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三方的开源数据统计,目前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损失的苏-27系飞机,有明确视频或者图片作为证据可查的数量,总计达到31架。其中可确认为苏-34/M的数量达到18架,而苏-30SM数量为11架。

图:一架苏-34的残骸

总体而言,苏-34系列在对地攻击上,没有表现出比苏-30SM的显著生存能力优势,也没有表现出作战能力优势。     
在国内,俄罗斯打的这场烂战至少起到了这么一个好处:体制内(包含工业部门和用户)那群鼓吹要搞并列双座带装甲强化的重型战斗轰炸机、山寨苏-34的傻逼俄粉,以前词穷了还能嘴硬“俄军/苏霍伊还没你们聪明”,现在这套“俄爹那么做自有俄爹的道理”的辩证法也说不出口了。
一:并列双座有什么优点?
并列双座的主要优势有且仅有两点,其一在于能同时给两个飞行员提供良好的前向观察视野,其二在于两个人之间可以实现面对面、乃至于手拉手的交流协作。
图:苏-34早期型号的座舱,注意左右的仪表和显示设备存在显著差异
在电子技术较为落后的年代,老式战术飞机的座舱内部以机械/机电仪表为主,使用的武器以无制导类型为主,对地观察非常依赖于飞行员的肉眼目视搜索。
在这种情况下,并列双座能提供更高的对地观察和攻击效率,因此一度被不少飞机所采用。
二:并列双座有什么缺点?
对于本身飞机截面就足够粗壮、机身内空间分布充裕的飞机,比如包括客机在内的各种运输类飞机,并列双座直到今天都是压倒性的主流设计。
图:相较于苏-30SM,苏-34又肥又重又蠢
但是对于体型较小的战术类飞机,尤其是有超声速飞行需求的高速飞机,并列双座必然导致前机身更为宽肥笨重,导致飞行阻力、特别是跨超声速阻力的急剧增长。
这必然带来跨/超声速性能、机动性能严重下降的问题——飞机的飞行性能,会变得很蠢。
三:为什么后来的战术飞机上普遍淘汰了并列双座?
图:F-15E前舱和后舱,更先进的航电设备,可以使前后座在任务显示交互过程中,根据需要实现同步显示和双人协同操作
一方面,观瞄设备、航电系统、配套武器的大幅度进步,使并列双座的观察视野和交流协同优势意义,其重要性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空对空雷达/导弹和地面防空系统性能的快速进步,使得低空活动已经不能有效的提升战术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四:苏-34的并列双座和装甲强化,主要是因为官僚和军工集团利益作祟
苏-34之所以要搞成并列双座,主要是继承苏-24的专职战斗轰炸机定位。苏联军方可以继续维持相关的航空兵种和编制,而苏霍伊也乐得多获得一个项目型号和更多的订单。
图:苏-24
但实际上随着战斗机的多用途化,苏-34在对地攻击能力上,相较于苏-30系列并无实际能力优势。两者作战能力的优劣,完全取决于谁装备了更先进的航电、吊舱、高精度制导武器。
至于苏-34的装甲强化,只有纸面意义。
所有的飞机都是轻质结构的载具,任何一种飞机通过被动防护设计能获得的抗战损能力提升都是有限的。
A-10和苏-25这样的低速飞机,还有比较大的重量和空间冗余,来专门进行相关的强化。抗战损能力还能提升到足以形成实际战场价值,即在遭受轻型防空导弹和小口径火炮的少量炮弹命中非关键部位后,依然有较大概率能带伤返回的程度。
但对于任何一种需要超声速飞行的战术飞机,它都必须采用更紧凑的外部形状和内部设备管道分布、更轻的结构重量;不管怎么不计代价,最后能达到的效果,一定远低于A-10和苏-25这样的低速攻击机。
结语:
俄乌战争爆发至今,如果硬要说中国获得了什么好处,这大概能算一条:体制内反科学和反常识的俄国神话破灭了一大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傻逼的权威人设终于成了笑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