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
SPAC上市熱潮趨冷
(圖表1: 歷年SPAC家數、平均募資及總募資金額。來源:SPACdata, 2022/12/31)
SPAC作為一種創新的IPO方式,2019年以前每年也就十幾或幾十家,募資金額也在幾十億到一百多億元。 但在2020年,SPAC與新冠疫情同步爆發,“SPAC熱”吸引全球資本眼球,熱潮在2021年暴增,進入2022年後,逐漸冷卻。
過去四年,從2019到2022年,SPAC上市家數分別為59、248、613及86家,融資金額也呈現同一趨勢,分別為136億、834億、1625億及134億美元,都在2021年沖到最高峰。而每家SPAC的平均融資金額,則在2020年達到最高峰,從2.3億、3.4億、2.7億降到1.6億美元。 
(圖表2:2019/10至2022/7,每月SPAC家數。來源:Renaissance Capital,2022/7/29)
上表來自Renaissance Capital的文章“Monthly SPAC issuance grinds to a complete halt for the first time in five years”。從每月上市家數可以看到,SPAC的狂熱在2020年升溫,至2021年第一季度達到最高峰,然後逐漸降溫。進入2022年,似乎被按下了暫停鍵,從一月的25家一路下滑,7月份竟然沒有任何一家SPAC上市(標注紅色0點的位置),2017年2月後首次發生。
2022年全年有86家SPAC上市,前半年延續一點點2021的熱度,有70家上市,後半年則僅有16家。  募資總額也從2021年的1625億美元,驟降92%至134億美元。
2021年第一季度是美國SPAC發展歷史的最高峰,當時三個月的SPAC IPO家數(298家)及募資總額(將近970億美元),都超過以往十幾年SPAC的總和。
我的公眾號,在2021年初發表“IPO vs. SPAC上市”一文,1萬8千字,16張圖表,可能是華人世界第一次對SPAC大趨勢及運作,有比較完整的論述,有1.4萬人閱讀(加上一些媒體朋友及公眾號的轉發,閱讀數應該更高),也是我公眾號90幾篇文章中獲得最高的閱讀率。 兩年後的這篇文章,探討SPAC的最新發展趨勢,不再重復前文的內容,若對SPAC基本概念及底下題目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舊文。 
微信公眾號“老約客談VC”,VC基礎概念 25:“IPO vs. SPAC 上市”,2021年2月3日
“IPO vs. SPAC 上市”一文,涵蓋以下主要內容:
- SPAC是“借殼上市”的創新版,SPAC比借殼上市的好處
- 與傳統的IPO相比,目標企業以SPAC上市的可能優勢與劣勢
- SPAC公司的發起與上市、上市時的投資人、招股書主要內容
- SPAC上市融資金額 vs. 併購交易金額
- SPAC公司的股價變動
- 目標企業的搜尋
- SPAC未完成收購交易必須清盤(案例:世紀創投–四川科倫)
- 為何SPAC上市在2020年大爆發?
- 金融、產業大佬及知名人士引領風潮
- SPAC上市案例:賈躍亭的FF
- SPAC上市的風險與業界大佬的警告
- 中概股以SPAC上市案例:優客工廠、和睦家醫療
(圖表3:SPAC上市家數及融資額,占比美國全部IPO。IPO僅計算募資超過40M項目,不含直接上市。資料來源:SPACanalytics,2022/12/31)
2022年美股IPO市場從繁榮轉向蕭條,因為烏克蘭戰爭、高P/E估值的調整、歷史性的加息以及對經濟衰退的隱憂,導致IPO窗口猛然關閉,在2021年美股的創高紀錄之後,美國IPO 市場在2022年陷入停滯。全年僅 118支股票上市,募集了228億美元,是30年來最低沉的上市活動。
SPAC 的IPO熱潮雖然降溫,但還是美股新上市的絕對主流。2022年的SPAC上市家數占比高達73%,募款總金額也占到59%,比往年都高,主要是美股IPO在2022年急劇萎縮,從968家劇降至118家,“分母”變小了。 
(圖表4:“SPAC是什麼?” 資料來源:CBInsights, 2020/10/15)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併購公司),是在傳統的IPO、借殼上市及DPO直接上市之外,另一種極為創新的上市方式。其創新之處在於,不走傳統IPO路徑,也不是買殼上市,而是有人先行造殼(設立SPAC),將該SPAC上市募集資金,然後再與希望上市的目標企業合併,使該企業成為上市公司並獲得原已募集的資金。SPAC上市模式具有時間快速、費用較低、流程簡單、融資有保證等特點,對投資者和目標企業來說都具有較大優勢。
上面的示意圖圖解SPAC流程。 步驟1到4是成立一家SPAC公司並上市,5及6是尋找併購的目標企業,7是SPAC股東投票決定是否接受該目標企業,8及9是SPAC公司與目標企業完成合併,目標企業在紐交所(或納斯達克)上市交易。
