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中新网
告别2022,善良和勇敢的人铸就岁月的荣光
文/绿风

今天早上开车上班,阳光充足,街道整洁安静,车辆很少,冬日的树木单调地在微风中摇摆着枯枝,孤独又倔强。在限速50的街道,不小心就开到了60多迈,道路两侧的楼房将阳光分割出一道道的光影,从这些光影中穿行,莫名有种在时光隧道穿梭的错觉。“在恍恍惚惚之间,度过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多少遍,枫叶飘落了几片,潺潺流水也无言。”突然被音箱传出的这首《千千万万》的歌词击中,2022年即将过去,在与病毒的三年大战中,我们终于放弃幻想,直面挑战。在过去的二十多天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正在或者等待与奥秘可容的亲密接触,试毒过关是我们的跨年大戏,无论如何,我们还面临一场硬仗要打。

图源网络
卡塔尔世界杯冠军之战可谓惊心动魄,法国对阿根廷的决赛将变幻莫测演绎到了极致,悬疑剧情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揭晓结果。球赛以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为2022做了一番别样注释和收尾,恰如我们国人这一年的生活经历,充满戏剧性和不确定,冠军永远只有一个,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虽然有时候身不由己。
2022年,封城和静默总是猝不及防。一月份的西安封了32天,三月末的上海静默60多天,到下半年的乌鲁木齐历时100多天才恢复。事实上,兰州,深圳、广州、武汉、贵阳、成都、重庆、天津、郑州、长春、沈阳、呼和浩特、石家庄、大连等二三线城市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封控和静默,以及全民核酸的日子,人们在行程码、健康码、场所码、核酸报告之间熟练地切换着界面,出示给任何一个入口的检查人员查看,没有绿码意味着寸步难行,没有核酸报告无法到餐厅就餐、无法在酒店入住、无法到医院就医,也无法登上任何公共交通工具。
不方便,但只能默默承受。人们在每一次出行前小心翼翼地计算着时间,查看着当地的防疫政策和风险等级,谨慎地评估着自己的“必要”和“非必要”需求,艰难地做着各种决定。
这一年,抢菜,囤菜,备药,担心城市突然静默成了我们的日常;离家在外的人每天查看经过地、目的地、家所在城市的防疫要求,害怕健康码突然变色,害怕像漂泊在高速上的卡车司机一样无家可归,忐忑凄惶的心情不可描述。一些基础病人,就医的困难让他们担惊受怕,怕发病的时候赶上小区封门,怕出了小区没有核酸报告,怕到了医院,医院封闭或者不收病人,怕等待太久耽误病情,怕感染新冠……这样的事情很多,我亲身体验和亲眼见证了入院治疗的困难,亲耳听到朋友的孩子如何计划周详、却辗转多地无法回家。
2022年是艰难的。南方夏天持续高温少雨;重庆的森林山火燃烧多日;还有长江、鄱阳湖数十年来首次断流;多少车在路上停泊,多少船只被搁浅江滩……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苦撑,在经历凄风苦雨;多少农人望着菜园、果园兴叹,苦恼运输的问题;多少人摸着口袋愁眉不展,这一年口袋空空,没赚到什么钱。好在,我们熬过来了,但我们只不过比那些永远留在2022年的人幸运一点罢了。
我的姐姐,10月末从济南回四平,所乘高铁同车厢有阳性乘客,被流调找上门来,拉到隔离点隔离。我们还以为是酒店,其实只是一个三面墙壁,另一面有门的墙壁共同围成的空间,连扇铁窗都没有,晨昏不知,只靠日光灯照明。11月初的东北气温已经很低,房间阴冷,依靠一个电褥子取暖,在这种条件下姐姐窝窝囊囊地住了七天。
11月21日,女儿所在的学校出现阳性病例,被集中隔离200多人,而作为次密接的学生和家长被要求居家隔离,上门磁。就这样,我们赶上了末班车,有了一次被封在家里五天的经历。
时间进入12月份,事态发展很快。随着全国各地逐步取消核酸检测,下线行程码,进出各种场所和搭乘交通工具不再查看任何证明,一切终于尘埃落定。接下来,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病毒感染,认真对待,打有准备之战,网上很多人已经分享了感染经历,各种症状以及如何应对都很齐全,各大媒体和专家也在普及相关抗病毒方法,知己知彼,内心不慌,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是主动权的回归,也是身体支配权和生命权的掌控。
如今我们都在经受大考。我身边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在12月初的时候,大家还是一种调侃的心情,没想到一周时间病毒就攻入了千家万户。先是女儿在学校复课后的第四天开始不舒服,接着连续两天发高烧,我本来要严防死守不被感染,无奈贴身照顾病号,在她出现咳痰症状以后,我也开始低烧,嗓子疼,咳嗽,身上起疹子,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周,我和女儿基本康复,一直没感染的队友终于在昨日躺倒,腰疼、眼睛疼,说和普通感冒还是不太一样。有人说,这个病毒是专门来和人类较劲的,专治各种不服,大家有个小调侃,别不当回事,要给病毒起码的尊重。
几天前一位朋友的女儿发烧了,她刚刚生完宝宝,还在月子中心休养,手上却没有退烧药,给我打电话求助,我马上给她拿了一板布洛芬。还有一位北京的朋友,她自己康复后,多出来的退烧药主动寻找急需的人,看到她的热忱和善举,真的从内心感动,多好的年轻人,多好的老百姓,正是这种大爱的情怀才是我们对抗灾难的不竭力量。
但也有一些糟心事。其中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是一位朋友亲历,她康复后排队作核酸,队伍中有人随地吐痰,并因口角而互相吐口水,声称“毒死你”,让人大跌眼镜。写到这里,莫名愤怒和悲哀,三年来种种乱象和人心的低劣真实地让人焦虑。
这个岁暮,我也听闻不少因病逝世的事件。我的学妹的老公因为有糖尿病,感染病毒后不幸去世了,才四十多岁。一个朋友的朋友,因为吃发烧药过量,肝功能衰竭而死。还有读者群里的一位大姐,最近连续失去两位同事和亲嫂子,她的一位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朋友,也在奥密克戎的攻击下轰然倒下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每个人在现实面前都是脆弱的。只有经历过人世沧桑,被现实碾压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曲折和惊险。
当然,也有好消息,苏州和一些城市的政府联合药店陆续开展免费向市民赠药的活动,让人心里一暖。
三年疫情,有许许多多的平凡善良,勇敢又坚强的人们带给我们希望。李文亮、艾芬、张文宏等成千上万的医护工作者们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不媚上,不扭曲,面对疫情,保持了医学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和操守。时至今日,医护人员还是最累,最难的群体,面对暴增的病患,他们带病工作,疲于奔命。
还有,奔赴疫区开展公益活动的韩红和陈行甲。还有方方,劳冬燕,郝景芳等几位女作家和学者,她们默默地向我们传递着常识和思考,她们的记录和写作是呼吸阀,是预警和提醒,没有她们的写作,不知会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中遭遇苦难和危险。她们关心公众话题,关注弱势群体和个人,勇于为不平发声,她们的声音,让新时代的女性更加充满魅力和光彩。我相信多年以后,她们的名字也依然会在我们的记忆里闪光。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我们活的,其实是一个个瞬间。
三年疫情,几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品行展露无遗,有人孤身走暗巷,有人满嘴跑火车,有人不停割韭菜。那些正直诚实的人映衬出很多所谓作家、专家、媒体人的丑恶和不堪。三年时间,让很多口若悬河的大V现了原形,他们鼓吹仇恨,歪曲事实,敌视民营企业家,挥舞大棒打击良善,他们无赖、霸道,不讲逻辑和常识,满嘴道德正义,实则利欲熏心。
直到今日,李文亮医生微博下的留言依然在不断更新,人们依然愿意向他倾诉,如果去看那些信息,正是这三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想起他的遗言:“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然而,一些声音还是淹没了,消失了。想到李医生的不幸与不甘,以及他对这个社会的期许,忍不住悲从中来,心痛不已。

