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妈
文|CC爸妈(ID:cc-bama)
期末考试结束,孩子的寒假正式开启了。
这几年因为疫情,寒假又正好处于形式严峻的档口,很多想要参与的活动也不具备可执行性,基本都是家里蹲度过。
但今年不同了!
这是三年来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寒假,前两年荒废的、搁置的、错失的...都能趁着这个假期补回来。
所以,真的有很多发自肺腑的真心话想分享给大家。
带孩子去旅行
有人说,疫情三年,我们的世界变“小”了。
别的不说,CC从前出门玩,国内的三亚、国外的普吉岛...但到了DD这,小区的假山、公园的人工湖...
疫情三年,DD也三岁,从出生到现在,他还没见过那个开阔无比的世界,比起姐姐,他所接收到的那些新鲜的刺激和体验,太有限了!
莫名觉得他可怜。
所以,今年政策放开,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大抵是要带孩子们出去玩的。
我知道,病毒依然猖獗;我也知道,尽管已经阳过,也并非就得了张“保命符”。
但我真的不想,孩子的生活只能躲着疫情,更不想他们的世界只囿于眼前这一方小天地。
更何况,病毒单靠躲本就是躲不过的。既然阳过了、放开了,那我便更愿意,做好万全的准备,去看一看这大千世界。
说起这个计划的时候,我带俩娃翻看以前出去玩的照片。
(CC部分旅行照一览)
(相比之下,DD去的地方真的太少了
这几年,我们生活的重复性太强了,人的大脑和思维就会变得局限且固化。
日复一日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是平静的。
平静意味着什么呢?
一无惊喜二无挫折。
而什么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呢?
经验!
脑科学研究表明:不管处于任何年龄,我们的经验会一直改变大脑的物理结构。
每当我们有新的经历体验,我们的脑细胞(神经元)都会变得十分活跃,产生新的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活跃产生的连接会导致大脑的“重新布线”。
所以旅行最大的意义,是过不一样的生活、增加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情绪,刺激大脑重新布线,刺激思维更深更广。
没条件走10公里,有条件走1万公里,总之,带孩子走出去!
去过的地方越多,孩子的思想就会越开阔,就越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当遇到困难时,也就越不会被眼前暂时的难题所打倒。
带孩子大量户外活动
坦白讲,疫情这几年,如果孩子有什么事是被“耽误”了的话,户外活动绝对算的上是其中之一。
如今疫情放开,今年这个寒假,正是带孩子建立/恢复运动习惯的好时机。之前疏忽了的,是时候“拾起来”了!
为什么我对于运动的执念如此之深呢?
有一点,相信大家都理解:
适量的运动,能够帮助我们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提升我们对抗病毒的能力。
这次“全民阳”的经历,想必大家更有体会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家很容易忽略的——运动,其实对于学业也有帮助。
有一项研究表明:
与坐着的儿童想比,在跑步机上以中等速度完成20分钟训练的儿童,在阅读、拼写和算术等测试问题上回答更准确,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
适量运动的孩子,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区域也会变大
所以,趁着寒假时间充足,一定要保证每天的适量活动。
像我们家这一周,期末考结束,寒假作业未出,最是放松。
CC&DD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可以5小时+!
不过,如果孩子正在“阳”或者刚刚“阳康”,还是要注意开始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建议大家阳康2周内,还是以静养、休息为主)
因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一段时间,我们的免疫功能还比较紊乱,过度的运动会导致疲劳,甚至降低免疫力。
带孩子多参与社交
前段时间,清华彭凯平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疫情后的孩子们,普遍出现了一种现象,叫做“四无”现象。即:
学习无动力,没有老师和家长逼着,孩子们不爱读书
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X音,各种社交媒体的活动
社交无能力
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活动的大规模停摆,让孩子们不得不处于一种“隔离状态”。
简而言之,就是孩子们缺少和真人尤其是同伴之间的交流。
先来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啊:
如果网课的学习质量能保证、孩子们都能做到自律,有这个前提确保下,你认为网课能不能取代校园?
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因为“上学”,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只是掌握所谓的“知识”,它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他们需要在和同学、伙伴的互动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竞争与合作、获得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收获更全面的自我评价,以及更为重要的——建立排解情绪压力的通道。
