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IFLA AAPME 国际大奖,由国际景观设计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APR)与IFLA非洲和中东地区合作举办,今年的主题为“气候危机设计”(CLIMATE CRISIS DESIGN),旨在呼吁景观设计师们在气候危机设计方面采取行动和应对措施。
据统计,本届共收到318份参赛作品,最终有204个项目在10个类别中获奖。共评出20个杰出奖(OA, Outstanding Award),45个卓越奖(EA, Awards of Excellence),139个荣誉奖(HM, Honourable Mention)。
本文主要解析社会及社区健康营造奖 (Built Projects: Social and Community Health) 的杰出奖与卓越奖,其他奖项的解读请关注后续的系列文章。
作者 | Stone
发文辑 Eva审核编辑 Teddi

 杰出奖 
 01 广州白云望南公园改造 
景观设计:山水比德孙虎创新研究院 
(2020.04-2021.10)
©S.P.I Landscape Group
项目概况:
望南村公园位于广州白云区嘉禾望岗的望南村,是在望南村内部原有老旧公共空间基础上更新而成的一个小型公园。望南村户籍村民约2000人,并有大量外来租住人口。村中破败空间与老旧公共设施不仅难以满足这些人群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同时也不利于祠堂、风水塘等极具场地精神与记忆的历史人文要素的传承。因此,对望南村公共空间的改造迫在眉睫。
项目效果图 ©S.P.I Landscape Group
项目平面图 ©S.P.I Landscape Group
老旧社区的“病”态现状:
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生活环境差是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居民在“四老一差”的环境中生活,缺少适度的设施与环境关怀。在景观改造的层面,如何通过空间优化提升居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近年来,「市井」成为众多媒体呼吁的一种“濒危”文化,感慨城市市井文化的缺失,人们生活在城市水泥森林,少了精神归属感。设计师认为,对于市井文化的呼吁,恰是大众对于城市宜居水平、城市友好程度、居民幸福感的现状在精神层面的表达,而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可以起到重构场地,连接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赋能景观的市井文化传承机能。
改造前 ©S.P.I Landscape Group
望南公园的困境现状:
场地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人口增长与场地公共空间被压缩的矛盾,交通系统混乱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空间功能划分失衡导致休憩空间的不足,不同年龄层活动空间的缺失,本土村落传统文化的缺失及服务设施破败等问题。
问题发现 ©S.P.I Landscape Group
“拯救”策略:
设计策略 ©S.P.I Landscape Group
纵观场地,望南公园蕴含京兆黎姓祠堂悠久的历史,传承这一氏族文化成为设计师思考的重要因素,景观改造遵循新山水设计方法论“此时·此地·此人”的设计策略,提出“同堂”主题,在同一个场所不同的人同居一堂,在此繁衍生息。
焕新后的望岗市井百态图:
市井百态图 ©S.P.I Landscape Group
改造后的望南公园,传递着古典私家文人园林营造的意趣,赋予休憩与交往的人性空间的舒适度与空间尊严感,让人们得以延续露天观影、树下对弈、池边纳凉等望岗居民百态的市井生活,乃至举行创意集市等商业活动,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设计保留了生活的印记,重新焕发场地活力,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S.P.I Landscape Group
空间重塑:
©S.P.I Landscape Group
空间重塑 ©S.P.I Landscape Group
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 ©S.P.I Landscape Group
交通组织 ©S.P.I Landscape Group
交通组织 ©S.P.I Landscape Group
文化传承:
文化场所 ©S.P.I Landscape Group 
文化场所 ©S.P.I Landscape Group
文化场所更新 ©S.P.I Landscape Group
生活剧场:
生活剧场 ©S.P.I Landscape Group
生活剧场 ©S.P.I Landscape Group
生活场所更新 ©S.P.I Landscape Group
商业激活:
商业激活 ©S.P.I Landscape Group
商业激活 ©S.P.I Landscape Group
商业空间更新 ©S.P.I Landscape Group
 02 深圳国际山公园街区 
景观设计:PLAT Studio 
(2020.11-2021.06)
整体鸟瞰 ©Holi河狸景观摄影项目概况
设计背景:
