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妈碎碎念
大家恢复怎么样?我已经从前几天的“生无可恋”慢慢缓过来了,疼痛感消失,咳嗽还是有的,万幸没有刀片嗓,孩子们症状也还算轻,真是莫大的欣慰。
寒假期间,现在大伙都处于休养期,孩子们又宅家,所以咱今天就继续来投喂精神食粮。
照例,我先把之前整理的片单链接贴上,大家有需要可点击文章查看。
经典电影👉5-15岁看的65部经典电影做了分级,还附带观看链接
优质纪录片👉2-15岁的40部高分纪录片,按主题、年龄分好了
另外,想给大家介绍一部央视新片,不管节目形式,还是内容,都让我眼前一亮,是孩子们熏习传统文化的好机会,并且老少咸宜,非常适合全家一起看。
今年8月底,央视一档国产综艺,悄悄惊艳上线。
来节目做客的嘉宾,可谓大咖云集——
主持人:“央视名嘴”撒贝宁
常驻讲解员: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老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老师......
表演嘉宾有:
  • 国家一级演员李光复、濮存昕、王洛勇
  • 钢琴家郎朗
  • 京剧演员王珮瑜
  • 苏州评弹演员盛小云
  • 古典舞演员孟庆旸
  • 歌手许嵩、谭维维
  • 香港演员汪明荃、张卫健......
每位都堪称业内高手,但为了节目,他们甘当“绿叶”,尽情发挥自身所长,只为展示出“主角”的魅力一二。
这档大手笔文化节目正是:
诗画中国
首播:2022-08-28
集数:11集  单集片长:90分钟
适合年龄:7+
观影渠道:腾讯、央视频、学习强国
当小伙伴分享给我时,这部作品已经快更完了,也好,免得老惦记追更。
有时候晚上写稿累了,看上一集,瞬间感觉心灵被洗礼了,觉得咱传统文化真美妙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绝绝子
也幸好有央妈的用心,出手就是神仙制作。
光第一眼看到舞台,就已经赏心悦目,美轮美奂。
诗画合一
经典作品再现生机
从片名大家能猜到,它的主题,是围绕中华文明两大瑰宝来进行,即“诗歌”和“绘画”
近些年,央视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前有匠心之作《国家宝藏》《故宫100》《“字”从遇见你》,后有主打民俗文化的《跟着书本去旅行》等,这些我之前在公号都详细介绍过。
但把“诗歌”和“绘画”融合起来,向民众普及的节目,这还是头一个。
毕竟,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源远流长,高洁珍贵,但也有一定的欣赏门槛,稍微讲解深奥专业些,就可能会让受众觉得有难度,更别提让更多青少年读懂。
可央视节目组偏迎难而上,他们不仅保证了节目立意的高度,知识的丰富、专业度,同时结合了乐、舞蹈、戏剧、电影、三维制作等众多艺术形式,把节目演绎得叹为观止。
先来看主角“诗画”们吧,每期精选5幅传世名画,配以相同意境的“诗歌”,供观众品读,达到“畅游诗中画,品味画中诗”的效果。
比如第一期请出的,有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由北宋范宽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站在它面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磅礴之势,顶天立地的沉雄气概,与李白《上阳台贴》“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相得益彰。
徐渭的代表作《杂花图卷》,十余米大写意水墨长卷,包含牡丹、石榴、荷叶、梧桐等十三种花草果木,各有姿态,各显风骨。
金代赵霖创作的《昭陵六骏图》,曾跟随唐太宗征战沙场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六匹战马,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采。
让人不由得想起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书法家王冕的《墨梅图》,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的神韵和至清追求,正暗合了古人的精神和风骨。
还有南宋马远的《水图》,无形无色的水,幻化出各种形态和丰富意趣。
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潭清浅、长江万顷...光听名字就觉得空灵,水的静谧迂回,跳跃碰撞亦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正应了老子《道德经》中那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之后的几期里,我们还会欣赏到:
王维的《江干雪霁图》
任伯年的《公孙大娘舞剑图》
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
王羲之,赵孟頫,黄公望合体的《快雪时晴书画合璧》
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册》
仇英的《浔阳琵琶图册》
...
近千件经典,筛选60幅画作与上百首诗文,每次品读都是一次艺术的升华。
情景交融
内容呈现饱满生动
而节目的呈现形式,更是可圈可点。
围绕每幅画,分为开卷、入卷、品卷、合卷四个环节,打造一场场浪漫与文化气息兼具的视听盛宴。
开卷和入卷,由之前提到的演绎者们作为“开卷人”,结合自身所长,根据诗画意境进行表演。
我印象特别深的有:
🎵音乐。开卷人郎朗带来徐渭的《杂花图卷》,他以一首古老民谣《茉莉花》作为应和,黑白琴键与水墨宣纸在此相遇相融。
音乐随着画面徐徐展开,时而有万物生长的蓬勃,时而是笔走龙蛇的潇洒。
一段段跌宕起伏又动人心弦的交响乐听完,只想赞叹一句,好美!
