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作 是 可 以 学 习 的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写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无论什么人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合1.1415525年, 不吃不喝不睡连轴转。如果按正常作息时间计算:假如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写作也可以遵循一万小时定律,这不仅包括坚持写,还包括有意识地阅读、学习与提高。
纵观文坛,我们可能认为许多著名作家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但事实是除了天赋,他们还有超乎常人的自律与勤奋,他们还多是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 他们大多经过了从无意识写作到有意识的学习写作,海量阅读( 包括泛读,精读,敲骨吸髓般的逐字逐段分析阅读),再到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
这个过程可以用如下诗句形容: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自发的写作初期阶段;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刻意去学习写作的阶段;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时候写作就到了自觉的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境界。
印度裔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 生于加勒比海特立尼达岛。他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他的小说作品《毕斯华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Biswas)、《大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被列入20世纪世界排名前100的英文小说之一。
美国作家David Benioff(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的大热剧集 《权力游戏》,Game of Thrones), 毕业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创意写作专业。
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石黑一雄, 195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家移民英国。他在肯特大学(Kent)学习了英语和哲学, 又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取得了创意写作文学硕士。可以说他的高等教育都是围绕着英文阅读和写作的训练。石黑一雄曾四次入围布克奖未果,在1989年凭藉小说《长日将尽》终于获奖。他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莫失莫忘》(Never Let Me Go)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05年度十佳小说”和“1923年至2005年间百部优秀英语小说”。
我们知道的著名华人作家哈金等也都是创意写作科班出身,受过正规的写作训练。还有写过《余震》《金山》的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也是一路学习英语阅读写作: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获英国文学硕士。
近年来崛起的华裔美籍作家李翊云,大学与博士专业都是与生物相关的学科,因为学业压力大,为了调节, 她去选修社区的创意写作课, 后来转向文学专业, 于2005年毕业于美国最顶尖的创意写作项目——爱荷华大学的小说类创意写作硕士(MFA)学位。美国有17位普利策奖得主毕业于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
2007年, 李翊云被英国老牌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杂志评为美国最杰出的21位35岁以下青年小说家, 2010年《纽约客》选李翊云为最杰出的20位40岁以下青年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集《千年修得共枕眠》(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获美国笔会海明威奖 ( PEN Award)。她的作品中有两部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 搬上大银幕。
李翊云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项目的负责人。她的成长轨迹更说明写作是可以学习的,当然还有她的天赋、惊人的勤奋与坚持。对于严肃的写作者而言,无论以何种形式, 学习如何写作是一条必经之路。
文学写作从自发的行为而起:想写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有些人出于兴趣和爱好,可以一直这样写下去。尤其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各种网络发表的门槛很低, 渠道众多,也很容易 “粉丝”成群。但是对于有所追求的严肃的写作者而言,写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上一个台阶,把自己提升到自觉学习如何写作的阶段。
自觉学习写作包括对语言的锤炼,结构的技巧,情节的设置;包括叙述方式与视觉角度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上帝视角”?包括人物塑造,环境与场景描述,如何把地点也当做一个人物来写?包括如何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埋下伏笔和设置悬念,延迟读者阅读过程的技巧就是调胃口卖关子、埋线索; 怎样让人物在一篇作品里成长变化, 怎样让情节发展转变, 大小高潮不断增加可读性; 如何写出五种感官的体验?除了常见的写听到了什么、谁说什么、谁看到了什么,还有如何写出谁的鼻子闻到的(嗅觉)和谁口里尝到的 (味觉); 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动词,尽量避免用成语; 学习运用短句子,短句子往往更有力度。
在一篇作品的创意与创作中,无论语言、手法还是选题角度,作者需要有意识地保持作品的陌生性、原创性,不要陈词滥调。最通俗也是最经典的例子:“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辞说:“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扰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纽约时报》称《百年孤独》为:《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但是就连马尔克斯自己都试图摆脱和超越魔幻现实主义与《百年孤独》。他之后写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尽了人间可能有的爱情方式与形式。人物跨越50几年的经历,其中找不到丝毫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纽约时报》说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小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
反观中国作家受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过于深远,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甚至贯穿了一些作家的大多数作品,《百年孤独》里马孔多村子的影子在中国作家作品里也不断地出现。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作家放弃了自己独创的机会。