该项目位于中国深圳市宝安区江冈山社区北部朝南的山坡上。江冈山大道是一条宽阔的绿树成荫的道路,与相邻的水库和茂密的森林相结合,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环境。二十年前,第一批花园洋房建在这里,并逐渐发展成为深圳西部最大的低密度住宅区。然而,其公共设施没有跟上步伐,公共空间和便利设施很少。
该地区的新总体规划将江冈山纳入城市核心。附近有许多项目正在建设中,包括新的地铁站,学校,高密度住宅和商业区。随着这些扩建,大量新居民将涌入,凸显了公共空间的缺乏。帕克希尔绿地和周围的街景增加了4000平方米的新公园用地,这是附近唯一的公共开放空间。
项目区位 ©PLAT Studio
设计师研究了环境,规划了一个具有前瞻性思维的社区,该社区提供舒适的环境,同时容纳高密度的居民。下一轮开发将为公园带来新的邻居,使其栩栩如生。该空间将成为一个锚点,邀请居民在城市自然的舒适和平静中建立社区。社区开放空间的三个要素“公园,街道和家庭”——被设计为一个互补的系统,为一个有吸引力的社区建立框架。
在未来多功能、高密度社区的背景下,设计之初,即将街道、公园、新建小区和学校的开放空间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期望在新一轮开发之后,人们在社区各处都有可能继续享受优质的小气候环境,随时随地共享都市自然的轻松和惬意。居民们通过公共空间生活,建立社区归属感。也借此整体开发的契机,在土地属性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公园、街道、小区三个层级的开放空间被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共同打造宜居社区。
本项目是该策略的重点,以三面通达的国际山公园为社区核心,向外辐射,将休憩与慢行公共空间接入临近各地块入口和城市街道,形成真正的绿色社区枢纽,将新老居民、不同风格和功能的用地、生态功能等都紧密串联在一起。
国际山公园设计方案平面图  ©PLAT Studio
国际山公园设计方案示意图  ©PLAT Studio
随着高密度城市主义的兴起,设计师正在创造一个独特而永恒的避难所,居民可以在这里放松一下。在这个独特而温馨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感觉自己是主角。拥有各种便利设施和环境,人们可以与朋友和家人一起放松,进行大大小小的聚会。
功能分区  ©PLAT Studio
场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最大高差约5米,三面临街,边界异形,与周围的建筑立面也都存在不同角度。这些独特的特征为设计语汇奠定了基础:用规整的平面、台地来共同创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空间。有效的空间利用使使用功能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并形成了一个强烈的中央形态。每个区域周围都有茂密的植物,退隐于周边道路与建筑之外。
总平面  ©PLAT Studio
该场地有显着的等级变化和不寻常的形状。然而,这些独特的功能为独特的设计语言奠定了基础 ——渐进的斜坡,台阶和挡土墙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以人为本的空间。有效地利用空间进行各种功能,并从一个区域流向另一个区域,结果是一个强大的中央手势,每个区域周围都有郁郁葱葱的种植。
斜坡引入 ©PLAT Studio
酷玩坡地 ©PLAT Studio
在球场和操场之间,台阶将用户从草坪和项目区的活动区引向街道,在那里他们会找到一个安静的花园。街道与公园相连,树木和郁郁葱葱的植物床排列在恬静的社区道路上。
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合作,社区中心通畅地与公园相遇。锚定西南角入口,建筑和景观从大堂到广场的无缝铺装相遇。游客可以坐在咖啡厅的内眺望整个公园,视线被优雅的喷泉和茂密大树所界定。
场所营造 ©PLAT Studio
在公园中心,一方长长的大草坪被优雅的小径和阴凉的花岗岩长凳所包围,尺度宜人。一个渐变的斜坡邀请访客们在草坪上享受梯田式的剧场座位。优雅的大草坪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支持多种运动和活动的发生,如运动、小型音乐会、市集等。大草坪西北角有一棵优美的乌桕,框景的同时带来一片荫凉。树下色彩靓丽的躺椅和旁边的野餐桌椅是场地内最受欢迎的休憩与聊天的场所。
大草坪四面设置的总长90.6米、宽90厘米的座墙,加上东侧利用高差设置了四层林荫草阶看台,按每人占有60厘米长度座凳测算,总共可容纳约300人同时在长凳上面向中央草地乘坐。有层次的落座和层叠的种植勾勒出了富有雕塑感和季节变化的空间框架,赋予了草地强烈和灵活的舞台感,实践着以使用者为主角的设想。
优雅的大草坪 ©PLAT Studio
雨水循环 ©PLAT Studio 
雨水循环 ©PLAT Studio
雨水循环 ©PLAT Studio
雨水循环 ©PLAT Studio
 03 光合谷-天津静海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 
设计:AECOM
天津静海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项目位于静海区团泊新城东区,总占地面积470余亩。2010年,教育部授予天津市“中国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牌子,经静海区政府授权交由公司负责具体落地实施,是继上海东方绿舟之后全国第二个承建的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
