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Olina陪你的第2871天
第1702章
Olina
持续日更
努力的创业者
陪你一起在路上
“在未来的半年时间里,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倒在黎明前,黎明之前这段气温很低,影响力和杀伤力依然很大。”
——管清友 经济学家 

Part.01

我亲眼见证了:“形势比人强”

这几年各行各业都非常不容易,绝大多数人群和行业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逆势上行是极少数。我们确实面临系统性的问题和系统性的风险,而且风险仍然在持续释放当中,它是一堆事情一股脑儿地在这几年时间里迸发出来的。
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一开始很不适应,有焦虑感,有悲观情绪,也经常发牢骚。但梳理之后会发现,当你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白了问题所在,明白了趋势会往哪里走,心里也就释然了。
Part.02

与其关注宏观数据,我更关注微观个体

大家一谈经济增长,马上想到的就是数据。作为一名宏观经济研究人员,经济数据在宏观上确实是大势所趋,我们可以大而话之,或者可以宏大叙事。但从微观上来讲,它是万家灯火,是悲欢离合,是阴晴圆缺。这几年大家的感触是很深刻的,多少夫妻店关门了,多少人破产了,多少人失业了。刚毕业的年轻人参加工作没几年就回家了,有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有的人背着一身房贷现金流突然就断了……
所以,我确实不愿意去介绍这些枯燥的经济数据,我更愿意去关注每一个微观个体的感受和命运。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每个人在时代的变迁和洪流当中,都有他的适应和不适应,大家都要去选择一种适应新周期和新趋势的方式,有的人是主动的,大部分人是被动的。
Part.03

为什么报复性消费还没开始?疤痕效应!

现在我们整体上进入到了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阶段,新十条出来后全国很多地方都放松了,我相信2023年疫情防控还会有持续的优化政策,总体的方向现在比较明确了,就是慢慢地降低疫情的管理等级。从传染病管理角度,我们很多人都会经历一波一波的阳性,现在防控的重点是重症和病死率,重点人群是儿童和老人,这个方向是很清楚的。
已经有多个城市进入到了高峰期,根据一些机构的测算,一些城市的疫情高峰期已经过去了,社会人群已经开始上班了。一个又一个城市轮下来,最晚大概是半年左右的时间,最快是一个季度的时间。
这个过程其实会比较痛苦,远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一旦疫情放开了,经济就恢复了,消费就恢复了,大家会选择报复性地消费和旅游。经过疫情防控的优化,每个人都非常自觉地没有前往传染高峰期的城市,比封控时候的大街上还干净。这就是我们说的,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的疤痕效应期。
什么叫疤痕效应期?疫情这几年对大家的影响都很大,伤害也都很大,现在这个伤口在慢慢地愈合。但即使愈合了也会有伤痕,这个伤痕不光表现在收入上,表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在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上,也表现在人们的心理上。
2023年内外的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预期是否能慢慢地恢复、信心是否能慢慢地恢复,还有赖于很多条件。2022年已经过去了,年初5.5%的目标肯定是完不成的,最后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到底是3%还是3.5%,要看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但预计不会太好。而且经济下行是有惯性的,考虑到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可以这样说,2023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欧洲从2022年四季度就开始衰退,我们的外需从9、10月份已经开始下滑,不仅仅是中国的外需下滑,日本、韩国、越南的出口都下滑了,世界经济真的很糟糕,现在唯一比较好的只有美国,但美国极有可能在2023年的二季度末步入衰退。
Part.04

非常重要但我们看不清楚的两个外因:

美联储加息、日本央行货币政策转向

第一个因素,美联储是否会继续强力加息,现在整个资本市场的共识是美联储加息差不多了,因为它的通胀似乎看起来很平和,12月份仅加了50个基点,2023年上半年由于通胀下调,美联储是否会放缓加息的节奏和力度?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美联储加息与否是不需要考虑太多中国经济因素的,它不需要跟中国商量,这就是美联储的渣男效应。什么是渣男?就是你很讨厌他却又离不开他,他对你影响很大,当他对你态度好的时候你会阳光灿烂,对你态度不好的时候你会万念俱灰,就是这样不对等的影响。美联储在明年会采取何种加息行为,现在是不确定的,至少这是现有资本市场形成的共识。
第二个因素,中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忽视了发生在2022年12月中下旬的这一波关于日本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转向问题。这件事与我们的关系太大了。为什么说日本的货币政策转向是国际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经济的大事?多年来,在安倍经济学的背景之下,白川方明、黑田东彦两任日本央行行长一直在执行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黑田东彦执行的比白川方明更彻底,虽然安倍首相已经作古,但这种持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构化改革的影响还在,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也通胀了,而且日本的通胀并不是原有设计的“日本人民愿意花钱,日本企业愿意投资”模式,现在日本面对的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的高位运行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这是日本不愿意要的。
美联储加息和日本中央银行政策转向这两件大事,我觉得是未来半年到一年时间里,我们去关注外部经济环境最重要的两个变量。而且日本中央银行政策转向这个变量,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已经称其为日本冲击,这个冲击的威力绝对不亚于福岛核电站爆炸,我们拭目以待。
Part.05

