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周折,这套《美国史》总算搞出来了!
这个过程中,我扮演了构思者、执笔者、设计包装者、销售者、服务者等全部角色,做到真正的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其中的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
这套书写了很多人与很多事——
包括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特朗普这样的政治线条,贯穿美国立国、涅槃、冷战、称霸过程中政党的扯皮和谋划,展示其超级帝国之路的兴衰。
包括李、格兰特、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这样的军事线条,贯穿独立战争、世界大战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的演变实践,从而论述世界战争史的变化轨迹。
   包括洛克菲勒、摩根、福特、盖茨这样的资本线条,贯穿早期的弗吉尼亚门阀、中期的中部财团、后期的世界性财阀触角从大西洋一隅伸向全世界的过程。
写这套《美国史》的目的,并不是说贬损或赞扬美国,这种文章已经很多,再多一个也没意义;我是通过美国的故事阐述一套思维系统:
首先,我,作为个体,如何认知、感受这个世界,并且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
其次,我如何利用立体史观看待历史周期运行。此前的历史文化系统,皆为平面史观的产物,依靠时间、地点、人物堆积材料,汗牛充栋,让人无所适从;立体史观,按照简单的原则和规律重组一切,即便不懂历史的小白,也能掌握历史规律。
第三,现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多源自于西方人如何看世界、看中国、看我们;需要构建东方的思维系统和话语方式去看世界、看西方、看自己,如此世界才算完满。这是第一套通过立体角度、用东方观点、用中国人的思维看美国与世界的书。
因此这套《美国史》独特而与众不同,它是一部当今社会形态下的“春秋”,或者说“战国”。最终谁称霸、谁称王,立体史观大周期律中只有规律可循。 
    相信你从下面的目录中就能感受到它的独特:
上部:
序言 超级帝国简史和基因
一点感慨……………………6
如此帝国
超级帝国简史
超级帝国基因 

上篇  帝国轮廓(独立战争与国体创建)
看人,如果只看轮廓,只要看其身材是否匀称、五官是否端正;进一步深入了解,那么还要看其肌肤、血肉、筋络、骨骼;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还要深入其头脑和心脏,了解头脑里的思维和内心的真情实感。
    看超级帝国,如果只看轮廓,只需要看土地、财富、军事、政治、经济这些外表;要进一步了解,就要分析政治体制构架这些筋脉;更深一步,还要探索其民族性格的成型与变迁。每一点、每一线、每一个面都有精英人物翻云覆雨,都包含强人、家族、门阀、党派们理想和现实利益之间的明争暗斗。
中篇  涅槃浴血
涅槃,犹如渡劫。
涅槃,生命之大美。比如红军长征,就是一篇涅槃史诗。
没有经历过涅槃的生命缺乏绚丽之色彩与张力。没有经历过涅槃的帝国无法适应历史周期之运转,无法跻身超级帝国行列。
历史证明,超级帝国总是诞生在历史大周期的变动中。
每次历史大周期的变动都是血雨腥风、白骨累累却又气吞山河、颠倒乾坤。
没有经历过劫难的生命是不完美的。没有经历过劫难的帝国无法经受岁月的考验。那劫难过了,便是涅磐重生;没过,便是岁月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那劫难,总是源于自身。
没有经历内部涅槃浴血的帝国无法走上超级帝国之路。
美国内战是美国迄今为止经历过的最为残酷血腥、伤亡最为惨重、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战争。内战之前的美国还在犹豫不前,内战之后的美国大踏步走上超级帝国之路。
内战重塑了美国总统山,把林肯推向和华盛顿同样的高度,推动俄亥俄政治集团取代弗吉尼亚政治集团,直接促成五大湖铁锈地带崛起,奠定了美国工业生产的国脉。
内战让美国诞生了一批真正的名将,真正构建了帝国军事机器。这部机器的触角最终伸过太平洋和大西洋,深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今美国敢四处煽风点火,底气就在于庞大的军事机器。
内战给了洛克菲勒和摩根们纵横四海的空间,让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成为美国历史中的巨无霸,同时也奠定了美国的产业格局。
内战,让爱迪生、贝尔、特斯拉那样的天才有了充分施展的机会。
在我看来,美国内战是超级帝国在立体史观之历史大周期运转中的经典演绎。
下篇  历史气象(走向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宝座之路)
纵观人类文明演化,高阶文明的造富能力远胜低阶文明,农耕文明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胜奴隶文明。比方说汉朝文景之治短短数十年创造的财富,可能多于夏或商数百年的积累。工业文明两百年创造的财富,比以往时代加在一起都多。中华帝国农耕巅峰时期,康乾盛世百年创造的财富,不及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创造财富的一个零头。这么对比听起来或许夸张,但对比下人口数量、寿命、生活消耗,便一目了然。
俯看工业文明周期,有几波财富爆炸的时代将永载史册。
典型便是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与改革开放之后的Z 国,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奇迹与神话。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世界第一的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此外还有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联,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也创造了天量的财富,分别处于各国历史的造富点上。下一个文明周期到来之前,这些造富点将成为不可逾越的峰值。
它们都是工业文明周期内的历史气象。
下部
上篇  兴衰轮回(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轮回)
人有其势,国有其势。
人之势,在于权、在于贵、在于利,又在于认知、执念、胸怀与格局。
国之势,有多种解读。超级帝国之势,轮回兴衰,更有其自身规律。
从历史周期第二个层次上讲,国之势在于政权的初心与执行力,在于犯错的因果与纠错的机制。超级帝国兴衰,还需要额外的运气。历史关键时刻,美国的运气都不差,总是能找到关键的人物以关键的手段度过危机。相比之下,苏联的运气就差了许多。
从历史周期第三个层次上讲,国之势在于体制的格局。超级帝国兴衰轮回,绕不开其体制的韧性。德国和日本没能成为超级帝国,美国和苏联最终成为超级帝国,根源就在于历史周期第三层上。
从历史周期第四个层次上讲,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兴衰方式完全不同。同样是工业文明周期内的国家,同样是工业化进程,英国的路、美国的路、苏联的路、德国的路完全不同。二战之后,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更为不同。如今试图工业化的印度,注定在另外的道路上前行。这些差异,会反过来影响体制与政权的结构与运行,于是便有了如今格局下国与国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下一个文明周期——信息文明,各国信息化之路又将绝对不同。

