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罐子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在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对父母的感情是这样的:
待在一起没话聊,分开后没牵挂,
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各过各的。
我的朋友媛媛,就是如此。
大学毕业后,她不听家人劝阻,坚持去了外省工作。
除了过年时回家几天,其余时间都没回过家。
平日里,她从不会主动和父母联系,就算父母打电话来,也是几句话就搪塞过去。
既不会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不想听到家里的任何消息。
可以说,她对自己的父母,根本没有亲人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和媛媛的一次细聊中,我找到了答案。
媛媛是家里三姐弟的老大,从小到大,爸妈就时常叮嘱她:
我们赚钱供你们读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你身为大姐要懂事,我们没法操那么多心。
所以,平时除了给生活费,他们基本没怎么管过媛媛。
媛媛谈起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情。
刚上初中时,室友见媛媛长得瘦弱,强迫她每天都要去打早餐、倒垃圾。
媛媛对此不敢反抗,只好每天一大早来回跑好几趟,任凭她们“差遣”。
直到月末回家,她才忍不住在电话里说了这些事情,希望妈妈可以向班主任反映情况。
但没想到,听完媛媛的诉说后,妈妈只是回了句:
“打早餐、倒垃圾不都是些顺手的事吗?你那么小气干嘛?”
然后就说起了其他事情。
媛媛说,已经忘记当时是怎么挂掉电话的了,但却始终记得挂完电话后,自己哭了很久很久。
而类似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
喜欢的玩具被亲戚小孩霸占,但妈妈没有帮忙拒绝;
被重男轻女的爷爷言语羞辱,但爸爸没有帮忙反击;
实习被领导PUA、职场霸凌,但爸妈让自己忍一忍……
可以说,在媛媛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她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时刻,都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回应。
而这样的体验多了后,媛媛开始对父母产生一种失望:
父母是靠不住的,我能靠的只有自己。
也因此,她逐渐切断了对父母的分享欲,慢慢远离了他们,遇到事情也不再会向他们求助。

作家王朔曾因为父母凉薄的爱,在《致女儿书》中,表达过自己类似的绝望: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是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在心理学上,这种对父母不亲近的心理隔离机制,被称为「失望性情感隔离」
本质上指的是,因为对父母过于失望,所以不再把父母当做情感依靠。
甚至,当父母再想表达关心时,成年的孩子也会觉得已经没必要,而不愿再接下。
就像媛媛。
前段时间,媛媛因为失恋,精神状态变得非常差,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但她始终没有跟父母提起过一字半句。
后来,父母从表妹那里听说这件事后,发信息问她“过得怎么样”,媛媛只是回了句“就那样”,就匆匆结束聊天。
哪怕从那天起,父母每天都会发信息来问候她,她也不会再回复。
因为她不确定,对方是不是真的在关心自己,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不理解自己。
就算确定父母真的是在表达关心,她也觉得现在的自己,已经不需要这种关心了。
从媛媛身上,或许你已经发现:
当失望累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不断克制自己的需求,不再把父母当作情感依靠,以此避免自己再次受伤害。
甚至,这种心理,还会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
从而导致他们对很多情感失望,质疑别人的爱和关心。
比如媛媛,上星期她感染了新冠,整个人虚弱到动弹不得。
她室友知道这件事后,表示如果很不舒服,要跟大家说,大家可以轮流照顾她。
但媛媛担心对方只是客套一下,不一定真的有精力帮自己。
所以,她拒绝了室友的好意,说自己已经好很多,不需要照顾了。
然后一个人忍着病痛,熬过了那几天。
在生活中,像媛媛这样对情感失望的人,并不在少数。
他们不仅会跟父母不亲近,在生活中,跟其他人也会保持着一种疏离的关系,过得非常孤独。

在现实中,我见过很多像媛媛这样的人。
因为对父母失望,而放弃和他们有情感连接,以此避免伤害。
但同时,又似乎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失望感中,没有表达出来,也没有机会去构建有疗愈性的关系。
如果长期这样,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想,像媛媛这样的人,并非不需要好的关系,只是害怕再一次失望。
但这种害怕,恰恰蕴含了很深的“渴望”。
在此,我有3个自我疗愈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哀悼过去。
如果,我们因为过往的体验,而对父母有深切的失望感。
那么,我们可以承认并允许自己表达出这些失望——
我确实因为小时候被忽视,而感到无比失望;
我确实因为对父母失望,而不愿再亲近他们。
这些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
我接受这些事情的发生,承认它们让我痛苦了。
然后允许自己为此悲伤、愤怒,甚至是嚎啕大哭。
接着,去理解现在这个情感隔离的自己。
告诉自己,现在的情感隔离,其实是——
对过去没被好好回应的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
但是现在——
我可以试着表达出身体内的恨与愤怒,释放出内心深处的失望。
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心理空间去容纳爱。
 2、靠近可以疗愈自己的团体、人群。
在心理学家弗洛姆看来:
克服孤独,圆满的回答在于达到人际的协调,在于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
因此,对于很多情感隔离的人来说,意识到自己是能够得到他人真心的关怀,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无法从家人那里得到回应,那么我们试着去靠近可以疗愈自己的人或群体。
比如朋友、亲密关系或者咨询师等,以此获得被看见和被支持的感觉。
我曾认识一位师姐。
因为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她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疏远。
在成年后,她也时常觉得自己在这世上无依无靠。
但在工作后,她遇到了一位非常合得来的男朋友。
对方共情能力很强,能时刻看到师姐的需要,也能尽量给到很好的回应。
慢慢地,师姐从这段关系中,获得越来越多滋养,她也慢慢地能在其他关系中敞开自己。
这就是来自关系的疗愈。
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溶解对情感的失望,从而整合自己,继续前进。
 3、做自己的情感寄托。
很多时候,找到新的关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更多困难的时刻,我们依旧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独自面对很多事情。
因此,除了与他人建立联结,以此获得力量外,我们还要学会——
与自我联结,做自己的情感寄托。
在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两件事来完成。
一是自我觉察。
比如,在产生情绪的时候,试着通过写日记、画画等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
以此去陪伴、理解自己,去觉察自己的内心。
二是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很多时候,父母因为自身的局限,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
我们会因此而感到遗憾和失望。
但在承认这些事实,表达出自己失望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不再把期待放在父母身上,而是学会自己满足自己时,我们便能习得爱自己的能力。
这时候,我们就会获得更多自我疗愈的力量。
 写在最后 
如果我们一直拘泥于对父母的失望,就会被它裹挟,陷入困境。
而当我们可以主动去疗愈这些失望,就会逐渐认识到:
在认清并接纳现实的局限后,我们可以基于对自己的关怀,去体验新的生活。
正如塔拉·韦斯特弗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写道: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
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最后,祝你我都能生长出更多自我关怀的力量,走出困境。
作者:张罐子,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8点 武志红年终直播⭐—
【自我善待】操作指南 请在线查收❗
🔷告别负面模式 反复纠缠
🔷唤醒内在活力 勇往直前
🔷走进深度关系 收获爱的流动
辛苦一整年的自己✨值得爱与温柔
⏰今晚8点,武志红老师直播分享
世上只有一个你💗要学会善待你自己
🔔直播无.回.放❗点击预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