(圖表5:SPAC 如何運作示意圖。來源:moneyfortherestofus,2022/8/26)
這個SPAC運作示意圖,強調SPAC上市時有兩類的股票,一般股民大眾以每股10元取得A類股,發起人(Sponsor, Promote)以極低價格投資取得B類股,SPAC上市後,基本上B類股會占到總股數的20%。等完成de-SPAC與目標公司合併,B類股以1:1轉成普通股,這是對發起人的一個激勵機制。但若兩年內未完成de-SPAC(找到目標企業合併), SPAC公司需要清盤,並將股金加利息退還給投資人,亦即由發起人承擔SPAC失敗的開辦費用。以一個2億美元的SPAC盤子,付給投資銀行、律師、會計師等的上市費用,大概在6-8百萬美元。 
(圖表6: 每年SPAC上市、完成交易及清盤的公司數。 來源:SPACinsider,2022/1/31)
SPAC運作有一個特色:它是一個“空殼上市”,不是一家實體企業,沒有業務、產品及收入,作為一個上市公司就只有“錢”及上市的“殼”。其上市的唯一目的,是在兩年內找到“適配”的目標企業,經過收購及換股交易,“讓渡”手上的錢及上市身份給目標企業。 也就是說,SPAC公司“上市”僅走了一半,完成de-SPAC交易才有意義。 
有不少SPAC公司被迫清盤,如2020年上市的248家SPAC,到2022年底有48家清盤(如上表,占比19%),而2021年上市的613家,已有92家清盤(占比15%)。因此我們在解讀前述SPAC上市與全部IPO的對比時,需要認知到SPAC的資料含有相當的“水分”,因為SPAC清盤等於“瀟灑走一回IPO”,完全沒有意義。 以2020年上市的248家SPAC占比當年全部IPO 450家的55%為例,扣除清盤的48家,事實上真正的占比僅為44%。 
上述SPACinsider的圖表,標明某一年度上市的SPAC公司目前所在的即時狀態(real time status,圖表的“目前”時間是2022年12月31日)。第一欄目Filled for IPO 是申請上市,Searching 是已經上市並開始尋找目標企業,Announced 是宣佈已找到目標企業,Completed是完成併購交易(de-SPAC),Liquidated 是已清盤。 因此,第二個欄目以後的各欄目總和即為該年度的上市家數,如2022年上市的SPAC為86家(69+16+1),而第一欄目的35家還在申請上市過程,不計入2022年度的上市公司。
一般SPAC公司的“存活期”為兩年,有很少部分會試圖延期,但基本上三年內會決定“命運”,不是完成交易,就是清盤。如上表,2019年以前,僅剩“完成交易”與“清盤”兩個欄目。 看一下2019以前五年的資料:
- 2015年  20家SPAC上市,17家完成交易,3家清盤
- 2016年  13家SPAC上市,11家完成交易,2家清盤
- 2017年  34家SPAC上市,31家完成交易,3家清盤
- 2018年  46家SPAC上市,44家完成交易,2家清盤
- 2019年  59家SPAC上市,56家完成交易,3家清盤
五年總共有172家SPAC上市,159家完成交易,13家清盤,交易成功率為92% (159/172),亦即有8%走向清盤,還算不錯。 然而,由於過去三年SPAC的過熱及泡沫,交易成功率必然大幅下降,譬如,2020年上市的SPAC已有19%清盤(48/248),而且邁入2023年,還有33家“前途未卜”(15家還在Searching,18家Announced),因此清盤家數會再增加。可以大膽的預測,2020上市的SPAC,將有超過20%走向清盤,而2021上市的SPAC,則可能將近30%清盤。
在上面圖表中,過去三年總計有947家SPAC公司上市(86+613+248),到2022年底有274家完成交易(1+106+167)),140家清盤(92+48),因此有高達533家(947-274-140)的SPAC公司,還奮鬥在de-SPAC的路途上,其中386家還在找尋目標企業(69+302+15),147家已宣佈目標企業但還未完成交易(16+113+18)。
進入2023年,那些還在Searching的SPAC公司,因“供過於求”以及創業企業對SPAC上市的保守情緒,要找到適合的目標企業並不容易。而147家已宣佈目標企業的SPAC,也不見得會全部完成de-SPAC,試以川普的社群媒體Truth Social為案例。 
