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晚间

上海市卫健委发布消息:

门急诊起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
(点击图片回顾详情↓↓↓)
21日是上海医疗机构执行该项措施的首个工作日,中午前后多家三甲医院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公告门急诊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要求全程规范佩戴口罩,提示互联网医院可在线问诊配药。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走访了多家医院,目击门急诊现场情况。

门急诊人数明显增多
儿童医学中心:

就医者增加,发热患者需测抗原
浦东新区北园路的儿童医学中心。患者进入急诊首先需要测耳温。如果高于或等于37.5℃,不需要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但要在现场做抗原检测,如果阴性可至急诊就诊,如果阳性需改往位于东方路的发热门诊就诊。
在发热门诊一侧,此前现场做核酸检测采样的窗口已经关闭。
很明显,21日到儿童医学中心急诊和发热门诊的患者,较前日明显增加。
仁济医院:

发热门诊排长队,以老年人居多
浦建路上仁济医院门急诊和发热门诊,均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与12月18日记者探访时相比,急诊就诊人数明显增多。
急诊现场,有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小心防护,防止与阳性患者交叉感染。
急诊走廊里患者较多,有的患者会摘下口罩呕吐。一名工作人员称,“本来急诊病人就很多,不查核酸后,患者会更多。”
上午11点左右,临沂北路入口内的发热门诊,走廊上挤满了人,以老年人居多。
有前来帮发热亲友代配药的,被劝阻入内。按规定,必须发热者本人前来就诊。
发热门诊药品供给如何?医生有条不紊,对症下药。一位孕妇发热,医生开了泰诺林;另一位高烧39℃的女患者,在家多日高热不退,布洛芬不管用,医生帮她换开另一种退热镇痛药。
一位医护人员犯愁,就诊患者较多,发热门诊的退烧药也有时出现临时性短缺。她希望记者呼吁,病情较轻和年轻的患者尽量到社区医院发热哨点配药。
记者从急诊、发热门诊再转到门诊,发现门诊患者不多,但取药口前排起了长队。
东方医院南院:

急危重症科等待大考
ICU情况如何?
12月20日14:00,东方医院南院住院部大楼四楼重症监护区。和繁忙的发热门诊和急诊室不同,ICU目前情况平稳,“伴随着感染高峰期到来,我们预感到会有硬仗要打。”值班中的重症监护室主任王学斌说。
王学斌介绍,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感染高峰,已安排科室在确定病情平稳后,将一部分患者转往普通病房,随时等待转送来的阳性重症患者。
重症监护病房的一排床位已腾出,十多位医护人员正忙着给一些年迈重症患者进行指标测量和治疗,进行密切监控。
关于备战1月份可能到来的重症感染高峰期,王学斌表示,“全院做了各种人力和物力储备,医院已成立重症救治专家组,对全院重症力量进行梳理,排好梯队。同时组织全院医生深度学习新冠相关急救知识,加强ICU相关设备使用培训。如果后续出现重症医护感染减员较多或力量不足的情况,将会启动储备梯队人员。首先优先替补上来的是呼吸科医生,紧接着是心内科医生……”
医生呼吁:
轻症留在社区
把资源留给急需的患者
“我中招了!发热38.7度,浑身酸痛……”21日早上6点,一位医护人员在微信中告知记者。
“我还没阳,急诊非常忙!饭也顾不上吃。医护感染也在增多。”另一位在某医院发热门诊工作的唐医生说,“目前已达一般医院发热门诊历史就诊人数高峰,这个高峰估计会不断刷新!满走廊都是病人,以基础病患者为主,有的伴有发热这几天大多是来配药的。”
“我这周停诊!家里人阳了。”某医院中医门诊的李主任说,“虽然没法去诊所把脉面诊,但一直在互联网平台帮老患者视频看诊开方。”
显然,发热门诊压力日渐增大
通过社区给居民发药
能否减轻门急诊压力?
一位医生表示,“解热镇痛药品能发就要尽快,很有意义!”
为进一步方便居民在家门口看发热门诊,上海市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2594间发热诊间已于12月19日全部启用。但从记者走访的几个社区发热哨点看白天排队看病的人不多。
一些医护人员呼吁,在感染新冠症状不严重的情况下,希望年轻患者就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或就诊,为患有基础病的危重症患者让出生命通道,减轻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压力。但是,老年患者感染后,如果出现呼吸短促以及血氧饱和度低下的情况,需及时就医。