2023,中国经济发展预判

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说2022年的上半年还是出口强、投资平、消费弱,下半年就已经到了出口平、投资平、消费弱。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一直有一个所谓的出口红利,因为防疫的政策和方式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出口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欧美市场,欧美市场的供应链中断了还没恢复,而中国用封控的方式保证了它的产业链,这是个优势。从2020年下半年一直到2021年下半年,我们都在享受一个所谓的出口红利,并且出口红利还有所谓的增长惯性,这种惯性一直持续到2022年上半年。
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期间,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经济出口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因为我们自身的消费下滑是非常明显的,大家都在家呆着没法消费。投资方面我们又受到地方债务的约束,房地产投资又受到2020年以来三条红线的打压,房地产市场从2021年开始已经进入到了下行期。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新开工面积,都是史无前例地下滑。
而且房地产下滑的惯性是很大的,过去几年经历了一些头部大企业的暴雷,也看到过去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三高模式的难以为继,再加上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就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一蹶不振。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在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就是硬着陆。
2023年预计经济增长目标大概率会定在5%左右,如果说这个目标能定得更高一点,比如5.5%,对于大家信心的恢复,对于市场的情绪安抚,我觉得还是很关键的,我觉得至少要定在5%左右。世界银行已经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也就是说我们2023年要在出口平、投资平、消费弱的基础之上达到5%左右的增速,这样很多政策在元旦前后就需要陆续出台,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产业政策还是平台经济的政策。
这里我有必要强调一点,现代经济体系是个复杂的混沌系统,你可以这样想象,它就像一架大型飞机,它的启动需要助跑,它到一定程度之后是可以自动飞行的,它降落的时候需要一个下降的过程。开飞机的方式和开汽车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飞行过程当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风速、天气以及驾驶员的经验。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现代经济体系的复杂性、系统性,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在现代经济管理当中,我们其实要学会开飞机。如果你想让飞机停下,不是直接拉操纵杆或者关发动机,而是要缓慢地、慢慢地进行,它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庞大的规模,要尤为注意。这几年各种各样的形势,行业上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变化,股市楼市的变化,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常识,要学会开飞机。
从企业和投资者这个角度,我们也要知道这个复杂的系统,它一旦形成趋势就不会马上结束,它的惯性是很强的。
Part.06

地产仍是重中之重

2023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稳地产,地产稳住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稳住。地产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业,你可以不喜欢它,但是不能否定它很重要。2022年以来关于地产的支持政策出了很多,很多人都特别关心2023年之后这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现在我们看到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也出台了,其实最早是930新政,我们也看到了所谓的三箭齐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包括停了多年的房地产并购、IPO、借壳上市都一股脑地推出来,可以说这些政策很有诚意,2023年应该还会继续出台一些政策,包括首付比例、房贷期限延长等等。因为房地产市场这几年确实是多重压力,导致了这样一个局面,这种结果也一再提醒我们,房地产必须得稳住。房地产运行的这种状态,基本上也跟飞机的运行状态差不多,不是踩踩油门就使劲跑、踩踩刹车就停下来的状态了。
房地产行业在2023年大概率会步入到一个企稳状态,从全局角度看,一些城市会步入到企稳回暖的状态,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当然,这有赖于降房贷利率、降首付比例、贷款期限拉长等政策,必须把一切能稳住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都拿出来,要给市场看到诚意,要给人们信心。房地产是金融市场,是资本市场,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心的恢复和预期的稳定。所以2023年对于中国来讲,稳住地产才能稳住整个经济。尽管关于房地产的讨论争议特别大,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一点。2023年让出口做出贡献是比较难的,关键是取决于消费和投资。而投资领域最重要的就是房地产开发投资。
Part.07
消费如何稳定?这个问题其实争议很大,毕竟大家现在都不敢花钱了。消费要稳住,长期来看一定要恢复信心。所以我一直主张,不光要发消费券,其实要给中低收入群体和脆弱群体直接发钱的,真金白银拿出来,每个月让大家的工资单上多几千块钱,连续三到五年都给大家发钱,你说民众会不会消费?当然会了。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年,但没有下定决心做,是挺遗憾的,为什么不可以给老百姓发钱,发了也不用担心大家存起来,存也是大家的钱,也不用担心社会通胀问题,如果连这点通胀都无法忍受,消费如何恢复呢?
消费的恢复还需要让大家看到收入增长的确定性,能赚钱,能持续地赚钱,谁还不会消费呢?有些经济学家说,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只要大家预期稳了,信心稳了,自然会消费。消费的启动确实是个难题,多害相权取其轻,多利相权取其重,千万不要犹犹豫豫。按照我们预计的逻辑,如果2023年上半年处在疫情适应期,下半年消费可能会有所回稳。
Part.08

