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2022,相信不少人都私下感叹过:幸好早出生了几年,不然赶上这么艰难的考研、就业,处处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自己该怎么办?
对于一大批年轻人来说,迎难而上或许是唯一的答案。没有参照,他们就摸索着自己对抗困难的方式;没有经验,但他们也不愿意虚度和躺平。既然2022是一个“非传统”的年份,年轻人们就决定用新意破局。
尼采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查拉图斯特拉遇到了一位被蛇咬住舌头的牧羊人,不论他怎么拉拽,象征痛苦的蛇竟纹丝不动。情急之下,他叫喊着让牧羊人咬掉蛇头。成功以后,牧羊人吐掉他的苦难,站起来,大笑着说:“好,如果这就是人生的话,就再来一次吧!”
人生无法避免痛苦,但一个人始终能从困境里收获什么。如果说一个人凭借自有新意的生活态度,在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寻找、发掘、创造着自己的成长方式,那么他仍然可以说:我的2022收获了尤为可贵的一桶“金”。
春节临近。回首这一年的得失,或许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在物质上取得多大突破,成长的脚步也被迫变得迟滞,可他们从生活当中所汲取和内化的精神财富,仍旧显得弥足珍贵。
迎难而上
“金”石为开
能在2022年找着工作的年轻人,都不是一般人。去年上半年,教育部发布了预计1076万毕业生的数字。这个达到历史新高的数字,几乎给每个应届生的脑袋都贴上一个“难”字。况且,不少企业缩减规模,砍掉不少headcount。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们都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题到底有多难。
如何解题?习惯了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开始脚踏实地。在一场场的校招和社会招聘上,他们扎进人海,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机会;邮箱的发件列表中,起码躺着20封以上的应聘简历;私下里,这批属于“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人也通过各类职场APP给求职公司做背调,这样一旦拿到offer,自己也有选择的余地。
当代年轻人正经历着尤其困难的求职季
与过去的求职季不同,这届年轻人变得更加开放,也尝试了种种与众不同的“人生解法”。
在求职城市上,年轻人不再眼高手低,非一线城市不去,而是开始在更多城市寻找机会。根据一家大学生求职网申平台的调研数据,2022年约有40%的应届生选择在新一线城市就业,选择在二线城市工作的也有20%。务实背后,隐藏着年轻人对个人发展的思考。在考虑就业机会的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生活成本和城市潜力,更多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合适的地方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或许正因为难,才需要拿出新意。有人决定不当“格子间里的打工人“,毕业前就开始鼓捣自己的自媒体,决定做一名斜杠青年;有人在大城市与家乡之间选择后者,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回家”种地“,拍拍短视频彰显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也有人始终坚持原则,开始“整顿职场”,对不合理的现象坚决说不。
即便身处职场,今年的平均薪资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下滑。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里显示,今年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薪为6507元,比去年的7395元下降了12%,但是他们依然努力向前。
在种种年轻人作出的新奇选择之下,是他们不妥协,不躺平的生活态度。纵使就业人数激增,纵使所谓的“金三银四”求职黄金期不复存在,年轻人们仍然选择拿出自己的韧性,投身人海,拼搏向前。这些曾被认为是娇生惯养的年轻人,就这样在一个特殊的年份里,展现着自己的新意与不凡。
在生活里
披沙拣“金”
2022的新意,不止有年轻人对自己的全新考量和选择,在熟视无睹的生活瞬间里,这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同样关注到了附近的生活。他们积极与身边的陌生人展开联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情着他人的生活。

最有代表性的片段,或许是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租住在同一栋楼、平日里只在电梯里遇到过、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通过线上小程序或者小区微信群,给邻居、外卖小哥和小区保安送去温暖。大家互相分享抗原、送去药物、给予陪伴,力图一起度过一段困难的生活,为曾经被认为是冰冷的城市,在2022年重新焕发了温暖的底色。
我们重新与“附近”建立了联结
两年前,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到过“附近”的消失,他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门的邻居、楼道的保洁阿姨、小区门口的保安、小区底商的理发师……经常能见到,但好像从来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幸好,总有人愿意打破固有的格局。不论这些年轻人是独自漂在城市的异乡人,还是自小生长在这里的家乡人,他们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看到了附近的生活,积极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在过去一年的特殊背景下,年轻人通过他们的担当和共情,继续在生活的巨浪下缓缓前行。他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证明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论身处哪座城市,人们正在通过自身的善举让“附近”的概念重新得到展现,也以切身之力,影响和改变了他人的生活,收获远比金钱更为紧密,也更加可贵的情感联结。
这些相互扶持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每一位年轻人愿意为他人付出的担当,更是这一年当中,这些年轻人为生活带来的最有“新意”的体现。
与父母和解
家书抵万“金”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有很多,与父母和解大概率是其中之一。2022年,一个投身生活的年轻人总会遇到某个思绪万千的瞬间,然后打开手机通讯录,给父母打上一通电话。

