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总终于转阴了,但并没有彻底杨康,还有些许后遗症。我说这些后遗症,专家是不承认的,因为我没有证据。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身体不舒服,到医院花了一千多块钱检查,啥问题也没查出来,症状依然没有改善。
第一个后遗症,身体局部动不动就变得肿大僵硬,且有多动的冲动。不过服用牛杂后有缓解,缺点是容易复发,且用药成本较高。
第二个后遗症,血氧浓度偏低,心跳也比阳之前加快。以前只是感觉人没有精神,容易疲劳,昨天血氧仪到了之后一测发现了血氧问题。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群的血氧饱和度在95~100,一般都在98~99。血氧饱和度,反映的红血球(红细胞)的载氧能力。
红血球就好比人体内的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大卡车,血氧值95表示红血球的空载率是5%,有5%的红血球没拉到氧气。
红血球负责把氧气运送到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各细胞,身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红血球空载率过高,就会出现缺氧。
轻微缺氧,可能会头晕头痛、浑身乏力,心慌恶心,心跳加速、脾气暴躁、记忆力下降等,再严重一点,对身体器官损害很大,尤其是脑、心、肾、肺、肝等重要器官。
如果血氧值长时间偏低,大脑皮层首先会受到最直接的伤害,还可能出现导致心脏骤停、心肌衰竭、血液循环衰竭、新陈代谢减慢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血氧值90~94意味着轻度缺氧了,要进行吸氧。低于90就要高度重视了,可能有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最好是及时就医。
血氧值偏低,要么呼吸道出现了阻塞,要么是肺部疾病(肺功能损伤),要么是血液问题(贫血或血红蛋白),要么是心脏功能受损(心血管疾病)。
血氧仪刚到,我就发现自己的血氧值偏低,蛋嫂和孩子们都是99甚至100,我是95~97。吃过晚饭后,不知道为何,血氧值掉到了92~93,吓得蛋嫂扯着我往医院跑。
结果到了医院,做了胸部CT、做了心电图,也进行了抽血化验,折腾了大半夜。好消息是没有查出问题,心肺血液都正常,坏消息是症状依旧。
无论是中午午休,还是晚上睡觉,除了身体局部僵硬外,就是这个血氧下降问题了。幸好之前抢了一台制氧机,本来是给老人预备以防不测的,没想到我先用上了。
这就是我的2023年,踉踉跄跄地开始了。但我是幸运的,家人们都闯关成功、杨康上岸了,且幸运地没有受邀参加任何葬礼。
其实我们的国家,也是踉踉跄跄的。好消息是元旦之前已经过峰,坏消息是有不少人尤其是老人,没能挺过这一关。
所以纵然各地烟火气恢复了不少,我内心依然轻松不起来。一方面因为这病毒不像某些专家说的那么温和;另一方面,未来经济社会还存在很多隐忧。
烟火气恢复是客观事实,今天跟蛋嫂出去散了个步,街上车水马龙,各种路边摊也热闹了起来。合肥南二环一家餐厅,竟然开始排队叫号了。
病毒不那么温和也是客观事实。按照官方给出的统计数据,全国约有8%的人得了白肺。这意味着全国人感染一遍,白肺患者将上亿。
白肺可不是肺部感染就能算上白肺。因为医学上的白肺,是指肺部炎症比较重、渗出比较多,CT白色影像区域面积达到70%80%,在临床上才被称为白肺。
这意味着肺部感染者只会更多。更让蛋总生气的是,放开前某些专家可不是这么说的,言之凿凿说奥密克戎主要攻击上呼吸道……
事实证明,奥密克戎不仅攻击肺,还攻击心脏。根据广州的数据,心肌炎确诊比例在0.2%~0.3%,这个比例还是挺高的,这意味着一个五百人的群里,可能就有一两个。
奥密克戎的致死率也没有此前某些专家说的那么低,接近于流感。但实际上,死亡率还是惊人的,按照吴尊友的估计,这一波是0.09%~0.16%
就这他还是参考了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那是在全国精锐尽出、倾力救助的情况下的数据,这几个月的超额死亡将会非常难看。
比超额死亡难看的数据,将是2023年甚至2024年的出生率。育龄人群感染之后,需要一段时间养身体,备孕肯定会推迟。
当然,这里也有好消息,据说有大概10%的天选做饭人,他们的基因一定很强大。所以这部分朋友能生赶紧生,人类的进化就靠你们了。
此外准爸爸妈妈也会担心孕期和产后的感染风险。新冠病毒的变异还在进行中,变强还是变弱谁也说不准,一年几轮也搞不清,且新生儿没有疫苗的保护。
出生率的骤降,恶劣影响在后头。三年之后,幼儿园招生困难;六年之后,小学生源不足,18年后高考录取率大幅提升,22年后,大厂开始争抢应届毕业生。
艾玛,正悲观的我发现这是个生孩子的好机会,突然想生老四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祸福相依,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
