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们盼着股市和基金一波接一波地疯涨,而现在,人们却又盼着新版本病毒毒株的感染力一浪低过一浪。从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蔓延,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被它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

开放与交流成为新的主基调
(图片来源:unsplash)
新时代的选择与判断
在新现状里,有人选择放飞自我,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有人则依旧坚守自我的健康防线,N95口罩“焊在脸上”,消毒液成为“伴身法器”,尽可能远离人群,在滚滚红尘中大隐于市;也有人选择按需出行,看病毒波动的峰谷来行动,不偏不倚,独自美丽。
回归生活,迎接未来
(图片来源:unsplash)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各显所能,不过每个人的目的都是殊途同归的,那就是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让自己脆弱的身体不要再折腾得更厉害,让自己可以在昏睡后睁开眼看到第二天的朝阳或夕阳。
其实,人类并不是第一次由于病菌面临如此重大的灾害,但是现在地球依旧被人类所主宰,甚至全球人口在新冠病毒的阴霾下突破了80亿大关,这简直就是人类这个种族顽强生命力的完美写照。那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一次次冲破疾病的牢笼焕发新生的呢?答案是不断提升自我。
人类与病菌的争斗旷日持久
从古至今,人类一次次地被各种疾病屠戮,而在这些疾病肆虐的时候,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来与之抗衡,包括但不限于祷告、按摩、涂抹药膏、焚烧、熏香、隔离等,直到现代医学的出现才进一步将这些防治疫病的方式标准化,从人类疫病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与病菌抗争的宏伟画卷。
1.摧毁雅典文明的大瘟疫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2年,雅典正与斯巴达酣战不休,并占据有利的战场形势,却突遭瘟疫侵袭。疫情初现端倪时,雅典人一口咬定是斯巴达奸细在水中投毒所致,将大量人力物力浪费在军事讨伐上,最终酿成惨剧。来势凶猛的瘟疫,杀死了逾1/3的雅典人,重要领导人伯里克利染病去世。
根据记载,雅典居民试验了各种传统药方,但都没有奏效。同时病人家属和医生却感染率大增,死伤惨重,一些公共治理措施很快被提上日程。被敬为医神的阿波罗之子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庙门庭若市,不管是有病的还是没病的,都赶来朝拜。这场瘟疫的持续时间长,而且疫情还有反复。据修昔底德记载,瘟疫在公元前430年夏季爆发,持续了整整两年,此后并没有完全消失。公元前427至公元前426年冬季又在雅典复发,持续了至少一年。
那么这场瘟疫结束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最可信的一种解释是自然消失。
随着伯罗奔尼撒人的撤退,农夫也离开了雅典城,加上3年瘟疫死亡的8万人,雅典拥挤、肮脏的居住条件终于得到改善,瘟疫爆发的必要条件没有了,自然就逐渐消失了。
2.欧洲中世纪肆虐的黑死病
发生在14世纪40年代的黑死病,在短短6年时间里(1347年至1353年)从意大利蔓延到西欧,而后经由北欧、波罗的海地区传入俄罗斯,整个欧洲都笼罩在黑死病的恐怖阴影之下。黑死病最终夺走了约2500万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黑死病时期的防护面罩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图片来源:unsplash)
黑死病的传染源是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身上所携带的鼠疫杆菌。中世纪欧洲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医疗条件都很差,无力抵抗黑死病的入侵,黑死病的消失也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黑死病超强的致死性导致大批易感染人群被淘汰掉了,新的病原携带人数越来越少。而没被感染的人群除了隔离措施做得到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体质本就不容易被这种病毒所感染。因此当黑死病杀死了自己的所有宿主后,它们自身也随之终结。这场令中世纪欧洲人闻之色变的疫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3.造成5亿人感染的“1918年大流感”
