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水平高的人
具备这三个特点
文:网摘
知道自己的“无知”
专注于“底层逻辑”
不急着下结论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决定一个人人生高度的,不仅仅在于他是否努力,更关键的,在于他的判断力。
所谓的财富、地位的差距,除了少部分的运气使然,更多的,是基于认知水平造成的差距。所以,我们要专注于认知水平的提升。
01.
认知水平高的人
知道自己的“无知”
“浪费机会,远比错过机会更让人悔恨不已。”这句话,可以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这个时代,风口很多,机会也很多,但为何抓住机会的总是那些极少数?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受到了“知识的诅咒”。
所谓知识,是前人用经验总结出的抽象概念,可但凡是人就会有盲区,越是视野达不到的地方,往往越会蕴藏着问题的真相。
已有的知识有时阻碍我们的脚步,无知才能带来新的可能。
苏格拉底说:“之所以我看似拥有智慧,本质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
人生四种认知层次,他们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敬畏之心,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有敬畏之心,能够迎接新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具有一定认知深度,但仍有自己的盲区;
不知道自己知道:大智若愚的境界,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认知层次越低的人,对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不屑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善于接纳新的观点。
认知水平高的人则不然,他们“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他们深刻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深知拥有的知识是如此渺小,对外界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他们乐于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改正,不断完善,没有止境。
02.
认知水平高的人
专注于“底层逻辑”
圣人“前知五百年,便可以后知五百年。”
不是因为他们有预卜先知的本事,而是因为,这个世间的底层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古人虽知识有限,却见识卓著;今人虽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却流于浅薄。
就在于古人专而精,务求求真;今人博而浅,浮躁求快。
为何那些经典历经千年而不朽,就是因为那些经典阐述的,是底层逻辑,而底层逻辑,纵使时光流逝,却不会发生变化。
李小龙说:“我不害怕会一千种腿法的人,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了一千遍的人。”
现在很多人,迷失在碎片化信息里,流于浅薄,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与其读100本书,却都流于浅薄,不如将那些经典阐释,悟深悟透。
唯有从自己心中生发出来的思想,才是有生命力的;
唯有扎根于底层逻辑的思想,才拥有“扭转乾坤”的威力。
03.
认知水平高的人
不急着下结论
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一类人,总是先入为主地给别人贴标签:
看你背包的样子,就知道你月薪低于8000元;
看你一个女生坐在宝马车里,就知道你是一个拜金女;
看你吃个牛排都要发9张图,一定没见过世面......
云淡风轻脱口而出的几句话,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场海啸。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写过:
一个人对于别人的看法,有一半是荒唐的。
这种看法完全出于一个人自己的个人动机。

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在未知全貌之前就肆意评论。
不要总是摆出一副我很明白、我什么都知道的样子。
不要总是以自己固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不要总是被群体的情绪裹挟。
认知水平高的人深刻懂得,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他们总是花时间掌握多维度的知识,博采众长,从而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他们总是站在终点思考问题,多了些专注力和判断力。
遇事不急于下结论,让子弹飞一会儿,是一种难得的冷静和思考,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和品质。
文章来源@每晚一卷书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们总以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环境和机会,然而事实上,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机遇,思维方式不同,认知的差距,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侯世达、桑德尔合著的《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这是一部专为普通人写的书:《表象与本质》虽然代表了认知科学最新的进展,是人类探索思维奥秘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但它并不满足于学术界的好评,而是希望像普罗米修斯一般,将“思维之火”的奥秘传播至大众。
◎作者之权威,少有人望其项背:本书作者之一侯世达,是世界知名的认知科学家,他不到30岁,便写出一本旷世奇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普利策大奖。而在对类比的研究和实践上,学术界也是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独特的翻译理念,让阅读充满亲切感:绝大多数外文著作的翻译往往一股“翻译腔”,读起来陌生,理解起来也困难。而《表象与本质》采取了高难度的“移译法”——作者侯世达从小痴迷中国文化,此次翻译,他与三位译者一起,用中文对原著进行了“再创造”,书中所有的遣词造句、举例、人物形象都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因此,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译本,而是一本“中文原著”,不仅读起来亲切,且容易读通、读懂。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