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父亲节,和母亲节铺天盖地的宣传相比,父亲节显得非常没有存在感,一如父亲在家庭中的参与。
如果我们希望家庭中的女性不会被困在母亲或妻子的角色里,那就意味着父亲或者丈夫必须做到同等程度的承担——从鸡毛蒜皮的家务到手忙脚乱的育儿,男性不应该也不可以缺席。
今天的文章,我们通过介绍全职爸爸的体验,来拓宽对父职的想象和理解。
是的,就像女性有权利做个“不称职”的妈妈,男性也有权利成为一个好爸爸。
去年,艺人李承铉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自己当了一年全职爸爸,发现并没有想象中容易,还抑郁了。
他依然选择继续当全职爸爸,是基于一个温情的原因:男性的事业生命线比女性长,重返职场后更容易开启事业,所以他愿意接手育儿职责,让妻子尽快恢复工作。
图 / 微博
不少网友视他为万里挑一的好丈夫、好爸爸,称他为男艺人中的“道德模范”;
但也有人说,他只是做了身为家庭成员的分内事而已,大部分家庭的妈妈都比他付出的要多。
不论大家对李承铉的评价如何,全职爸爸这个特殊的身份,都因他重新进入了公众视野。

家庭主夫渐成新趋势?

在东亚文化圈内,男性照料家庭、女性外出工作,似乎是一件不太寻常的事。然而近几年,一些男性渐渐表示愿意做这样的尝试了。
有新闻称,在日本,有六成男性想做家庭主夫。
2021年,韩国统计信息服务网发布的数据,韩国在家照顾孩子的全职爸爸人数持续增加。2011年3月,韩国有3000名全职爸爸;到2021年3月,韩国全职爸爸达到1.3万名,同比增加6000人,创下1999年开始统计以来新高。
上述数据多少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转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正在逐步调整,更具体的协商发生在一个个家庭中。
不过,比起做家务,更难的是带孩子。
采访中的全职爸爸嘉宾认为带孩子并不会影响自己的自尊心和夫妻感情