诗歌往往是作者可以写给自己的内心,但小说是有受众的。小说写作者在构思阶段需要有意识地思考:你的读者是什么人?语言、视角、表达都是有针对性地写给那个人群。
然后是作品的结构与情节。故事开头可以从中间讲起,这已经就在制造悬念了。有的编辑说,他们在评选一篇作品时,许多时候只读三行就读不下去了,就不读了。除了作品开头吸引读者,作品的中间部分还要不断地创造大小高潮 - 为人物制造困难和障碍, 让人物去解决与克服——这个过程的高度是不断递增的。让一篇作品的转合像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脉一样,有低谷与大大小小的山丘,变化莫测。结尾不要写得太满,要留白,有出人意料的回旋,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这样一篇(部)作品就更吸引读者。作品中的高潮不一定都是显而易见的,有时候可能是潜在的暗涌。如何把小说写得既有可读性又区别于故事会,有文学性,有独到的语言风格,这对作者是一个不容易的挑战。
以上谈到的小说的写作手法,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写作形式。以小说的叙事、描述手法去写散文与纪实文学,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尤其有助于打破不少散文的八股风。
灵感是写作者中被赋予了灵性与神秘的东西。但是对于系统的长期的写作者而言,灵感往往不是等来的,对于成熟作家,写作已经成为习惯, “硬写”几乎成为专业作家的家常便饭: 他们每天坐下来写,然后发现灵感自然就从指尖流淌了。
海明威在美国佛罗里达基韦斯特岛的时间是他创作的高峰,他一生的几部主要作品都是在那里完成的——《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他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坐在他的书房里写作,即使没有灵感,他也坐在那里去写。他说写到自己知道下面需要写什么的时候停笔,这样他明天可以继续。
一些初期提笔写作的朋友,许多非常有才气,加之因为有了过往人生中许多人与事的经历,还有情怀的积淀,他们往往写短文可以一气呵成,写了也不想再改。
但是好文章其实都是改出来的。
第一遍草稿可能是围绕一个写作想法进行头脑风暴,有人喜欢在头脑中反复构思,把草稿反复写在了头脑里。也有更多的作家是拉大纲写故事梗概,写人物小传。第一稿写出来的东西也许支离破碎,不成逻辑,就像做一件衣服先裁出了不同于以往形式的袖子、衣领、前后身的布片。然后第二遍草稿时他们开始布局,把零碎的布片摆在一起,让成品像一件衣衫了。第三遍、第四遍可能是修改词句。之后可能把作品拿给几个圈内圈外的朋友看,提意见,听反馈,再改。然后是反复通读,看有没有硬伤,比如人物与情节的逻辑问题,上下文起承转合的自然与连贯性,首尾的呼应与完整性。一直改到你可能厌倦了这篇作品, 那时拿出来去投稿或者发表,这可能就是一篇代表了一个作家当下水平的东西。
参加创意写作学习课程,或者阅读相关的创意写作课程书籍,是学习写作的很好的渠道之一。
创意写作课在课堂里不仅讲到以上的创作方法,还有课后作业。下一堂课上同学们互评作品,老师最后给评语。更重要的是创意写作课还有即兴的课堂写作训练,往往是三个小时的课程从10分钟的自由写作开始,然后中间会分别穿插两次15到20分钟的有针对当天讲题的写作练习。
比如学习如何创造悬念的三个基本步骤:对令人不安的事进行暗示;回访危险;印证悬念。
还有写作中的延迟——对关键信息的延迟可以吊起读者的胃口,起到增加悬念的效果,增加可读性。
成功的作品往往从塑造令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入手。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善于描述人物的身体动态和心理活动;茨威格被称为“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作家,他欣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表现在作品中是他非常擅长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而狄更斯的小说人物多是以外貌、衣着、举止、反复出现的动作等来刻画。
避免塑造出来的人物成为ghost的命运——ghost,“鬼”,模糊不清,无法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
有一个经典的创意写作课堂练习“教学生如何构思人物”,内容如下。
虚构一个人物,写人物小传:
  • 给他一个名字
  • 描述他的长相与衣着习惯
  • 描述他家的冰箱
  • 给他两个优点和两个缺点
  • 还有他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告人的秘密)
……
现在你已经有了一个人物。
下面尝试写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同情他, 为他身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找理由,站在他的角度接受他。
现在你就有了一个复杂的反面人物……
鲁迅先生谈自己的小说人物说,他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课后作业可能是从这两个人物入手,构思一个故事,注意写人物的嗅觉和味觉、或者其他感官感觉之间的转化。如何把本来只能看到的东西写成可以闻到的东西?比如傍晚时路灯下的细雨纷飞像烟雾弥漫,让人感觉有闻起来呛人的气息。这就有了比喻,有了独到的语言气质。
如果说文学创作也有一万小时定律,那么这其中不只是坚持不懈的写作,还包括海量的阅读。有一种说法:你的阅读高度决定了你的写作高度。所谓“以读带写,以写带读”——阅读的过程可能激发作者的创作欲望;写不下去卡壳的时候就去阅读——让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小说家与小说》中,以资深读者的品位和独到的视角,评价了近八十位有影响的小说家和他们的一百多部长篇小说。从16世纪的塞万提斯, 到20世纪后期美国华裔女作家,书中点评了四百年间小说的艺术风格及作家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各位作家的技巧与流派渊源, 还有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力。
这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一个写作者的阅读内容最好还涉及其他更加包罗万象的东西,比如科技航空航天,天文地理,哲学神学医学,宗教与历史,音乐舞蹈与绘画…… 这样你的写作才可能表现出更丰满立体浑厚的底蕴,你的题材与体裁也可能更有了创新性的基础。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1998年出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 轰动文坛, 获得欧洲发现奖、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法国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
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包括了大量的对伊斯兰细密画与画家的深入骨髓的描述,他们的历史渊源、个人痛苦、宗教冲突,在生命、信仰与忠诚之间的徘徊,刺瞎自己双眼之后以记忆作画从而赢得尊重——这种细密画所谓最高境界的无可选择的宿命…… 这些前人没有触及过的东西,与帕慕克曾经在伊斯坦布尔学习并研究绘画的经历密不可分。也许只有他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而我们作为一个写作者,如何找到自己独到的角度与切入点?阅读可能是一个最佳入口。
最后就是坚持。在一条不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道路上,笔耕不懈。
(2022年9月初稿于维也纳。2022年10月底改写于美国佛罗里达)
(图片选自网路)
【作者简介】常少宏,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曾为记者、中级编辑。1995年初赴美留学,获咨询与电脑科学两个硕士学位。译英文版《遇见 —— 仓央嘉措情歌》(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城门下的烟雨》(四川民族出版社)。小说入围《青年文学》“城市文学”排行榜。自2020年疫情始,自费进修二十多门创意写作课。现定居美国。
阅读以往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