💃舞蹈。由开卷人任敏、王西、陈添三人带来的《水图》,身体仿佛化为马远笔下的一部分,姿态蹁跹。
既有“寒潭清浅”的温柔,又有“云舒浪卷”的浩荡,碧水蓝绸,光影绰绰。
这段我反复看了几遍,据说三位舞者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训练,外加几十个小时的拍摄,才凝结这最精华的几分钟,让800年历史的《水图》“活”了过来。
🔊诗朗诵+琵琶曲。由开卷人濮存昕带来仇英的《浔阳琵琶图》,取自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
濮老师不愧是老牌表演艺术家,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中,饱含深情的朗诵。
视频来源@央视文艺
浑厚通透的嗓音,我听着都浑身起鸡皮疙瘩,仿佛看到白居易作诗场景,记得以前读书时这首诗要求“全文背诵”,没想到十几年后才真正为之震撼。
还有虚拟动画+穿越,也是这次节目的一大亮点。在品画时加入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数字科技,我们更能身临其境。
像介绍李嵩的风俗画《货郎图》,就由小学生韩昊霖同学,戴上VR眼镜,穿越进入画中,与画面里的小泥人进行互动。
来自宋代的小泥人会给韩昊霖介绍古扇、葫芦、风筝、拨浪鼓等,真切体验了一把宋代的市井生活,好有意思啊。
乾隆年间宫廷画师冯宁所作的《宋院本金陵图》,极致呈现宋代金陵辉煌灿烂的人文景观。
节目里,画面也被技术完全还原,开卷人齐溪“穿越”入画,在繁华的金陵城中行走,轻歌曼舞于街市。
533位“画中人”交谈、劳作、散步,90余种动物俏皮可爱,40余家店铺生意兴隆,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呢。
品诗读画
精神意境妙不可言
如此丰富多彩的呈现,看过的观众纷纷叫好,豆瓣网友直呼:霸气,国画美学复兴有望了!
对我来说,更受益的,还有品卷、合卷环节中专家老师们对画的品读。
他们不仅从专业角度来教我们如何欣赏古画,还从画中解读出中国人的情怀、品格、气节、境界,这才是中华文明的根,民族精神的魂。
比如美院院长范迪安老师,在评价郑板桥的《竹石图》轴时说,郑板桥的一生,以兰、竹、石为主要题材。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股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画竹画的是精神,就是在画面上,把所思所想和竹的象征精神结合在一起。
在看《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时,他赞叹道:“中国画用墨色来体现白雪,在全世界的画种中,是独一无二的,也只有中国画的笔墨,才能这样表达高雅、纯白。”
在谈到唐代经典《簪花仕女图》时,他说,作为工笔画,从技法上来说是绘画高峰,但从题材上,更是女性自主、自立、自信的表达。
比如文学底蕴深厚的康震老师,现场妙语连珠,在看到王维《江干雪霁图》时,眼里放光,说像王维这样集诗、书、画于一身的全才是很少见的。
既能写“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主题,又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小闲适,诗人的想象力真是超越普通人。
在评价《雪梅双鹤图》时,说鹤在中国人心中寄予高尚、清雅的理想。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实际上是君子的象征。
《落花游鱼图》的赏析时,也给我们讲解“鱼”的文化象征。
象征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象征爱情,“鱼传尺素”;
象征吉祥,“鲤鱼跃龙门”...
都蕴含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再比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老师,给我们解释《昭陵六骏图》的渊源时,提到六骏之一“飒露紫”,身中六箭还在奔驰,与唐太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这其实是人与马,通过战争处下的一种“生死之交”的情谊,非常了不起。
而马在中国人心中还有马上取功名的热血,马不停蹄,创建属于我们的丰功伟业。
在欣赏明代蓝瑛的《白云红树图》轴时,动情地说:“美术家的作品,能找到生命的流韵,大自然的音符,也找到色彩与形的永恒曲、韵。”
流动传承
向文脉注入新能量
内容介绍这么多,相信感兴趣的读者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了,而我今天写这篇推荐文的缘由,更多的还考虑到文化传承
现在都说“大语文时代”“文化自信”,但如果连我们自己和孩子,都对中华文化不了解,不欣赏,何来的认同与传播呢?
所以特别感谢央视的用心,尽可能用通俗易懂,又喜闻乐见的方式,费心张罗,向普罗大众传递美的同时,传承精神血脉。
而通过节目,孩子们除了学会欣赏诗画,还能学习语言美,比如每期的开场白,可以当范文来摘抄。
上下滑动查看 点击可看大图
能感受形式美
节目中会有京剧、琵琶、武术、剑术、古琴、书法、品茶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形式再现,或许这就是扇小窗,让孩子们窥见新天地。
还能传承精神美
节目中列举了太多古代文人的生平和理想,比如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展示的“君子之风”...
韩滉在《五牛图》里蕴含“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卑奉献...
赵芾在《长江万里图》里对壮美山河的热爱...
这些是他们毕生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文脉和精神力量。
这样的节目,也只有中国能拍得出,也希望孩子们耳濡目染,升起民族自豪感,把接力棒捧下去。
↑央视频
扫码观看
学习强国
扫码观看
腾讯
扫码观看
另外提醒下,节目里有些嘉宾是港台的,或者因为地方口音较重,普通话不是很标准,但看得出他们已经在尽力表达清晰,咱们就多多关注表达背后的才华和思想吧~
假期来临
关于纪录片和电影
娃还可以看这些:
自然科学类纪录片
【2-5岁】
【5+岁】
(前半部分4岁+也可看)
【9岁+】
 人文社会类纪录片 
【7岁+】
【10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