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爆出过这样一条消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在一次领导组织的私人饭局上,因为不愿意喝酒被领导扇了一巴掌。

这个被扇了一巴掌的新员工,把事情经过发在了微信群里。
他因为个人原因无法喝酒,已经提前向领导进行了汇报并道歉,但是酒过三巡后,某个领导以不喝酒为理由对新员工进行打骂,扇这个新员工巴掌。
这件事被网络曝光后,网友全都在骂领导。随后这家银行发了一份说明,对打人的领导做出了处罚。
因为不喝酒就打人,这样的领导真以为自己是天王老子啊!
酒桌文化这个词,总在如今的酒桌上被提及,但是每次听到这个词,唐唐总感觉哪里不对,说现在的酒桌上有文化,怕不是在侮辱文化二字吧。
喝酒的历史真的很悠久,古人喝酒,确实有文化!
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专门用来喝酒的器具——爵。

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喝酒的方式,叫做曲水流觞,非常浪漫!
觞是一种酒器,能飘在水面上,长这样:
曲水流觞就是在觞里装上酒,喝酒的人坐在溪流边,把觞放进溪流里顺水漂流,漂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喝酒。
到了三国的时候,更是有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曹操在《短歌行》里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喜欢喝酒,他的诗歌里经常见到和酒相关的句子,喝了酒更能写出好诗来。

《水浒传》描写的宋代的故事,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后,上山还能打死老虎。
到了明朝,连帝王都爱喝酒,当时的酿酒师是显赫的职业。明朝这时候兴起了行酒令文化,不但要喝酒,还要进行一下脑力上的比拼。
清代的《红楼梦》里记载了行酒令中的飞花令,就是要求喝酒的人互相对对子,格律要一致,可以背诵也可以自己创作。
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但是酒文化中一直讲究酒德和酒礼,酒不是乱喝的。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至于现在流行的酒桌文化,跟古代的酒文化根本不是一回事。最关键的是,古代喝的酒,跟现在人们喝的酒,根本不是一种酒。
元代以前没有蒸馏酒,大家喝的都是酿造酒,类似今天的米酒。武松喝的那十八碗酒,度数在14—18度之间,绝不可能超过20度,因为没那技术水平。

元代时蒙古人带来了蒸馏酒,但没有成为主流,一直到清代中后期才流行喝白酒。
但是偏偏有人觉得,自己也能像古人那样喝,还形成了一些酒桌陋习。

小酌怡情,大酒伤身,有那么些人自己不要命就算了,还非得强逼别人跟着喝,参加酒局,最怕遇到的就是下面这几种情况!
一、喝酒一定想要喝醉,喝到最后大家都在出丑。
喝一场酒下来,明明都是体面人,最后搞得像是打了败仗的士兵,说话也说不清楚,衣服也穿得不整齐,晕晕乎乎瘫在椅子上,要是来个耍酒疯的就更没眼看了。
大家喝醉了还好,最怕有人不但没醉,还给你拍了视频。

二、喝酒的时候一定要比拼酒量。
能吹瓶的就不要用杯子,能在盆里装满酒的就要喝一盆。谁能喝谁就是酒桌上的老大,至于会不会喝出问题,一旦开喝就没人管了。
‍‍
比拼酒量的时候,不管酒好不好喝,也不管会不会喝出问题,只管喝不管别的。

为了喝酒,还发明一些神奇的喝酒方法。
不但要喝得多,还要喝出花样来。
这种比拼酒量的喝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经常能听到某某人喝酒喝进医院了。

三、一定要劝酒
每一个上过酒桌的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你不喝是不是看不起我?

说这句话的人,不就是在看不起你吗?同样的话,你问问他敢不敢对自己的领导说?

劝酒绝对是酒桌上最大的陋习,有的人酒精过敏不能喝,还非要让别人喝酒。

为了劝酒,什么样的鬼话都能说出来。
首先看你来自哪个省,只要报出省份名字,下一句一定是:XX省的人特别能喝酒!来满上!

多去几趟酒局就会发现,酒桌上压根就不存在酒量不行的省份!总能给你找到喝酒的理由。
四、大家都喝,你不喝不行。
这一条简直就是不能喝酒的人的噩梦,能不能喝酒跟体质相关,有的人从不碰酒,对酒精过敏,但是不喝酒就会被按上各种罪名:不尊重领导啦、太小家子气啦、不合群等等。

最可气的是有人会把你酒杯里的茶倒掉,一定要给你满上。

领导还就喜欢用喝不喝酒来测试员工的服从性。
天天工作累就算了,下班了还要陪领导喝酒。不但要喝,领导还要在酒桌上给你谈理想!
可是我的理想是不上班有钱拿啊!
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的酒局,谈什么增进同事间的情感?
天天都在谈的酒桌文化,哪里有文化的成分在里面,都是各种陋习混杂其中,把服从、压迫、互相攻击掺和在酒杯里,这种陋习的破除会很难,但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别把陋习带给年轻人!自己深恶痛绝的事情,不要传给下一代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