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045 篇文章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作者:Ling,80 后,二宝妈,现居西欧。二十年来在欧美头部金融集团管理层摸爬滚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梦想帮助更多人加速成长。本文来自:玲说职场人生(ID:lingtalks)。
不久前,一位伙伴在群里分享了自己最近和同事人际关系的困惑,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有个年轻同事经常来寻求我的建议,我出国这么些年一直愿意给年轻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最近反应过来,老有自己被“利用”的感觉,然后就很不舒服。
刚开始她差点续不上合同,我帮了她一把(我职位和内部影响力帮上了)。然后她知道了也没有任何反应。后来她说要买房子,她不找中介,整个流程一步步跑来问我。后来因为住的较近,她从偶尔下班要载一载,到现在冬天了上下班都跟着我车回家,从来没有提过分摊油费的事。 
一般平时在公司,她从不跟我说话,然后每次发信息,都是要帮助(给意见,问做事路径,顺路捎她,怎么处理跟同事纠纷等等等等)。2 年了,私下连叫一起周末吃饭都没叫过,真的。然后我今天一整天看她在我座附近晃悠,连招呼都没打,临下班了马上过来问能不能蹭车。我当时感觉真是……很奇怪。
再说另外一个真实经历,来自我的女性同事,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很强,但经常在工作中被安排很多其他同事不想做的工作。

一开始,这些工作都是以寻求帮助的形式出现的。渐渐的,这些本不符合她发展的方向的工作越来越多,等她意识到“被利用”的时候已经很难脱身,自己想深入做的工作却总是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做。 
看看这两位女性的经历,你发现了什么共同性呢?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 Photo by Arif Riyanto on Unsplash
本来帮助别人应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开心的事,但是遇到这些事却让我们的心情无比复杂。不禁会怀疑“帮助人”真的会让自己快乐吗?有些人甚至会告诉自己:“我以后都不要再帮助人了!”
但是一些书籍或是前辈仍不断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原本就是不求回报。”或者是“你现在做的每一个贡献,都会在将来有所回报,所以即使现在没有回报,你要持续给人帮助。”
那么,我们到底是该秉持着善良,不求回报地去帮助别人,还是该自私自利一点,先把自己顾好再说呢?
1
给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为了回答前面的疑问,我先引进组织行为学教授 Adam Grant在《给予(Give and Take)》里的研究成果,他认为,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都是由这三种倾向的人组成:
第一种人:给予者。他们是贯彻助人为快乐之本、施比受更有福的人,非常享受帮助人的成就感,强调利他主义且不求回报。是不是很像文章开头的主人公?
第二种人:索取者。他们和给予者是相反的,做什么事情都想要占人家便宜,跟人的交流互动,只是想知道可以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好处。
第三种人:互利者。他们非常强调公平,以等价交换的观念,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点像是做生意的概念,秉持着我不占你便宜,但你也别想占我便宜,我可以帮助你,但你得告诉我会得到什么好处。
那大家不妨猜猜看,哪一种人在学业或职场中表现最好?谁的表现最差?谁又会是在中间呢?
有趣的是,不论是在学业或者职场,结果都是相同的。结论是,通常表现最差的是给予者,落在中间的是互利者,而索取者通常落则在中间偏前段的位置。
那你一定很好奇,排名最前、表现最好的是谁呢?答案也是给予者。也就是说,索取者跟互利者的表现介于中间,而赢家是和苦主却都是给予者。
你对这样的结论感到意外吗?在成功的梯子最底下,生活最贫困的是给予者。
他们会为了帮助他人而无法顾及自己,导致生产力低落,或者被视为好欺负而遭到利用,相较于索取者,他们成为诈欺等犯罪受害者的风险也高达两倍。他们付出了一切,却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但有趣的是,最成功的人士也往往是给予者。
在良好的声誉与社会基础上,给予者能使成功极大化、加速化,加上其他人也乐于见到给予者出人头地,因此这些人的成功具有持续性。
索取者也过得不错,他们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广泛的关系网络。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他们拆了一座桥,他们必须找到新的可以利用的人,维持关系网络的扩展。
在职场中,有不少索取者把人际关系视为一种投资,每个认识的人都是未来可能的人脉,他们想把时间花在那些可以帮助他晋升下一个阶级的人身上,因此认真的做向上管理。
互利者的关系网络往往较窄。他们通常只与过去帮助过他们的人或者将来可能帮助他们的人交流。如果请人帮忙,就要有所回报,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都不太愿意开口,人际关系的连结比较薄弱,最终他们限制了自己能够获得的机会。

