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问四大名著哪一本更伟大,肯定是仁者仁人,智者见智。
但是你要说哪一本最被讨厌。
必然有很多人会说《水浒传》。
因为他不光彩,他血腥,他教坏年轻人。
他的主角还特别的low,猥琐、投降、黑心。
很多人歧视《水浒传》,鄙视宋江,不是他们高级,而是他们生活的太幸福。
读《水浒传》是需要生活阅历的,是需要时代背景的。
而今天,就是此时此刻,正是读《水浒传》的最佳时机。
2
《水浒传》这本书的起点是什么?
一场瘟疫。
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向仁宗皇帝启奏:“目今京师瘟疫盛行,民不聊生,伤损军民多矣。”
北宋对抗瘟疫的方法是什么呢?
仁宗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
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
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
无论遇上什么问题,皇帝有三宝:赦免、减税、拜佛求神。
说到底,就是两条,一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二是向天祈福。
您肯定问,为什么不治呢?
有能力治早就治住了,发展到今天,说明已经治不住了。
果然不出所料,瘟疫更加严重。
宋仁宗再次召开全国瘟疫防治座谈会议。
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范仲淹给皇帝出了一个主意: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翻译过来,就是京城和尚、道士的功力不够,咱们得加大功率。
于是仁宗命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请张真人下山。
闲话少说,洪信带着诏书来到江西龙虎山。
住持真人告诉他:张天师住在龙虎山顶,要见他非得洪信斋戒沐浴,更换布衣,孤身一人,带着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
总结两个字就是要心诚。
洪信是带着任务来的,完不成可是要掉脑袋的。
于是五更出发。
他养尊处优惯了,山是越爬越高,越走越累。
很快就是脚酸腿软,就开始心生抱怨。
心中千般恨,也得继续怕,只要人不死,就得死里干。
在求见天师的路上。
他先是遇到一只虎,差点没被吓死,万幸老虎不喜欢吃太肥的肉,走了。
没多远,又遇到雪花白蛇,可惜嫌他老,也走了。
最后遇到一个骑黄牛的道童。
道童告诉他天师不在。
洪信居然就下山回去了。
下山之后,主持告诉他,道童就是天师。
也就是说,洪信终究没有通过考验,错过了天师。
那么问题来了,《水浒传》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呢?
洪信见不见天师,又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诚心,所以就解不了人间的瘟疫。
而人间的瘟疫,不只有病魔,更有人祸。
3
正是因为没有诚信解决病魔,后瘟疫时代,就必然产生人祸。
而具体表现,就是洪信游龙虎山。
举火一照,四边无别物,中央有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底坐,碑前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篆。碑后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
这就是命中注定,天数使然。
老洪瞬间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很多,废话说少:给我挖。
众人先把石碑放倒,挖出石龟,发现一块大青石板。
掀开石板,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
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一道黑气,从洞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
这段故事,就是洪太尉误走妖魔。
而这些妖魔就是《水浒传》的主角团。
而这些人真的是天生妖魔吗?

不,他们是这场瘟疫早就的。
不信您看,108将,多少没有父母兄弟。
宋江是老三,而老大老二却不知踪迹,显然早早亡故。
他们的死因,必然是这场瘟疫。
瘟疫改变了很多人,也塑造了很多人。
他的影响是漫长而持续的。
他要收割的不只是现在,更是未来。
未来有多久?
《水浒传》是30年。
30年后,北宋遍地战火。
4
《水浒传》讲的是后瘟疫时代的故事。
《三国演义》又何尝不是呢?
要知道,瘟疫才是东汉灭亡的根源。
您知道场瘟疫死了多少人吗?
全国死了三分之二。
而且断断续续一百多年,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医圣张仲景的成名作《伤寒杂病论》,就是为治疗这场瘟疫而生的。
他们家掌握大汉核心医疗资源,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十年间死的还剩六十多,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曹植《说疫气》中描述: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yi,或覆族而丧。
这场瘟疫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思想上的崩坏,在死神面前,儒家的那一套不好使了。
人们要么改信宗教,走张角的路子。
要么醉生梦死,走竹林七贤的路子,五石散吃起来。
第二、人死的太多,直接导致汉朝统治的崩溃。
瘟疫来了不只百姓死,官员也死,皇亲国戚也死,毕竟瘟疫可不看你有几套房。
而我们知道优秀的官员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死的快补充的慢,地方治理就完蛋了。
治理跟不上,朝廷就没得钱没得兵。
就只能靠地方自治,再进一步就产生了军阀和世家大族。
汉桓帝时全国发生大疫3次,灵帝时大疫5
等到赤壁之战,瘟疫还是没有消失。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三国也是后瘟疫时代的故事。
5
总之,瘟疫总是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变局。
你准备好,迎接新时代了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