悲观地正确,乐观地成功

对于市场的恢复和经济的恢复,在看到大概趋势的同时,我们真的要保留一份清醒和谨慎,恢复起来真的没有那么容易。目前仍处在修复中前行,这个过程是痛苦漫长的,但是方向是比较清晰的。这就好比大家在过隧道,现在还是路途遥远且昏暗无光,但起码影影绰绰看到洞口有亮光了。我一直劝身边这些做企业的朋友,包括跟自己的团队也在讲,“要度过这个周期,我们至少要准备好一年的余粮。”
当我们度过疤痕效应期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中国人的创造力,中国人追求财富的动力,我觉得是能够支撑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
Part.09
如何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要重塑三个共识
在经历三年疫情带来的冲击后,该如何提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短期之内要重塑三个共识,即对经济增长的共识,对社会秩序的共识和对国际规则的共识。
第一个共识就是对经济增长的共识。经济增长依然很重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能偏离。无论是国际竞争,还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这个最主要的抓手是不能丢的,要时时刻刻握在手里的,要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个共识是对社会秩序的共识。过去几年由于突发的公共卫生政策、公共卫生事件,我们经历了一个防疫演变的过程。现在疫情防控政策也在持续的优化,但是这个社会秩序要重塑。那些超常规的、非常规的,甚至打破了原来法律法规的东西,一定要清理掉。社会秩序需要什么呢?需要阳光的、规范的、明确的秩序,不能借助一个所谓的高于法律法规的一个理由去破坏。
第三个共识是要形成对国际规则的共识。对国际规则的共识既涉及我们对于世界大变局的认识,也涉及到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世界,这至关重要。不能抱着100年前的思路去看待这个世界,也不能抱着50年前、40年前的思路去看待这个世界,要对国际规则有新的认识、共识,然后我们才有应对的策略。
所以短期之内,我觉得主要是要重塑三个共识。而长远之计,提振信心的关键,就是在重大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继续维护好我们的法制环境和营商环境。

企业家真正需要的不是优惠和帮扶,而是公平的营商环境。我们可以出台很多措施,例如减税、降费等,包括很多地方政府做得也都很好,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关系处理的很好。

