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1993年5月,我曾给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写过一封信,谈在清华大学办经济研究机构或者经济系的设想。在海南参加会议时,我碰到了林毅夫先生、易纲先生,我们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在北大办个新的经济研究机构。北大吴树青校长非常支持,后来就在北大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
我当院长也是阴差阳错。我自身想搞学问,我喜欢教书,好为人师,从没想过要做行政工作。但1999年1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换届,校领导在没找我谈话的情况下,任命我为第一副院长。当时的院长是厉以宁教授,第一副院长等于主持日常工作,对我来说是个意外。但既然要做,那就认真地做,我就提出了一整套设想,包括大刀阔斧地改革、引进人才。
当时引进了一个牛津博士毕业的德国人,但他总是自觉高人一等,三个月之后就被我开除了。当时院里分配给他一间办公室,他嫌小,说:“我是德国人,经常接待我们国家来的人,这么小的办公室会给学院丢人。”我说:“我们所有的教授都是这样规格的办公室,何况你还只是副教授。”他说:“那你的办公室怎么这么大?”我说因为我是主持学院工作的副院长。过了一段时间,他将半年的课压缩到两个月讲完,之后没有通知我便回德国去了。我就很恼火,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不起,我们要终止与你的合同了,因为你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后来他写信给学校领导告我,我还写了一个很长的解释。
我们政府老说吸引人才,但待遇太低确实很难吸引到人才。我们一个教授一年的工资几万块钱已经算不错了。但光华管理学院引进的讲师年薪可以达到24万元,副教授可以达到32万元,教授40多万元,当时24万元人民币等于3万美元。这个改革力度相当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单位里面,工作几十年的人拿到的工资只是刚来的人的几分之一,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怕。为什么当时能够推动这样的政策?改革是大势,改革的事能够放在桌面上谈:大家同意不同意我们应该办成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同意。办成一流商学院没有一流的老师行不行?不行。怎么弄来一流老师?引进人才。靠现在的工资能不能引进?不能引进。所以一定要涨工资!逻辑就是这样的。
现在中国很多商学院的做法应该都是步我们的后尘。曾有一个大学老师说,都是张维迎惹的祸,本来不搞这些改革,大家平静日子过得很好,他在北大这么一折腾,其他商学院不动也不行了,就带来一系列问题,搞得鸡犬不宁。
改革进行到势头正好的时候,反改革的势力往往是隐藏在暗处的,它们通常不会选择正面冲突,而是会积蓄力量,静待时机,寻找改革的薄弱点,然后发起进攻。
我在光华做了一段时间,学校想让我到学校做,任命了我一个协助管人事的工作。任命下达了三天,开会时我就提出一份人事改革建议书。大家都觉得,太着急了,刚给你一点位置,就一点机会都不浪费。但是,我写的改革建议很有说服力,所以在会议上几乎把所有人都说服了。我也很高兴,好多人还是希望变革的,希望把学校建设好。没想到麻烦在后面。当时,学校任命了一个改革方案起草工作小组,我负责起草这件事,那是2003年春天,刚好赶上SARS(非典型性肺炎)爆发,学校没法开会,就把材料发下去,结果有人把这份材料直接发在了网上,网上就有很多人骂我。
我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我觉得自己还是一心做好事,但是别人不一定也这样认为,反对的声音用各种的方式来批判我,包括人身攻击。我们有一个院系的副教授已经很多年没写学术论文了,但为了批判我这个改革方案,专门写了9篇。好多人说,我是在用企业的逻辑改造大学,因为我是研究企业理论的。为了应战,我后来出了一本《大学的逻辑》。许多大学的领导说他们读过这本书,很喜欢。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甚至会觉得学校是中国改革最落后的领域。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人都会自以为是,知识分子都有这个特点,谁都不认为自己技不如人,谁都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正确或者不如别人有思想,所以吵得非常厉害。
当时讨论这个改革方案,让我主持全校的中层干部会议,每个院系派一个人来谈意见。按规定每个人的发言时间必须控制在20分钟内,其中有一个院系的书记反对我的改革方案,我主持的时候就不好意思打断他,他一直拖到40多分钟还没谈完。我就给他递了一个纸条:“时间到了,不能再谈了。”后来,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张维迎听不进去不同意见,谈不同意见就打断别人!”但是事实上,他占了两个人的时间,却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