2021年10月20日,SPAC公司Digital World Acquisition Corp. (DWAC)宣佈將與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 Corp. (TMTG)合併,TMTG是川普的社群媒體Truth Social的母公司。但一年多時間,DWAC股東一直未批准該合併案。經過5次延期開會,2022年11月22日的特別股東大會批准該合併案可以延至最遲2023年9月8日。在宣佈合併案時,DWAC股價暴漲3.8倍,而這14個月期間,其股價因各種新聞(川普將被起訴、他將再次參選、PIPE募資10億美元、Twitter同意恢復川普帳號、CFO辭職等等),而震盪起伏,這個以10美元為基準的“空殼”公司,52周波幅在14.80 與101.87美元之間,2022年底股價為15美元。 從Announced到可能的Completed,會拖到將近兩年,但最終DWAC能否順利de-SPAC,猶未可知。 
(SPAC Mania 狂熱圖。來源:網路)
2020年SPAC急速增長,佔據了美股IPO的半壁江山,當時Covid-19 疫情突發,各國降息刺激經濟發展,“大水漫灌”,充裕資金企須尋找投資標的,而SPAC上市有贖回的下行保護,被視為是風險較低的投資工具。另,企業透過SPAC上市,僅跟SPAC公司進行直接談判,不須大規模路演,也比較吻合“減少接觸”的防疫要求。
而2022年SPAC光環不再,其大環境是全球疫情、中美對抗、俄烏戰爭等帶來的不確定性,加之各國政府面對嚴重通膨而調升利率,再無cheap-money,資金供應逆轉。另,SPAC的另類上市方式面臨更嚴謹的監管,也促成SPAC 降低熱度。
SEC在2021年3月就針對SPAC募資的“名人效應”,發佈“投資人警告”,尤其針對明星、球星及娱乐界大咖參與發行的SPAC,警示投資人不要盲目追隨投資。SEC 主席 Gary Gensler 在SPAC高潮當兒上任(2021年4月),對SPAC交易採取比較批判的態度,曾多次表達對 SPAC 的擔憂,他認為SPAC受追捧的部分原因是被認為能享受“監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是一種較少監管又能更快上市的方式,但這是錯誤的認知,SPAC並沒有法律安全港“Safe Harbor“ ,以保護公司免於對財務業績做出誤導性預測的責任。2022年3月30日,SEC提出立法草案,要求對SPAC上市加強披露及監管,尤其關於 SPAC 發起人的報酬、利益衝突、稀釋來源、與標的的合併交易以及交易的公平性等資訊的額外披露,以強化SPAC的資訊揭露水準,幫助SPAC的投資者得到跟傳統IPO一樣的保護。也因為加強監管等措施,導致一些SPAC公司正接受SEC的調查,也有公司面臨股東的訴訟。
(SPAC從Boom 到Doom,巨額財富灰飛湮滅。來源:網路)
SPAC從2021年的熱潮,到2022年轉趨冷淡,除了上市家數、平均募資額及總募資額都降低外,還體現在三個特徵:合併目標企業後股價低迷、超高贖回率以及大數目的清盤,這些現象也造成“惡性循環”,進一步澆息投資大眾對SPAC的熱情。 我們以實際案例說明這三個特徵,更能直觀感受目前SPAC運作的低迷與“淒慘”。
“SPAC之王”Chamath Palihapitiya五家合併的企業,股價下跌40到70%
(Richard Branson的Virgin Galactic 以SPAC路徑上市。紐交所,2019年10月25日)
談到SPAC完成併購後股價下跌,歷年資料顯示,SPAC合併目標企業後的表現都不及傳統IPO等大盤,這個現象在2022年尤其顯著。根據Bloomberg,在過去12個月,De-SPAC指數下降71%,而S&P 500指數僅下降13%,有超過1/3的股票交易在2美元之下。 也因為股價下跌,據Dealogic 資料,與SPAC 合併後目標企業的平均估值已從2021年 20 多億美元,降至 4 億美元左右。
我的第一篇SPAC文章,曾Profile “SPAC之王” Chamath Palihapitiya,他於2019及2020年密集募集了六期的SPAC,名稱為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 I到VI,上市融資額從3.6億到10億美元不等,Tick都以IPO命名,從IPOA到IPOF。再於2021年6月,同時提交四家SPAC S- 1的上市申請,名稱為 Social Capital Suvretta I到IV, 專注生物科技產業,每家上市融資額2.5億美元,上市代號都以DNA命名,從DNAA 到DNAD,分別專注Neurology、Oncology、organ space及Immunology等不同領域。
Palihapitiya的四家“IPO”SPAC已完成de-SPAC, 合併了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 (Richard Branson的太空旅行公司)、線上地產經紀 Opendoor、保險科技Clover Health及個人理財應用SoFI。而兩家“DNA” SPAC則完成對Akili 及 ProKidney的合併。 
