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冬春篇
今年过年要来得早一些,现在可以说是临近年关了。
不同的是,这一年,藩篱与限制被快速撤去,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返乡。在每年的这个时刻,乡村不再只是满足城市人田园式想象的休憩空间,而成为真正的家和故乡。
我们曾经远离故乡,前往城市渴望找到容身之所,又在真正离开之后,开始怀念它。乡村能够收纳每一个身心俱疲的灵魂,平等地为漂泊的众人提供精神补给和归属。
但在归乡之后,治愈真的能够发生吗?在“治愈”“宁静”的标签背后,乡村到底意味着什么?祛除对乡间生活的浪漫化想象后,我们是否仍然向往它?
01.
被安插的想象
2008年开始,作家梁鸿回到自己的家乡梁庄,一个地处中原偏远、贫穷的小村庄,长居几个月,她用“脚步和目光”,丈量了自己生长的村庄每一寸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也找寻了过往的亲人、伙伴和长辈们的故事,也写出了我们对于乡村与故土的微妙情绪。
在《出梁庄记》里,梁鸿写下了一句平实、舒缓又直击人心的句子,“它使我感觉我生活在自己的大地上,是我自身,它是独一无二的,那里有属于我的、一直流淌着的河流。”
无奈、渴望、想象……或许是我们对于乡村拥有的某种共同想法。一方面,人们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后,远离了过往的生活和原本熟悉的人际关系,故乡逐渐变得陌生起来。
另一方面,近乡情怯,我们想要回到乡村,有时候却难免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去走进它,看待它,甚至不知如何与它相处。
《小森林冬春篇
在当下的舆论场里,谈及“乡村”,总会有多样的声音。
在很多视野里,乡村被当作古老、秘境一般的存在,乡村旧物一丝一缕都不能轻动,好似只有老的、旧的才有价值,越是原初古朴越具有美感。把乡村当作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景。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于当下乡村的“美”的赞誉都是审视,应该看到那些贫穷和落后的部分,并且全部加以改善,好像只有大兴土木,全部弄上喷泉流水、亭台楼阁,才是所谓的农村现代生活。
某种程度来说,这两种视角其实都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如果单独只剩任意一种视角,它可能就带来了问题,因为它们都忽略了人的所在,只把乡村作为一种“景观”,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乡村,忽略了生活的有机性和整体。
其实,对于乡村的渴望本没有错,渴望美、渴望新鲜、渴望多元、渴望绿色,大概是在都市里生活得久了的我们,所拥有的共同想法。
这些年,城市化进程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席卷了一切。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景观不免让人感到厌倦,“逃离都市”已经是讲了一个太多年的议题,但只要人类还会感受焦虑,就不免想要得到来自乡野的拯救。这并不是毫无缘由的冲动。
多个对于都市心态的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建筑里的尖锐棱角、钢铝金属和玻璃片组成的巨大镜面,都会对心理产生一种近似于威胁的作用,甚至会加重人们情绪的低落。而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提出过一种“亲生命性”(bio-philia),他认为,人类天生就在自然景色中,就有利于平静和恢复。
改善居住在乡村里的人们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只是如果过于在意所谓的“现代”,(就像不断被拆掉的村庄、古建筑,不断再建的仿古建筑和仿民居景点),对乡村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那未免太可惜,因为我们可能忽略了那些具有内生性和生命力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
如梁鸿在《中国在梁庄》里的思考,我们的“当代”将被悬置在半空中,如此单薄而脆弱,难以真正抵抗历史的洪流。
02.
