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2851
9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何幸湖山文义重
三秋载得古今情
---- 陆士清教授的世纪精彩与学术成就

作者 周励
陆士清老教授
1933年生,江苏张家港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复旦大学台湾香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和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香港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监事长、香港《文综》杂志编委。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主编出版了《台湾小说选讲》《台湾小说选讲新编》《情动江海、心托明月》(评论集),出版了《台湾文学新论》《三毛传》(合作)、《曾敏之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版)《曾敏之评传》(香港作家出版社版)、《探索文学星空》《血脉情缘》《笔韵》《品世纪精彩》等著作。
【导语】
2022年圣诞节刚过,得知即将庆祝90大寿的复旦陆士清老教授也阳了,虽昨夜体温没有超过38度,但依然让已阳了多日的我万分焦急,因为这一波一夜之间两重天的疫情来得太凶险了。
今早先后收到陆老师女儿陆雨和陆老师本人报平安的微信,我这颗一整夜悬吊的心才踏实下来,看来,原计划在119日陆老师90大寿之际召开的祝寿座谈会也难以实现了,海内外文学界的朋友们都祈祷陆老师早日康复。
可喜的是,征稿不到一个月,许多朋友已经为《陆士清教授学术研究论集》投来稿件了!
何幸湖山文义重,
三秋载得古今情
这是陆老师的挚友曾敏之先生写的诗,今天,我一边为陆老师祈祷,一边被海内外文友对陆老师的真挚赞美所感动,他们的每一个文字,都是献给陆老师90大寿的绚烂玫瑰,我以深情纪录下来,也算是《留美学子》陈屹总编两年前刊登我的纪实文学88米寿: 他成就了众多海外作家的梦想链接的姐妹篇
陆士清教授和汪澜、作者周励近日小聚
2022年10月5日
桂花飘香的季节
好友相聚
八位名校教授,
两位(复旦、同济)中文系主任,
两位上海作协书记
及两位海外作家;
大家都向德高望重、九十高龄的
复旦中文系教授陆士清伉俪敬酒致意。
是他开拓了港澳台文学研究的先河
2016年又与上海作协一起创办
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
至今成功举办了三届
成为文学界具有特色和凝聚力的品牌
前排左起:
汪澜|上海市作协原书记
林之果|陆老师夫人·复旦新闻系副教授
陆士清|复旦中文系教授
陈思和|复旦中文系教授·原系主任
周励和薛海翔|海外知名作家
后排左起
栾梅建|复旦中文系教授
王伟|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
杨剑龙|上海师大中文系教授
朱静宇|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高鸿和吴敏|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美好时光,存照留念
20201月20多位文友
在外滩五号为陆老师庆贺88米寿
陆老师高徒、复旦才女、原文汇报副总编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汪澜主持陆老师88米寿庆贺活动
2020年88高龄陆老师、作者周励和陈思和在外滩五号合影
恩师陆士清教授的
世纪精彩与学术成就
(一)燃烧的心
陆老师的复旦学生张晓林教授:几千桃李报答不了您的如山恩情
陆老师多次和我提起他的学生、香港高等学府教授张晓林,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张晓林写恩师的文字,他真是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 
您,传道授业,排除迷茫,不辞辛劳,恩在我心。如果我是秤杆,那麽,老师您就是秤砣,点拨我在关键时候找到平衡的支点。  
老师。您知道吗,当我在香港接受“我心中的香港──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冠军奖”的时候,我感谢在台下的您,教师知识长流水,才能对学生以灌溉。如我也曾有过些微进步,应是您的栽培。看著老师一部又一部著作,听著老师一次又一次精闢见解,对弟子来说,这都是在授业释疑,语化春风;都是在言传身教,频吐丹心。  