上述六家SPAC合併的目標企業,除 ProKidney 外,其餘股價均較初始上市價格(10美元)下跌約40% 以上,尤其維珍銀河和SoFi下跌超過 70%。維珍銀河(第一支 IPOA的標的企業),2022年底股價3.48美元,下跌73%;而SoFI(第五支IPOE的標的企業),2022年底股價4.61美元,下跌71%。
復星旗下Lanvin Group以SPAC方式上市,97% SPAC股東行使贖回權
(復星集團旗下復朗集團 Lanvin Group以SPAC方式在紐交所上市。2022/12/15)
2022年3月23日,Lanvin Group(復朗集團)宣佈將與胡春華的SPAC公司Primavera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PCAC”)合併,在紐交所上市。 當時預計募集 5.44 億美元,包括PCAC上市募資而存放在信託帳戶的 4.14 億美元以及1.3 億美元的PIPE和FPA(遠期股份購買協定)。Lanvin是復星國際控股的一家全球時尚奢侈品集團,旗下品牌包括Lanvin、Wolford、Sergio Rossi、St. John Knits 和 Caruso。
2022年11月14日,PCAC的F-4 登記聲明生效,並確定股東大會日期。在新聞稿中公佈了一些交易條件的變更:
- 修訂投前估值,從12.5 億美元下調至 10 億美元;
- 取消為未贖回的 PCAC 公眾股東而設的獎勵池;
- 引進Meritz Securities戰略投資 5,000 萬美元;
- Fosun Fashion在其 3,800 萬美元 PIPE 認購基礎上,以“債轉股“方式新增投資 9,500 萬美元,合共認購約1.33 億美元。
2022年12 月 9 日,PCAC 股東批准了合併事宜。但有97%的PCAC股東選擇贖回投資,致融資金額從原來規劃的5.44億美元驟降至1.5億美元(信託帳戶的4.14億美元基本歸零)。 因而,Lanvin上市募得的資金主要來自PIPE及PE投資。PIPE募資1.93億美元(部分沖銷貸款),投資人包括復星國際、伊藤忠、九興控股、寶尊電商、Golden A&A、Handsome Corp、Aspex Master Fund等。
2022年12月15日,Lanvin在紐交所開始交易,代碼LANV。交易首日以每股10美元開盤,曾上漲至22.81,但掉至4.63,以7.63美元收盤。最近兩周,跌多漲少,一直還Below Water(10元以下,2022年底股價9.12美元)。
97%的股東不玩了,4億美元離場,看起來有點嚇人,但不應該太吃驚。根據SPACinsider,,2022年最佳(最少)贖回率的SPAC公司,是CF Acquisition Corp. VI與Rumble合併的0.1%,而第二名就掉到了20.33%(Gores Guggenheim 與Polestar合併)。2022年12月份的平均贖回率達到90%。 
超高贖回率對de-SPAC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因在與目標企業簽訂合併協定時,都會有最低併購金額條款,若SPAC上市時募集的款項被絕大部分贖回,那就只能依靠PIPE募資。 但也因SPAC盤勢不佳,PIPE募資並不容易或未能維持原來的投資承諾。譬如,在CENAQ Energy Corp. 與Bluescape Clean Fuels的併購交易中,宣佈項目時有8000萬美元的PIPE,主要是來自Arb Clean Fuels Management LLC 的7000萬美元,而Arb的投資款也是募資而來,僅能籌集到3000萬美元。
為了鼓勵“Sweeten”更多股東不要贖回,有些SPAC發行人拿出部分基本免費的“發行人股”贈送給股東。如Northern Star II以5萬B類股交換股東不要贖回20萬A類股;Pivotal III則以3萬B類股鞏固12萬A類股;PHP Ventures答應,每延長一個月不贖回,就支付每股0.0625美元。
Bill Ackman 40億美元超級SPAC及“SPAC之王”兩支SPAC 16.1億美元,走向清盤
(圖表7:SPAC從出生到結束,一般兩年的時間線。 資料來源:CohnReznick)
SPAC的運作特色之一,就是要在規定期限內(一般為兩年),完成對目標企業的收購,否則,需要退回公眾股東的投資,並進行清算。也就是說SPAC僅有兩年“壽命”,要不完成de-SPAC轉身並依附於目標企業,要不就“壽終正寢”。 
據SPAC Research資料,2022年共有128家SPAC清盤,在12月份就有70家關閉,平均每個工作日約有四家(與2021年初高峰時每日SPAC上市的數目相當),這個單月的清算家數甚至已超出2020年以前每年清算的總合。2022年开始有大数目的清盘,主要是de-SPAC 后盘势不佳,而且SPAC供过于求,“泡沫”年份扎堆成立的SPAC趋近两年期限,而市场上并无足够的高质量创业项目。(注解:本段的資料與前面“圖表6”的第5個欄目“liquidated”意涵不同。譬如在圖表6,2022年的清盤數目為0,那是指在2022年上市的86家SPAC中,並無公司在当年清盤,而本段文字提到2022年有128家清盤,是指當年“實際”發生的清盤,它们是2021、2020甚至2019年成立的SPAC公司。)
