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阳了!”“孩子好了!”最近几乎所有的家长群,都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感叹。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孩子身体健康了,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悬着的心才能真正落地。但疫情三年,不仅是孩子的生理受到影响,心理上的影响也不小。新冠一代的孩子,正在经历疫情的“次生灾难”。
作者:豆芽妈
From 尹建莉父母学堂
ID:yinjianlifumuxuetang
长时间的居家和网课,不但让孩子感觉越来越烦躁,也少了很多运动和跟小伙伴交流的时间,反倒是刷手机打游戏的时间延长了很多。
不说别人,就说我女儿,疫情的这几年,生生从热情开朗的“社交小达人”,变成了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只顾着打游戏的“网瘾少女”。
01.
我自律的女儿
沉迷游戏了
回想起疫情的前一年,我女儿刚刚上小学五年级。
那时候的她,不说门门功课都是第一,也是年级数得着的优秀学生。
因为性格开朗活泼,又肯帮助其他同学,人缘非常好,还被推选当了班干部。
那时候的我,可谓“春风得意”,跟别的家长大谈特谈育儿经:“孩子不用怎么管,他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我们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

怎么也料想不到,自从疫情开始,女儿整个人慢慢就变了。
之前定的年后旅行计划,怕有个什么万一,影响到孩子,直接取消。
平时也减少了外出的频率,在她居家上网课期间,几乎三四天才允许下楼溜达一圈。
肉眼可见地,女儿“蔫巴”了。
好在,上网课的时候还算精力集中,作业完成度也不错,所以她要求每天多打一会儿游戏,我也就没反对,只叮嘱她“不能超过半小时”。

但,我的信任,只换来班主任的私信。
一个月后某天晚上,老师跟我说,女儿上课不像之前那么注意力集中了,总是走神,问她问题,有时候竟然回答不上来。
班主任的话,让我十分着急,顾不得女儿睡没睡,直接推开她的房门,想找她好好问问。

谁知道,正好撞见她对着笔记本电脑打游戏,那个聚精会神的样子,连我进来都没发现。
好啊!不认真上课,打游戏倒是专注!

顿时怒气就往脑袋上冲,我直接合上电脑,对着女儿吼:“这就是你跟我说的多玩儿一会儿?上课不听讲,晚上玩游戏?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女儿低着头不说话,也不反驳。

想着她第二天还要上课,也不能干耗着,只能抱着电脑出去,让她先睡觉。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想不明白:从不让我操心学习的女儿,怎么就沉迷游戏了?
02.
我乖巧的女儿,叛逆了
第二天气消了,我又觉得昨天语气太过严厉,应该好好跟女儿说。

等她上完网课,就苦口婆心地劝:“妈妈不是不让你玩,但不能耽误学习。每天玩半小时就够了,还有一年多就小升初,必须得抓紧啊!”

女儿点了点头:“知道了,我肯定好好学习。”
虽然她一如既往地听话乖巧,我却不敢再放任她自己把控学习,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根据女儿的学习进度、强度、知识掌握程度,和她一起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表;
每天跟老师沟通,掌握女儿上课和考试情况;
下班回家后,我和丈夫轮流陪着写作业、预习、复习;
到了睡觉时间,直接抱走电脑。
……
我也不想这么管着她,可网课不知道还要上多久,真怕她就此沉迷游戏,荒废了学习。

幸好女儿还算配合,除了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一切看起来都跟之前没什么区别。
直到,我再次迎来了班主任的私聊。

老师随堂抽查背课文,女儿竟然背不出来。要知道,这种情况可从来没发生过。
老师让我关注一下女儿的心理状态,是不是最近发生了什么,影响到了孩子。
那天晚上,正好轮到我陪女儿写作业。我端着牛奶水果走进她的房间,问她作业写到哪里了,有没有不会的。
女儿就像没听见一样,一句话不说。
我又问了她一遍,结果她直接把作业本扔到我面前,低吼:“你天天检查,天天问,烦不烦啊!我每天干什么,不都在你眼皮底下吗?”
我惊了。

要知道,女儿从小到大都特别乖巧听话,这么暴躁地跟我说话还是头一回。
这是怎么了?青春期叛逆了吗?

现在想来,女儿的“叛逆”有迹可循。
让上小学的孩子保持高度注意力上网课,本就很难,作为父母不但不理解,还指责她、监视她,不允许她靠打游戏放松情绪,这事放在一个成年人身上都受不了,何况一个孩子呢?
可惜,那时的我只看得到一年多之后的小升初,面对女儿的“叛逆”,只觉得“这孩子要完,不加强管理不行”。
03.
我爱学习的女儿,厌学了
我采取的办法是软硬兼施。
一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女儿分析利弊:“要不了多久就小升初了,妈妈抓得紧也是为了你好,妈妈知道你不好受,可学习哪有不辛苦的。”
一面从行动上严格管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码。既然只管大方向不行,就只能从细节中管控了。