该项目主要设置教学服务区、生活实践区、学农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动植物科普教育区、户外活动区等功能;以青少年儿童体验教育、磨练意志、享受童年为目的;让青少年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目标成为天津市乃至中国北方青少年素质拓展的优质基地。
©网
项目依托光合谷优势资源,让都市的孩子们远离城市的尘埃,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同时让学生们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网络
项目面向黄淮流域的省外客户群体,以中心为核心,围绕天津文化打造5天研学旅行课程,课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六大类别选择主题,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学习活动。
 卓越奖 
 01 上步绿廊公园带设计 
景观设计: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2020.04-2021.10)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包含上步路沿线约3公里范围内的道路两侧绿地,共10.3万㎡。场地周边以居住及生活服务配套功能为主,辐射近20座知名学校,服务12万老旧小区居民,北通银湖山,南接深圳河,是福田重要的城市通廊和生活动脉。
场地原为封闭的道路隔离绿带,于2010年被地铁6号线建设开挖占用,直到2020年完工后才腾挪出来,在周边城市用地密度极高,公共空间极匮乏背景下,这片尘封十年的带状空间显得尤为珍贵。
改造前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场地概况:
场地73%为开挖段,地表生境遭到严重破坏,设施林立,垃圾堆叠,与社区之间有围栏相隔,孤立封闭,环境消极,与周边温馨的社区环境和繁忙的城市街道形成鲜明对比。
改造前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韧性健康、全龄友好”为原则,设计通过修复地表生境,保留及补植树木,构建绿色的风景廊道;拆除围墙打开公园边界,加强与城市周边界面的渗透;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块资源禀赋,确立9个各具特色的社区公园;通过运动健康激活邻里社交,织补城市服务功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人们营造一个探寻理想生活的活力公园带。
总平面图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以设计激发自然乐趣,传递低碳可持续价值。公园带修复4.95万㎡破碎地表生境,保护原生树木,改善微气候,让硬化的土地重新自由呼吸。以海绵为特色的垅溪园,利用原有地形高差,塑造石笼台地、卵石旱溪、下凹花园等生态游憩空间,为城市及社区提供更具综合效益的公园绿地。蜿蜒的生态旱溪吸纳、净化、蓄滞雨水,有效控制地表径流。
海绵循环示意图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运用石笼、木头、碎石、透水地垫等生态材料,结合低维护植物,营造出野趣轻松的活动场所,吸引都市人群走出城市,重新感受自然的生态之美。
©光魅影像摄影工作室
星空园原为地铁全开挖段,紧邻全区儿童最多的百花社区,在居民呼吁下,设计师关注“亲子健康+儿童友好”,以亲子热门话题——宇宙探索及健康运动为主题,引入安全、友好的游乐设施,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的活动场地,唤起美好生活的无限灵感。
星空园鸟瞰 ©光魅影像摄影工作室
多样设施功能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掩映在植物中的星座廊架提供看护孩童的遮阴避雨空间,顶部星座图案镂空为夜晚的公园增添星辰浩瀚的想象。
星座廊架夜景 ©光魅影像摄影工作室
秋千广场承接地铁口与公园入口人流,构成集转换、游玩、交流于一体的人气聚集点。
千广场 ©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3处400m软塑胶跑道穿行于花园、树林与草地之间,吸引不少人专门乘地铁来跑步,挥洒汗水;900㎡健身场地配置儿童型、力量型和康养型健身设施,满足了周边居民的运动生活,形成了一座没有“墙”的健身房。
童健身场地 ©光魅影像摄影工作室
“没有墙”既是因为没有边界,更是因为没有障碍。无障碍贯通、全龄段健身设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亦是社会公平的考量。
无障碍跑道 ©光魅影像摄影工作室
场地内遗存大量地铁附属设施,对本就窄长的地块造成更大的分隔。面对布满圆形导光管的场地,我们引入一条蜿蜒的小径,运用起伏的清水混凝土挡墙适应不同标高的导光管,化解高差的同时,也将地铁设施纳入景观营造的艺术意境中。
蜿蜒的小径 ©光魅影像摄影工作室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师试图通过挖掘场地的综合潜力,探讨依托于地铁的带状公园群在重塑社区生活中的价值转换,希望通过美学之外的生态实用公共空间营造,弹性的解决周边居民的日常使用问题,激发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
公共空间的可能性 ©光魅影像摄影工作室
 02 天母公园整体改善工程 
景观设计:DNF.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Inc.