2020年7月22日金融巨鱷Bill Ackman完成募集Pershing Square Tontine Holdings (PSTHU),4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SPAC。2022年7月11日,Bill Ackman宣佈由於未能找到合適標的完成de-SPAC,該SPAC將予清盤,並退還投資款。他強調不利的市場條件和來自傳統IPO的激烈競爭是兩大因素(Bill Ackman 致信投資者,文末有鏈接)。該SPAC曾經計劃與環球音樂集團合併,但因監管問題而告終,也曾與Airbnb及Stripe接觸過,但都沒有談成。
這個基金最終清盤,部分原因是因超大盤子40億美元不容易找到標的企業,因為高估值的大型企業偏好走傳統的IPO。 一個相關的發展,SEC正在審議一個提案,讓SPAC可以分拆,以合併多個項目(SPAC Spin Offs - Enabling More than One Acquisition)。
另,“SPAC之王”Chamath Palihapitiya在2020年10月募集的兩支SPAC,IPOD及IPOE,分別募集了4.6億及11.5億美元,到2022年10月14日滿兩年。看了超過100家創業項目,但未能如期完成de-SPAC,決定關閉,將上市時募集的資金退還給投資人。但他旗下還有“DNAB”及“DNAD”等兩家針對生技的SPAC公司,2023年夏天才到期,因此繼續尋找合併物件。
2023年開始實施的消費稅,也加速了SPAC進行清算。2022年 8 月,美國國會通過《2022 年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如果投資者選擇贖回,而發起人向投資者返還現金,可以被视为SPAC回购公司现有股份,从而招致1%的消费税Excise Tax。
SPAC必須在兩年內找到標的,並完成de-SPAC。創立於2021年高峰期的613家SPAC公司,還有415家尚未完成de-SPAC (302家在Searching,113家Announced),再加上2020年留存的33家,這些SPAC都會在2023年陸續到期。因此SPAC公司清算的高潮,將會在2023年(尤其是上半年)出現。
(圖表8:華爾街及港新SPAC規則比較。來源:BCM貝爾斯國際管理顧問)
對華人企業而言,除了考慮華爾街的SPAC上市,新加坡及香港都已開通SPAC上市通道。上圖是三地SPAC上市的簡單比較。基本上,港新兩地的上市條件及監管都比美國嚴格,而港新相比,新加坡稍微寬鬆,香港則相對保守。
新加坡交易所(SGX) 的SPAC上市規則,於2021年9月3日正式生效。迄2022年底,有三家SPAC公司上市:
- 第一家,2022年1月20日,祥峰科技收購企業Vertex Technology Acquisition Corp., 發行人:祥峰投資Vertex Venture Holdings,募集2.08億新元。
- 第二家,2022年1月21日,珀伽索斯亞洲Pegasus Asia,來自歐洲的四個發行人:兩家企業Tikehau Capital與Financière Agache,兩個個人Diego De Giorgi 與Jean Pierre Mustier,1.7億新元。
- 第三家,2022年1月27日,諾得力士阿爾法收購公司Novo Tellus Alpha Acquisition,諾得力士基金Novo Tellus PE Fund 2, L.P. ,1.5億新元。
SGX在2022年共有15家上市,總募資5.8億新元。三家SPAC公司紮堆在2022年1月上市,SPAC募資有最低金額的限制,該三家SPAC的募資額5.28億新元,貢獻了2022年新加坡市場的91%。其他12家上市公司,僅募資0.523億新元(注解:小數點沒放錯,其他12家平均每家募資4.4百萬新元)。另,2022年2月份之後的11個月,再無SPAC上市。
談到香港市場,2022年港股IPO 80家(2021年96家,2020年144家),新上市企業數量有所下滑,全年募資總額1034億港元,較2021年大幅下降68%,募資額在全球排名第三。但2022年的港股上市方式更加多元,中概股回流趨勢延續,除了第二上市,新增“雙重主要上市”及“介紹上市”等登陸港交所,SPAC上市機制也從2022年1月1日開始生效。
SPAC推出整整一年,港交所已有五家SPAC上市公司:
- 第一家,2022年3月18日,Aquila Acquisition Corp,發行人:招銀國際、AAC Mgmt Holding ,募資10億港元。