被忽略的乡村的美
所以,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乡村,它真正的“美”又在哪里?顺着梁鸿的思路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启示和共鸣。不再只是以浮光掠影的第三者视角来凝视,而是真正从乡村本身出发,描摹出它所具有的力量。
在《放牧人生:湖区故事》一书里,出身湖区牧场家庭,读过哈佛大学而后又回归乡村的作家詹姆斯·里班克斯在书籍的中部,曾经对这样凝视的目光有过深切的思考,也让我们去反思:
对很多人来说,乡村存在的意义,似乎只是“供人漫步、凝望或攀爬,或是描摹、歌颂,抑或是纯粹神往一番”的田园牧歌之处,当然如上文所述,这是过往几百年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和工业体系社会所带来的某种迷思。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这种向往的心情,好像从来不是“这些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的梦想”。
《哪啊哪啊神去村》
在书中,詹姆斯·里班克斯详细写作了湖区详细的生活细节,不管是一头小羊的出生,从出生到站立经历的过程,还是天气寒冷的变化,饲养、放牧、收割、圈养……里班克斯写出了这片土地的一切。
美,就在这许许多多看似日常又琐碎的细节里,“造就湖区的是牧羊人一百万件看不见的工作的总和”。它们不只是单纯的程式化的“田园风光”,而越是扎根生活,越是真实,也越让人动容。美,无需刻意放大和歌颂,就已经存在。
从乡村视角来叙述乡村,也不应该只是少数一些作家、诗人或导演等的“特权”。事实上,要真正呈现乡村视野和它的肌理,我们还需要更在地、更多元的视角,尤其是要让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参与进来。
在全民短视频的时代,社会话语权进一步扁平,信息更加民主化,居住在乡村的人们可以通过快捷方便的传播途径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用多元并富于创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和呈现自己。
在短视频创作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晒秋大妈”的抖音ID来源,是源于她在江西婺源篁岭进行的“晒秋”民俗活动。婺源以油菜花闻名,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让人印象深刻。在婺源的乡村里,还有许多鲜活的民俗生活仍然存续着。
古时没有冰箱或者其他更好的食物贮存手段,“晒秋”就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篁岭古村坐落于山崖之上,没有完整的平地得以晾晒作物,自然条件的局限,却激发了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发明了各式不同的晒架,也筛选出适合用以“晒秋”、储存过冬的作物,比如南瓜、辣椒、皇菊……从此,“晒秋”也成为江南乡村秋季一项传统的生活习俗。
篁岭古村,人们在“晒秋”
丰收时节,瓜果熟透,当这些大自然的丰收色彩被收纳进了晒架里,生活就自然形成了一幅五颜六色的景观照。这样的生活图景被在当地生活多年的“晒秋大妈”发现,通过她的整理和呈现,在方寸屏幕另一端的我们也发现了“网红旅游地”背后属于乡土的朴实美感。
纵观费孝通、梁漱溟等思想家对乡土文化的研究,他们都一直不断地在呼吁,要从真正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和他们的视角出发,乡村文化必须扎根于本土中,需要在乡村社会结构中才能发展。如果将它们剥离出乡村环境,生搬硬套地复制一些乡村或是所谓“美”的元素,结果只能是失败的。
像“晒秋”这样的生活还有很多,也还有很多人在持续不断地坚持着这样的生活,许多习俗、人文事物依然扎根于泥土中,到今天仍然是一种活着的流动状态,这样的整体的美才更生动也持久。
因为乡村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结晶,它是集合了人类智慧、自然环境、水土风貌,这种种微妙因素的总合,无法凭空存在。
03.
以一种与精神相适应的方式,
吃、喝、活动和睡觉
某种程度上,在现代社会里,乡村能赋予我们的是悬浮不定的反面。在小规模、更紧密的社会里,通过一日三餐,动手劳作,可以收获的是确切的快乐,以及创造的满足感。
在抖音公益发起的根植于乡村之美的抖音“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里,乡村与普通人产生了关系。其中,有一群人用自己亲自构建的日常,巩固着个人的生活秩序,同时也在记录着乡村的美,让乡村不再只是让年轻人想要逃离,又或者寻求庇护的对象,而是展示出乡村生活本身的活力。
记录乡村的“村口摄影师”蹇小白出生于贵州农村,上学后,他需要每天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达学校。对小时候的他来说,大山更像是一道屏障,将他与世界隔开。离开这里,去更远的地方看看,是他一直以来的朴素想法。