当然,你不但将爱给了我,也给了所有学生。您在讲台上吟诵,在课堂裡歌唱,回报的,或许不是掌声,不是鲜花,但您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您已经是一架人梯,让一个又一个学生,著名作家、优秀编剧、杰出编辑、大学校长……从您肩头走过去。
讲台上,书桌边,寒来暑往,洒下心血点点。浇花朵,育桃李,春华秋实,奉献丹心一片。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三尺讲坛,挥洒血汗,回眸一看,桃李数千;今天,老师已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一曲讚歌唱不尽您的培育与教养,一支粉笔却写就了您的人生轨迹;几千桃李报答不了您的如山恩情,三千青丝慢慢染霜却谱写出您的精彩人生。
老师,我不是李白,纵有李白横溢的才华,也谱写不出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老师,我不是达芬奇,纵有达芬奇绝妙的丹青,也描绘不出您开拓港台文学研究的辉煌;老师,我不是贝多芬,纵有贝多芬高深的造诣,也演奏不出您谱就世界华文文学动人乐章的讚歌。
(二)敏锐的触角
我翻到了陆老师的另一位学生,旅德作家穆紫荆发来的稿件《敏锐的触角,独特的眼光》
——给陆士清纪念册
刚刚挥别晚秋,进入初雪的冬天,就收到了由周励姐转来的《陆士清教授学术研究论集》的征稿启示。心情随即便跟着回忆开始起伏不断。
要算我和陆士清教授的认识,恐怕在同辈中是属于早的那批——自我1980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后,他就曾是给我上课的老师。转眼间40年如白驹过隙,陆教授进入九十,我也跨入了甲子。
回忆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日子,陆士清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学期的必修课《中国文学当代史》和一学期的选修课《台湾文学研究》。这两门课在我在复旦大学读中文系时有幸都听了。
如果说是复旦大学的陆士清教授开创了中国台湾文学研究的先河,我认为一点也不为过。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在1979年春节里翻阅的一本书。不得不再一次令人为他在文学领域里所具备的敏锐触角和独特眼光而赞叹。
由于陆教授在台湾文学研究方面的建树,让美国旧金山的葛浩文教授修改了他原本以为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所大学对台湾文学展开过研究的演讲稿。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台湾文学的研究陆教授还为台湾旅美作家陈若曦平了反——是陆教授以其独特的眼光率先肯定了她批判文革的小说《尹县长》和《耿尔在北京》。从而扭转了别人对她的错误看法和定论。
再后来,当白先勇想回到上海看看,但是台湾方面还未开放大陆探亲的时候,又是陆教授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眼光,主动在白先勇和学校之间牵线联系,最后让当时的复旦大学华中一校长亲自发邀请函给白先勇,请他来复旦大学讲学两个月。陆教授的这种努力造就了之后被坊间称谓的著名小说家白先勇阔别大陆39年后访问复旦大学的破冰之旅。一时间在海内外的华文文学界引发轰动。
读到这里,让我想起陈思和在陆老师88米寿宴会上献给恩师的一首诗:
首破坚冰第一人
杏坛声远用情深
老师今晚米其寿
桃李春风笑有痕。
穆紫荆深情回顾了陆老师与她第一部长篇小说的诞生:
我是上海论坛第二届的受益者。为此深深感谢陆教授的提携之恩。当时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活在纳粹之后》(又名《战后》)还在酝酿阶段,一直犹犹豫豫地在中短篇里徘徊不定。2017年的上海论坛陆教授又一次以他独到的目光。将这次论坛的参与机会赠于了我,让我从中获得巨大的激励。
从论坛回到德国后,马上就开始下笔长篇创作,把原本还在酝酿中的半明半暗的20万字长篇小说。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写出了初稿。然后又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修改。于2019年1月出版,获得好评。因为陆教授通过上海论坛把标杆直逼到我眼前了,我缺的就是这把烧屁股的火。觉得再浑浑噩噩地拖下去对不起陆教授对我的期望。
(三)合欢牡丹忆恩师
旅美教授、作家江岚以《长管风骚不管愁:为陆士清老师上寿》,她的文字质朴感人。
2020年初李文亮去世前后,江岚教授带头动员为武汉医院捐款捐物,广受赞誉。我们也是2005年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站在一起参加胡锦涛主席接见活动的华人华侨代表与好友。阅读她的文字,一个善良和蔼的陆老师仿佛就站在你面前。多么可爱的人啊!