这招确实管用,女儿后来顺利考上了不错的初中。

但“后遗症”之大,我也是真的没预想到。
上了初中后,女儿学习不再自觉自律,我要是不催不督促,写个作业就能拖到半夜三更,成绩落到中游,又开始沉迷游戏了。

我用老招数对付她,完全不管用。

我越是管,女儿跟我的对抗就越激烈。
要是我指责她:“我舍不得吃穿,钱都省下来培养你,你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学啊!打那个破游戏,能让你进大学吗?”
她就回敬道:“你就知道逼我,我又不是学习的机器!你有本事自己混好点儿,总盯着我干什么?我打个游戏怎么了!告诉你,要不是打游戏,我早厌学了!早抑郁了!”
厌学!抑郁!
这两个词,我从没想到会出现在女儿身上。本应引起我的警觉,但当时我只认为女儿在威胁我。
我做了让我至今仍后悔不已的事。
我对女儿动了手,看着她又惊又惧的眼神,我心疼坏了,只能在心里默念“宁肯让你现在恨我,我也不能放纵你,以后你会感谢我的”。
不料,我强势的坚持没等到女儿的妥协,却等到了女儿期中考试倒数的消息!
我又被老师约谈了。
老师的意思是,女儿成绩不算差,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学得不错。这次考试很多题都空着,明显是故意不写,不是不会。
老师问:“最近孩子上课都不听讲,厌学情绪有点儿严重,家里有什么事发生吗?”
这话直戳我心窝,我隐约意识到,是自己的粗暴强硬把女儿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该怎么做,才能让那个自律好学的女儿回来?
04.
我这个妈妈想要改变
我跟老师聊了很多,包括疫情刚开始那段,在家上网课发生的所有事。
老师听完,很诚恳地跟我说:
“疫情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这边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有时候推都推不动。
这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关注,别总盯着孩子的成绩,适当给他们点儿自己的空间,自觉学习是逼不出来的。
你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方式方法太过强硬,孩子本来就有学业压力,还要满足家长的要求,负面情绪越积累越多,最后就爆发了。”
是啊,就是这样。
听着老师的分析,过去跟女儿相处的片段,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过:
她想多玩十分钟游戏,被我严厉禁止,拿走电脑时;
她崩溃着控诉我对她管控太严,我却认为她不懂父母苦心时;
她沉默寡言不愿跟我多说一句,我只当她耍小脾气,置之不理时。
……
做错的,一直是我,可承受结果的,却是女儿。
我后悔,我想改,又怕再次给女儿造成伤害。
庆幸的是,我有位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她听了我和女儿这几年发生的事,没说一句我哪里做得不好,只说:
“做错了咱就认,再多忏悔也改变不了结果,我们现在跟孩子站在一起,去倾听她的想法,尊重她的意愿,给她留足空间,一切都还来得及。”
我被安慰的同时,心中升起了更多改变的力量。
猛然意识到,如果我也能这般引导、理解孩子,可能那些事就不会发生了。
05.
懂得放手
真正去看见、尊重孩子
朋友给我的建议不多,只给了三条底线,我觉得很有用:
1、孩子出现“问题”,不用急着去纠正。
我们父母都有个“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出现“问题”。一旦发现,恨不能马上想个招儿,让“问题”消失。

我特别赞同尹建莉老师的说法——
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

如果父母照着自己的想法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要孩子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其实是会妨碍孩子“自我修正”的能力的。

只有孩子自己辨别了黑,才知道什么是白;体验了错误,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知道什么方法不可行,才能找到可行的方法。
而且对孩子来说,时时被父母盯着纠正,代表着不被父母认可。

大人的认可就是爱,不认可就是恨啊!
回想起我越是督促,女儿成绩越差的事,何尝不是我把“恨”投射到她身上,扰乱了她的内在秩序,让她既不能做自己,还要承受来自于我的压力。

2、允许孩子做一些父母眼中“没用”的事情。
打游戏、看动画、看闲书、刷手机……

这些行为,估计在许多父母眼中,都是对学习“无用”,甚至“有害”的。
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
直到朋友提醒,我才意识到,孩子的这些“无用”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在缓解焦虑,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疫情之下,女儿被封在家,不能跟小伙伴们交谈玩耍,也不能跟我们出去旅游散心,学习上又被我这个妈妈挑剔。

她能去哪儿释放负面情绪?又能去哪儿跟朋友产生链接?又能去哪儿寻找认同?
想来想去,只能是打游戏了。
我不但不理解,还要把这唯一的出口给堵住,孩子不“叛逆”才怪。

3、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尽量做孩子情绪的容器。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彦平博士,分别在2020年和2022年对1600多个青少年家庭做了调研,他发现长久居家会让亲子关系越发不和谐。

杨彦平.(2022).创建和谐家庭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疫情期间上海中小学学生家长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说句实话,这几年长久地居家,我们大人也很难保持良好的情绪,再加上长时间地查看孩子上网课、学习、写作业的情况,保持心平气和更是难上加难。

偶尔发个脾气,在所难免。

所以,我们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大人都忍不住,何况孩子呢?我们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涵容它,并给予正面的反馈。
当一个孩子的情绪底色是爱、安全、真实时,就会有力量向外发展自己。

我个人很喜欢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一段话:

“有一种目光,注视着你,审视着你,是为了看你是否符合他对你的期待;另一种目光,注视着你,是想看见你的真实生活。”
之前,我注视女儿的目光是前者,但未来的每一天,我愿用后者,一直注视着她,见证她不断蜕变,祝福她越来越好。

与你共勉。
作者 | 尹建莉
中国图书市场畅销奇迹《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硕士
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中国家庭教育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呈现了最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
影响1000万中国家庭。
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yinjianlifumuxuetang)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