曹彬张文宏最新“会诊”奥密克戎:

警惕老年人“沉默性缺氧”

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曹彬建议,脆弱人群应尽早在发病初期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且准备指夹血氧仪进行重症监测。他提到,有的老人在严重低氧(甚至血氧饱和度低于70%)时仍没有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这是非常危险的,需要立即吸氧。”
曹彬称,中日友好医院统计的近期部分奥密克戎轻症病例显示,大部分病人5到7天就可以核酸转阴,七天以上转阴的只有10%。而重症意味着引起死亡的潜在可能,包括基础病的加重(如肿瘤、脑出血、脑梗、肝硬化、尿毒症等)
“我们也看到大量病人的重症确实是由于病毒性肺炎造成,多发生在脆弱人群,比如65岁以上老人、肥胖、合并基础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等,但最可怕的是,没有明显基础病的病人,也可以引起奥密克戎病毒性肺炎。”在曹彬分享的四个奥密克戎病毒性肺炎病例中,就有一位50岁无明显基础疾病的男性,还有一位48岁男性接种过三针疫苗,但有肥胖和十年高血压病史。
据曹彬介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病毒感染和宿主反应共同决定,直接机制是病毒感染、复制造成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间接机制是宿主异常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因子风暴造成继发性器官损伤。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也参加了此次直播,带来抗流感药物研究进展的主题演讲。“流感的诊治过程特别注意脆弱人群,流感的所有经验无一例外都用到了新冠身上。”张文宏说,流感的抗病毒治疗必须在发病48小时内,才能有效降低住院和ICU风险,而其团队的研究表明,新冠治疗在3天以内、5天以内或超过5天,最终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文宏和曹彬一样注意到,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他举例说,九十多岁的老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发现异常时已经缺氧很长时间。特别是子女忙碌、由阿姨照顾的老人,这种“沉默性缺氧”的风险可能更高。
“如果缺氧短时间内不能得到纠正,病人很容易进展到危重症肺炎。”张文宏强调,一定要将发现重症风险的关口往前推,建议居委会或企业可以给每个有老年人的家庭送一个脉搏血氧仪。
此外,他提出,基层医院必须积极开展“就地救治”,基层医院应当具备提供基本的氧疗、小剂量激素、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能力,这将为新冠疫情分级诊疗打下好的基础,避免医疗资源挤兑,使得高级别医院能及时收治危重症病人,或者即使在上级医院被挤兑的情况下,病人也能回到基层医院解决问题。
有免疫疾病
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士
能否接种新冠疫苗?
张文宏称,不需要更多犹豫,国际共识是应当接种。他表示,他的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一项中国最大规模的肝脏移植前或移植后的疫苗接种研究,在接种前后都做了相应监测,发现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虽然免疫抑制剂使用会使得疫苗接种后的抗体滴度一定程度降低,但这不是不做疫苗接种的理由,因为不接种疫苗,感染后的风险会更大。”张文宏建议此类患者在打异源加强针时,选蛋白重组疫苗,比活疫苗(腺病毒疫苗)的风险更低,具体应和专科医生再做咨询。
张文宏称,最近正和相关学会准备一份疫苗接种的流程,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供大家参考。
目前
不少老年人对疫苗安全性仍存担忧

符合接种条件的,不要再犹豫!

老年人接种疫苗必要性如何?

安全性如何?

多项临床数据告诉你真相↓

“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新十条政策之一。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老年群体疫苗接种率仍然较低。
根据国务院消息,截至12月13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占比为86.6%,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占比仅为69.75%。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全程接种的占比仅为66.4%,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的占比更是只有42%。
那么
老年人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如何?
不良反应高还是低?
我们找到了这些研究数据
……
老年人接种疫苗可明显降低重症风险
虽然病毒的毒性有所下降,
对于没有接种疫苗的老年群体而言,
重症与死亡的风险仍然较高。

