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发现,很多人“阳了”之后,第一反应都是:否认。
比如——
有人会“嘴硬”,当作没感染,正常过日子;

有人才“阳康”不久,就全力投入工作,熬夜加班;
有人忽略身体的难受,锻炼身体……

这都是忽略了自己的身体。
其实,生病是一种退行。
而我们,也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
作者 | 冰千里
来源 | 冰千里
ID | bingqianli520
“阳了”以后,你就变成了小孩子,无论你实际年龄多大。
这是因为“生病会让人退行”,或者说,生病本身就是退行。
新冠病毒又是一个陌生疾病,并无经验提供参考。故此,阳了以后,你就“更是个孩子”。
一切自我照护的基本原则就是——
“把自己当孩子,别不好意思”。
今天我将从这个部分与你分享,愿借此机会,好好爱自己一次。
主动降低社会功能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假。
成人与孩童最大区别,就在于“社会功能”。
成人需要上班赚钱养家还贷款,需要适应社会、照顾他人、完成任务;要承担更多责任、无论是对客户对领导对父母还是对孩子。
当你阳了,若症状厉害,你将不再具备这些功能,你将“被迫停业”。
但的确也有人症状较轻,或者个性要强,不愿放弃社会功能,会强忍难受居家办公、坚持上班——这便是对自己不够好的证据。
你病了呀,你是个孩子呀,怎么能强迫一个孩子去赚钱呢?
此刻,允许休息就是最基本的爱自己。
也许你属于付出型,通过展示并承担关系中的责任来体现价值。
此刻要停下来,让自己像幼儿一样,除了被照料,其他一概不管。
请放心,不需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不需要强迫自己坚强如铁。别人离开你,是可以活下去的。
允许情绪的无常与幼稚
孩童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绪反复无常,特别生病中的孩子,时常烦躁、不安、焦虑,会莫名发火,谁对他好就冲谁来劲。
那是因为,体内为了对抗病毒正在消耗能量。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微观世界中的你死我活,所以十分内耗。
这内耗并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最佳途径,就是借由糟糕情绪来发泄。
允许喜怒无常,允许那种“不切实际的害怕”,允许控制不住的愤怒,允许无理取闹——
面对病痛中的孩子,难道你还要和他较真嘛?
难道还要严厉批评他嘛?
难道不该有宽容之心嘛?
而幼稚的行为也是孩子气的表达,比如会赖床、会挑食、会熬夜、会嫌弃他人、会哭鼻子、会大吵大闹、会不洗脸不刷牙、会暴饮暴食垃圾食品,等等。
你没做孩子多久了?
不允许自己做孩子多久了?
你对自己的脆弱批判多久了?
伴随这个病毒,你可以好好放松一回了,任何情绪行为都只不过在提示你关注内在小孩,而已。
母亲的“抱持功能”与“夸大照料”
也许你从未体验过“被抱持”,但我现在要你去想象那种极致的美好,并尽可能像理想中的母亲那样对待自己。
当母亲将婴儿贴近胸膛,母亲便失去了一部分自己,她的目光柔和似水;
她的手臂轻轻摇晃,摇晃的力度与频率恰好是婴儿最最享受的状态;
母亲嘴里念念有词,除了婴儿咯咯的笑声,世上再也不会有人能听懂母亲的呢喃,但就是叫人感到了海洋般的温暖。
抱持体验带有一定夸大性,如同母亲看见婴儿自己翻身所带来的震撼的认可与欣赏!
