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华人生活互助平台,立足美国,面向全体国人及海外华人。每时每刻为您提供最及时、最前沿的大事小情及生活资讯。关心每一位读者身边故事,所有求助、投稿、吐槽、爆料随时欢迎留言!
随着对电信诈骗打击和防范力度的加大,诈骗团伙也不断更新手段和套路。年末将至,电信诈骗团伙活动越发猖獗,通过电话、短信甚至邮件对目标人群诈骗的案例层出不穷,南加华人留学生群体也沦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
骗子脾气火爆,一言不合竟「烧纸」伺候。 (受访人提供)
小杨是一名在洛杉矶某大学就读音乐专业的留学生,近日接到一通诈骗电话,来电男子自称是从洛杉矶中领馆打来的,首先和他核实了姓名。之后告知小杨的护照号和信息可能被人利用涉嫌犯罪,之后会将电话转接给「广州市公安局」。然后,一位「广东口音」的「警员」提供了自己的「警号」,紧接着就用严肃强硬的语气询问小杨的护照情况,并且告知小杨的名字已列入「监控名单」,因「办案需要」,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必须要配合「警方」进行实时视频和电话监控,直至案情有所突破,并且随时可能遣返回国配合查案。
小杨说:「听到这里,我开始觉得有些可疑,但心里确实十分紧张,尤其是听到对方提到可能要将我遣送回国查案的时候」。电话另一边的男子还提出,因为此案涉及资金诈骗,要求小杨通过指定银行转帐5万美元「保证金」至指定帐户,待司法机关「验证清白」后即可被退回。因为对方迅即直奔主题「转帐」,加上小杨对电信诈骗也有所耳闻,立马判断这可能是一场骗局,遂直接挂断电话。
据小杨称,虽然诈骗短信隔三差五就会收到,但这是自己第一次接到这种电话,虽然已经有了防范意识,但还是差点就相信了。他所在的华人留学生校友群里,很多人经常抱怨此类诈骗骚扰,就在近期他的一名同学也接到了套路极为相似的诈骗电话,所幸该学生及时询问了该校老师,才没有被骗。更有另外一名同学称,他已连续四年接到过假冒「DHL」快递公司打来的诈骗电话。小杨说:「我们会经常在一起分享交流自己遭遇的骗术把戏,因为同学分享交流,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防范意识。」不过小杨说,自己学校的华人同学圈里,暂时还没有听说有谁被骗走钱的。
据了解,目前在美国的华人留学生遭遇到的电信诈骗套路具备一些主要特征。首先,骗子的伪装身分都很「对留学生的口味」。一种「流派」是冒充国家公职人员,比如驻美领事馆,国家海关,法院甚至国际刑警部门。而另一个「流派」则是假冒银行、快递物流公司人员。海外留学生往往对护照、签证、国际快递、行李等信息比较关注,并且身在海外,大多没有依靠,社会经验不足,诈骗团伙冒充这几类职业,往往会使留学生信以为真。
其次,行骗手法特点明确。大部分电信诈骗第一步会谎称当事人的护照或其他重要证件被他人盗用、并且被盗用的护照可能涉嫌「违法犯罪活动」。他们甚至会伪造公职人员的证件、服装,以获取留学生的信任。下一步往往会要求当事人签署某些协议类文书,在所谓的「执法」或「重要流程」中要求当事人暂时断绝和外部的联系,同时进行全程监控。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们很容易会陷入恐惧,不能甚至不敢寻求外界帮助。
当诈骗集团感受到当事人已经被「完全控制」后,就会开始以「担保金」、「罚款」等形式要求当事人配合支付这些费用,以进行「费用清查」为由,编造各种情节对当事人进行胁迫和恐吓,直至成功诱骗当事人向指定帐户汇款转帐。
在2021年9月,曾有一名在波士顿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因接到类似的电话,最终被骗走共计约15万美金。
曾帮亲友破解骗术 名校研究生也被诈
越贴近生活的骗术越容易上当,拥有高学历的康女士近日就遭遇了人生第一次被诈骗的挫折。康女士是洛杉矶加州大学在读研究生,此前拥有多年社会工作经验,也曾帮身边的亲友破解过很多骗术,自以为足够谨慎,但没想到还是没逃过简单的短信诈骗伎俩。
康女士所收到的诈骗短信(受访者提供)
10月底,在家里练琴的康女士忽然收到一条短信,发信人自称来自美国邮局(USPS),内容提及康女士有个包裹上的标签受损,看不清地址,无法递送,需要重新填写地址信息,并给了一个填写地址的链接。
康女士已婚,平时经常网购也几乎每天收包裹,所以没多想就点进链接,并填写了地址和邮箱信息。她表示,邮箱地址也不算特别隐私的信息,很多地方都能搜索到,自然填写了。
填写完信息后,康女士又收到短信要求支付3美元手续费,她感到有些奇怪,但因金额很小也就支付了。当她输出信用卡信息后,系统显示信息有误,于是她又换了一张卡支付。
但是,康女士支付后顿时感觉到不对劲,便询问丈夫是不是他的包裹?身为律师的丈夫意识到是诈骗短信,立即联系信用卡公司停卡。同时,丈夫建议康女士立即更换邮箱,并让她做好接下来家里会受到一些诈骗信件的准备。
康女士再看当时填写信息的诈骗网站,其设计十分拙劣,有不少低级的语法错误,可惜当时没在意。康女士说,「一切都太自然了,因为太像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所以就少了戒备。」
不起眼的骗术就是利用贴近日常生活的琐事,让受骗者感到「顺理成章」放下警惕。先让受骗人填写不敏感的信息,再让受骗人自然泄露银行卡信息,且金额较低,也让受骗者不经意送出银行卡信息。
小金额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康女士表示,此前她有朋友为买二手车做研究时,觉得Carfax的车况报告太贵,看到有网站的报告仅售2美元时立马就购买了,不仅没得到车况报告,信用卡还立马被盗刷了。
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即便有学识和社会阅历也未必能时刻擦亮眼。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涉及输入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就一定要多个心眼,看看情况是否合理,发送短信的号码和所进入的网站是否规范,切忌「顺其自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