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出生农村的陆老师三岁就失去了母亲,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度过了痛苦的童年。 1949年他父亲卖了一亩地让他读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成人后,陆老师一定是把母性的善良与男性的睿智、真挚与魄力交融在事业与人际关系中,润物细无声,广受知识精英、学生同事的尊敬热爱。
江岚写道:每年两次定期回国,每次的行程在其他省市的高校,直到201810月,我才因参加同济大学承办的学术研讨会,抵达上海。
在酒店一安顿下来,我便(按陆老师先前的要求)打电话给陆老师,说,他若方便,我去拜望他。
陆老师说,不不,你人生地不熟,呆在原地不要动,我去接你。
姑且不论作者或评家的身份差别,也不论后学或名家的学术资历深浅,单论年龄。陆老师是我的父执辈啊!就算我远道归来,可为特例,那么,长辈在家里等着开门迎客,已足够客气,足够周到。陆老师的平易亲切,慈蔼温和,就这样远胜于常人,就这样不受俗情俗态拘囿。我已不会感觉意外了,只是等在同济大学的校门口,看着八旬高龄,鹤发满头的陆士清教授,精神矍铄地大步向我走来。
于是,金风送爽的上海秋日午后,陆老师领着我,走进复旦大学校园,坐到图书馆里。
那个下午,我们坐了很久,聊了很久,必然要喝一点儿什么的,或许还应该有点心。到底是什么呢?茶?咖啡?水?我完全没印象了。只记得陆老师端坐在对面,在满架满架古今图书的背景之中的姿势。
他认真听我讲述去国二十余年的生活经历,介绍我的写作、教学和科研情况,以及长篇小说《合欢牡丹》的创作经过。同时,陆老师也细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汪洋学海之中,他如何关注到台港文学,并以此为起点,致力于促进海内外华文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陆老师的往事回顾,按事情进展的时间线展开,包括许多小细节,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也穿插着他观照世界华文文学的诗学观点。他对於梨华的第一印象;他请於梨华为复旦中文系师生做讲演的日期、讲题,地点精确到教室号;《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一书出版的小波折;他陪同白先勇到大陆各高校交流的情况;筹备台港文学研究室、与朱文华老师共同主编《台港文坛》、撰写《台湾文学新论》《三毛传》《曾敏之评传》……陆老师的语调平稳,记忆清晰,思路连贯。
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进来,馆内书香浓郁的,深棕色的空气,都染上一层散射的,温暖的浅浅金粉。我专攻古代文学,对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种种,谈不上有多了解。有时插几句话,有时只是安静地听。
离开复旦,作别陆老师,我投入中华传统文化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研讨之中。随后又被一系列讲学活动裹挟,东奔西跑,数周之后再返回上海,参加第三届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
该论坛自2016年启动以来,每一届都以海外华文作家与国内评家对谈交流的模式为主,2018年这一届,将由陆士清教授亲自评点我的长篇小说《合欢牡丹》。
我虽然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发表短篇小说,但这种自发的,业余的创作状态有先天局限性,与海外文坛上的众多文友们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我自己心里是有数的。
陆老师几乎读完了我此前所有公开发表的文字,展开对《合欢牡丹》的审阅,我深知自己非常幸运,不免诚惶诚恐。而陆老师的态度,又一次让我大吃一惊”——抵达上海的当夜,陆老师交给我一份电脑打字的评论稿,当面问我:有没有什么地方没写到位?
这一次,我是实实在在的被震惊。一位享誉学界,耄耋之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家,为了评点我的小说,竟然写出了洋洋近万言的文字稿!他还说,这只是初稿,还不够成熟,还在改。他还要问我,有没有什么地方要改?当我双手接过那份初稿,生平第一次,彻心彻骨地体会到什么叫作严谨守正的治学态度,什么是静水流深的大家风范,什么样的人才配得被称为通儒达士
久不久想念陆老师,给他发一条问候的信息,他回复:上海的某个公园里,春风催开牡丹了;或者,家中一应物品准备充足,不必担心;又或者,去打疫苗回来,见家中小区附近,满架蔷薇盛放,香气袭人……仁者寿,平心静气,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当是陆老师最大的养生之道。
适逢国内的疫情防控进入初步解封阶段,得知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再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紧接着,周励姐来函说,陆老师上寿将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建设,日趋成熟,已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
陆老师作为这个学科领域当之无愧的拓荒者与领军者,名在当代,功昭后世。我当加倍努力,创作或科研,都不能辜负老师的期许。思念感慨之余,借清代富察奎林诗作一首,遥叩老师案头为贺:
物外逍遥任举头,恒河沙数记添筹。天公留得文星在,长管风骚不管愁。
(四)立功立业· 立徳立言
著名作家、学者刘登翰撰写《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
一一序陆士清文集《品世纪精采》令人印象深刻,拍案叫绝。
刘登翰写道:
陆士清先生为自己即将出版的文集命名为《品世纪精彩》,初读书名,就有一种惊艳的喜悦。有幸能品世纪精彩的人,正是缘予自己生命的精彩(受此启发,我将本文标题定为《陆士清教授的世纪精彩与学术成就》)。