学校党委换届选举,我的票数是倒数第一,但我不在乎。那天中午,校长给我打电话说:“维迎,我听大家反映,你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里面批评北大。我专门看了,我觉得你说的没错,并不是他们说的那样,你是出于积极的建设。但是我要事先告诉你,下午投票可能过不了。”我说,“那没关系”。当然我也没想到结果那么惨,居然倒数第一。很多人觉得北大改革失败了。但我必须说,至少在改革的精神上没有失败,这种尝试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时候改革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实际执行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
2010年底,我卸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职务。这对我来说真是天赐良机。我在那个时候已经很疲倦,老在犹豫这个事干还是不干。有人说,为了学院的利益你必须得干,你招来这么多人,你就得担起一种责任。另一方面,我确实很疲劳,有点不太想干。这时候,别人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的困惑,我不需要再干了。后来,我自己想了想,觉得我适合提出思想来,不适合去具体操作。
此前国外好多人都已经知道我当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他们公认,不要说中国,全世界要找这样的院长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我在国外的商学院院长中还是很受尊重的,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说起我,国内的好多院长对我也很尊重,因为我确实起了一个头,才引发了这些改革。
对我来说,读书、思考、写书、演讲、教书是我最擅长的事,由于这样一件阴差阳错的事,我又回到了我擅长做的事情上来。
我在这几十年中,听到最多的劝告就是:“维迎,你说话注意点,小心点!”大家都对我很爱护。但是,我相信人类要进步,就得有一种超越现实、超越功利的想法。要有这样一批人,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不能说自己有多伟大,只是觉得我将按我的信仰,按我的理念去做。我不在乎别人对我怎么说,但我会思考自己说出来的是不是代表自己认知的逻辑,是不是符合人类的理性。如果达到这一点的话,我觉得就可以了。我很喜欢这种生活。
本文选自张维迎最新力作《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如果说中国四十年变革的第一推动在于市场,那么共同形塑了市场繁荣的,则在于两类人:一类是制度的改造者,另一类则是理念的传播者。如果说前者以邓小平为代表,后者则是以张维迎等一众经济学家为代表。《回望》正是对这一经历最好的诠释:
◎张维迎的“道德情操论”,市场布道者的长成实录
张维迎是当下少有的经济学家,影响力早已超越经济学界,开启了无数人的思想启蒙之旅。不只是在于他在思想理论上的贡献,更是因为在诸多经济学家投奔政治的道路上,他仍然坚持说真话,孜孜不倦地普及经济学常识。
他的理论、思想,来自最朴素的感情,从没有离开自己扎根的土地、离开自己生活的底色;他在《回望》中写母亲、父亲、启蒙恩师、杨小凯、北大改革,不只是一个经济学家的成长实录,更是张维迎有关自我成长的“道德情操论”。
◎一本书读懂张维迎的学者之路、思想之源与大时代的变迁
作为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人、在任时锐意改革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始终关注真实的人和真实的市场、重视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经济的发展。《回望》正是对他人生中关键人与事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从陕北山村走到北京、牛津以及回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当院长的。
为何始终坚定地捍卫市场经济?为何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北大改革?为何近40年来一直以“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作为研究的核心?为何始终关注市场上具体的人?这些都可以在《回望》中找到答案。
◎越是市场遭遇挑战的时刻,越需要读张维迎
越是经济寒冬之下,越是需要重新阅读张维迎。从《回望》中可以看到,他的研究领域看似杂芜,但其实始终有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探究如何创造并捍卫一个自由与繁荣的市场。当市场遭遇挑战之际,阅读张维迎,同时也是在寻找保护财富、捍卫自由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本书为先知书店现货首发,张维迎老师亲笔签名版数量非常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