图 / B站@箭厂视频
据我观察,在国内的一些户外空间,比如公园、商场、亲子乐园等,爸爸的身影还是比较罕见的,带娃、遛娃的大多数还是妈妈,或是家里的老人家——基本也以女性为主。
我们身边真的有全职主夫存在吗?
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朋友圈、豆瓣甚至社交软件上苦苦搜寻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两位正在做全职主夫的爸爸。
辞职当了全职奶爸,他们没有后悔
2020年,大强从腾讯辞职,成为了一名全职奶爸。
这一年,儿子出生,日渐忙碌的工作和越发沉重的家庭责任,似乎在逼着他从中做选择。
在他看来,养育孩子虽然需要一大笔资金,但钱是永远赚不完的,孩子却不会等大人把钱赚了再长大。于是,他最终决定暂时把工作放下。
每天的主要任务,也从原来的在老板、设计师、程序员之间游走,变成了做饭洗碗、帮儿子换尿裤、给他洗澡和陪他玩耍。
遛娃的大强
同年,和妻子在日本大阪生活的“只是备忘录”(他的豆瓣名),也转型为一名全职奶爸。
带娃这事是他主动向妻子提出来的,因为考虑到孩子妈妈当下有更重要的任务。而且他之前收入很大的一块来自日本旅游业,但受疫情影响,旅游业短时间内难有起色。所以,他决定在家带娃,顺便做做投资理财来获取被动收入。
他觉得,这不仅能让他有机会体会女性育儿的感受,也能让ta们家庭的分工更合理。
他对第一天独自带娃的细节印象尤深。那天中午,他做了萝卜排骨汤给女儿喝,女儿全部喝完了,他很惊喜。
但孩子妈妈随后提醒说,四小时后就要给女儿喂晚饭了,得提前准备。被喂饭这件事消磨得有些怠倦的他,索性上超市买了现成的儿童辅食,把这当成一餐。
忙前忙后了一天,直到把孩子哄睡了,他才从占据了大半精力的育儿琐务中解放出来。
跟“只是备忘录”不同,大强似乎更享受给孩子准备食物的过程,他曾经在育儿群里分享过小小强的早餐,包括法式炒蛋、无花果欧包、黄油煎白菇、柚子、沙拉等等。
小小强的早餐
大强表示,“大多数人认为带孩子是一种‘牺牲’,其实不是的。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并不是苦大仇深、含辛茹苦的,相反,我很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自己也有很多收获。这种收获不仅仅是情感回馈,还有很多理论沉淀”。
休完产假以后,大强的妻子就回归了工作岗位,但实际上,ta们的育儿职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划分。每天晚上,大强都会跟妻子反馈孩子身心发育的最新进展,一起研究接下来的引导方法。
在大强看来,父母同时参与育儿的决策,孩子才能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另外他认为,男性在体力上更强大,无论是抱着、背着,还是推着宝宝,压力都不会有妈妈那么大。
2015年的伦敦交通调查报告发现,在步行了一段距离之后,女性对人行道的满意度很可能远低于男性。因为在城市坑坑洼洼的人行道上推着婴儿车前行,往往要花上比原计划多上两三倍的时间。事实上,在一个由男性建造的城市中,女性在育儿上面临的种种不便并非出于她们自身的不足,而是环境的不友善。
点击图片阅读橙雨伞往期文章,《属于女性的城市使用权,请还给她们》。
不过,在他发起的育儿群里,发言的大部分还是妈妈,她们会在群里讨论“娃生病了怎么处理”之类的实操问题,但与之相对应的,在群里聊这些的爸爸却寥寥无几。
我问大强,为什么中国爸爸对育儿的参与程度那么低?
他觉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每个家庭的处境不同,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觉得还是在收入分配上来说,男性能提供更具竞争性的薪金,是整个家庭的收入支柱。
另一个方面还可能和个体认知、社会文化有关,比如很多人会认为带孩子是“低价值工作”,投入高、周期长、收益不显著,所以男性倾向于不去涉及这样的工作,而是更多地交给女性去做。
我也开始思考,为什么是两个人的孩子,育儿却更多被当成“女性议题”。
爸爸妈妈牵着小小强
育儿不是“女性话题”
育儿被当成“女人家的事”,是长久以来的文化所构建的。因为生育、哺育孩子的“工具”都长在妈妈身上,所以社会有一种偏见——
女性天生就是为了成为母亲。
于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是这样:从小学做家务是为了长大后更懂得照顾家庭;读书上大学是为了遇上更好的夫家;工作尽量挑清闲的,别太累,毕竟嫁人更重要;生孩子要趁早,多子多福更好,孩子带不好也是做母亲的失职。
一连串的规训下来,女性被死死框在了“婚育”的格子里,相应的,人们也会更加去认同,“生儿育女都是女人家的事”。
图 /《坡道上的家》
另一方面,男性也被限制在“必须赚更多钱来养家”的社会期待里。他们如果全身心投入到照料家庭这件事上,由于违背了社会的期待,经常会被外界质疑是“吃软饭的”。
除此之外,制度性力量的挟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内的情况是,企业在没有政策支持和补贴的情况下,很少会给有了宝宝的男员工提供产假等福利,所以男性即使有育儿意愿,也很难开口向公司提出休产假的请求;就算休了,也难保证未来的工作发展和晋升不受影响。
所以,像大强那样毅然辞掉工作,一心扑在家庭上,由妈妈来提供经济支持,听起来固然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像“只是备忘录”那样,在国外能够享受的福利,包括生育补贴、孩子三岁以后的学费全免等等——在我国也暂时未能很好地实现。
中国父母在育儿上花费的时间对比显示,女性仍然承担着更多育儿职责
摆在很多家长面前的,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果父亲既不工作,也没收入,母亲的工资是否够养活一家?
根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1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2020年女性平均薪酬为男性的75.9%,且远远没达到男女同工同酬的期望。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也许是父亲的收入更高,所以母亲的事业更有可能被牺牲掉。
更何况,生育小孩后,女员工还有极大几率遭遇“母职惩罚”——要不就被公司一脚踹掉,就算重返职场,也可能发现自己的职权被架空、被偷偷降薪,或是不再被老板重用。
刘强东曾在京东的酒席上“劝”怀孕的副总杜爽,“休假一段时间,给兄弟们一点机会”
当职场女性在生育和事业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存的同时,男性也被异化为“职场螺丝钉”——只许进,不许退,只能将全身心献给工作,不能回归家庭,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
但也有人意识到,男女在家庭劳动上投入的悬殊之大,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因此有一部分像大强这样的爸爸,正在行动和改变。
我相信,主动肩负起家务和育儿职责的“全职爸爸”,绝不会因此丧失“男子气概”。相反,他们在付出努力,给男性气质注入了新鲜血液,更懂得照顾ta人感受,耐心,细致,擅长整理、规划,认同情感的重要性。因为在成为“丧偶式父亲”之外,一定有些别的选择。
我希望能有更多男性加入他们,给妈妈减负之余,也可以让孩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爸爸。

参考资料:

1.《女人地位提升,“家庭主夫”在香港渐成新趋势?》,中国新闻网,2013.03.09
2.《丧偶式育儿的学术原理》,吴英燕,澎湃研究所,2019.11.12
3.《比起丧偶式育儿,让妈妈们更加瑟瑟发抖的是诈尸型育儿》,李萱,一席,2019.06.05
P.S. 本文整合自橙雨伞往期文章:《全职爸爸,会和妈妈一样受困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