“1979年夏天,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代表团访问复旦,成员中有台湾旅美作家於梨华、陈幼石等,参加接待的士清兄在相谈甚欢的交流中,取得了於梨华的受权,将著名的留学生文学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推荐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並撰写了长篇论文予以评析。
这是祖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台湾旅美作家的长篇小说,也是较早一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自兹起歩,士清兄做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与这一新的学科携手同行,见证了这一学科从无到有的成长和壮大。孜孜四十载,岁至耋耄,仍笔耕不止,在不断品赏世纪的文学精彩中,展现出他生命的精彩。
士清兄的华文文学研究,可以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两大系列。其一是对于作家作品的细读和品评。这是士清兄的优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主编出版的《台湾小说选讲》就呈显出这一特色。此后他一直坚持从个案的分析入手,然后进入整体。他对作品的品读,深入而细致,常有新颕的发现和精确的分析。
这从本书中对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从小说到沪语话剧的改编、老木的小说《新生》和秦岭雪艺术评论《石桥品汇》的分析,还有整整一辑女史文心讨论的聶华苓、戴小华、朵拉、蓉子、周励、施玮等等女作家,都可看出,随着年岁的增长,其评论的眼光和语言,都愈加敏锐和老辣。
在华文文学研究中,士清兄着力最著的当属对于曾敏之先生的研究。其实这一研究,己越出了华文文学的范畴。百岁曾老,诞生、奋斗在二十世纪并延伸向二十一世纪的大时代中。他与民族一起历经苦难,见证辉煌。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他献身祖国文化亊业,不仅是抗战时期声著大西南的名记者,从大公报到香港文汇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老报人;还是才情横溢的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史学者和世界华文文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其功徳业绩,誉满内地港澳,乃至海外所有华文文学创作者。曾老与士清兄结识于华文文学研究起歩之时,忘年相交,亦师亦友。士清兄七十岁时,发愿为曾老立传,此时曾老已过米寿。
坎坷的遭遇,丰富的人生,曾经的流年往事,点滴从头追忆,大量蒙尘的史料,细细从头勾沉。数年之间,上海一广州的航班,时有士淸兄不绝的步履。他以一个时代,来映照一个人,也以一个人,来写一个时代。从立功立业,到立徳立言,乃至细微的情感世界,内心的细水微澜,一切都娓娓道来。
这是一部全镜式的评传,作者忠于传主的真实人生,也忠于对纷繁历史求真的史识和史笔。《曾敏之评传》出版之后,获得学界的广泛好评,并非偶然。士清兄倾心曾老的研究,直到曾老谢世仍未停歇。收入本书有关曾老的十一篇文章,大多写于曾老过世以后,足见其用心之深和动情之切。
近年,他倡议,获得陈思和教授和上海作协党组书记汪澜、王伟支持,复旦大学中文系与上海作家协会创办的世界华文文学上海论坛,他参与策划、组织和主持;还策划了中国学者远赴洛杉矶参与美华文学研讨会⋯⋯这一切对世界华文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都是士清兄八十岁以后的大手笔。
这些让我想起士清兄在复旦老年大学讲课的文稿《悠然对夕阳》中,广征愽引,对岁月和生命充滿正能量的分折。是的,莫谓满头须发白,正是青春煥发时!青春无关岁月,青春是一种生活状态,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这正是士清兄生命的精采!
(五)桃李芬芳春华秋实
《陆士清教授学术研究论集》编委会成员,休斯顿旅美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瑞琳在与我的微信电话里兴奋地回忆到:
难忘2002,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宴会厅,陆老师站在那里玉树临风,高举酒杯满堂喝彩,在茅台的酒香里,祝福世界华文文学的未来!从那一天启程,我在您的照耀下开始前行,从复旦的校园,到上海的论坛,您列阵排兵,为历史留下一阵阵绝响。如今,您还是那个儒雅潇洒的复旦年轻教授,还是那个青春畅想的温暖诗人,您的文字永远那么迷人,您的情怀宽如海洋。
今日为师,明日为兄,遇见您是我一生的快乐,从遇到恩师的那天,我明白了自己的事业和方向!
陆老师带陈瑞琳参观复旦大学(2002)
《陆士清教授学术研究论集》编委会成员、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兼副会长白杨教授写道:信息全部看到了,陆老师德高望重、提携后辈,深受大家敬佩,我很高兴能为这个文集做点工作。期待1月的会议与陆老师和各位师友见面。
周励姐,陆士清老师一直为人特别善良和真诚,他对海外华文学研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以给陆老师做一个学术文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好的事情,我当然愿意参加。
我去年12月末的时候,我有一次来上海出差,然后我还请陆老师和陈思和老师一起吃饭,当时陈老师跟我提过,他说最好是复旦出面,以一个学术研讨会的方式给陆老师搞一个庆祝九十大寿,其实国内其他学校也有这种惯例,就是以一个研讨会的方式学术祝贺,学术祝寿。
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宗之写道:周励,谢谢你邀请。我正在写的自传《风雨兼程》里有一个小节是我与陆士清教授的相识,是他连接起了我与上海的姻缘。我把那个小节作一些修改,在3月截稿日期前发给你。
旅美作家董晶发来微信:周励姐,您好!我会写一篇关于我和陆士清教授的一篇回忆文章,主要是在2018年洛杉矶作协国际华文论坛中,我对陆教授的印象,以及陆教授给我的小说《心事》写了推荐信。使我有信心给《人民文学》投稿并得到发表。谢谢!祝您在国内一切顺利安好!