(大凡整合规划设计)
位于台北市士林区的天母公园,建成于1971年美军驻台时期,面积有16.8公顷,位于忠诚路上,邻近天母商圈,彼时为一座包含多种运动设施、规模庞大的运动休闲公园。
在公园落成50年后,天母公园整体改善工程与2021年由台湾景观学会与大凡整合规划一同参与到公园的整体改造中,其中包含周边资源调查、使用者分析、公园空间重整、地方意见沟通协调、儿童游戏场设计等,其中儿童游戏场的设计也邀请地方民众及公民团体以工作坊的形式参与讨论,透过专业引导师的活动带领孩童们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游戏场。
大凡设计的理念主要考虑到人口老龄化问题及服务不同年龄层的使用者,新一代的公园逐渐重视「通用」的概念,即是达到公园的设计与使用都是全年龄可以一起运动与参与的休憩公园。
©DNF.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Inc.
此外,磺溪依着公园而行,透过适度的增加亲近水域环境的机会,增加民众对于水域环境的认识;在讲求关注环境议题的时代,溪流景观丰富的空间更可透过这寻水而行的场所,培养人们对环境议题的参与及关注。
临溪平台 ©DNF.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Inc.
考虑到天母公園的跑酷使用者,设计师在规划时主动与跑酷协会联系,办理会勘、讨论跑酷场的各种可能性,将现有的迷宫墙设计改造成台北市公园内的第一座跑酷运动场,创造多元创新的特色活动场所。
跑酷场改造前后比较 ©DNF.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Inc.
将原有的公厕分别设置男厕、女厕、亲子厕所及无障碍厕所,加强厕所的通风及私密性设计,屋顶加强自然采光使厕所内部明亮减少电力需求,厕所通道平整无碍。厕所模块化设计提升施工效率。
改造后公厕 ©DNF.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Inc.
无障碍步道 ©DNF.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Inc.
跑酷场 ©DNF. Environmental Consultants Inc.
 03 JR熊本车站大楼 
设计:NIKKEN SEKKEI LTD(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毗邻安藤忠雄设计的熊本车站,“JR熊本站大楼”已在九州主要铁路终点站之一的JR九州熊本站前完工。凭借体现熊本独特性的设计,它将成为熊本地震恢复的象征,为正在进行新城市建设的熊本站周边带来新的繁华与商机。
建筑外观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近年来,在距离熊本市闹市区约2.5公里的熊本站前,包括办公和住宅在内的开发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JR九州致力打造以“宜居、宜业、宜游”的车站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熊本车站大楼正是其核心设施。大楼1~8层是由零售商店、餐饮、多厅影院(7层)和婚礼会场(8层)构成的“熊本阿姆广场”,9~12层是酒店“THE BLOSSOM KUMAMOTO”。
建筑外观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走出熊本站白川出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站前广场,这是由熊本市主导,以“公园式车站、车站式公园”为理念打造的广场。移目右侧,可以透过熊本车站大楼的外装幕墙看到内部立体庭园的水景与绿植。在大楼的外观设计上,通过动态错开各种用途的大型体量和面向广场的屋顶,不仅再现了熊本城城郭上层层叠叠的石垣,还考虑到了与熊本站站厅等周边设施的协调性。
建筑外观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大幅伸向广场的大屋顶在遮挡熊本强烈日照的同时欢迎着游客的到来,其上部是15m×30m的空中广场“屋顶露台”。为了能够让孩子们畅享欢乐时光,这里精心设置了游乐设施以及缓解暑热的喷雾设备和帐篷,是一个可举办各种活动的趣味空间。此外,供奉战国时期武将加藤清正的加藤神社还在此设立了分祀,这里亦是当地居民寄托情怀的所在。
屋顶露台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从地面一直挑空到7层的室内立体庭园“冒险森林”,水景相映,绿意焕然,可以说是该设施的吸睛之笔。挑空空间借由阶梯形状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并通过利用模拟优化生长环境,将数十种日本野生植物配置在这里。
室内通高空间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室内通高空间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水流源于9层酒店中庭处再现阿苏水源的水盘。从3层倾泻至地面层的瀑布高宽均为10m,瀑布以南小国的“锅之瀑布”为设计原型,也可从内部观赏。流经整个建筑的水与纵向层叠的绿植,在重现阿苏至有明海之间“熊本的壮观自然”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与站前广场连为一体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亲生命性设计(Biophilic Design)理论认为,将大自然融入空间设计中,可以提高在此空间工作生活的人的生产力与幸福感。我们希望到访者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愉快购物,并想要再次来到这里。