以香港实际数据为例。
在第五波疫情中(从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2月20日),香港累计死亡人数1.1万人,60岁以上老年群体便占了95.4%。其中,80岁以上老年群体死亡风险最高,占比达到70.4%,远高于他们所占的人口比例。
而从目前住院情况来看,老年群体也依旧存在重症风险。截至12月20日,香港共有4143名新冠住院患者,其中超过一半的住院患者为80岁以上老年群体。
在累计死亡案例中,65%的患者未接种疫苗。
并且,随着疫苗接种剂数的增加,死亡占比逐渐减少。
整体来看,接种三针疫苗的死亡占比为7%,而已接种四针疫苗的死亡占比仅为0.8%。在80岁以上老年群体中,未接种疫苗的死亡占比为67%,接种四针疫苗的死亡占比仅为0.73%。
灭活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效果明确
在预防重症与死亡上
国产灭活疫苗并不输mRNA疫苗
根据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今年发表的论文,在接种3剂灭活疫苗后,其保护效果与mRNA疫苗无异,都能够有效降低老年群体的重症率与死亡率。
而根据中国生物三期临床试验结果,其研发的灭活疫苗对于老年群体的保护效果良好。
60岁以上老年群体在接种2剂疫苗的基础上接种加强针,对于防重症的保护效果为96%,而对于防死亡的保护效果为100%。
灭活疫苗不良反应率较低
那么,灭活疫苗安全性如何?
老年人接种后是否会出现
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根据去年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接种灭活疫苗后,一般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该研究通过疫苗接种信息采集系统,收集了在紧急使用中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北京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接种人群的不良反应情况。
在超过51万人次的接种信息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其中,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7%,如接种部位疼痛、肿胀;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9%,包括疲劳、头痛等。
在年龄分布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仅为0.32%。其次为50~59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7%。
而12~18周岁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到11.31%,但也以疲劳及接种部位疼痛为主。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女性。
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北京科兴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总体不良反应率为76%(康希诺生物生产),重组蛋白新冠疫苗为48%(安徽智飞龙科马生产)。
患有基础疾病也无需过度担心
而对于患有基础疾病、
慢性疾病的老年群体而言
疫苗又是否同样具备
安全性与有效性呢?
研究发现,新冠灭活疫苗对特定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安全性良好,且依旧有效。
在安全性上,今年五月,我国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社会常见的6类基础疾病人群,分析了约1000名受试者在接种了两剂科兴灭活疫苗(CoronaVac)后的安全性和保护效力数据。
研究发现,疫苗在患有不同基础疾病人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27%,略高于健康人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7%),但并无显著差异。
与健康群体相同,对于患有包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群体而言,疲劳与注射部位疼痛是主要不良反应。
其中,全身和局部不良事件反应率均未超过14%,且多数为轻度(1级:短时或轻微不适,不影响活动,无需治疗),无需干预可在 1-2 天内恢复,未观察到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在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22%)上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1%)。研究者表示,根据进一步分析,这是因为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接种部位的疼痛”。
其余基础疾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皆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疫苗对常见慢性病患者同样有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灭活疫苗(CoronaVac)对常见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原性通常与健康人一样有效。
在全程接种后的第14-28天,老年人(≥ 60 岁)的中和抗体血清转化率高于中年参与者(40~59岁)。尽管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的中和抗体水平略低于中年人群,但在接种后的3个月和6个月时,二者的差距逐渐减少。
因此,灭活疫苗(CoronaVac)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免疫原性,尤其是在 60 岁以上的人群中,与健康人群相当。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抗体反应略低的总体趋势,强调了这一人群在完成初次免疫后接受加强剂量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在有和没有基础疾病的个体中显示出相似的功效和安全性,且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不良反应率相对更低。钟南山院士日前表示,“特别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接种了足量的疫苗后,再接种加强针疫苗,生命健康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接种加强针后,一般在两周左右起效,现在进行疫苗接种或加强接种,将能帮助尚未感染的老年人更安全地度过即将到来的春运人口流动潮。
此外,近期120接听量激增

急救中心也向市民呼吁:

如果只是新冠感染的轻症患者

不要因恐慌
或是为了医疗咨询而拨打120

把宝贵的救护车急救资源

留给急危重症患者
而老年人等脆弱群体

在感染高峰到来前

尽快接种疫苗!
来源:上观新闻、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大江东等
编辑:小土方
推荐阅读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