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荔湾转了转,有一些感想和启发,和大家聊一聊。
荔湾是广州的老城区,历史上非常辉煌,明清时期,受益于“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政策,这里发展出赫赫有名的十三行,一举成为朝廷的财赋重地,时人称之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广州曾经还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形成了老广州“西富东贵”的格局,与之相伴的还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
这里的“西关”,就是荔湾的核心区,几乎成为荔湾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之初,荔湾也是实打实的弄潮儿,这里诞生了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个体户、全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全国销量第一的百货商场,“不到南方大厦就等于没到过广州”曾是荔湾商业领先于全国的标志。
总之,荔湾是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的一个象征,广州因为荔湾名扬世界。
01
没落的荔湾
但是如今,荔湾着实没落了,“从世界的中心变成了广州的郊区”,这句话是一个在荔湾生活了30多年的朋友和我说的,她自嘲说,外地人现在到广州,居然会觉得荔湾太“偏”了。
类似的自嘲还有,从佛山南海开车到荔湾,会有一种“从城里到乡下”的既视感,因为佛山靠近荔湾的地方,都搞得不错,比如千灯湖、三山新城都很有现代感,但荔湾靠近佛山的地方,一言难尽,就连马路都是坑坑洼洼的。
荔湾人的这种失落,还体现为年轻人对它的刻板印象。这几年到广州的外地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宁愿把房子买在黄埔和南沙,也不想去市中心的荔湾。
为啥呢?他们一听到荔湾,就觉得是老城区,而老城区是没有发展的。
人类的喜新厌旧,真的很过分啊。
曾几何时,荔湾也是广州的新城新区啊!广州这个城市,最先发迹的地方是越秀区,然后才是西边的荔湾,所以广州最初的发展逻辑不是东进,而是西进。在明清时期,荔湾就是广州的小鲜肉。
所以,你以为东进很牛吗?广州在西进的时候,天河还在吃草。
更何况,荔湾是老城区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
现在的荔湾,其实包含两个片区,一个是珠江北岸的老荔湾,也就是老西关,另一个是珠江南岸的芳村,2005年才被荔湾收编。
老荔湾是老城区,没有错,但是芳村是新城区呀!
以下是荔湾区的功能分区图,位于珠江南岸的芳村,被分位白鹅潭商务区、海龙围科创区两个板块,二者都是典型的产业新城👇
2005年之后,受益于三旧改造与“退二进三”的政策,芳村把广钢、广船等老旧厂区搬走,腾挪出大片建设用地,用于建设白鹅潭商务区,以及广钢、广船等全新的住区。
它们和天河、黄埔、南沙的新城,没有区别。
尤其是白鹅潭,规划中的写字楼建设量,甚至超过珠江新城,是一个很大型、很新锐的CBD。荔湾为了支持这个CBD的发展,还把区政府从老西关搬到了白鹅潭,这个决心还是很大的。
所以,荔湾虽然是老城区,但是它的发展重心,早已经在芳村这个新区了,这一点很多年轻人没搞清楚。
02
老城区的好,年轻人不懂
话再说回来,老城区就一定不行吗?
未必!其实老城区也有很多优质资源,是新城新区短时间内追不上的。
比如说配眼镜这个事情,看似简单,但要把它做好做精,还是很难的。一个懂行的朋友曾经和我说,全广东配眼镜配得最好的师傅,都在荔湾区。
配眼镜只是工匠精神的一个例子,再比如美食,荔湾这种地方,马路上随便走进一家餐馆,出品都不会太差,但在新城区,是不太可能的。
再比如教育这个行业,也是需要沉淀的,短时间内是很难速成的,现在新城新区热衷于靠贴牌的方式批量生产名校,但成绩如何,还未经过实践的充分检验。在荔湾的话,随便上个学都不会太差。
给大家再看看这篇文章:《广州重点高中名额分配!荔湾才是YYDS,黄埔南沙居然垫底》——这个结论真是没想到,为啥呢?也许是这几年,大家都往新城新区去卷,反而显得荔湾的教育资源没那么卷了,甚至还有一定富余,这个趋势值得关注。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啥?新城区善于追风口,但是论工匠精神、论专业服务、论教育医疗,老城区更厉害。
大家生活在一个城市,难道眼里就只有赚钱吗?吃喝玩乐、教育医疗统统不重要?