我想说,病痛中的你,有权享受这种“原初母爱”。
当然现实中的父母根本无法带给你;好的伴侣只能做到一丢丢。更多的,我要你自己给自己。
比如,要让自己睡的最舒服。
也许是洒满阳光的躺椅、也许是裹成婴儿襁褓的被子、也许是温暖靠背的沙发、也许是四仰八叉的平躺、也许是最柔软的沙发床。
比如,要让自己吃的最舒服。
也许是一壶冒着热气的红茶、也许是切好的水果拼盘、也许是香甜松软的蛋糕、也许是元气满满的巧克力、也许是热气腾腾的八宝粥,也许是金黄娇嫩的烤羊排。
比如,要夸张地对自己好。
也许你有权要求被喂药、喂饭;也许被抱着、摇晃着、轻拍着、亲吻着;也许在身边堆满了毛绒玩具;也许沉浸在最大声的音乐里……
总之,你要在家庭有限的空间里、有限的条件里,最大可能把自己变成婴儿状态。
最大可能创造母亲的抱持环境。
疼痛和难受,也一定会在你母亲般的照料下有所缓解。
你会说我这是在痴人说梦,别人不让你操心就知足了,但凡你有这样的想法,恰恰说明你还真需要被如此对待。
如果觉得这是奢望,就把这种奢望变成现实。就在你最难受的这几天里,给自己一个从未有过的母爱吧。
共鸣一切身体不适
发烧、嗓子疼、咳嗽、浑身疼、乏力、头晕——除了最无法忍受的时刻,我会建议你尽可能靠近它们。
将自己的视力、听力、精力、注意力、意识力转向某个症状,比如头疼。
想象你的内在小孩正在疼,你要缓慢靠近,与他一起待在这疼痛中。
用手安放在疼痛部位,一边轻柔按摩,一边感受这个疼——
感受疼痛的程度、力度、频率,感受周围皮肤的变化、温度、跳动;
感受细小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感受这个疼痛的游走,感受一些节奏,想象这个疼痛在释放什么信号,想象它在说什么……
是的,其他任何不适也要通过这种专注、正念、冥想的方式靠近,并尽可能待在里面——这样做的好处:
第一,让你更善待自己的身体;
第二,缓解症状带来的不适感。
创伤的再现与修复
不可避免的,在你的症状体验中,总会闪过众多念头,透过它们你会发现自己一些“心理的基础病”。
如果你早年有过创伤体验,很可能在重大挫折中被唤醒——这是心理动力学的一个视角。
也正因如此,让你多了一次自我疗愈机会。
比如,有过被忽视、被抛弃的创伤体验。
你最大的恐惧除了疾病本身,就是类似“被忽视”的敏感。
你会特别害怕无人问津、特怕难受时无人可依、特在意别人的态度是否有在轻视你。
同时,你会感到更加孤苦伶仃,就像被扔在了黑暗中的无人岛,只能一个人忍受伤痛。
比如,有过被控制的创伤体验。
你特别在意自己无论是形象、状态、内心是不是“糟透了”;是不是特惹人嫌,是不是特让人看不起,是不是觉得更失败。
就好像很多人都在注视你,都在挑剔你、苛责你,好像你本该做得更好但此刻却“糟透了”。
再比如,有过“躯体创伤”。
小时候有过气喘、发烧、咳嗽、骨折、腹痛等经历,而那时父母觉得无所谓或者被吓坏了。这让你感觉自己像个怪物或没人要的野孩子。很容易在当下唤醒这个症状,比如咳嗽会加剧、会喘不动气、肚子疼的要命之类。
再比如,有过“亲人离世创伤”。
很可能会激活你本人的死亡恐惧,会忧心忡忡,会往最坏处想,会吓得不敢出门,会如临大敌,会各种吓唬自己,甚至会想象死后场景。
请记住,以上的“创伤再现”,目的是为了让你“用一种早年没被这样对待过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你要更加重视,而不是像早年他们认为的无所谓,要去看最好的医生、拿最好的药、接受最好的陪伴,更加善待自我——创伤由此得到了“反转”。
反转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分享”。
在朋友圈、在合适社群,在觉得安全的好友老师那里,详细倾诉任何细微感受、点滴变化,并要求得到安慰与反馈。
创伤会伴随病毒入侵而被唤醒,同时被唤醒的,还有对美好母爱的向往。
当然,若你能被现实中的一个人这样温柔以待,是最好的。
你当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阳了的孩子”。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作者简介: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著有《亲密而独立》、《心灵书写》等,新书《看懂自己的脆弱》全网热销中,愿你好好爱自己。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在安全、稳定、专业的环境中 
 拥抱内在,与自己连接 
 滋养身心,疗愈脆弱与伤痛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