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戴耘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戴耘博士,出生上海,就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上海大学文学院,1991年赴美留学,获Purdue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纽约州立大学(Albany)教授
我在买连接土耳其内陆大城市的高铁票时,发现了一个秘密。我在英语网站上订票,从老城Eskisehir到安卡拉要600里拉(约33美元),从安卡拉到科尼亚要620里拉,当我告诉Arda和Ferhat时,Ferhat直呼不可能。一会儿,他就在电脑里查到了80里拉左右的票,也就是两百公里左右的高铁票只要四五美元。显然,用土耳其语网站和用英语网站,会得到相差六七倍的火车票价。
坑外国人的英语网站可能还不止是买飞机票这一项。不过这是小插曲。有了Arda和Ferhat,有了乌厄,一切都能驾轻就熟。
古城科尼亚
一出科尼亚火车站,就有一个壮实的长着络腮胡的中年男人上来打招呼。我知道,这就是乌厄在科尼亚的朋友汉泽,我们先前在WhatsApp上联系过。汉泽帮我在市区里办完入住这里的教师招待所的手续后,就马不停蹄地开车带我去逛城区。科尼亚比乌厄居住的“老城”大不少,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土耳其城市能看到的景象:大狗小猫大白天无精打采在大街打盹,根本不在乎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是懒散成性,还是演化中存留的懒猫懒狗?我们的车穿过繁忙和颇为拥挤的街区,慢慢就有颇为高档的建筑进入眼帘。这就是市中心了吧!一问汉泽,果然。市政府就在边上。
科尼亚(Konya),公元前三千年就已经存在的古城,把这块亚欧大陆的历史一直上推到与埃及法老并驾齐驱。科尼亚处于土耳其中部,是阿纳多利亚半岛(Anatolia,土耳其国土的主体)的腹地。在科尼亚,最有威望的似乎不是先知默罕默德,而是卢米,十三世纪的波斯裔诗人,早期的穆斯林领袖。而我的眼前便是属于卢米教宗的清真寺。据说Chris Martin与Gwyneth Paltrow(美国著名女演员)离婚后一蹶不振,最后是卢米的英语诗集治愈了他的悲伤。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十三世纪的波斯-土耳其诗人,听汉泽说他当时影响非常大,当年信穆斯林的土耳其人与信东正教的希腊人能和平相处,也有米卢的功劳。卢米的墓葬和清真寺连城一片,颇为壮观。仔细打量,似乎这里的清真寺和其他地方的伊斯兰建筑相比,多了一份波斯地毯般的精致和典雅。
我对宗教没有研究,只知道西方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同源的,都视耶路撒冷为圣地,区别是犹太教只认《旧约》,不认耶稣基督的救世主地位(也就是不认《新约》。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分歧在于前者只认默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古兰经》是唯一可信的来自真主(上帝)的圣经,所以伊斯兰教也与《新约》作了切割。伊斯兰教的崛起和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都以“圣战”的名义,是中世纪历史的一条主线。
我脱了鞋,走进清真寺,与汉泽和众多土耳其信徒一起作祷告。他们在净身时,他们在祷告时,你能感到他们虔诚的灵魂。我想象一千年前的土耳其先人在这里居住,那时这里已是伊斯兰圣地。但身处土耳其腹地的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陌生感。虽然成长于文革时代的我也属于不学无术之辈,但多少对中国文化的儒和道是有切肤之感的,即使对“舶来品”佛教也能若有所悟。但对于伊斯兰教,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的我有深刻的文化隔膜。伊斯兰的灵魂,包括我的学生法蒂玛那种义无反顾的托付对我依然神秘而遥不可及。
伊斯兰教注重集体祷告仪式,这似乎与天主教更为接近而与新教的与上帝更为私密的神教不同。在清真寺里跪地磕头,更加彰显在真主面前的敬畏。和基督教(新教)的个人主义相比,伊斯兰和天主教一样,更具有集体膜拜色彩。这也是为什么聚集到天主教堂或清真寺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在集体朝圣氛围中神的高贵圣洁和人的肉体之躯之卑微渺小成为鲜明对照。卢米的伊斯兰教似乎更加注重把自己无条件交付给真主,任何重物质重世俗欢愉都是对神的亵渎。伊斯兰教反对任何偶像崇拜,所以你看不到默罕默德的真身,神只能用伊斯兰装饰图案中数学的严整与和谐去昭示,但绝不可用人的形象去描绘上帝或先知。这种神与人的天然距离,使得伊斯兰的神性与基督教的神性大相径庭;神不可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为可效法可接近的人所拥有的神性(神即人的理想化),而是不可企及的超然存在。
土耳其的本色