1918年至1920年,全球爆发了一场大流感,“0号病人”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这次流感首先席卷的是欧洲,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欧美很多国家的目光还在战争上,任何可能会动摇军心的新闻都会被管制,所以即便有人感染了流感也没有曝出来。
但当时的西班牙不一样,它是个中立国,没有战争的困扰,所以第一时间就把流感爆发的消息发了出来,而且还及时更新本国的感染情况,甚至国王都染上了流感,全球媒体也开始传播西班牙的流感情况,时间一久,在有些国家的有心操控下,“1918年大流感”的帽子就被扣在了西班牙的头上。
被“扣帽子”的中立国
(图片来源:pixabay)
这场流感迅速传遍全球,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有5亿人感染,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4,死亡人数超过了5000万,比一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奇怪的是,这场大流感在肆虐2年后,在1920年初神秘地消失了。

自我升级:富靠科技,穷靠变异
时常有人调侃漫威宇宙中钢铁侠和蜘蛛侠的区别,同样是超级英雄,钢铁侠靠方舟反应炉以及金钱buff不断升级,而蜘蛛侠却只能靠着被放射性蜘蛛咬到变异为蜘蛛超能力者,所以又被称为“穷靠变异,富靠科技”。
“钞能力”使用者托尼·史塔克
(图片来源:unsplash)
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隐含着这个道理,生活优渥的人群在社会大变动中受到的冲击远小于普通人,不管是他们拥有的全天候私人医生还是日常的衣食住行,优渥的条件都会让他们身体的整体素质高于常人。
作为惊艳时光的美人,麦当娜在堪称花甲年纪依然活得张扬恣意,不仅站稳舞台C位,还能尽情享受同龄人已经错过的时光。而早在多年前就有医生透露麦当娜使用干细胞抗衰,她身体力行的见证了青春往复,美人容颜不改的场面。
容颜永驻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
(图片来源:pexels)
2017年,哈佛大学大卫•辛克莱团队在《科学》发文表明,年长的小鼠在补充一种名为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小分子后,其皮肤、毛发、肌肉等主要身体指标衰老进程得以扭转,且延长大约30%的寿命长度。因为发现前沿物质HPNAD的抗衰功能,辛克莱教授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事实上,辛克莱教授本人还是该物质的首批受益者,目前年龄超过50岁的辛克莱,根据基因检测,实际生理年龄只有31.6岁。
2020年,因新冠入院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利用抗体鸡尾酒疗法进行激进式治疗,历时3天就康复出院。抗体鸡尾酒疗法使用了两个可以分别特异性结合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这种疗法曾在《科学》上发表,用于防止使用一个单克隆抗体时出现的免疫逃逸(可理解为,突变后隐藏掉或者去掉抗体结合部位让抗体无法结合而失去作用)。特朗普使用的这种药物并未批准上市,并且他单疗程使用了价值高达数十万美元的高剂量(8g)疗法,基本上超过了这种单抗的正常使用剂量。
普通人难以负担的昂贵的治疗方式
(图片来源:unsplash)
这些操作都是“富人们”为了健康挥金如土,可以实现“起死人而肉白骨”的效果,而普通人则需要依靠自己的免疫力尽可能地抵御病菌的危害,人类群体中出现的“免疫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普罗米修斯,让后代得以收益于其良性遗传,而现代医学与药物的出现挽救了那些在基因上没有突变出适应这些流行病的人,让人类文明的延续更加和谐与自然。
AI优化:人对自我的标准化改造
人类神话和历史中充满了对于动物的崇拜,诸神与信仰也将人和动物进行了融合,渴望平平无奇的人类能够拥有超脱于常人的能力,仿生也因此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工作的原理,并根据这些原理发明出新的设备、工具和科技,创造出适用于生产、学习和生活的先进技术。
科学家通过对鹰眼的研究发明出仿鹰眼视觉技术
(图片来源:unsplash)
人们对于生物的研究最开始只追求模仿,比如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而后科学家逐渐从动物形态中抽象,譬如受到长颈鹿特殊的血液输送机制开发出了“抗荷服”,在训练战机飞行员和航天员对,利用“抗荷服”帮助防止血管周围肌肉退化,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使飞行员的血压保持正常。同时,航天员腹部以下部位是套入抽去空气的密封装置中的,这样可以减小航天员腿部的血压,利于身体上部的血液向下肢输送。
在发展到AI时代,人们不满足于只在表象和抽象中汲取大自然的知识,渴望成为自己的“上帝”来改造自我,并创造出更健康、更强壮的“新新人类”,帮助人类实现这种梦想的就是“AI+基因编辑”技术。