- 第二家,2022年6月10日,Vision Deal HK Acquisition Corp.,衛哲、DealGlobe、創富融資,10億港元。
- 第三家,2022年8月15日,香港匯德收購公司,陳德霖、曾璟璿及巨溢公司,10億港元。
- 第四家,2022年9月16日,Interr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Primavera(春華資本)、農銀國際,10億港元。
- 第五家,2022年12月23日,TechStar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TechStar),信銀資本、清科集團、清科資本、倪正東、李竹及劉偉傑,10億港元。
港交所SPAC上市的幾個特點:
- 至少有1名發起人,須為第 6 類或第 9 類證監會持牌人。
- 上市時,須有至少75 名專業投資者,至少 20 名為機構專業投資者,而後者必須持有至少 75%股份。
- 與美版的一個重大區別:美版在SPAC上市時即實現IPO,股民大眾都可以參與,其後De-SPAC可看成是SPAC上市後的併購,而港版SPAC的上市,僅限專業投資者認購和交易,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首次“向公眾售股”Public Offering,散戶投資者只有在De-SPAC後才能參與。
- 香港SPAC上市及其後交易,只有專業投資者可以參與,而且每一手都要100萬港幣以上,因此交易清淡,股價波動較少。2022年已上市的五支SPAC股價,都低於發行價10港元/股,在9到10港元之間。
- SPAC公司董事會,至少有兩人須為第 6 類或第 9 類證監會持牌人。
- 併購交易須得有獨立第三方專業投資者參與的PIPE投資,金額必須達到目標企業估值的7.5%到25%。PIPE投資須經股東大會同意,在交易公佈前議定,並列為交易條款之一。試圖避免SPAC併購目標的估值被少數人操縱,讓PIPE投資人參與驗證合併條款的合理性。
- 目標企業必須滿足現有上市要求。以傳統IPO或De-SPAC方式上市,都必須通過同一標準的審批,以示港交所對所有上市申請平等對待。
(图表9:TechStar 企業架構,招股書第96頁。2022/12/19)
SPAC是“空殼”公司,投資人的投資決策主要根據對發行人的判斷。 因SPAC的成功關鍵在於後期de-SPAC的項目搜尋能力,另SPAC主要人員可能加入目標企業的董事會參與管理,也因此SPAC的發起人主要來自於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銀行、資產管理、上市公司及特定產業的高管,很多SPAC都是由資深投資人領軍。可以看一下香港第5家SPAC公司TechStar的發行人團隊。
上圖最右邊是上市時以每股10港元對外發行的A類普通股,占80%股份。而左邊的六個單位合組成“發行人團隊”。TechStar發起人為信銀資本、清科集團、清科資本、倪正東、李竹及劉偉傑(三家企業及三個個人),分別間接持有B類股份的35%、15%、15%、10%、20%及5%。發行人以名義代價取得B類股,占TechStar的20%股份。(TechStar 上市招股書及中文官網有詳細介紹,連結在文末“參考資料”)
信銀資本為信銀投資的全資附屬公司,而信銀投資為中信銀行的附屬公司。清科集團是清科創業控股旗下的投資管理公司。 清科資本是清科創業控股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有港交所6號牌執照及保薦人資格。倪正東為清科創業控股創辦人、董事長兼CEO;李竹為英諾天使及厚德創新的創始合夥人。劉偉傑為水木基金合夥人,曾參與創立戈壁創投。
倪正东Gavin以个人及控股两家清科企业,在发行人股权中占到40%,為單一最大“股東”,也因其行業地位,实至名归的出任TechStar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並獲委任為聯席首席執行官。
(圖表10:2001年的清科問卷,答詢當年度基金運營及投資狀況。日期:2001/12/3)
認識Gavin 20幾年了,在得知要從新加坡到上海,從PC轉VC,我於2000年初到大陸踩點,Gavin是我該行請教的對象之一。Gavin當時即將從清華碩士班畢業,在雙清路的一間小辦公室搗鼓“清科”,為VC產業作行業調研及產業資料,誓作服務投資界的“店小二”。我到的時候正值飯點,兩個夥計正對付著盒飯。
2000年4月,我的辦公室落腳在上海的青松城,正式加入創投大軍,跟Gavin有更多的來往及交流。 從2001年開始,每年年底是VC/PE朋友們的考試時間,Gavin發考卷(上附的2001年考卷,也算VC歷史文物了),我們試著答題,然後在VC年會上公佈成績,或許有機會拿個Top 10或最佳20等等,慰勞自己一年辛勞,也回報給老闆。