室内瀑布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无论在国内外,都很少有这种大型室内立体庭园的案例,为此我们特意召集了日建设计包括声环境、光环境、景观、温度和湿度环境、数字模拟在内的各类专家,组建了专业团队,通过采用具有熊本特色的设计和多种工程技术实现了水绿相依的立体庭园。我们希望这里所产生的活力能够蔓延到站前广场,并在焕然一新的熊本站前周边地区创造出一派繁华盛景。
顶部酒店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总平面及流线分析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04 景田北公园社区 
设计:深圳万科集团、蕾奥规划、城隆设计
项目背景:
深圳是一座高密度城市,密集的人口与有限的绿地形成了极大的矛盾。项目所在的福田区人口密度近2万人/平方公里。而景田北社区面积约65公顷,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平方公里,高层住宅也非常紧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使居民逐渐忽视了邻里关系,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也在慢慢消失。
总平面 ©LAY-OUT
近两年来,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疫情严重时期,人们需要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集活动。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使得社区成为疫情控制的基本单元,这让离家近的小公园越来越珍贵。而因限制社交距离带来的乏味、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市民的心理健康,因此公园绿地对人们精神的疗愈作用也更加重要。
高密度城市 ©LAY-OUT
2022年春,奥密克戎毒株对深圳产生巨大影响,福田区人口密集,成为病例较多的地区,景田北社区成为本年首批限行区域之一,居民只能在社区内活动,使得社区内的小尺度绿地尤为珍贵。
情背景 ©LAY-OUT
设计团队基于“绿地公平性”的视角,在现状社区公园的基础上,对景田北进行整体公共空间设计,以实现绿地面积分布更均衡、公园布局更通达、使用功能更全面、儿童友好及养老服务特色更佳。项目通过“更公平——邻里公园”、“更亲和——口袋公园”、“更便捷——公园连道”三大策略的完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使整个社区成为一个大公园。
计策略 ©LAY-OUT
更公平——邻里公园
在该项目中,设计团队考虑的“绿地公平性”包括区域布局的公平性和服务群体的公平性。
区域布局公平性:与单一的大型城市公园不同,该区域仅6.5公顷的绿地被划分为6个大小不等的邻里公园。均匀分布在社区各组群,实现3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6个小尺度公园扩大了总服务范围,从而辐射到更多的居民;分散的布局缩短了周边居民的步行距离,也避免了疫情期间的过度聚集。
服务群体公平性:该区域老年人群占比较高,又有多个中小学及幼儿园,宠物主人的比例也高于深圳的平均水平,因此六个邻里公园各有主题,为周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居民提供多样的功能和活动,尤其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它们分别是宠物公园、交通科普园、飞鸟公园、熊大园、岩石公园等。差异化的功能布局强化了主题特色,提高了各个公园的辨识度和吸引力,丰富了体验感。
里公园 ©LAY-OUT
更亲和——口袋公园
设计团队也没有忽视社区中看似不起眼的。例如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过渡区域,往往多用作停车场。孤立的绿地或闲置的空地对行人并不友好。经过设计团队与周边业主的多轮建议和协商,最终在建筑前区挖掘了一些小微空间,为社区提供更多亲近温馨的口袋公园。
改造之后,地铁入口前的空间变成一个有水景和座位的绿岛;福田区外国语学校校园外的负空间被打造成了一条活泼的字母小径;钱大妈店面门前被打造成可食用花园,延伸了商业主题,也提供了休闲空间;网球培训中心的附属场地也变成了弹性灵活的空间。
口袋公园 ©LAY-OUT
字母小径 ©LAY-OUT
蔬果园 ©LAY-OUT
百变广场 ©LAY-OUT
更便捷——公园连道
邻里公园与口袋公园以点状的形式存在,那“公园连道”可以看作是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的线。在该项目中,设计团队还对社区的街道进行改造,使公园社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项目方案以“一街一景”为特色,打造“公园式街道”。如景田北街被打造成红色木棉的浪漫花景街。此外,“人性化街道”改造也是本项目的特色之一,绿树成荫的氛围,让炎热的时候有更舒适的步行体验。无障碍坡道、零高差交叉口、街角及公交站台新布置的长椅和自行车桩等城市家具都提升了整个慢行系统的体验感。公园连道的设计也模糊了每个公园的边界。整个社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大公园”
公园式街道 ©LAY-OUT
公园式街道 ©LAY-OUT
“我们希望均衡布局的邻里公园、随处可见的袖珍公园、连贯舒适的公园连道,可以年为高密度社区的活化剂。景田北公园社区有效推动了高密度城市的绿色生活,让公园的使用更公平、功能更多样化、气氛更温暖、更有活力。”
 05 新加坡市剑桥路的弹性社区 