就好比放开也是,有利有弊。虽然各地陆续恢复了烟火气,但每个行业感受是不一样的。我问了几位出租车师傅,他们普遍反映生意恢复了不少,比放开前强。
警察节前一天,我准备了10份玫瑰花,准备警察节一早,跟孩子一起送给街头执勤的民警。我咨询了一下花店老板,他说生意并没有恢复,说大环境并没有改善。
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又观察了一下其他行业,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恢复程度跟行业属性有关,越是刚需,恢复得越好。
简单来说,卖菜的,比卖水果的恢复得要好;卖水果的,比卖花的恢复的要好;卖牛杂的,论碗的比论晚的恢复得要好。当然,卖药的,尤其是卖神药的,那可是发了大财的。
我经常跟菜市场一个卖水果的聊天。一次暴雪之前,蔬菜肉蛋价格暴涨,依然被抢购一空。我问他,这几天生意好吧。
他摇摇头说:不行。水果跟蔬菜不一样,首先,你一涨价大家就不买了。另外,收入就那么多,买菜的钱花多了,买水果的钱就少了。
后来我想想,他说的很浅显,但是很有经济学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卖花的,感觉形势不太好,大家手头紧,锦上就少添一些花吧。
目前疫情防控政策放开了,但未来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包括内需和外需),都受到了很大压制。
简单来说,就是信心不足,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信心也不足。有钱的不敢花,没钱的也不敢借钱花了。缺钱的不敢借,有钱的不敢贷。
一个数据说明了一切,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明明经济形势不太好,为什么存款还增加了呢?58.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愿意存钱,而不是花钱或投资,这是2002 年以来的最高记录。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大家在2022年受到了风险教育,自己随时可能没有收入,自己随时可能没有饭吃,自己随时可能还不上贷款。
储蓄率的增加,其实是一种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外在表现。简单来说,大家都开始勒紧肚子准备过苦日子。
这也可以解释为啥手机销量大幅下滑,大家能不换手机就不换手机了。20221~11月,智能手机出货量2.37亿部,同比下降23.6%
这个春节大片如云,包括万众期待的《流浪地球2》,但是总票房我估计不会太好,不是说影片质量不好,而是大家能省则省。
我很希望2023年的中国经济气势如虹,但也必须认识到困难重重,三驾马车都很疲软。比较流行的说法,GDP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也可以说是两驾马车——投资和消费。这个消费包括内需和外需,外需即出口。外需不可控,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内循环。
要想恢复经济,当务之急就是恢复大家的信心,一是消费者信心,二是投资者信心。不解决信心问题,只会有恐慌性抢购,而不会有报复性消费。
而且越是有恐慌性抢购,就越不会有报复性消费。出现恐慌性抢购,是我们社会的耻辱,毕竟我们是第一工业大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
上海封控期间各种乱象,很多没囤货的群众,真的是缺吃少喝,这大大推动了各地的抢购风潮。值得注意的是,没囤货的恰恰是对社会最为信任的群体。
因为他们笃信社会不会失去秩序,他们不相信买不到菜、吃不上饭。然而过高地相信了市场的力量,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当地的治理水平。
很多人不得不从团长手里花数倍价格购买必需品,还得对团长感恩戴德。我一个同学是华为老员工了,收入殷实,也不得不陪孩子在家吃发芽的土豆。
上海的乱象也教育了全国人民,全国各地疫情只要有风吹草动,大家都一哄而上,把超市的东西抢购一空。为了囤吃的,大容量冰箱冰柜开始畅销。
而且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越是恐慌性抢购,越买不着东西;越买不着东西,大家就越恐慌,大家越恐慌,越是拼命抢。
2022年春之后,恐慌性抢购之风随着疫情蔓延。疫情蔓延到哪里,抢购之风就吹到哪里。而放开之后,这股抢购风依然没能被遏制住。