旅美作家王威发来微信:陆老师九十大寿,如果可能,大家应该飞去上海。
香港作家协会终生名誉主席、散文家江扬热情留言:周励你好,我去上海,一是为陆老师祝贺90大寿,他这么高龄还为我的书写了一篇评论,所以,我很感谢,我就想,如果有可能,我就去北京,去上海为他庆祝生日,第二,也很想见见你。
可惜,突来的凶猛疫情,打乱了一切。
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就像我一边每天打50个喷嚏,十几天了中队长顽固不退,但只要一回到电脑上,我就忘记了与新冠病毒有关的一切,一心只想通过纸笔把人间的美好留下,把复旦长者的温馨与美德告知天下。
(六)著书立业,璀璨人生
陆老师的年表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德高望重者的人生步履:
我有幸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父亲朴实勤劳,识字不多,但聪明睿智。他的品质烙印于我的灵魂!  1943 秋至 1945 年冬,我失学当了两年半知青,艰苦的农业劳动,锻炼了我的体魄和意志,也使我体会了生存的艰难。
1949 年春节前,父亲悄悄地卖了一亩田,让我重新上学,他要我以知识改变命运。没有父亲的决断,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很幸运! 生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年代。在日本侵略占领家乡时,我逃过难,也耳闻了解放军跨过长江的隆隆炮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翻天复地的革命塑造了我的人生。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很幸运!圆了复旦梦! 1950  1 月我参加工作,在无锡人民银行服务了五年八个月。1955 年,只读了半年初三的我,以同等学历的资格考取了复旦大学。
我很幸运! 我经受住了文革内乱的考验。这里要特别要感谢我的夫人林之果教授,在我被批斗得最紧张的时候,她信任我支持我,娇小柔弱的她对我说: “大不了,我们一起去当农民。那时,这样的支持是极重要的。
我很幸运! 上世紀 80 年代初,我在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上作了一次选择,从而成了台港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我第一个将台湾文学研究搬上复旦的讲台,筹建了复旦大学台港文学研究室和复旦大学台港文化研究所。
我与曾敏之、张炯、饶芃子、王烈耀、刘登翰、杨匡汉、杨际岚、钟晓毅、许翼心、陈公仲、朱双一、喻大翔、钱虹、陈辽、陈贤茂、汤淑敏、曹惠民、刘俊、方忠、陆卓宁、吴奕锜、白舒荣、刘洪林等文友一起创建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创立了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推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
我们的学会已是一个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成果丰硕、生气蓬勃、很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与团隊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深深感谢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位朋友!
2016 年,在上海作协和复旦大学世界华人文学中心的支持下,我与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王伟书记,复旦大学陈思和、梁燕丽教授和上海华语文学总编辑刘运辉先生一起,创建了上海海外华文文学论坛,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得到了华文文学界的广泛支持。
我深感幸运! 四十多年来,我一本初心,与朋友们努力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我有幸结识了白先勇、聂华苓、於梨华、陈若曦、施叔青、赵淑侠、非马、杜国清、洛夫、痖弦等早期旅美加的杰出作家和诗人;
我有幸成为香港、韩日、新澳、新马泰、美加和欧洲华文文学界精英(名字众多,就不一一列出了)的朋友,与许多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也有幸获得了沪上杨剑龙、周立民、朱蕊、高鸿、吴敏、王小平等教授、青年才俊的支持和关爱。
我们常常相聚的学生更是个个优秀,如张德明教授,他对文教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业绩早已超越了我,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在这欢乐的夜晚,我再次感谢汪澜、周励、剑龙教授和爱女陆雨为我筹办米寿筵宴!谢谢你们的深情厚谊!
感谢陈思和教授再次出席宴会为我庆生。感谢张德明、薛海翔、喻大翔、周立民、朱蕊、高鸿、钱晓茹、吴敏、张建红、余彬、孙永超、陆秀等作家教授的光临和祝福!  感谢卢新华、张翎、陈瑞琳、戴小华、华纯、少君、叶周、施玮、王琰等朋友千万里外传来的祝福之音!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的祝福令我深深感动,我深感幸福!
我深信:人生要有信仰,有信仰才能远行! 人生要有亊业,亊业使脚下坚实! 人生要有友谊,友谊使心感幸福!
陆老师,2014年相逢南昌至今,八年来,我们与您一起度过多少难忘的日日夜夜,也是我们的幸福与人生激励!
