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人:
他的一生跨越了
晚清、北洋、民国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
被人们称为“四朝元老”;
他娶了“合肥四姐妹”中的
张允和为妻,
和傅汉思、沈从文成了连襟;
他还曾和“清朝最后一代皇帝”溥仪
天天同桌吃饭,
和爱因斯坦唠嗑闲聊......
50岁之前,
他是银行家和经济学家,
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50岁到85岁,
他是语言文字学家,
主持修订了汉语拼音方案;
85岁之后,
他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强调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
这位智慧老人,
就是享有“汉语拼音之父”盛誉的周有光
周有光的一生,
其实是一个错位的人生。
但在这命运无尽的挫折里,
他用不平凡的经历,
为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
唯有把心放宽,
人生之路才会豁然开朗。
不惧变故,方能自成天地
1906年,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一户富贵人家。
在他幼年时期,家族因战乱而日渐衰败,日子过得十分凄凉。
他立志要通过学习来改变家族的命运,可不曾想,自己的求学之路,却坎坷异常。
好不容易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昂贵的学费,无法顺利入学,后来在他三姐朋友的帮助下,才勉强进入大学;
毕业后,他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美国留学深造,但因家境窘迫、资金不足,只好白白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面对这跌宕起伏的人生,周有光虽一路跌跌撞撞,却还是勇往直前。
也就在此时,事业受挫的周有光,迎来了爱情的春天。
周有光通过妹妹的关系,认识了“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
两人因有共同的三观,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周有光原本期盼的安稳小日子,还没过上几年,就被抗日战争打破了。
此时的社会人心惶惶、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乱,周有光带着一家老小四处迁移,开始了大逃亡的日子。
他们前后换了17个临时住所,沿途历尽艰苦,最后选择在四川落脚。
但没想到,一家人的厄运此时才刚刚开始。
有一天傍晚,儿子晓平和房东的孩子正在院子里玩耍。
突然,从不远处飞来了一颗子弹,正打中晓平的肚子。一瞬间,鲜血染红了孩子的衣服。
来到医院后,医生沉重地告诉周有光:“孩子的肠子被打穿了6个洞,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好在最终手术顺利,儿子晓平平安脱险。
可他的女儿小禾,却没有如此幸运。
小禾因为在战乱中无法及时获得救治,仅仅4岁便不幸夭折了。
儿子重伤,女儿夭折,就连周有光本人,也多次命悬一线。
有一次,在他下班回家的路上,一颗炸弹从天而降,就落在他身边四五步远。
幸亏他及时躲到旁边的壕沟里,才勉强逃过一劫。
经此大难,周有光早已精疲力竭,但他并未长时间沉沦在悲痛中,因为他深知:
自己必须站起来,只有把眼光看向前方,生活中的苦才会退后。
不恋过往,方能多姿多味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有光回到上海。
他在新华银行,谋取到一份职位。同时,凭借着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他还在复旦大学教授经济学。
此时的周有光,已在经济学领域熠熠生辉,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
可他没有因这些成就而引以为傲、停滞不前,反而转向语言学领域,继续埋头苦干。
在工作之余,周有光经常撰写文字改革的文章给报刊投稿,还整合自己的相关研究,发表了很多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
后来,他干脆放弃安逸的经济学教学工作,毅然从经济学家转变成了语言学研究者。
消息传出后,他的朋友们纷纷来劝:“你这时候放弃搞经济研究多可惜啊!”“经济学多重要啊,语言学可是小儿科。”
而周有光笑着说:“哪里需要哪里去!”
凭着这份朴素的热爱,在之后的3年间,周有光起早贪黑、刻苦专研,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文字改革上面。
在开始阶段,大家对采用自创字母还是斯拉夫字母争论不休,而周有光另辟蹊径,主张采用以26个拉丁字母为注音基础的汉语拼音。
他发现,只有采用这种字母,才能使汉字更加口语化,也方便汉字在未来与世界接轨。
然而,对于这个方案,社会上的各种反对声音纷至沓来,甚至连沈从文也不赞成用拼音法。他坚定地认为,中文的汉字不能用外国字来表达。
周有光就带沈从文在打字机上做实验。他用打字机输入拼音,中文字很快就能出来,这下子,沈从文彻底被他说服了。
在他和同事们的不断探索下,汉语字母拼音系统终于成功面世,后来更是成为了全国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之后,不甘止步的周有光,继续进行着文字方面的工作。
他创建了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等,真正把文字改革变成了一门学问。而他也被人们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在经济学领域功成名就的周有光,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名利。
他毅然弃“经济”从“文字”,在语言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攀上了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懂得宽心,方能精神丰盈
到了60岁的时候,周有光本以为会拥有一个安稳的退休生活。
不曾想,老天爷再次对他开起了玩笑,他被下放到了西北荒漠的农村进行改造。
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他每天都要锄地、喂猪、扛麻袋、刨冻粪......
和他一起参加劳动的人,因受不了如此高强度的活儿,精神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可周老依旧保持心宽的处事原则,在劳动之余,他还会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乐趣。
在宁夏的沙漠中,他会好奇芨芨草为何会如此坚韧;他也会在湿地附近,观察成群结队的大雁;
在做饭的时候,他会研究,为什么这里的黄瓜长得比北京好,这边的煤炭资源利用率又为何这么低......
除此之外,他还时常找本地农民交流心得,告诉他们,如何利用好宁夏的那些优质资源。
在这里的每一天,周有光都是乐呵呵地度过。
他曾乐观地表示过,自己患有失眠的老毛病,如果不是白天需要辛苦劳动,消耗大量体力,自己的睡眠质量还指不定何时能改善呢。
即使环境异常艰苦,他也丝毫没有恐慌和胆怯,反而用豁达释然的心态,把日子过得充实有趣。
三年后,周有光结束了这段艰苦的日子。
他重新回到北京的住所,房子虽然只有小小的50平方米,但日子却过得十分惬意。
周有光曾写过一篇《新陋室铭》,其中说道: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此时,已历经世事沧桑的他,更是将“心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他出了几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儿子周晓平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批判他的文章,这篇文章颠倒黑白,尽是一些不实之语。
周晓平把文章打印出来后,气冲冲地拿去给父亲看。周有光把这篇文章仔细地看了一遍,并不说话。
就在大家忿忿不平,准备找这人理论时,周有光却笑着摆了摆手,说:“不用找了,没关系,我不在意。大家不要去争辩,也不需要去解释,这些攻击都伤害不了我。”
对于这些混淆黑白的批评之声,周有光选择把心放宽,从狭隘的局限里走出来。
正是这种宽阔的人生态度,才使他成为112岁的长寿之人。同时,也成就了他壮美灿烂的百岁人生。
汤一介曾用孔子名言来评价周有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回顾周有光这漫长的一生,起落沉浮早已习以为常,坎坷挫折更是屡见不鲜。但他乐观豁达,用心宽换来了百年圆满人生。
他是功成不居的经济学家,不惧变故,不卑不亢,于困境中深耕经济的圈子;
他是半路出家的语言学家,不为利趋,不为名往,于坚守中展示心中的热忱;
他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洞见历史,思考人生,于无形中打通生命的格局。
他的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质量。
正如他自己所说:“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老的乐观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他的生命里。
把心放宽,过好眼下,这大概就是他长寿的秘诀了。
作者 | 阿岚,即使方寸天地,也要活得自在随心。
主播 | 赏新晴,视频号:赏新晴读书,公众号:听晴声(ID:sxqreading)。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