因為“中國熱”,老外關心大陸的創投產業是。清科2006年開始“出海”,在矽谷、倫敦、東京、巴黎、蘇黎世、香港等地舉辦年度論壇,歐美的投資大會也都會有China Panel。十年間,跟著Gavin遊走各地,向國外同行學習,也跟LP混個臉熟。
清科的創業初心,在數據、研究、諮詢、媒體,會展及培訓等“基礎設施”業務,可能Gavin在場邊看了心急,監考官也自己入場了,擴充到資產管理,參與到FA、投行、VC、PE及母基金等投資業務。本來出的考題就有VC同行的IPO數目,一不小心自己也搞了一個IPO(“清科創業”在香港上市)。隨著清科的成熟與壯大,當年青澀的大學生創業者,已成了資深的“VC大叔”。祝福TechStar及清科集團,更加輝煌成功。 
SPAC不仅是一个上市的路径,它也是创投产业的一环。我试着解读SPAC運作對VC/PE的意涵:
- SPAC公司上市後,唯一目的在尋求跟一家未上市企業進行合併,讓後者成為上市公司,故SPAC公司本質上類似於一個創投基金,但為一個“專項基金” Dedicated Fund,僅投資到一家未上市企業(一般的創投基金,會投資到幾個Portfolio標的)。
- SPAC是一家“空白支票”Blank Check公司,本身並無任何業務或業績(上市後,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SPAC能否成功上市募資,主要看“發起人”的業界名望及過往業績等等。在募資上,發起人的角色等同於一個基金的GP。
- SPAC成功上市後,還得看發起人能否在兩年內找到合併標的,順利完成de-SPAC,其在產業鏈的地位及貢獻,類似於一個創投基金的GP,為基金投資到高品質的創業項目。
- 發起人在SPAC上市前,以極低代價投資B類普通股,其股份在SPAC上市後一般將占SPAC總股份的20%。此“發起人股份20%”的安排,與創投基金GP的20% Carried Interests 有異曲同工之妙。
- De-SPAC交易前,都會有PIPE的募資,為目標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可以看成是SPAC“第二次募資”或上市后的增發。
- SPAC成為傳統VC/PE基金管理人籌集資金的一個工具,以SPAC公司的IPO方式募集資金,然後de-SPAC投資到一家有潛力的創業項目。
- VC/PE基金管理人成立的SPAC,可看成是一個Affiliated Fund。如軟銀集團2021年3月募集的SVF Investment Corp. 2 (Nasdaq: SVFB)。
- 創投基金管理人瞭解SPAC 市場的發展及需求,有機會將投資組合的“匹配”項目推薦給SPAC,讓創業項目早日進入二級市場,獲得公共資本,也利於創投基金的早日退出。
- SPAC發起人的角色等同於創投基金的GP,那SPAC上市時的投資人也類似於創投基金的LP。因此SPAC上市的募資,提供機會給一般散戶投資人參與到未上市企業的股權投資,亦即間接投資到SPAC將來併購標的的Pre-IPO輪,因此有人稱SPAC是“窮人的PE”。
(圖表11:Maxpro Capital與Apollomics Inc. 宣佈合併時的交易條件。2022/9/14)
臺灣證券市場對SPAC掛牌上市,尚無規劃。倒是有幾家臺灣企業以SPAC路徑赴美上市。例如,基於Edge AI的智慧視頻分析企業大猩猩科技與Global SPAC Partners合併,於2022年7月15日在納斯達克上市。
電動機車及電池交換企業Gogoro與Poema Global合併後,於2022年4月5日在納斯達克掛牌,可參考公眾號文章 “從Gogoro赴美SPAC上市談起”(文末“参考资料”有鏈接)。該文成文於2021年9月16日Poema Global與Gogoro 宣佈合併後,當時預計Gogoro能拿到5.95億美元(託管帳戶3.45億,加上PIPE 2.5億)。但到2022年3月31日Poema股東投票時,SPAC盤勢已然惡化,將近90%股東決定贖回,導致Poema募資的3.45億,“僅剩0.4億美元”留存給Gogoro,也適時增加PIPE募資到2.85億美元,終能維持交易。
另外,也有臺灣的投資團隊籌組SPAC在美上市,並在華人創業圈尋找目標企業。如Maxpro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 (JMAC) ,于2021年10 月 8 日在那斯達克掛牌, 是台灣生技投資公司 Maxpro Venture 成立的SPAC,募集1.035億美元(含超額認購13.5M美元)。2022年9月14日,JMAC宣佈將與Apollomics Inc.(冠科美博)合併,後者是開發單藥及組合腫瘤療法的創新生物製藥公司,總部在加州Foster City,在杭州及上海設有分公司。JMAC預計在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股東投票等de-SPAC動作,其股價2022年底為10.31美元,一年來相對穩定,52周擺幅10.5 – 9.92美元。