如若这条通道被隔绝,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难免增大。
所以,社交并非只是交几个朋友、找几个玩伴那么简单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都是刚需。
真心希望给大家提个醒,如果这两年在这方面有缺失或者忽略的话,那正好趁着寒假弥补起来。
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多让孩子和同龄人互动,让孩子在快乐中疏导压力、完成社会化。
过一个有仪式感的新年
比起其他假期,寒假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会经历一个春节。
说起来,这届孩子能体会到的关于春节仪式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 我们小时候,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 会和爸爸一起写福字、贴春联、挂灯笼;
  • 会吃到平时家长舍不得买的糖果;
  • 会在大年夜的晚上守岁,等着12点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烟花;
  • 然后在大年初一早上穿上妈妈早早准备好放在床头的新衣服...
平凡琐碎小事,年年都做,就成了一种传统。它蕴含着巨大的幸福感,让我们现在想起来都要回味很久。
然而这些,现在都少见了。
现在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备受宠爱,过年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只是爸爸妈妈都在家的一个假期,比起其他,并无不同。
心理学博士Barbara Fiese 说:
维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秘诀就是,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代有效地传承他们的家庭“仪式感”。
仪式感对于生活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对于生活的热情,能让我们知道,在那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和感动。
如此,孩子便会更加期待和热爱生活。你会发现,当生活有了“盼头”,孩子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往年总会带着CC&DD一起:
除旧布新——就像CC说,最能感到年味的是,就是手里拿着鸡毛掸子,被C爸举的高高的,扫遍房顶的犄角旮旯;
置办年货——问问孩子们,招待亲戚朋友家的小孩儿,想准备点什么
扎彩灯、挂灯笼——这种亲手制作的快乐,又有什么能比得过呢?
包饺子、守夜——一起帮忙揉揉面、擀擀皮儿,一定会是新年最深刻的记忆!
拍一张全家福——不是放在手机朋友圈的那种,而是洗出来挂在墙上或者放进相册,感受生命的轨迹、守住时光。
...
如果你是个有仪式感的人,那么请延续;
如果不是,那一定从这个寒假、这个春节开始!
一起进行
年终总结和新年计划
一说起年终总结和计划,就总感觉温馨的气氛被破坏掉了,孩子的任务又来了?
其实不然。
记得我小时,每年到年底,家里总会有这样一个环节。就像上面说得,已然成为我家的一个仪式感。
它并非死板而严厉的,非要列出个123。
而是就像话家常一样,全家一起参与围坐在一起,聊聊过去的一年:
我们有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在什么方面取得了进步,新的一年又有什么目标…
小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长大以后,才体会到父母的用心之处。
每当自己仿徨之时,总会想起小时候的“围炉夜话”,提醒自己,我的方向在哪里。
所以,在CC大一些之后,我也把这个“传统”延续到了我家。
全家坐在一起:
  • C爸说说,今年做了大概多少台手术,明年希望多抽一些时间陪伴家人;
  • 我也聊一聊,今年开启了自己的“直播”之旅,明年希望自己做的更好一些...
放心,咱自己做好这个示范,孩子也就能打开“话匣子”啦。
我们家一般都是先让CC说,然后再替她总结归纳,没有涉及到的就提问:
今年哪里做得最好呢?(CC今年是自律了很多,网课、作业很少需要“盯”了。)
明年哪里需要巩固一下?(她自己说,希望能把字练得更好一点。)
今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妈妈出差半个月,和爸爸DD奶奶在家,很想念妈妈)
不要小看这样的聊天,它其实就像是内心的一个锚,总引着孩子的方向。
而且,这样的反思和总结也会让孩子养成习惯,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受益。
作者简介: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亲子 / 教育

霍启刚晋升,郭晶晶一张舞会私照曝光,打脸多少人:越节制的婚姻,越高级

亲子 / 教育

“儿子名校毕业后,我和老公的灾难来了”

亲子 / 教育

全员“梓涵”热潮褪去,新一批烂大街名字又来了,老师很无奈

做个合格的父母
长按识别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