给予者建立的关系网络要比互利者广泛得多,但是又不同于索取者。给予者见到新人时通常会先弄清楚,“我如何能够给这个人的生活增加价值?我能做什么有助于他的事?”首先考虑到的是对方的需求,他们在建立关系时会付出许多不求回报的善意。 
很显然,我们更想做成功的给予者,而不是老是被其他人利用,放弃自己利益和边界的“大冤种”。
2
做聪明的给予者
那么,这些成功的好人给予者和冤大头的给予者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他们不会和索取者过多地往来,也不会忘了要照顾自己。
冤大头型的给予者很难照顾自己,即使对方是索取者,他仍会延续关系,让自己燃烧殆尽。
相反的,好人型给予者虽然也会不分对象地先付出,但他会与一味索求、毫无回报的索取者保持距离。如此一来,身边就只会留下互利者和给予者,在这个框架下,互惠的关系得以成立,相辅相成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成功的给予者还有这些特征:  
- 擅于经营人脉、团队合作、辨别人才、影响他人; 
- 而且具备柔软沟通的力量; 
- 对成功的定义取得个人成功之余,也能为他人带来正面影响,卓越给予者爬上金字塔顶端也不把人踩脚下,是将立足点拓宽,造福自己与身边人。 
再来看看失败的给予者, 又有哪些特征: 

- 太信任,太有同情心,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重要,时常想要拯救别人,为他人包办或解决问题; 
- 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担心个人边界会影响人际关系; 
- 委曲求全,认为退让就会换来别人的尊重,无法拒绝索取者却被利用。
付出行为的本身,并不会决定人生的成败。我们需要的,不是过度的防备心,也不是盲目的利他心态,而是同时看待世界的光明与黑暗的力量,以及能过滤索取者的眼光罢了。
但有的时候,索取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索取,而给予者也是在无意识地推波助澜,用一句俗语说,就是“流氓都是老实人惯出来的”。
群里另外一位伙伴分享了她的经历: 
以前我碰到过一模一样这样的人,是比我低几届的学妹。从她还没入学,到指点各种人际关系和争取机会,到毕业论文,一直到到她毕业帮助面试直至找到工作,就真的是每一步。
每天早上一睁眼,手机里就是无穷无尽的问题。等她找到工作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的任务完成了,再也不想跟她说一句话了。所以我提出这不公平的时候太晚了,她已经无法弥补。
后来我知道她也非常后悔,提出了很多补偿要怎样怎样,我都没有接受。就是彻底拉黑。
但是回过去想,我觉得对方还小,就是没有感觉吧。我后来回过来看的话,及时地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最好的。
所以啊,学会拒绝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是许多给予者成为成功的给予者的必经之路。
3
优雅地说不
如何优雅地说“不”,这里我分享 3 个实用的技巧。 
1. 使用拖延战术,不要马上答复
对于他人的请求,你并不需要马上答复,可以故意中断一下,比如:不好意思,我过一会回复你可以吗?等我查下安排,有急事要处理,请稍等;可以准备几个拖延的话术和理由,经常练习。  
中断的目的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考虑一下哪种决定对自己和对方都有利,然后再做答复。 
为什么把这个技巧而不是拒绝的话术放在第一呢?
因为我观察到的大部分给予者,都是当时没有反应过来,对别人的请求照单全收,事后又委屈和生闷气。
我们可以承认和理解对方的苦恼,需要你的理解和同情。我们可以有同理心,但不一定要为他人的遭遇负责,保护自己的个人边界。 
2. 态度可以委婉,内容一定要直接
经过第一步的思考,你决定拒绝他人的请求,那就要坚定,任凭对方怎么给你戴高帽,怎么承诺,都不要动摇。 
态度要坚定、语气要温和、立场要明。
这里可以用到的话术,比如三明治法,拒绝原因+强调拒绝+表示理解。
比如:A:你把上次开会的资料整理给我吧。B:我还在写马上要公示的材料(拒绝原因),现在没有空整理资料(拒绝),你这次整理资料还是不容易啊(表示理解)。 
或者直接拒绝 + 提供替代方案。 
3. 使用折中方案
偶尔有些情况没办法直接拒绝,这里可以使用折中方案。
比如对方让你帮助做一件事,你告诉他因为时间不足或其它原因,只有几个小时或只能完成一部工作,让对方做选择,或者不做或者只做一部分。
最终的目标是学会画线,让你的朋友、同事知道你的原则和底线,直接避免无谓的请求。
对方如果在意就不应该去逼迫你,如果不在意你,你也别在意他。
其实生活和工作中,很少能遇到极端强势的人,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边界,激发了对方的索取欲,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共生关系。 
当你每天都需要“讨好”其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你必须要下定决心改变,让自己的思维,行为和情感变得更健康,成为打造共赢的给予者。
-  END  -
推荐阅读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