你多久联络一次父母?
或许是拿到裁员通知,充斥着迷惘与不甘的夜晚,或许是考研前夕,心情临近崩溃的一段时间。对于年轻人来说,当生活没有按照理想的轨迹发展,他们总需要家庭的力量,推动和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所谓家书抵万金,与父母和解的意义不止于得到金钱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是收获一段懂得宽容与理解,容忍一个人的过错与失误的亲情。相比于过去交谈甚少,动辄冷战的关系,这种理想中的亲情关系或许要比金钱更珍贵。它不会因为距离的远近而疏远,更不可能成为前行路上的阻力。
转变之下,隐藏着价值观的更迭。无数人曾经一味追求的金钱、地位与身份,逐渐让位于更有温度,更加牢固的亲情关系。正如今年春节,好几年都没回家过年的人早早订好了春节回家的车票。与过去任何一次春节不同,这些饱含乡愁,与父母和解的年轻人开始懂得春节背后的意义。他们向往团圆的夜晚,更期待在家庭的港湾里,与亲人紧密联结,从中收获难能可贵的归属感。
家人总是为我们提供着坚持下去的勇气
如果说这段特殊时期带来了哪些启示,也许是让年轻人认清了自己值得拥有的“金”到底是什么。大家逐渐发现,“金”不仅仅包括金钱,也包含成长、家庭、和解、奋斗。在过去这段坎坷的时期里,这些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克服并收获了一段独特的人生财富。他们相信,只要保持着自有新意的态度,总会实现日进斗金。
自有新意
日进斗“金”
2022年的特殊不必多提,但在诸多不顺遂之下,年轻人仍然发挥着自己的新意,创造着只属于这代人的成长方式,也进而收获了他人无法夺去,也是任何夸赞、认可和金钱都无法比拟的一桶“金”。

不论个人成长、生活担当还是亲情层面上,年轻人践行着自有新意的生活态度,在不同维度下做到了日进斗金的成就。从2020年开始,相比于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他们不再局限自己的视野,而是更加看重那些具有真正价值,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财富。
年轻人在不断向前中,寻找更多可能性
可以看到,日进斗金一词的内核,不断被一代代年轻人丰富、补充。这种内在的演变逻辑,也与李宁自2020年提出,每年都赋予其更多内涵的日进斗金IP有着遥相呼应的默契。
2020年,李宁首次推出日进斗金IP。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宁依次为日进斗金注入了更具时代感的表达。从2020年强调传统意义上的财富收获到2021年精神层面的美满富足,再到2022年对生活仪式感的珍贵情感,这条词义演变的逻辑脉络,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转变有着清晰可见的关联。
今年,李宁再次看到了这一年里年轻人为生活作出的回答,从中提取和洞察到了共性,以此为日进斗金进行了更富深意、也更贴合时代的提升:自有新意,日进斗金。正是在每一种新意之下,不甘平凡的年轻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收获着他们的财富。每一个饱含新意,体现在成长、担当和亲情的回答,都是这一年里,年轻人最值得回味的日进斗金。
没有人能猜到,年轻人会将他们的新意运用在哪儿。就拿新年立的Flag来说,虽然年轻人嘴上都说着自己再也不熬夜,打死不加班,多健身,多看书,但是一过完年,这些flag不是被抛在脑后,就是自动从记忆里抹去,好像从来没有这么一回事儿。只有到了立下一年flag的时候,年轻人才发现:原来上一年的flag一个都没完成,要是有个“flag侠”能帮我实现这些愿望该多好?
点击观看视频
面对那些信誓旦旦的flag,年轻人早就学会用诙谐的方式给自己“找个台阶”;遇到焦虑和迷惘,懂得排遣的人也会自嘲地笑一笑,然后放下气馁,重新出发。因为人生总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只有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日进斗金。
值得欣喜的是,这种“自有新意,日进斗金”的生活态度正在从年轻群体蔓延开来,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人们。也许今年过年回家,你没准儿就发现退休好几年的爷爷奶奶开始拍上了vlog,平时一本正经的爸爸妈妈也学起了怎么取景和剪辑,就像李宁邀请肖战拍摄的这则主题视频里的桥段一样。
点击观看视频
不论年龄,不论时间,每一个愿意在生活中表达新意的人,都能收获不同人生维度下的“金”。
2022癸卯兔年,李宁品牌同样为每个自有新意的人们带来了更具想象力的“日进斗金”主题服饰鞋款。以原创新年主题图案和卯兔元素、传统花卉元素作为灵感,李宁“日进斗金”主题产品尝试将传统春节的内核与贴近时代的艺术设计进行融合,以服装语言体现“自有新意,日进斗金”的丰沛内涵。产品同时搭配刺绣、珠钉等年轻化设计表达,进一步激发都市年轻人的蓬勃与张扬,解锁今年新春的全新兔年穿搭,展现服饰内外的潮流新意。
滑动查看更多
李宁相信,在兔年春节来临之际,这些在人生路上有所前进的年轻人可以继续发扬着他们的新意,在新的一年里,为自己,为生活继续“日进斗金”。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丨武晓、王昊天
作者丨王铁砣
设计排版丨韩冰
图片来源丨李宁、互联网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