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儿子五年级,她说,每次拿到儿子试卷,都感觉要爆炸一样。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题,反复讲过、练过,还会做错!”
为此,她专门加了孩子班里一位学霸妈妈的微信,准备虚心求教。
哪想人家回复:“我们没怎么管啊,都是孩子自己学。”
这下,她心里更不平衡。
本想学学人家奋力托举,没想到别人毫不费力。
现在,她看着自家孩子,心累道:
“马上小升初了,还这么不开窍、不上道,难道真的是智商差距?”
我提醒她,可千万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学霸家长可能现在确实没管,但人家早把力气用在了前面。
脑科学家证实,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好奇心、专注力、学习习惯、思维能力紧密相关。
长大后能成为学霸的孩子,小时候普遍有这5个特征。
家长们可以对照检查,看看孩子的“学霸潜力”。
没有的,赶紧重视、培养起来,相信依然能养出省心、优秀的孩子!
“学霸”潜力一:超强的好奇心
密歇根大学研究者曾对6200名儿童的出生、成长数据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好奇心可以预测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奇心越强,孩子学习成绩越好。
博主@北大小钢牙,是北大本硕连读的学生。
她说,进北大后,周围人最大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很多人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她也是。
上中学那会儿,老师上课讲一道题,没听明白,很多同学都不问;
但她呢,一定要把每一个问题弄懂、搞透。
有时,老师都被她问烦了,问得答不上来。
后来,她成了那所中学10年来,唯一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学习不主动,没有专研精神。
但《养育的选择》中说:“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学习力。
只是有时候,家长的反馈方式不对,把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给扼杀了。
前段时间,和表妹聊起一件小时候的事,我没想到,这件事对她影响很深。
一次亲友聚会上,上小学的表妹突然问,“为什么太阳是从东边升起?”
结果引来全家人的嘲笑。
姑姑批评她:
一天脑壳不知道在干啥子,心思不放在学习上,太阳不从东边升起,难道从西边吗?一天竟想些没用的。”
后来,表妹说,她之后再也没有向大人问过任何问题。
其实,当时爱钻牛角尖、爱问问题,并不是什么“蠢”事,恰恰是我们爱探索、有求知欲的表现。
脑科学家迪昂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那学习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情绪。
大脑会更活跃,可塑性更高,学得更快。
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更主动,更投入,那首先就得让孩子拥有一个求知若渴的大脑。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让孩子自我驱动的最好方式!
“学霸”潜力二:超强的专注力
有个令人震惊的实验,叫做“看不见的大猩猩”。
科学家们邀请受试者观看一段两队人打篮球的视频,同时让他们数清楚,穿白色球衣那队人传球的总次数。
这样简单的任务,只要集中注意力就行。
但不可思议的是,大家虽然数清楚了传球次数,但有50%的受试者都没有注意到,球场上,居然一直有一个横冲直撞的“大猩猩”存在!
科学家们在扫描受试者眼球时还发现,好几次受试者眼睛都对准过“大猩猩”,但因为他们大脑有另外的“目的”,便对大猩猩“视而不见”。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只有注意到才能学到。而专注力就是使用注意力的能力。
专注力好的孩子,大脑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同时屏蔽干扰。
但专注力不好的孩子,他们使用注意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就会相对弱很多。
所以,对于这类孩子,即便我们把人按在那儿,眼前的知识,对他而言也可能相当于不存在。
那怎么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呢?
第一:要注意保护
家长少指导、少打断,不吼骂,才不会破坏孩子原有的专注力。
比如,孩子正努力拼一个模型,家长不要看着不对,就忍不住指导;孩子拿起绘本,正看得起劲,家长就别一会嘘寒问暖,一会端盘水果过去。
有些父母,孩子正忙自己的,想起个事,就非要把孩子喊答应;没搭理,就直接吼,“没长耳朵吗”;作业做不好,也骂“你猪脑子吗”……
这些行为,都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第二:要训练大脑关注当下
“正念”是一种基于科学研究的休息方法,它同时被脑科学家证实,可以有效提升专注力。
方法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正在做的事情。
(图片来源:《高效休息法》)
比如吃饭时,好好感受食物的口感、触觉、唾液变化;走路时,关注关节的活动,脚和地面的接触等。
这样既可以摒除杂念,让大脑充分休息,还可以,让注意力更容易集中。
第三:玩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游戏
说到这个,就要提到“舒尔特方格”游戏了。
比如,让孩子按顺序点数方格中的数字,数得越快,说明注意力越集中。
反复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霸”潜力三:优秀的阅读习惯
一个清华学霸说: 
他小时候很爱看书。有次,老师讲苏东坡。
同桌读到“身似已灰之木”,就吐槽说:“苏东坡这人也太丧了吧!”
