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自打参加工作起,从来没有想过退休的事,然而,退休的日子终于来了。除开上大学前的农工和兽医的经历,从1982年大学毕业起,我一直在做大学老师,几乎干了一辈子。
回想我的教书事业,非常平淡,没有做过少年才俊,也没有被破格选拔过,没有留过学,甚至连到国外进修的机会都没有摊到一个。做了18年正教授,到退休依旧是最低一级四级。这在中国的大学里,应该是独一份。
需要声明的是,倒不是人民大学不肯给我升级,而是我拒不申报。我说过,大学里教授评级,是一种恶Z。既然自己说了,就不能再参评。如果大学教授非要有级别不可,够格给了就是,让人一级级申报,带有羞辱性质。
就像传说中的那个故事,一个地主老财,把明明该给长工的工钱故意撒在地上,让长工一个个捡起来。我没这个兴趣为了那俩钱和虚荣干这个。
迄今为止,一共写了50多本书,出版了40多本。其中有十几本,似乎属于学术著作。平时的发表量不小,但除了发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我从不将之计入科研成果,即便如此,我也是年年超额完成任务。
不是特意要这样,无意中就这样了。也就是说,如果我要申报,肯定不会是四级。可是,我偏要这样做。这样,从身份看,我的确很Low,是个Loser,然而,是又怎么样呢?
在大学里,你可以捞很多课题,弄很多钱,把门下学生都变成你的学术民工。挣到各种荣誉,挤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里,掌握全国学人的学术生杀大权,做长江或者别的什么江学者,到人民大会堂领奖,那又能怎么样呢?
用不着很久,十年二十年以后,有谁还会记得你的著作?你死之后,一切荣誉光环,都会化为一股青烟,在所有人都不留意的时候,就消散得干干净净。
我们这个时代,在中国的学术历史上,应该是最可悲的时代。这时代的绝大部分显赫,最终什么都留不下。被供在殿堂里的煌煌大作,最后也许被证明不过是垃圾,门下弟子东拼西凑弄出来的货色。
现世耀眼的大家,过不了几年,就会被人发现净是些“玩家”,玩权术玩学术,甚至玩女人的玩家。这样的玩家虽说面目各异,却有一个共性,就是习惯性谄媚,膝盖比较软,补钙都补不上去。
人之为人,谁不知道人前显赫好呢?然而,闭上眼睛想想,实在太不值。人生一世,掐头去尾,不过几十年,都浪费在这种无聊游戏中,连一撇一捺的人都做不好,何必呢?
我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没有多少天分,也没得到过大人物赏识提拔。唯一的优点,就是勤奋,每天看书写作,从不停歇。哪怕停了一天,都浑身不自在。禅宗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座右铭,我是真在实践了。
我们这一代,属于一出生就挨饿,一上学就停课的倒霉一代。看齐邦媛《巨流河》,感慨人家遭遇战乱,却受了完整教育,而我们似乎没有遭遇过什么战乱,但是,教育却乱七八糟,小学和中学,都在斗争和劳作中渡过,上课和教材,都简化到可以省略。所谓教育,不过是自己在全民烧书环境中偷偷看了几本乱七八糟的书。
我们这代人,成不了什么大师,小师都没有。能写出一篇或者一本让人们过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还能记得的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显然,这就是我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咱们走着看。
我20年、30年前写的东西,现在还有人看,50年以后怎么样,不知道。几十年了,听过我课的学生不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带了一些,能不能成才,是他们自己的事,路怎么走,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我呢,还算是已经尽力了。
苏东坡一肚皮才学,一肚皮不合时宜。我比不得古人,只有一肚皮不合时宜,蹭蹬一生,命该如此。
退休了,我很高兴。真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奇迹:
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明明是“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而毫无愧色。
林语堂评价它: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杨振宁说:它是他中国最好的大学。
后世人赞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猜到了,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
西南联大。

在它存在短短8年时间里,诞生了:
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以及上百位霸占历史、文学、外语的人文大师。
惊人教学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豪华的师资力量。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
翻译泰斗许渊冲老先生回忆说:
那时国文课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
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右一)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年轻学子们还能津津有味地听课、读书,可见大师们的授课内容有多精彩绝伦、妙语连珠。
如果你也梦想一睹朱自清、闻一多、钱穆、雷海宗等清华北大的教授风采;
亲身感受属于汪曾祺、许渊冲、杨振宁等泰斗级学霸的快乐。
建议你,一定不要错过这套能够全面还原西南联大课堂风采的教科书合集。
出版史上,首次整理编校了陈寅恪、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15位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的作品和讲义。
一共7本书,包括文学、国史、哲学、诗词、文化、古文、国学等。

短短一节课的内容,就抵得上普通人读10本书。
《红楼梦》的真实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
楚汉之争的始末,到底是怎样的?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多出风流人物?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讲到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初闭关政策;
从明朝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高低,讲到自古以来的“君臣距离”。
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四位教授,把5000年历史拆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
朱自清、罗庸、闻一多等六位先生主讲文学课,道出了朝代更替与文学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普通人理解古典名著简直不要太友好。
既是绝版教科书,也是难得一见的文学瑰宝。阅读价值、文学价值、收藏价值,都是教科书中的瑰宝之作。

豆瓣评分高达9.5,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和认可程度。
有人说,书中很多观点是从未想过的,见解新颖、醍醐灌顶。
有人感慨,如获至宝!

对成年人来说,它圆了我们一个关于西南联大的旖旎长梦。
大师们对学问的问真、对研究的务实,教育风格和内容上的自由奔放,都能让你读到心潮澎湃、如痴如醉。
喜欢历史、文学、诗词的读者,直接闭眼入。增添深厚的学识和文化涵养。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套再合适不过的“通识教育大餐”。
读国史课,可以帮孩子系统地梳理从夏商大事、周朝兴起,一直到大明帝国、清朝盛世。
读诗词课,就如“亲临”朱自清、罗庸的课堂,聆听大师们目光独到地剖析唐诗、宋词。
读哲学课,懂得什么是“知行合一”,对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

想想看,如果孩子在9~16岁的求学黄金期,就能读到当年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大学时才接触的教科书,哪怕每门课只读懂一两篇,都能终身受益。
想要拥有深邃的思想、过人的心智、深厚的艺术品鉴力,这套书真的别错过。

《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丛书(套装7册)
教育史上的传奇
诸子百家之后,
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
西南联大成立85周年定制版
附赠精美藏书票1枚、
“西南联大校徽”印章1枚、
金属校徽1枚、西南联大优秀学生名录1份
原价406元
限时特价199

每个人都有扼杀
美好的冲动
那是一种深层的
自卑和怯懦
是欲望
也是毁灭
👇点击卡片关注👇
在公号内回复
“裂缝”
免费观看该电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