最初成为摄影师的时候,蹇小白身上只有一万块钱的积蓄,他没有给自己定下某个特别的目的地,只是一路拍、一路看,记录下大山之外纯粹而广阔的风光。但在看过更多的风景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渐渐放下对外面世界的执念,去过的地方越多,能够唤起他内心更深情感的反而是家乡的大山。
“那种感受说不出来,很多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你自己就出生在云贵高原上,你对山里面的人会有一种独特的情感。”
“村口摄影师”蹇小白
当心态发生改变,家乡便不再是负累,而是与自己有着精神牵绊的地方。蹇小白开始将镜头对准家乡里的人,拍下山里的瀑布与河流,服饰与家宴,留下人们载歌载舞的欢笑。他愿意充当家乡和外界间的桥梁,这同样是与世界产生联结的方式。如今,他也是抖音的“乡村守护人”,让家乡浓浓的情谊变成一道道好风光。
而鼎雅鲁汝同样在兜兜转转后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生活。他是云南摩梭族人,在泸沽湖长大,“鼎雅”是当地一个非常重要的家族姓氏。他曾离开家乡去北京工作,虽然原意是发展家乡旅游,但离家在外,他一度陷入价值感的迷失,“那么多年在外面,其实我挣再多的钱,这辈子好像就是这样,一眼能看到未来的样子”。
鼎雅鲁汝去西藏散心后,还是决定回到泸沽湖。2009年,家乡的网络很差,他只能把网线插在笔记本电脑上,一点点上传与当地树屋文化有关的资料和图片。他的办公室就在树屋里,这也成为后来建立树屋民宿的想法来源。
“我有那么好的一个家园,应该回归,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家。”慢慢地,鼎雅鲁汝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用自己的双手盖房子、种玉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活,再将这些画面拍摄下来,成为传播摩梭族文化的素材。
鼎雅鲁汝在家乡泸沽湖
每天,他都享受着劳动和创造,而不只是作为一位旁观者,鼎雅鲁汝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家乡的湖泊。
这些重返家乡的人选择跟随自己的本心,不只拍摄浮光掠影的照片,也并不将乡村看作供人暂时逃遁的地方,而是看到乡村的问题,为其做出具体、持久的努力。他们认真生活,专注于体验日常,促成着微小但连续的改变——令人安心的生活就这样产生了。
乡村能够给予人们的美与抚慰,就在于行动本身。
“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连接了每一个守护乡村的个体,一端是用户,既为留在家乡守护一方发展的村民提供新的方法和资源,构建生活的可能性,让它得以运转起来,也让乡村被更多人看见。蹇小白和鼎雅鲁汝所做的,正是挖掘并留存家乡的美。
另一端是文旅产业上下游的各种好风光载体,通过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发布、分享视频,打通乡村与每一个人的关系,远方的风景变得触手可及。因为这些人的努力,他们让不同地方的好风光走出大山。
“山里DOU是好风光”这个由抖音公益、抖音生活服务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通过赋能本地文旅达人和商家、打通线上种草与体验的方式,让乡村更多好风光看得到、找得到、体验得到,从而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2022年,“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陆续在广西、江西、贵州、四川、河南、山西、云南、重庆、内蒙古等地落地。全年累计落地10 个省份,覆盖400多个县域,帮扶商家2000余个,销售乡村文旅产品超4亿。
今年江西之行的时候,“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团队初步尝试了带动文化产业的模式,帮助一些本地非遗手艺人打造“新文创品”,为当地乡村文化产业带来创意和增收。
最近,抖音公益、抖音文创联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铅山连四纸传承人章仕康,推出了“纸短情长”主题新年礼盒,礼盒中,非遗技艺 「铅山连四纸」是主打品。铅山连四纸的制作需采用铅山盛产的毛竹的嫩竹竿,经历72道复杂制作工序,出品需耗时一年,且纯人工打造,价值珍贵。抖音公益希望通过这份“纸短情长”新年礼盒,让这份技艺被看到,让乡村更多文化、手艺、特产走向大江南北,助力更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 滑动查看更多
守护非遗技艺的人们有着浓厚的深情,这份情与义值得被看见、被守护。通过设计和文创的方式,能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文化的妙处,展现项目对于乡村文化产业的助力。
而无论是哪一种努力,都在告诉着我们:对乡村观看,只有深入到内部肌理,才有这些原乡文化的繁衍和细细耕耘。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乡村而驻足,一切坚守和热爱就还有意义。
撰文:豆汁儿超大杯、小球藻
监制:猫不易、郭卢烨烨
封面图:《哪啊哪啊神去村》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