(七)恩师:站在成百上千优秀海外作家身后
在陆老师学术年表中,我很幸运地看到几处与我的文学创作有关:
201710月,出席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召开的含英咀华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论与创作实践——‘一带一路与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暨曾敏之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提交论文《崛起民族的精、气、神——评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20209月,出席周励散文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新书发布及作品研讨会,作了《诗的情怀,史的血泪》的发言。
202010月,出席在常州工学院召开的新时代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新走向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诗的情怀,史的血泪和辉煌——读周励的〈亲吻世界〉》。
202111月,出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与哈佛大学世界文学工作坊联合召开的灾难文化与华语文学: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新方向视频研讨会,提交论文《灾难烛照的人性——以周励的创作为例》。
陆老师在论文《崛起民族的精、气、神——评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写道: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旅美华文作家周励女士的自传体小说,1992年出版,发行160万册,跟《北京人在纽约》一起轰动了中国内地,先后获得北京《十月》文学奖、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被誉为新移民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载入文学史册的经典。
这本小说虽然已出版了28年,但今天依然得到学者和读者的持续关注。
2015年,一位网红白领写道: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直指人心,可以一读再读、对自己心灵造成不断冲击的经典小说。
201659日,北大陈平原教授在广东省一所大学文学院讲座的题目是吟到中华以外天----现代中国文人的域外书写。他以王韬、黄遵宪、梁启超、朱自清、徐志摩、萧乾、瞿秋白、周励等文人的域外书写为例进行分析,指出了现代中国文人开眼看世界之于中国的多重意义(摘自嘉应学院校刊)。
为什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读者和学者心目中享有这样的地位?我认为其原因在于:
一,《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历史的预期;
二,它生动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精、气、神;
三,这部小说具有动人的文本美。
文本美是文学作品基本的要求。所谓文本美,在我看來,除了主题、思想等美学要求之外,还要把故事讲得生动、丰富,要有煥然的文彩和感人的魅力。《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就是一部具有动人的文本美的小说。
首先小说的叙述中,贴切地引用了众多中外名著和名人格言,涵蓋文、史、哲、经、商多个方面。文学艺术则包括了诗歌、小说、散文、音乐、绘画等,文化含量之重,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似不多见。
最后,我想用董鼎山先生的话结束本文。
董先生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整部书40万字,读来就像她与你侃侃而谈,她对一个新时代新机遇的大气描写,以及对自己戏剧性曲折经历和人生价值观的倾诉,是有着无声的号角之催化作用的。描述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不仅具有历史的文本价值,今天仍然有着向青年一代读者推荐的意义。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新时代崛起的喻示和投影。
(八)知音:灾难烛照的人性
2021年陆士清老师递交给浙江大学-哈佛大学联合工作坊的论文令我十分感动。这篇论文的标题是:
灾难烛照的人性
一一以周励的创作为例
陆老师洋洋洒洒认真写道:
灾难文学要把人写好,首先要写好灾难本身----以在突然发生的和长久的深深苦难中,烛照人性的样貌——文明的、正直的、高尚的;抑或是野蛮的、邪恶的、卑鄙的。在这方面,旅美著名华文作家周励有着杰出的表现。
2020年春,在新冠疫情席卷纽约、医院走廊摆满了包裹着橘色尸袋的罹难者遗体、形同炼狱时刻,她想起75年前的另一座人间炼狱——二战中太平洋跳岛战役血腥惨烈。疫情灾难和战争灾难,使她夜不能寐。她在曼哈顿寓所通宵达旦敲击字盘,写下《被遗忘的炼狱:跳岛战役探险录》,近十万字的战争灾难文学。
包括《燃烧的太平洋:贝里琉战役与尼米兹石碑》、《太平洋的诺曼底登陆:塞班岛、天宁岛与关岛战役》、《寻踪穿越炼狱:冲绳岛启示彔》等六篇。
辑录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亲吻世界》中。周励以史学家的精神和文学家的激情写下这场灾难的大叙亊。接着她又完成了灾难电影文学剧本——《南极大救援》的创作(刊于20203月《中国作家》)
20131224日,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在南极被厚冰围困,船上52名乘客和船员危在旦夕。航运在科考途中的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离俄船最近,在接到澳大利亚和俄船的呼救信号后,船长王建忠毅然让雪龙号掉头,驶向俄船,投入救援。经过两天两夜的紧急航运,和十天的奋战,终于将俄船旅客安全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
周励崇敬极地探险英雄,斯科特、阿蒙森、沙克尔顿极地探险先驱都是她的偶像。她自己也是探险女杰。她四上南极,登南极点;三临北极,达北极点;三次登临珠峰大本营。她跳入北极冰海冰泳,可谓冠绝全球女作家。
她与我国南极科考队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四次登临雪龙号科考船,与南极科考领队杨惠根、船长王建忠、徐挺等结下了深厚友谊。雪龙号感动世界的南极大救援,也深深感动了周励。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她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南极大救援》。剧本受到上海电影集团的重视,准备将之摄制成灾难片搬上银幕。
周励以她的激情和才华,两涉灾难文学,成果斐然。极有意味的是,这两部灾难文学,对比鲜明。一部战争的,一部是极地自然的;一部是人类撕杀,生命死伤惨烈,一部是国际合作,英勇救援,避免生命和财富的损失。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读,我再次听到了周励内心的呼喚。
在跳岛战役中,周励充分展示了战争灾难的慘烈。
周励如考古发掘者,潜入水底,搜寻举目皆是的那击沉于海底的舰船和飞机。她写道:我脊背发凉,担心一个不小心触碰到日本神风特攻队飞行员的骸骨堆!心儿颤栗、胆大如虎的我穿在一堆堆庞大锈蚀、鱼儿出没的战机、坦克、舰艇残骸之间,深感战争的惨烈与凄凉。
周励展示了美军将令对日军死亡将士的仁道和尊重。
最典型的是已被历史遗忘的尼米兹石碑的再发现。
碑文写道:
从世界各地来这里重温如烟往事的人们应当被告知:日本官兵在这场战役中是多么勇猛、爱国、顽拼死守贝里琉岛,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盟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尼米兹。
如周励所写:在败者面前,王者的谦虚、对失去生命的悲悯与对军事专业领域勇猛同行的敬佩,都放射着人格与教养的魅力光芒!
