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晚年沉迷“炼金术”
科学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
文:王雪松 编:荞麦
编者按:炼金术常常被看做最反科学的江湖术士行为,不过它却出奇地发生在一位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身上,这实在难解。为此,很多人经常把牛顿的一生分为两个显著分明的时期,一是为科学奉献、成果喷涌的时期,一是痴迷神学、误入炼金术的歧途、停滞不前的时期。然而,这却是对牛顿最大的误解,是科学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
牛顿是一个对科学永不止步的人,老年也并没有抛弃科学,而是继续钻研化学。他的所谓“痴迷炼金术”,其实是试图把化学从炼金术中分离出来。实际上他也做到了,取得了很大成就。
牛顿,一个在近代科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数百年来,其“科学巨人”、“神圣理性主义者”、“理性化身”的形象被牢固树立且广泛流传。今天英国流通的1英镑纸币的背面图案就是伊萨克·牛顿的头像。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初版发行。1704年,《光学》出版。伴随两本科学巨著的面世,牛顿正式确立了自己在科学史的重要地位。
牛顿在数学、物理学、光学等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为后世所铭记,当时的英国社会也对此大加赞扬。牛顿去世时,英国政府在先贤祠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当时的诗人蒲柏用诗歌赞道:自然与自然规律隐匿于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
几百年来,伊萨克·牛顿一直被视为科学家的典范。但到了20世纪,随着牛顿生前的大批手稿被拍卖、研究,一个不为人熟知的牛顿形象开始被大众所了解。
在这些有关牛顿负面行为的故事里,牛顿沉迷炼金术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谁也不曾想到,一个以理性著称的科学家竟然从事江湖术士的勾当。
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就说道:
牛顿并非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那些炼金术师中的最后一位,是巴比伦和苏美尔人中的最后一位,是用与一万年前起就开始建立我们知识遗产的人们同样的目光来观察这个大千世界的最后一个伟大的心灵。
▲面额1英镑纸币的背面的牛顿
与化学纠葛不清的炼金术
作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牛顿为何会沉迷于非科学的炼金术?这一巨大的反差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炼金术,起源自古希腊时代。其整个实验过程是为了寻找一种哲人石——它可以将普通金属变成真正的黄金。
中世纪的人们对这项充满神秘色彩的炼金术并不感兴趣,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曾颁布敕令谴责炼金术,以但丁为代表的作家也对此颇为鄙夷。
然而数千年来,炼金术还是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为此献身,其中就有波义耳这样的“传统化学家”。
炼金术虽然带有神秘性质,但它的发展研究给近代化学的诞生带来了很大帮助。在牛顿生活的时代,也很难区分炼金术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区别。
对牛顿来说,自己“存在的理由”是要重新发现“自然的架构”。为完成这一工作,没有哪个途径不该去琢磨,没有哪块石头不该翻开来看看。探索炼金术,必定是因为炼金术里有什么东西让牛顿觉得有价值。
同时代的许多伟大科学家如巴罗、波义耳和巴宾顿等人痴迷于炼金术的情形,也不可避免地对牛顿产生了影响。再者,在近代科学诞生前,神秘的炼金术与正统的化学实验是相互交汇的。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即便伟大如牛顿,也无法真正地将二者区分开。当然,牛顿的自大心理也促使他转向这一江湖术士的研究。
当时作为牛顿对手兼朋友的科学家波义耳,极为沉迷炼金术,并且冒着风险发表文章和公开辩论。面对波义耳的成就,牛顿自然不甘屈居人后。
科学家的秘密探索:对炼金术研究的渴望
牛顿对炼金术产生兴趣,最早可追溯至其少年时期。当时他的邻居克拉克先生是一名药剂师,在格兰瑟姆的药房,牛顿学到了一些制药技术。
等到上大学的时候,为了治愈自己的病症,牛顿开始自己调制配方。他制成了一种叫做拉克特勒斯香脂的药,并时常服用。孩童时代的制药配方活动,对牛顿后来探索将不同物质混合的炼金术产生了影响。
17世纪60年代早期,牛顿开始对“传统化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在牛顿生活的年代,有志于研习化学的人,都无可避免地发现自己正面对一堵写满炼金术教条的墙。从事化学实验和炼金术的修行是不可分开的。
尽管牛顿一开始研究的并不是炼金术,但不久,他就如前人一般走上了一条充满神话和巫术的混乱道路。
大约在1667年,牛顿开始修习化学。为了更好地入门,牛顿大量地搜集资料,编纂了一本包括名词、仪器和专门术语的词典。虽然这本词典里大部分包含的都是化学知识,但牛顿也意识到有些东西需要保密。
例如,词典中Elixar这个词,是指能治百病的灵药,就是炼金术追求的长生不老药。
▲炼金术图
从1669年起,牛顿接连几次去伦敦购买实验材料和设备,并与一些炼金术士和特殊的书商接触。
在实验所需要的东西全备后,他又开始日夜守在实验室的炉火前,一遍遍做着实验和详细记录。修习炼金术期间,牛顿还加入了“哈特利布社团”。