比如大家都听过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有研究显示这种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所以AI与基因编辑的出现就有很高几率为其带来治愈的曙光。
阿尔茨海默病有望通过AI技术实现突破性治疗
(图片来源:unsplash)
有研究论文显示,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作为基因编辑剪切体的计算机模型,能够在体内重建特异性决定因子并保证剪切体的精确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AI模型来预测一个人被基因技术干预后的反应几率,这就有助于为每位患者都实现个性化、高精准的治疗方案。比如谷歌的工具深度变量使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将高通量测序转化为完整基因组的更准确的图像,能够区分小突变和随机错误。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能力加码,也给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像长期以来,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都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和配型。但哈佛大学医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乔治·丘奇团队,就在2017年培育出了37 只经过基因编辑的猪。经过编辑之后,这些猪身上的器官能被人体免疫系统接受,移植给人体后不会出现排异反应。
对基因的揭秘和编辑为人类未来投下曙光
(图片来源:unsplash)
未来,AI和基因技术预计将包括药物基因组学、用于新生儿的基因筛选工具和改善农业等。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AI和机器学习会加快我们对于基因和生物体构成的理解。
比尔·盖茨在演讲中提到,通过基因疗法可以降低疾病治疗费用,让大众都负担得起医疗支出。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皮埃罗·斯加鲁菲在《人类2.0》一书中也说到,“生老病死”这四大难题正在被纳入技术的解决范畴。
比尔·盖茨对人类未来的进化充满自信
(图片来源:pixabay)
对于未来,我们不仅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答案,更要去寻求自我,只有对生命的发展与演化有更深层的了解,才能利用好AI、CRISPR或其他工具,让这些“上帝的力量”为我们所用,创造更多人可以得到幸福的“美丽新世界”。
了解生命,从这里开始
2021年的图书市场上,有一本奇奇怪怪的书频繁登上各大热门科普榜单,它就是《跟动物交换身体》,凭借独树一帜的画风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被贴上“当代《山海经》”“巨人奇行种图鉴”“科普圈浊流”等各种标签,不仅令网友们纷纷转发晒书,还受到科普界大V邢立达和“国民教师”李永乐的推荐。
浮夸魔性的画风之下,是严谨扎实的科学知识。《跟动物交换身体2》于2022年3月出版,延续了前一本的精彩风格,用多幅插画描绘了大象、长颈鹿、鲨鱼、袋鼠、霸王龙等近50种动物的身体结构、特殊技能、生活习性、演化过程等,带领读者边学变玩,走进一场跨物种体验的惊奇之旅。
《跟动物交换身体》系列图书的作者是对古生物、恐龙和各种动物情有独钟的日本古生物研究者、人气插画师川崎悟司。他于1973年在大阪出生,2001年开设了以时代/地域分类收录生物插图的网站“古世界的居民”,后来他突发奇想、脑洞大开,将用人体展示动物结构的插画发到网上并大受欢迎。川崎悟司的主要著作有《跟动物交换身体1&2》《灭绝的奇妙动物》《我的宠物是恐龙》等。
国内知名的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老师为《跟动物交换身体》系列图书审校并作序,他在推荐序中写道:“荒诞与写实,猎奇与扎实,要达到两者的动态平衡其实极难,一旦成功,则令人激动万分。幸运的是,这本书做到了,真正实现了‘人体变变变’!川崎悟司从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为读者清晰地解释了动物们的骨骼特征、行为姿态和生存优势。”“作为青少年科普读物,《跟动物交换身体》中的图片可以迅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能够引导孩子发展科学看待事物的能力,启蒙孩子们的科学之路。作为成人科普读物,《跟动物交换身体》在扩展视野之余,还能凭借其夸张幽默的画风帮助读者轻松解压。阅读本书可以使人们暂时远离当下的生活,进入一个荒诞有趣的世界,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到久违的童心,在会心一笑中理解动物世界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力的强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