世纪享誉国外的一批中国动画,其诞生具有深刻的时代印记。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动物角色造型出自国画大师齐白石,《牧笛》的原画造型出自另一位国画大师李可染,《大闹天宫》中齐天大圣的造型出自著名画家、现代中国装饰艺术奠基人张光宇,《哪吒闹海》的人物造型则出自著名画家张汀。 
图源:《小蝌蚪找妈妈》剧照
据《小蝌蚪找妈妈》的摄影师段孝萱回忆,当时是上海市长陈毅专门批条子让他们去找齐白石大师拿画,才促成了这部经典动画。
这也说明,中国动画当时的发展一定程度绕开了角色造型这块动画产业中最难啃的骨头。  
《中国奇谭》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只靠一部带有一定实验性质的动画作品还远不能撑起整个市场,中国动画产业还需要更稳定的生产和更有力的支持。
最后引用一段知乎网友@王子君 的话,“(希望)上美B站们像网飞那样,隔段时间就把钱和创作权限拍桌子上,叫来一票有生力的团队,给爷做,英雄狗熊,二十分钟见真章。国内不是没有好本子好技术,就是市场化水平太低,内容限制又太多,两面包夹。这些运营方面,不妨多学学爱死机。不要让惊喜永远停留在毕设作品里。”

· 文章版权归品玩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发送关键词 转载合作招聘 到品玩微信公众号,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百家号上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