设计:National Parks Board
项目背景:
该项目由新加坡宜居城市研发中心 (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 MND) 于2019年牵头,该中心是一个政府运营的非政府组织,其使命是通过使用研究、能力开发、咨询和知识平台“提炼、创造和分享关于宜居和可持续城市的知识”——开发一个项目在社区层面建立合作并动员集体公民行动,以了解气候变化并共同制定社区主导的倡议,以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在新加坡剑桥路社区试点的参与式规划过程,其结果旨在创建一个可复制的模型,以促进社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灵活性和面对各种问题的充足准备,以应对当地社区层面的气候变化影响。
CLC年报 ©CLC
剑桥路住宅区(Cambridge Road Estate)被选为最容易出现洪水风险的低洼区域,并且有洪水的历史记录。该区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可以通过社区开发公园和娱乐场所,开发强大的绿色网络,以增强连通性,更安全的地区的交通平静计划。将停车位用于其他用途的潜力,并利用开放空间来共同创建社区节点和空间。
©DREISEITLconsulting
剑桥路的改造更新旨在将人们带回街头,并将其作为所有新加坡人的目的地。每个街道角色和绿色空间的口袋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绿色应该成为联系邻里的密切点。此外,这更需要结合社区的能量,力量,以及居民的热爱才能使其为社区居民带来自豪感。
改造总平面 ©DREISEITLconsulting
Pek Kio 是位于剑桥路上的一个绿色街区,由MOCA于2019年提出的Our Green Pek Kio(OGPK)计划旨在通过社区绿化、街道激活以及举办讲座等形式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街区的整体改造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话题中来。
居民绘制宣传壁画 ©CLC
该项目与其他获奖项目最大的不同是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设计团队,而是由政府牵头带领当地居民自发的对自己的居住地进行适应性改造。作为一个将绿色与可持续刻入基因的国度而言,新加坡居民深刻清楚绿色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社区绿化行动(community greening)©CLC
社区内的每一处更新改造都是居民们集思广益的结果项目最初可能只是从居民到社区的一个倡议,旨在通过可持续的倡议来应对气候变化,而不是仅仅提高人们的意识,使得居民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是社区中的每个人都有时间去博物馆或画廊,所以组织希望通过社区艺术的形式来为居民传达环保的理念。
居民表达社区愿景 ©CLC
通过一系列参与活动,包括可移动摊位、社区研讨会和设计改造,该活动邀请居民分享和贡献建设剑桥路社区气候适应能力的想法,建议和测试社区倡议的想法以及可以帮助建立社区适应能力的项目,学习和参与社区项目的参与式规划和预算,共同创建绿色社区行动。
 入围奖 
 01 伊朗设拉子市健康步道 
设计:Taa Architecture Studio
© Taa Architecture Studio
© Taa Architecture Studio 
© Taa Architecture Studio
 02 新竹市龙山国民小学群英楼 
设计:Fieldoffice Architects
© Fieldoffice Architects
© Fieldoffice Architects
© Fieldoffice Architects
Reference:
http://www.cnlandscaper.com/jingguancase/show-3717.html
https://www.gz-spi.com/UrbanRenewal/660.html
https://platstudio.net/Parkhill-Greens-A-Vibrant-Community-Hub
https://www.lay-out.com.cn/news-i_14600.htm
https://mooool.com/landscape-design-of-shangbu-green-corridor-park-by-sutpc.html
https://www.dnfmiracle.com/%E5%A4%A9%E6%AF%8D%E5%85%AC%E5%9C%92
https://www.nikken.co.jp/ja/news/news/2021_06_03.html
https://www.goldenpin.org.tw/en/project/hsinchu-city-longshan-elementary-school-qunying-hall-reconstruction/
https://landezine-award.com/health-route/
https://www.dreiseitlconsulting.com/cambridge-road
https://www.dreiseitlconsulting.com/cambridge-road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0316A08O7C00
 ··· END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访问建道官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