放开之初,大家抢退烧药,抢抗原,抢连花清瘟,抢黄桃罐头,抢N95口罩、抢即将过期的辉瑞神药,后来又抢制氧机和血氧仪,再后来连蒙脱石散和氟哌酸都抢。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引发蒙脱石散和氟哌酸(诺氟沙星)全国性大抢购的,竟然是朋友圈一则谣言。
蛋总一直不屑于抢,直到放开之后,担心孩子发高烧,想买点退烧药发现真的买不到了,还是蛋嫂机灵,在小区团购群团购了一瓶100片那种布洛芬。
这一盒珍贵的布洛芬,简直成了我们家的定海神针、镇家之宝。我们还拆零分给了朋友一些。
抗原也一直抢不到,后来还是南昌的朋友帮我抢到一盒,走顺丰快递过来了。基于此,蛋嫂要抢蒙脱石散,我没有表示反对。
痛心啊,我们的群众,竟然成了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疯狂抢购。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对市场失去了信心,内里是一次信仰危机。
因为从2022年春开始,各地陆续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而这些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抢购之风也愈演愈烈。
这些问题包括:疫情期间有人发国难财没有得到处理;个别地方政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实事求是;相关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个别专家自相矛盾,网络平台谣言丛生……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大家失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大家为了自保,开启了恐慌性抢购模式:要么在抢购,要么再准备下一轮抢购。只要不解决这个问题,怎么会有报复性消费?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实事求是,信息要公开透明、披露及时。群众不怕坏消息,怕的是藏着掖着,藏着掖着意味着没把群众当自己人。没把群众当自己人,怎么让群众信任?
我们一些专家也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某位专家的论文中,言之凿凿地称,2022年初某地的无症状感染者越77%,有发烧症状的仅有4%。
专家不同于普通人,对于政策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数据上弄虚作假,恐怕是要误国误民的,我觉得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超出了学术范围。
党和政府,一向是群众的主心骨,但是个别地方的民生保障工作的确出现了问题。而网络时代,这些问题的恶劣影响会传遍全国。
其次,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者,还要打击利益集团借着社会危机谋取暴利,更要打掉非法利益集团的代理人和幕后的保护伞。
2022年春,全国支援上海,可以说是感人至深。但是一些物资竟然烂在了仓库,一些物资则被转卖。这些问题一天不被解决,则群众心里阴影就一天不会消失。
再次,政策虽然调整了,新冠也被纳入了乙类乙管,但乙类乙管不是放任不管,放开政策也不是彻底躺平。放开之前,很多人宣称,西方早就当作流感不管了。
但是,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真的放开之后,发现各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管控措施,甚至一些国家开始歧视性管控来自中国的入境人员。
我国的香港,其实也没有完全躺平。 有人可能不知道,香港出门要戴口罩,否则罚款5000港元;在香港去公共场所,都要三针疫苗绿码,否则寸步难行。
我们放开了,但是政府也是要有所作为,探索放开后的抗疫措施,研发新的抗疫武器,加大对医疗系统的投入,最大程度呵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总之,从民生保障到社会治理,从实事求是到群众路线,从信息披露到打击谣言,从疫情应对到医疗救护,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这些工作的核心,就是要重构信心,重构安全感,最大程度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只要我们能重构全社会的信心,十四亿人依然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力量,2023年依然值得我们期待,我相信今年我们的GDP会突破20亿美元,依然是世界的一枝独秀。
只要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