这是一个炼金术士和巫师的社交圈,它的目标就是将炼金术的教条和机械哲学的知识架构结合起来。牛顿是被当时的科学家摩耳介绍进来的。
那段时间里,牛顿多次离开剑桥,参加社团聚会,与圈子里的社友一同探讨相关的炼金术事宜。在交流中,牛顿曾鲜明地表达过自己对炼金术的感受:
炼金术并非如无知的民众所以为的,只是买卖金属而已,那种错误的想法对此高贵的科学是侮辱……而是为了教化和造福人类。
▌从炼金术中发掘科学价值
很多人一直疑问,牛顿究竟在耗时30年的炼金术研究中得到了什么?或者炼金术与他真正的科学研究有什么联系吗?对此,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
但毋庸置疑的是,作为化学前身一部分的炼金术,必定给予了牛顿在其他方面研究的帮助。虽然炼金术本身是神秘色彩笼罩下的江湖术士行为,但其操作过程中的方法理论、现象研究都与正统的科学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炼金术里的“发气原理”,促成了牛顿想到物体间能有超距作用,而这是万有引力理论中的关键一环。“轩辕十四锑”也为牛顿打开地球引力之门助力,这些都与炼金术的研究和体会有关。
正如迈克尔·怀特所说:如果我们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冷静明智态度来审视炼金术,我们应该承认它带给了这个世界一些有用的技术与器具……最重要的是它至少激起一位伟大的17世纪哲学家的灵感,使他产生了一系列构思,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牛顿一生中创造出许多令世人惊叹的成就。即便今天,他的理论成果也影响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演进。
然而,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够一直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牛顿作为科学的解惑者,探索者,一个天才,当然具有理性的光辉,但同时他也与江湖术士、秘术知识的寻觅者共享隐蔽的和谐。
牛顿作为科学史上的伟大天才,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认知无怪乎牛顿力学、微积分、万有引力等物理学的荣耀光环,但真实的牛顿却并非仅仅如此,他是理性时代最后一位“炼金术士”、虔诚的基督徒、万贯家财的造币局局长、小肚鸡肠的科学界“独裁者”、甚至于一生未婚茕茕孑立的孤独患者。
· 真实全面,以立体化写作来丰富大众认知
《牛顿传》作者詹姆斯,曾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他将牛顿的孤独天才予以充分理解,并将其既符合科学式的严禁、又兼顾了人性的温情,无怪美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他这本书“让牛顿复活了”。《牛顿传》是诸多关于牛顿生平的著作中的经典名作,受到科学界和大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尽管牛顿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但人们对牛顿的刻板态度却也折射了几个世纪以来对科学发展的某种偏见:
· 人们对牛顿身份的矛盾看法,从根本上就是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神学之间必然存在对立的固有认知:
这个矛盾之所以难以化解,更多是人为制造了对立而不自知,这源于人们对二者关系的模糊认识。
对牛顿这样一位科学伟人的评价,历史上众说纷纭,支持科学的人称赞他奠定了经典物理,让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脱胎出来;而敌视科学的人又会说牛顿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企图证明宗教的地位。其实,科学与宗教既非敌对,也非共生。
《科学与宗教》一书为此提出了一个足以倾覆认知的论点:二者不但不需要对话,而且根本不可能对话——
事实的交给理性,意义的交给信仰。依托科学论证信仰的有效性,对信徒而言,这不是一个虔诚的论证。把科学当作无可质疑的前提,也并非对科学的正确认知。

·许多人将牛顿晚年对炼金术研究定性为对科学的背叛,这无疑映射出我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偏误:
影响人们认识科学的最大阻碍,首先来自对科学的固有误解,科学被降格为“技术主义”,沦落到“科学主义”的话语框架当中。
而《剑桥科学史》要还原的,正是科学最真实的样子,书中,不仅理清了科学与技术、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更完美结合了科学理论与人文思考。
另有专门探究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科学的社会学领域。因而被盛赞“融学科史、思想史、制度史、社会史于一炉,彰显了科学历程中每一处动人的风景”,堪称一套全面厘清对科学的种种误解的“醒脑之作”。
对懂书的人来说,有三个出版社堪称“通史”类著作的“免检保障”——美国的哈佛大学出版社、英国的剑桥大学出版社、日本的讲谈社,这三家不仅在国内享有巨大声誉,更是全球公认的经典和权威。

这部《剑桥科学史》正是来自三大出版社之一的剑桥大学出版社,其主编花费数十年时间,在全球研究界的每个相关领域都选择了一流的权威专家分章撰写,因此《剑桥科学史》一书堪称“权威们的强强联合”。
为此诚荐《牛顿传》《科学与宗教》《剑桥科学史》,可在规格中选择或添加。先知书店获得出版社独家授权,识图扫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本文源于澎湃新闻:王雪松《牛顿,最后的炼金术士》一文,2016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