但本质的问题是,民营企业家我不需要你优惠,也不需要你帮扶,我有一个公平的营商环境就好。从长远来看,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中国经济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法律保证和制度保证。
Part.10
中国基建投资的空间还是比较大 应该适度加杠杆
2023年中国基建投资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胆子还应该再大一点,容忍度应该再高一点,要适度的加上去杠杆。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里有四大板块,房地产、基建、制造业和其他投资。明年制造业能稳住就不错了,房地产在下半年能稳住就不错了。基建还有多大的空间?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涉及到我们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看法。
现在学界也好,政策界也好,分歧很大。我个人认为其实我们基建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其实胆子还应该再大一点,容忍度还应该再高一点,要适度的加上去杠杆,要不然明年地方债务都是很大的问题。
Part.11
重塑经济增长的共识
这几年的变化大家都看到了,今年经济增长率到最后是多少现在还不清楚,要看统计局数据,估计在3.5%左右,和年初的5.5%相距甚远。2023的目标定多少,能增长多少,分歧还挺大。
无论如何,我们看到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升级,趋势是明朗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我们要经历一个调试期,适应期。
日本、韩国、越南已经经历了我们这个阶段,他们基本上都经历了半年左右的适应期,也经历了半年左右的消费压抑期。所以,我们估计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大概定在5%,围绕5%这样一个目标去努力实现。
从节奏上来看,极有可能上半年压力比较大,因为我们正好处在调试期,感染的高峰一波接着一波,大家有一个逐渐感染、逐渐适应、逐渐把心放下的一个过程,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逐渐步入正轨。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我们遇到的情况很可能是市场先于经济一步。市场现在也比较犹豫,从业内的讨论来看,一部分人认为市场逐渐形成共识,市场比经济早了至少一个季度。这样的话,2023年权益类的市场大家比较看好。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形成共识没那么容易,需要一点时间,因为对每一个机构、每一个参与者而言,大家都怕自己冲在最前面,以至于要经历比较长的适应期。
我无从判断这种所谓的共识什么时候到来,我们需要看各种各样的指标。无论如何,市场现在还处在我们说的“寻找共识”的阶段,经济的底部大概率会出现在2023年上半年。
我们现在处在这样一个当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状态,这三年的疫情也好,这几年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也好,都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有人可能会讲:你说这话,不是车轱辘话吗?不是,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宏观经济数据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感觉它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这些宏观数据在宏观上是大势所趋,在微观上是悲观离合,我们每个人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很多企业要么销声匿迹了,要么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至少在未来半年时间里,大家不要倒在黎明之前。
这几年的变化一再提醒我们,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的增长对中国人而言、对全球经济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甚至需要重新去重视什么呢?增长的数量。
过去几年我们经常提,要特别重视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也看到没有一定数量支撑的质量,是不可能好的。
我觉得,这几年的变化让大家重塑了这样一个共识。一定数量的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常识,也是经历了这三年反反复复思考、经历了很多社会实践得出来的血淋淋的教训。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共识。
重塑社会秩序的共识
这三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非常规手段社会管理,超常规手段经济管理。我们有非常多的不适应,创造出了非常多的新词汇、新方式、新说法、新话术。
大家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些超常规应急性的社会管理手段、医疗管理手段、行业管理手段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但我们必须要清楚,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在未来一年时间里,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逐渐步入正规、步入正常,这些超常规的措施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行程卡已经没有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这个码、那个码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当它逐渐退出的时候,你可能还有点不适应,就像刚刚停止大规模核酸的时候,我早上下楼到核酸点溜达一圈,意识到今天不用做核酸了。
过去几年里,我养成一个习惯,只要有条件做核酸就去做,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这是过去三年里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应急反应,我们已经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了,这种行为很正常,实际上它是不正常的。
未来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这种超常规、非常规手段,逐渐退出我们生活,我们在这三年间从原点回到了另外一个原点,大家经历了太多的东西,从一个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再到适应的过程,这是个好事。
重塑正常的社会秩序,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我们要倍加珍惜、十分爱护,而且在关键时候,我们要维护这种正常的社会秩序。这是第二个共识。
重塑国际规则的共识
重塑一个国际规则的共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们这几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百年变局会转向哪一个方向,无从得知。
我们无法总结它的全貌,就像一个钟摆从这一端摆到另一端,这中间发生了很多很多板块的对撞,大国的博弈,产业政策激烈的竞争等等。这个过程没有结束,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适应调试。
在经历了三年,或者我们拉长周期看,从2018年贸易战开启,到现在五年时间了,人们开始逐渐适应、逐渐正视新的国际规则的变化。
这种国际规则到底会朝向哪个方向?这样一个国际规则的剧烈调整期,国际板块的对撞期,国际格局的变动期,从国家层面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抓住关键的机会,再次让中国实现惊险一跃?
企业如何适应变动期?如何管理好极端不确定性,经营好确定性?这些都是新课题。
这些大的课题,我觉得在可预见的未来、在有生之年里,是你我必须面对的一件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国家抓住机会,实现了国家命运的改变。中国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规则大变动的受益者,这次我们依然还会是受益者吗?
答案不仅取决于美国的变化、欧洲的变化,也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我们如何形成对国际规则的一套新看法、新打法,如何趋利避害。所以形成国际规则的共识,可能也是我们未来管理确定性必须要做的一门功课。
以上就是,如果让我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对企业、机构、国家提供一些建议,我想说的话。
说点击下方 “在看”
能让运气变得更好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