中篇  巅峰抉择(工业文明周期内体制性碰撞)
资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推动了科技高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君权对世界的制约,冲垮了所有传统帝国,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的政治组织与军事机器。
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相同的时间内,云集军事驱动的体制(德国和日本),政治驱动的 T 制(Z 国、S 联、法国)、资本驱动的体制(美国和英国),简直是历史奇观。
战争之前,英国是名义上的超级大国,实际已经日薄西山;美国名义上不是超级大国,但已经具备压倒英国的实力;当时的苏联还不是超级大国,但是已经具备超级大国的潜力;同理德国和日本也有超级大国的潜力;法国有超级大国的雄心,却没有超级大国的潜力;中国有超级大国的潜力而没有超级大国的雄心。
人类文明史上,从没有哪个时代出现过如此多强悍的国家,也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体制如此剧烈的碰撞。甚至可以说未来很多年,也很难再出现类似的局面。
因此二次世界大战,要送走旧的超级帝国大英帝国,要决出新的超级帝国美国和苏联,要打断日本和德国走向超级帝国的道路和念想,要激活文明古国中国。所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普通的战争,它比之前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的所有战争广度更广、烈度更大。它已经远远超出一个国家战胜另一个国家的范畴,是历史在工业文明周期内对体制做的一次优胜劣汰。被淘汰的军国主义,短时间内(以世纪为单位)无法重返世界主流舞台。
    美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者,不仅成为名正言顺的超级帝国,而且取代大英帝国成为海洋的霸主,通过构建新秩序走上食物链顶端。

下篇  趋势结点(世界性博弈,鹿死谁手)
美国在工业文明周期内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占据有利位置。尽管如今这个优势在慢慢减弱,但对任何竞争对手而言仍然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美国建国以来的竞争博弈者中,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S联、Z 国这些。如果从核心物力运转中展现出来的最核心的因子数(人,土地,资本,未来加上信息)来考量的话,会出现下面这幅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图像:
大英帝国一度占据绝对领先位置,但对超级帝国来说,英国本土的人口是天然的缺陷,即在第一个因子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这个劣势最终导致日不落帝国上空的太阳落山。
法国一度也拥有绝对领先优势,而且在美国独立时出力很大。但法国人口和土地的缺陷,导致法国无法迈入超级帝国行列,而且在和海权国家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德国和日本在最巅峰的时候,已经一只脚迈入超级帝国的门槛,但第三帝国的军事体制设计中存在致命缺陷,最终玩死了自己。
S 联是历史上的庞然大物,拥有许多帝国梦寐以求的天然优势。然而苏联最终还是亡于资本因子。S 联解体之后,在新一轮的陆权和海权竞争中,也只有Z国有条件和美国全方位竞争B弈。Z 美B弈其实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从朝鲜战争时代最直接的军事政治B弈,到随后纯粹的政治B弈,再到如今全方位的经济政治(不再是政治经济)B弈。这是帝国的宿命,也是大国B弈精髓所在。
1为什么要费尽心思搞这个书出来自己卖?
答案一,出版社公开发行,前后搞了将近两年,都卡在一个问题上,就是立体史观会把历史延伸到现实中来。而我的思路,不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思想艺术,最终都要延伸到现实中,而且还能窥视一眼未来。所以我需要把这些观点汇编成书籍,形成我人生的轨迹与符号。
答案二,卖弄文字,就好比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妓之卖艺一样,换一些生存资本,换酒喝。这些年我非常感谢,买过我纸质书、帮我换酒喝的朋友。我会尽量多写点东西,回馈朋友们。
如何购买美国史纸质版?美国史上下两册,共六十万字。
我自己的微店“虚声界”,可直接点击下面的原文链接。
   微店地址链接:http://weidian.com/s/899437740?wfr=qfriend
   微店二维码扫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