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很多人行走的噩梦。
打不得骂不得,吃亏只能认栽。要再遇到一个不讲理的熊父母,更是能气晕过去。
这不,河南信阳一女孩就经历了这事。
1月3日晚上,信阳某商场优衣库。
一个女孩在试衣间试衣。
换衣服途中,女孩突然发现试衣间帘子开了,有2个小孩在往里面钻(一个男童一个女童)。
这可把她吓坏了。
连忙挡住小孩,并呼喊“谁家的小孩也不管一下!”
站在熊孩子父母角度讲,自己孩子犯错了,理应放低姿态主动道歉,争取对方原谅。
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让人匪夷所思。
当事女孩是一个人在店。
而熊孩子家长仗着人多势众,居然开始对被骚扰女孩恶语相向。
女孩见对方人多,知道不好惹,就没硬刚。
她掏出手机拍视频留证。
可拍了没几秒,对面两个女性家长就冲了过来,一把夺走手机。
并嚷嚷说,“我骂的,怎么了?”
至于后面发生了什么,被骚扰女孩说:
抢走手机后,她们骂得特别难听,甚至骂我是做特殊职业的。
工作人员让我躲在试衣间里面,担心我被打,担心对方伤害我。
我也怕他们真的打我,就没有还嘴了。等到我从试衣间里面出来,对方已经离开了。
女孩很聪明。
她没有以暴制暴,也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将事情曝光网络。
果然,这事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很多网友对熊孩子父母表示谴责。
前天下午,熊孩子父母一方也有回应。
她的事实还原,跟女孩说法有些出入。
大概意思是,小孩掀试衣间帘子是没错,但我们已经道歉了,是女孩说话太难听,所以我们才忍无可忍骂人。
紧接着女孩微博回应,完全否认熊孩子父母一方说法。
女孩表示,孩子父母没有一句话道歉,自己起初也没有恶语相加。
孩子父母回应是否为真姑且不论。
退一步讲,就算女孩在被骚扰后,有一些过激言行,那又如何呢?
要知道熊孩子本来就是有错在先。
人家作为受害者,能不去计较是最好。如果不能,那也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
而反观熊孩子父母态度。
那咄咄逼人的架势,要不是工作人员拦着,真担心会动手打人。
所以在熊父母所谓的“真相”发出后,大家依然不买单。
有网友讽刺:经典话术,虽然我们不对,但是她也不能,所以我才......
这种人两个字评价,赖皮。
在曝光网络后,当事女孩男友也有发声。
其中一句话引争议。 
他说,舆论发酵到现在我挺满意的,至少让这种不良事件得到足够关注。
有些网友无法接受这种态度,认为故意制造舆论达到自己目的,不可取。
而我看法不然。
女孩男友说话用词固然不妥,但其行为我觉得没问题。
试想,面对熊孩子搭配熊父母撒泼,你能怎么办?
女孩孤身一人,硬碰硬只能自己吃亏。 
相比之下,曝光网络就不失为一种高招。
既得体面,又出了恶气。 
所以你看,全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终究是利大于弊。
它让黑暗无处遁形。
同时也给所有弱势群体在受到欺负后,多了一个讨要公道的机会——求助舆论。  
再回到优衣库事件本身。
熊孩子父母强调说,自己孩子年龄并不大,只有2岁,不是故意偷看,是玩闹。
的确,两岁孩子是不懂事。
但她不知道,女孩,包括有所有网友愤怒的点,不在于小孩,是父母态度。
比如,几个月前,在广西开往北京的一列动车上,也出现熊孩子闹事。
一个小男孩在敲打、踢踹前排座椅,噪音非常刺耳。
据拍摄者表示,小男孩不是偶尔调皮,而是不间断一直折腾。
坐在前排一个女顾客不堪骚扰。
她提醒孩子家长,能不能管管孩子? 这一提醒,居然惹怒了熊孩子母亲。
她气势汹汹回怼:
“我的孩子我管不了。” “嫌吵你们坐高级的人去!” 
这事在当时也引起较大舆论关注。
但和优衣库事件一样,绝大多数网友谴责对象都不是小孩,而是小孩父母。
他们无底线包容自己孩子。
不知道什么叫分寸,什么叫尊重,什么叫界限。
甚至动不动就指责别人,你跟孩子一般见识干嘛? 
这种父母,远比熊孩子行为本身更可怕。 
关于孩子犯错怎么办,我讲一个正面案例。

这是真事。
有一回,公司团建,有个同事有带上自己小孩,大约六七岁。 
在团建过程中,小孩调皮,搬起一块较大的石头砸向我脚背。
出于本能,我当即“啊”了一声。
这时,同事走了过来,先是自己道歉,接着又让孩子道歉。
小孩脾气很倔。
不管同事怎么好说歹说,就是低着头一声不吭。
我见状就打圆场,说自己没事,不要勉强孩子。
但同事教育孩子的方式,让我钦佩。
她执意让孩子道歉。
这个过程,她没有采取暴力,而只是暂时限制孩子自由,然后不厌其烦说: 

你用石头砸到阿姨就是不对的,这会伤害到别人,你需要向阿姨道歉。
如果不道歉,我就陪你一直站在这。
大约过了半小时,小孩终于服软。
后来在同事引领下,主动对我说出“对不起”三个字。
事后,我跟同事聊起教育小孩理念。
她有句话我极为赞同:帮小孩树立界限感,是父母最大的责任。
什么是界限感? 
就是让小孩知道,人跟人交往都需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伤害别人身体的事不能做,侵犯别人财产的事不能做,跑到更衣室推别人帘子更不可以。
帮小孩树立界限感,不止是为方便他人,这也是为父母自己。
因为没有界限感的孩子,成年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婴。而巨婴,最后也只能吸父母的血。
*来源:就就TALK(ID:jiujiu-up),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