晚上,汉泽带我到旋转餐厅吃晚餐。我表示已经让你破费,我们还是AA制吧,汉泽说这怎么可以,土耳其的好客规矩不能破。土耳其人的哥儿们意气我在中国北方和西部也能感受到。在土耳其“老城”我的活动有Arda和Ferhat张罗,那天我去卡帕多奇亚,旅游大巴半夜出发,学生Ferhat用车接我到了长途汽车站,一直等到半夜近两点。除了好客,土耳其人还有豪爽的一面,兴致一高会闻歌起舞。四年前(2018年)我在土耳其东南地区的城市Gaziantep开完会,去一个湖区泛舟。就在那艘小驳船上,十几位来自各地的游客随着音乐载歌载舞,身高马大的主办会议的大学副校长也在甲板上跳起来了,乌厄也跳起来了,这是一种简单的民间舞步,手打响指,不拘一格。离开那个城市前的一个家庭晚宴上,大家也是又唱又跳,朋友们的怂恿下,我也来了几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得到了我的朋友,同样来自纽约(圣约翰大学教授)的赵熙姬的赞赏。想到土耳其人(突厥)与维族和蒙古人的渊源,他们的能歌善舞和豪爽性格比较接近东欧如捷克和匈牙利的民间风俗,而和经过两千年儒教驯化而异常内敛的汉文化恰成对照。
汉泽是个伊斯兰信徒,家里有三个孩子,他说喜欢科尼亚,他的祖祖辈辈一直在这块土地上,所以他去安卡拉读了本科又回到了科尼亚,目前在一所大学任教。就在那栋旋转餐厅的商务楼的底层,汉泽指着一个已经关门的店,告诉我这是他和太太开的药房。店开在这么有档次的商务大楼里,看来汉泽一家过得不错。汉泽的车是辆白色的丰田佳美,也是我当年获得教职后曾经开过多年的车。我问汉泽,这些年在干嘛,他说一边工作,一边拿博士。我问然后呢,他说留在大学教书。晚上在餐厅吃饭时,几次汉泽接电话,都是他太太的电话,估计是关于三个小孩的。一个开着白色丰田佳美在大学任教还经营着自己的药店的穆斯林似乎有些违和感,但也不尽然。汉泽让我想起我在西安接触到的大部分西安人,实诚,恋家,保守,喜欢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离乡背井,不像福建人浙江人那样,天不怕地不怕,即使兜里有点钱已经小康了还想到国外去闯荡赚大钱,哪怕偷渡,哪怕语言不通,哪怕要睡地板。
洞穴里的天堂
科尼亚的教师招待所,坐落在一个居民区内,三楼的老房子,没有电梯。因为前两天在安卡拉晚上散步淋雨受了凉,可能有发热,乏力,胃口差,回住处便大睡一觉。第二天,精神见好,但发现喉咙沙哑,伴有咳嗽,估计是路上一个多月里积累的“寒气”在体内发作,现在开始“还账”。汉泽似乎并未觉察,开车带我去了一个多小时之外叫Sille的小村庄。
Sille这个村庄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原来的居民都是希腊东正教徒,估计和我在卡帕多奇亚看到的那些躲藏在山洞里生活的基督教教徒是一茬的,他们最早可能是躲避罗马帝国的迫害,从希腊半岛跑到阿纳托利亚这块亚细亚土地上来,他们后来又不可避免地和伊斯兰教产生冲突,幸好有大神卢米的调停,他们得以在这个小村庄里存活下来。一直到1922-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际,凯末尔总统和希腊政府达成互换协议,土耳其中西部的东正教希腊人整体迁回希腊,而大量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希腊时期移居希腊的伊斯兰信徒迁回土耳其。目前,村里还居住了一千左右居民,据说还有些只会讲希腊语的。
我们沿着那条小溪逐级而上,便看到了那个形似堡垒的东正教教堂(下图),或许它当年确有堡垒的功能。教堂不大,里面有几件非常老旧的圣经场面的画像,一片肃穆和自省的氛围,没有天主教的鲜活和温情,风格和我见到的东正教堂类似,也和这里严酷萧杀的自然环境相符。
Sille的东正教教堂
Sille的希腊东正教教堂
这里的清真寺和东正教教堂距离只有几十米。当十字军东征两大宗教势力打得不可开交时,这里看来风平浪静。但小溪左边山上的洞穴,显然是人工建立的栖身之地(见下图)。汉泽说,当年村里的希腊人是住在山洞里的,可能是躲避战乱,也可能是躲避迫害。这让我想起我在卡帕多奇亚探访过的那些深藏于荒野深山里的基督教堂和教民。和犹太人历史一样,宗教和苦难结缘,不是偶然的。
小溪边能看到清真寺的标志性的尖塔(也叫“宣礼塔”)
仰望那座圣城
第一次见到卡帕多奇亚的山地,奇峭,荒凉,古老,神奇,叹为观止;我当时就想“老城”里的大学生,无法想象自己的先人生活在一片物质乏匮,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蛮荒之地。他们需要抱团才能生存;抱团还不够,他们需要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足以对抗生活的困顿,抵御外族的入侵,保持生活的“正能量”,他们会对自然(上帝)给予的哪怕点滴的馈赠保持感恩之情。于是,他们在迷宫一般的山洞里建起了祈祷室,还有神龛、塑像。于是,才有了千年之后我们见到的神奇一幕。
卡帕多奇亚Görem地区的洞穴教堂
在我们的旅游大巴在路边休憩十五分钟时,我被卡帕多奇亚这座荒芜的城池深深地震撼到了。我想象一千年前这里是何等辉煌的小城,坐落在一片山岭荒漠之中。它是中世纪的一个古堡,对外要防御域外之敌,对内要管理城市居民的衣食起居。但这还不够,它还需要一个上帝,滋润灵魂,给人力量。我坚信,那是一座圣城,整个山体的顶部那个锥形突起如同哥特式建筑,直指苍天!在那一刻,生命,灵魂,上帝,救赎,突然都不再陌生。
仰望那座圣城(摄于2022年10月,卡帕多奇亚)
也许,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水乡太惬意了,怎么可能有动力去仰望苍穹去寻找到一个极乐世界。这样一想,看那些虔诚的百姓,随着日出日落的天象,一天五次的祈祷,期待真主的保佑,就会觉得顺理成章了。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上帝,我们也要创造一个。人没有信仰,注定会生活在孤独迷茫困顿之中。向死而生的人们,依然需要救赎。
写于2022年12月25日圣诞节。(下一篇《土耳其琐记(六):迷失在安塔利亚》谈谈在土耳其名城安塔利亚的见闻)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戴耘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