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大势大国”,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
作者: 擎苍太守  
来源: 新洞察
“阳康”之后,还会二次感染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表示:
一般在感染后的3至6个月内,抗体会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半年内二次感染患病的可能性极小。
那超过6个月呢?
上海是一个比较好的观察对象。
上海四五月份的时候疫情很是严重,据统计累计超过60万人感染了新冠。

如果按照专业医生的预测意见,当时上海感染的那些人到现在刚刚好超过了6个月。
12月25日,上海男生@一拳超人马溪冬 发布视频称,自己再次感染新冠。
这个视频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位博主说自己第一次感染是在2022年3月29日,当时连续发烧3天,体温高达39℃,没有一晚能睡好觉。
除了感觉自己很疲惫之外自愈后无明显后遗症
很不幸,在12月23日这位博主二次感染了新冠。
但这次症状比第一次轻了很多,除了喉咙痛、鼻塞,没有发烧。
而且相比第一次感染,二次感染对胃口和身体状态的影响也很小。
胃口不见,全身也有力气。
而且他观察周围二次感染的朋友,大多情况都一样,不是很重,第四天就转阴了。
除此之外,网上也有不少上海网友分享了“二次感染”的经历。

他们中不少人的二次感染症状确实比第一次感染要轻很多。


看着不少人分享自己“二次感染”相对轻松的经历,有不少朋友都开始觉得“二次感染”没什么了不起。
但实际上,我们绝不能对“二次感染”掉以轻心。
因为,这些网友分享的经验,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感受。

就在那些介绍自己“二次感染”相对较轻经历的帖子下,也有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更加严重的“二次感染”经历。

有人二次感染之后的症状就明显比第一次感染更明显,更严重。
有人说“二次感染”发烧温度直接超过第一次感染,直奔39℃。
甚至有人多天高烧一直不退,特别难受。
我相信这些网友分享的“二次感染”经历都是真实的。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并不相同,导致“二次感染”出现不同的症状是可以理解的。
看着网友们分享的“二次感染”经历,还是那句话:
无论症状如何,都不能再肆无忌惮调侃病毒,放松警惕了。
因为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二次感染”的高峰期。
比如较早放开的法国、英国等国家。
他们的“二次感染”人数在放开半年之后就 猛然进入到“高峰期”。
而且,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的病株不同,二次感染的概率和症状也会出现不同。
要知道,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的病株已经高达1000多种。
开放之后国内外的人员交往也必然会大幅度上升,这大大增加了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病株的交叉感染的可能。
也意味着“二次感染”的风险概率都将大大增加。
退一步讲,即便是“二次感染”的症状整体上都轻于第一次,但“多次感染”也会累积健康风险。
如果把人身体的健康免疫系统比喻成“墙”,连续多次的冲击对“墙”来说也肯定不会是什么好事儿。
尤其是经历过感染的人都深有体会,那种感觉真的不是什么好受的滋味儿。

尤其是一些重点领域的职业,比如,医护、教师和学生群体,这些人的“二次感染”概率比普通人要高出很多。

因此,这些群体人员更应该加强预防“二次感染”的保护措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彻底战胜疫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经历了3年的艰苦抗疫,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有用经验,比如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
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却是成本最低效果很好的防疫办法。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处的情况不同,非要一个“二次感染”严不严重的结论,事实上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保持谨慎的态度,保持冷静科学的认识,提升自己免疫力,不过分紧张“二次感染”的到来,也不过分渲染病毒的“无害”。
这是应对“二次感染”的应有态度。


作者:擎苍太守,法学博士,旅居北京。不唯书,不唯上,不违心,不刻意。闲暇之余品人间百态,嬉笑怒骂写世俗文章。请关注公号:新洞察

写在最后:各位朋友,因本号推送的文章过于犀利,经常面临一些不可控因素,为了防止失联,主编启用了一个有特色的备用号,点击下方公众号即可关注,深度、精彩内容在等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