所以,老城区的好,年轻人还不太懂,等上了一定年龄才会懂。
03
对荔湾的几点建议
写到这里,我也想对荔湾的发展,提几个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我觉得荔湾首先要做的是“抢人”,吸引年轻人、外地人到荔湾落户。
老城区的没落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也是各种各样,但一定有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年轻人不愿意去。
北京、上海的老城区为啥有活力?跟人口结构有很大关系,二者的老城区都经过大规模的换血运动。
在北京,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胡同北京人被成片地连根拔起,搬迁到通州、昌平等外围区。在上海,从1991年到2003年,共有95万户,约300多万原本住在市中心的上海市民被迁往郊区的动迁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档楼宇以及经过修缮后的旧式洋房。
在上海,甚至有这样一句戏言:“内环讲英语、中环讲普通话、外环才讲上海话”。
广州老城区的情况不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北京、上海这样搞大规模的动迁运动,但可以在增量上做文章,通过一些差别化的管理政策,去吸引年轻人落户。
现在南沙、花都正在探索差别化的社会管理,在住房限购、人才落户方面,实行与中心城区不同的政策,希望借此来吸引外地人的落户。
荔湾的情况比南沙困难得多,为什么不能争取一下差别化的社会管理政策呢?看2021年广州的人口数据,荔湾区的常住人口是负增长,比2020年下降了11.2万人,是广州11区中下降最多的。
从年龄结构来看,荔湾区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3.66%,在全市仅次于越秀,也应该引起重视。
常住人口负增长,再加上老龄化趋势,这样的荔湾,不应该在人才政策、户籍政策、财政支持方面,开开小灶吗?
时代变了,大家不要总是盯着郊区新城的困难,还要多关注一下老城区的困难。
第二,我觉得荔湾应该加速搞几个有档次的大型购物中心!
这个建议,值得单独拿出来说!为啥呢?引进产业是很难的,涉及到政策优惠以及产业链的配套,荔湾在这方面优势不大,但商业不同,只要有需求,有土地就可以搞。
荔湾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而且平均消费力高,毕竟是住在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没有谁很差的。
尤其是等到广钢、广船这些大型楼盘交付之后,至少二三十万的中产群体空降到芳村,对商业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听说荔湾正努力把太古里、万象城搞过来,这是一个很对的思路,如果能把这两个高端商业引进来,整个荔湾就活了,荔湾就有了一个虹吸别人的筹码。
为啥呢?商业不仅仅是卖东西那么简单,它是城市的超级链接器,有了这个链接器,产业会不请自来、年轻人会不请自来、注意力会不请自来……
所以,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集中精力搞商业,能够事半功倍。
第三,公建先行、公建先行、公建先行。
老实说,荔湾这方面要向新城新区学习,比如南沙、黄埔在造城之初,往往会投入大笔资金到公建配套上,然后搞产业,最后才是搞房地产。
从经验来看,公建先行的开发模式,对产业的吸引力比较大,珠江新城、琶洲、深圳湾都是这种开发模式。
因为住宅可以赌未来,但产业一定是看眼前的,如果没有肉眼可见的配套,产业是不会来的。
而荔湾在这方面做得不足,比如大家熟知的广钢公园,周边房子都快卖完了,配套的公园还没建好,多多少少影响周边居民到荔湾的信心。
04
新老共存,才有张力
写了这么多,我还想说,一个城市,新老共存、新老交感,才是有张力的。
只有新,或者只有旧,都是无趣的,也很难搞出新东西。
《国语·郑语》里一句话,叫做“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意思就是,把不同性质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就能孕育出新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不会有发展变化。
北上广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老城区和新城区交感共融的辩证法关系。
所以,老城区不应该是广州的负担和伤疤,而应该成为广州的名片,要大声地讲出它的好,更要想办法把它建设好。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