上圖是合併案的交易摘要,Apollomics投前估值8.99億美元,希望獲得JMAC託管帳戶1.051億美元的投資,JMAC股東將占股10%。比較特殊的三點
本案沒有PIPE的投資(5百萬美元可以忽略不計)。一般SPAC宣佈併購時,都有PIPE的募資(港交所並把PIPE設為SPAC交易的條件),可能達到2倍以上,以擴大交易規模,尤其目前贖回高發,PIPE可確保最低交易金額。如Churchill Capital III 11億美元,合併MultiPlan時,再加PIPE 99億美元(9倍),賈躍亭的法拉第汽車走SPAC上市,是2.3億加PIPE 7.75億美元(3.4倍),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 V合併Social Finance,是8.05億加PIPE 12億美元(1.5倍)。
- Apollomics股東在交易後,持股将在87%到94.7%之間(依SPAC股東贖回狀況),算是目標企業留存比率比較高的(也跟沒有PIPE等有關),一般都在80%以下
- 合併協定陳明,託管帳戶的現金餘額不得少於2000萬美元,亦即贖回率不能大於81%(105.1M X 19% = 20M)。因此投票前若贖回率大於81%,本案將不獲通過。
(2021年2月24日,在SPAC發展的歷史高峰,芒格不看好SPAC。 來源:CNBC)
SPAC 公司沒有業務資訊、財報數據、發展前景等,大多數投資人只是基於創辦人的信譽或管理團隊的知名度,來評估投資價值,支撐起投資意願,因而暴露於盲目追隨名人效應的風險。SPAC投資的最終價值在於可能併購的目標企業,但投資人並不知道最後會併購到什麼創業項目,投資SPAC有點像是一種賭注,也是一種盲盒投資,這是SPAC運作的最大風險所在。
2021年的SPAC狂潮,尚有“獨醒”之人。2021年2月24日巴菲特的老搭檔芒格Charlie Munger在Daily Journal股東年會發言,認為當時的SPAC狂熱是“惱人的泡沫跡象”、“沒有它們,這個世界會更加美好”,97老叟還爆粗口:“The investment banking profession will sell sh*t as long as sh*t can be sold." 他警告SPAC會以一種糟糕的方式結束,但不知道何時發生 "I think it must end badly, but I don't know when." 
被芒格說中了,也就兩年時間,SPAC從Boom到 Doom。或許泡沫散盡,SPAC上市模式,將得以健康發展,再度煥發新春,與傳統IPO、借殼上市及直接上市等並存競爭。 
(公眾號“老約客談VC”, 新聞熱點 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編輯:潘坤

“提供一站式的驻美国纽约华尔街办公室全程服务”:
+ 提供有效华尔街地标性办公室办公场地
+ 提供专人作为公司驻美代表、联系人
+ 为企业收发信件、电邮、对外联络、基础接待服务及基础文件办理和准备工作
+ 可悬挂企业logo、标识等
+ 提供有偿增值服务,包括而不限于:市场调研及咨询、业务外联与拓展、业务执行及上市融资咨询中的总协调人、家族办公室设立及附带移民咨询服务等
★美国国泰金控,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跨国精品投行,业务涵盖纽约、洛杉矶、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新加坡,伦敦等地区,既有传统投行业务又有新兴创新业务。
1)为企业海外上市设计顶层方案;全程辅导和保荐;首发公开募集(IPO)及上市后再融资;
2)担当SPAC发起人,负责设立专项造壳基金和IPO的股票承销,以及后续标的寻找和De-SPAC 合并全程统筹;代表标的公司,寻找、匹配已经完成上市的SPAC壳,设计交易方案,帮助标的公司搭建海外架构和系列文件,直至完成合并;
3)OTC造壳、买壳、更名、反向并购装资产,以及后续NASDAQ和NYSE转板上市;
4)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向增发;市值管理;
5)PIPE(上市前、后私募股权投资);
6)财务咨询及估值模型建立服务;
7)上市前后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落地和兑现安排;
8)商业计划书策划和撰写;公平性意见函发布;
9)禁售股解禁销售;非交易性路演;投资者关系和危机处理等。
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