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俱乐部信息在文末
已关注本号读者请扫码防失联
看见了,都会去躲避,身体会应激反应,体内肾上腺素飙升。
太猛的东西,可能出不了方圆十公里,比如埃博拉。
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温水煮青蛙,杀人于无形。
都阳过了,感觉万事大吉,早弄早好,现在终于可以去浪了。

都阳过了,反正也防不住,所以中小学也准备2月开课,核酸也不做。
很多人还在拿BF.7和早年的阿尔法德尔塔毒株对比,认为毒性降低了,一下子死不了,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以后死都是命。
这便是早期的“无症状”和“大号感冒”的由来。

然后死了多少人,数字都没有,继续朝着装作病毒不存在走下去,也是没办法的事,经济已到极限。
但其实未来怎么走,往那儿走,都不知道,走一步算一步,出了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五年后多少人做透析,多少人换肾,多少人猝死,多少超额死亡,那都不是现在能想到的事,泥菩萨过江,现在能平稳过去再说。

这就是现状。
没有人可以指责看上去的“温和”,就算一个很坏的人,说着很柔软的假话,现实中多半也没人能拿他怎么样,更何况病毒。
奥密克戎不是什么感冒,其实更像个小艾滋,小乙肝。
现在的所谓“毒性低”,连白细胞都能骗过去,它可以藏在细胞里不发病,所以免疫系统也不会攻击它,现有抗体几乎都无效。
感觉没事了,身体恢复了,不知厄运何时回来。
如果过段时间再感染,记得查一下淋巴细胞、白细胞什么情况。

瑞德西韦,利托那韦(辉瑞paxlovid前身),VV116,阿兹夫定,这些目前的特效药都是治艾滋病的药。
短短一个多月,中国科学界和医生群体对奥密克戎的认识刷新了一次又一次。

而我们呢,还在为“阳过”、“杨康”欢欣鼓舞,笑着谈“小宝宝”。
我不知道2月开学什么场景,不知道教育B有没有为校园内的传播以及高校内重症等特殊情况做准备。

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

在当下,所有的病毒,即便致病力再低,摊在这个14亿的群体基础,以及城市人员密集度的情况下,都是个巨大的困难。
在看不见的危险之下,所需要做的事情反而应该更多。

好消息也有,好在经过整个医疗防线的努力,我们提炼出了很多诊疗的经验。

今天我看了一下第十版,感觉里面很多东西其实已经过时了,不如张文宏说的这几条有效。
张医生不再谈“无症状”和“感冒”了,我们也实事求是,专注科学,这里面几条对于大家照顾身边老人和基础病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黄金72小时的提出,不要大意。

第二条有争议,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分清什么是“细菌性感染”,那个要做细菌培养,或者去医院抽血,如果在家,或者在乡村不便就医,其他一些医生建议,咳嗽有痰情况下服用必要的抗生素(仅供参考)。

最后一个,大家非常容易忽视的细节,就是口罩。

个人建议,国家应该颁布“口罩令”,至少在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北方,公共场所必须佩戴口罩。
因为现在很多人,已经都不戴口罩了,这样是很危险的。
香港所有的防疫措施都松绑了,就口罩令留着。
还有,没人说,大概率,普通外科口罩已经防不住新变种了,这个去年四月月就有提醒过。
N95口罩一定要戴好别漏风,只要有一点没戴好,就白戴了。

去医院那种病毒载量很高的地方,配个护目镜最好,回来后盐水洗洗眼睛,漱口鼻。
在政策会调来调去的时候,我们既要学会与病毒共存,也必须留意隐性的风险,如果一味听信别人的话,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他们需要配合发言,可你的身体还能再重来吗?

万里长征才刚开始。
若觉得文章不错,请点亮右下角的“”和“在看”,在右上角为八米外设置星标,让腾讯接收到您喜欢本号的电波,彼此不再错过

战略互补号plus
读者俱乐部年费¥199,优惠价¥99,付款方式:微信转账,或在“八米外”和“A区9号”赞赏一篇原创文章。有意者请扫码加微信,备注:读者俱乐部。欢迎三观一致的朋友们。
本文转载已获原创平台授权
本号致力于传播多元化观点,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点赞+在看,让好文绽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