图源网络
国家卫健委12月26日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彻底放开了。很多人又开始怀念起封控的好处来。但众所周知,封控的代价太大,政府和民众能承受的阈值已经拉到了极限,更何况,病毒不会无故消失,封控到何时算头呢?
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包括病毒,更何况,何来胜利可言?对于走到2022年末的人来说,一切好像结束了,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未知。守护好我们的健康和权力,因为这一切真的来之不易。
去年的12月31日我写了一首小诗:“我希望新伤旧痛都获治愈,我希望承诺誓言被镌刻心中,我希望锐气长存不减,我希望纯真不被辜负。”2022年是普通人非常艰难的一年。回顾过去,如果我们还能为生活的种种惨痛和悲剧而哭,为种种诚挚和感动而笑,为种种不平和不义而怒,为种种不堪和低俗而哀,为种种善举和勇敢而振奋,那么我们就没有白白走过一年,也没有白白受苦。
告别2022,祝福2023。善良和勇敢的人铸就岁月的荣光,在坚忍和希冀中静静地走向下一年,静静地等待春暖花开。
作者简介
绿风:在知识面前,更愿了解常识,在道德面前,不忘记美。个人公号:鱼的人间桑海。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河岸:饶毅张文宏之争背后是又一个撕裂的社会
来自严锋与韩松两位老师的抗疫记录
欢迎大家关注河岸的左岸”和“我们的天空之城”以防失联。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