但他却一下子思接千古,感受到灵魂的震颤。
因为,苏东坡这句诗,出自庄子的《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说的是,人生要追求“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的境界。
意指,没有欢喜也没有厌恶,没有恐怖也没有哀伤。
只有丧失“我”,才能突破“我”;只有进入“无我”境界,才能融进天地大道之中。
他不但不觉得“丧”,反而对苏东坡的超然境界,心生敬佩。
你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有没有阅读积淀,孩子进入的,完全是天差地别的学习境界。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集中精力搞学习,不允许孩子看闲书,其实反而不利于孩子提升学习成绩。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认为,课本知识既抽象又概括,学科之间切割得很严重。
孩子学起来,如果没有背景知识,没有丰富的细节,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就更别说融会贯通。
反而是有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他们的视野够开阔,积淀够丰富,更容易调动经验去理解,去输出。
家长们想要培养一个学霸孩子,就得先培养一个小书虫。
“学霸”潜力四:良好的抽象思维
前几天,和小区一位家长闲聊。
他说,自家女儿就是小书虫,坐得住,学习也用功,就是数学,太恼火了。
“语文一直很好,但一到三年级,数学就跟不上了。一做数学题就哭,怎么教都教不会!”
他觉得数学能力,多半靠天赋。
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会偏科,或者遭遇“三年级现象”、“初二滑坡”。
家长就认为,是孩子不够聪明,学习没方法,天生不擅长某个学科……
但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说:“相对人类基因的数十万年进化,数学运算和文字阅读出现的时间很短,并没能成为人的本能。
孩子遭遇学习困难,是学科难度提升后,接受抽象知识的“天然困难”,并不是因为笨。
那些学霸孩子,之所以能变“不擅长”为“擅长”,是因为在学习和生活间,建立了思维通道,有超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那怎么帮助遇到困难的孩子理解抽象符号,提升思维能力呢?
《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一书中指出:
“想要理科学得好,可以不断尝试带孩子在生活中去体验抽象概念。”
比如,孩子小时候,教他认电梯上的数字,再对应上楼层;吃饭时,请他按照人数,分配碗筷、食物。
大点了,在搭积木时,让孩子思考力的原理;看到路上的汽车,可以一起聊聊坐标系……
这样将生活细节和学科知识建立链接,孩子才能在遇到抽象概念时,感到熟悉,真正理解学这些知识的意义。
当然,在生活中,多练习观察、归纳、假设、推理、讨论、表达……这些行为本身,也是在提升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霸”潜力五:超强的时间观念
前段时间,一位清华妈妈的凡尔赛发言冲上热搜。
她儿子,以700分成绩被清华录取。
她说:“平时娃回家睡觉比较多。就算发挥失常,也能上好大学。”
听得“普娃”家长直呼:真是羡慕不来!
在我们想象中,学霸的作息难道不是该像这样,自觉自律、满满当当吗?
我们鼓励孩子,也是让他们多学习学霸的勤奋认真,怎么还有多睡觉这种操作?
其实无论是刻苦努力型学霸,还是轻松愉快型学霸,他们身上最值得孩子学习的,不是用了什么方式,而是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心理学者刘轩说,有时间观念的孩子,为了挤出玩耍、休息或者钻研各种兴趣爱好的时间,往往会更愿意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
无论是休息也好,刻苦学习也罢,都是他们有习惯、有计划,为自己负责的体现。
很多家长想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规定好几点学,几点休息。
结果啥都替孩子安排了,孩子反倒失去了主动性,依赖性越来越强。
家长“逼孩子一把”的最好方法,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让孩子自己做计划、拿决定。
莱辛说: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
很多人谈到学霸特质,会说自律、努力、聪明、专心、习惯好、方法好……父母们就恨不得全面使劲儿。
其实,这些都是有了好奇心、专注力、阅读习惯、抽象思维以及时间观念这些底层能力后,会有的具体表现而已。
只要我们帮孩子打好这5层能力,“普娃”也能成“学霸”!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