船长汪建驾驶雪龙号远征南极20年,雪龙号已融入他的生命。他告诉大家,这次南极百慕大漩涡要吞噬我们了!我打算与雪龙号同生共死.....兄弟们可以沿网绳爬出船体。我死也死在雪龙号上!他抓起电话,忍住啜泣告诉妻子:老婆、前后冰山夹攻雪龙号,情况不好。我会尽力。
船长领队,雪龙号人,舍已救人,视死如归,高尚情怀,感动天地!
有意思的是,剧本要写了一场绝境柔情,地狱玫瑰的爱情。凱蒂被麦克的才华魅力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他。她向麦克深情表白,希望麦克给她享受一次人间溫暖。麦克欣赏她,理解她,也爱她。他们相亲相拥,情焰熊熊,但麦克没有越过底线,因为他热爱妻子白雪,他不能辜负白雪。
凯蒂也从梦中醒来,她尊重麦克,把爱藏在心里,而把自已所有财产交给麦克处理。她回到巴黎两个月后就告别人世。她的墓地是麦克和白雪精心选择的。墓碑刻着泰戈尔的著名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麦克将她的财产,一半转给了遗弃她的父亲,一半捐给了英国剑桥大学。剧本赞叹这种人性美:冰原之光,情可问天!
上影厂专门召开了文学、影视专家座谈会。陆老师和雪龙船长王建忠、海冰救援组长徐挺、杨剑龙教授、王伟书记等都做了精彩感人的发言。与会者一致认为题材十分有意义,文学剧本已为电影制作打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拍摄极地救援有巨大的难度,但一定能拍出美丽、动人而精彩的影片。
让我最高兴的是,陆老师和雪龙船长王建忠都是张家港老乡,他们通过座谈会和气氛热烈的晚宴,成为了好朋友!
2020年9月12日《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三联书店主办,华语文学网协办。主持人:汪澜女士 上海市作家协会前党组书记。
(九)复旦精神: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88米寿宴会上,我在祝寿演讲中衷心感谢陆老师,陈思和师生两人在炎热的夏天读完我38万字的历史文化散文集《亲吻世界》,思和老师写了1万余字铿锵有力广受好评的《序言》,陆老师写了3万余字的精辟书评。
《亲吻世界》封面  
九十大寿,陆老师,您成就了许多海外作家的梦想!
今年十一月,人们奔走相告着一个好消息:曾经轰动海内外,从2016-2018三年深受文学界欢迎的《上海论坛》又重启了!
十一月初,上海市作家协会的资深实干家、上海文学创作中心主任刘运辉找我:周励,我们打算请您和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汪澜对话,做一场《文学走进社区,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系列,如何?
刘运辉征得我大力支持的回复后,他立即又去找了《上海论坛》的创始发起人、知名媒体人,纪实文学专家汪澜,并定下在118日下午在作家书店作两场对话。
上海作协和文创中心发出了广告:118日,2022海外作家上海论坛系列首发:对谈嘉宾:周励,汪澜。第一场主题:《追寻历史和人性的光亮——谈周励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第二场主题《从写自我到行天下的跨越——30年后重读周励成名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对谈三个小时,非常成功。这主要归功于陆老师的得意门生汪澜作为往日文汇报名记者的精彩与精辟提问,引发对话氛围进入引人入胜的步步高潮。以下是澎湃新闻记者的报道: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因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多元文化的滋养和碰撞,作品各具特色,丰富多姿,成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一道别样的风景。
118日,知名海外华文作家周励与知名媒体人、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兼专职副主席汪澜来到作家书店,就周励的新作《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和三十年前的成名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展开对话,上海文学创作中心视频号与抖音号全程直播。
本次对谈是今年上海文学创作中心文学走进社区之系列活动的开场,也是华语文学网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系列活动之一。
周励1950年代出生于上海南下干部家庭,1982年开始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1985年被纽约州立大学录取为比较文学研究生,后改读MBA1987年经商。1992年,周励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纸风行,发行160万册,获十月文学奖,被评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继2006年《曼哈顿情商》面世后,2020年,她又出版了曼哈顿三部曲之三——《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
《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收录了周励28篇边走边写的文化历史散文。《燃烧的太平洋:贝里琉战役与尼米兹石碑》《樱花湖畔:从阿灵顿国家公墓到华盛顿国家档案馆》《穿越炼狱:冲绳岛启示录》……她实地考察跳岛战役遗址,透过二战的硝烟,追溯血染的战旗与人性的温热。她也环球探寻梵高、海明威、丘吉尔、伏尔泰等人的足迹,记录下那些发人深思的场景。她还奔赴南极北极和珠峰,追寻探险家们广袤的精神世界。
这本《亲吻世界》写的是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追寻历史和人性的光亮,这就是历史和人性的光亮。周励透露,整本书从20202月开始写,那时她白天组织在纽约的海外华人作家为武汉捐款捐物,晚上就开始写作,每天都是非常压抑。但是在黑暗的尽头有一束光亮,这个光亮就是文学,就是文学创作。
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到《亲吻世界》,周励的每一本书都是为心灵写作,为人类的苦难写作。这是我们海外华人作家的特点。因为没有人给你规定什么题材,大家都是为心灵写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她还想起探险家沙克尔顿的墓志铭——“我相信,人的一生,应该竭尽全力去获得生命最好的奖赏对作家而言,写作就是为心灵竭尽全力的探索。
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与周励女士
在作协任职期间,汪澜主导创办了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举办三届,旨在加强上海作家与海外华文作家的交流,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2016年,周励与张翎、卢新华、叶周、薛海翔、施玮、王琰、陈瑞琳、戴小华、华纯10位海外华文作家参加了首届论坛。在之后的两届里,还有刘荒田、少君、江岚、王性初、曾晓文、王宇秀、陈永和、林湄、蓉子、张奥列、章平、陈河、陈谦、梅菁、黄宗之、陶然、虹影、李长声、朵拉、老木、穆紫荆等海外华文作家参与其中。
因为疫情影响,2019年之后活动没有像过去那样继续举办,但我们一直在跟踪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汪澜说。
我在对话中首先感谢汪澜、陆老师和陈思和创办了上海论坛, 邀请自己成为首届嘉宾,我特别回顾了论坛后,2018我们在和平饭店相聚并私下长谈,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1992年出版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2006年出版了《曼哈顿情商》,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你的南北极探险散文写得很精彩,要赶紧出新书。作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望着和平饭店窗外波光粼粼的壮丽景观,陆老师说:我建议你的下一本书,让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替你出。我回答陆老师:陆老师,谢谢你的关心,我会努力,我要把太平洋战争跳岛战役写好,等我满意了,一定出新书。
我记住了对陆老师的承诺,2020年春节武汉疫情开始到2020年夏天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纽约暴乱,我在纽约写了7个月, 20208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我的新书,著名评论家陈思和教授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推荐为当年十大好书。
我和汪澜的《上海论坛对话》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解放日报、文汇报、文学报、新民晚报、澎拜新闻社、中新社………等十几家媒体进行了详细报道。有文友现场留言:为心灵和人类的苦难写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复旦精神,更是复旦校歌,刻骨铭心,源远流长。
《海外作家上海论坛2022系列·开篇》知名作家周励与知名媒体人汪澜对话(中新社照片)
汪澜说,让人欣喜的是,很多当年参加论坛的作家之后都发表了新作,而且有些作品相当有分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所以我们举办今天这样的活动,把它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的延续,也是论坛成果的回溯,与作家创作的展示。
在我眼里,这次文学创作对话,也是向将满九十大寿的上海论坛创意发起人陆士清教授的致敬与祝贺!
春天不远了,在此以北宋· 苏轼的诗献给敬爱的陆老师,祝愿早日康复,届时我们一起喜庆寿辰!
罗浮山下已三春,松笋穿阶昼掩门。
太白犹逃水仙洞,紫箫来问玉华君。
天容水色聊同夜,发泽肤光自鉴人。
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
2022年1227日 · 写于陆士清老师、汪澜、我同羊(阳)之日,上海
周励作品23篇延伸阅读链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