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妈妈的花样年华 》剧照   图源网络
老人变小孩
文/刘欣
编者按:最近总有读者问到柿饼为什么还没有发货,虫虫家的柿饼是要晾足60天才能上市的,所以发货日期会在元旦前后(具体看天气情况),已经下单的读者还请耐心等待一周左右。详见此文:虫虫:一年一次,富平瓮藏甄选顶级柿饼可以预定啦!
婆婆喜欢说的一句俗语是“老人变小孩”,这说法真是有道理的。九十一岁的她平日基本都很开心,但有时会突然很倔强,比如突然想起几十年前某个儿女惹她生气,就说这个儿女一直不喜欢她;或者非要说缅甸女佣看她没有钱就轻视她等等。这样的时候,她就变成了个耍脾气的孩子,道理讲不通,钻在一种情绪里不知道怎样收场。想起老人变小孩的原则,那么对付小孩子的方法也应该是挺有效的。当年侄女小时候,看到她妈妈离开就哭闹不止,我发现只要转移她的注意力,拿个东西或提起个新话题,小丫头就很容易被我摆平了。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对老人家也很奏效。相处一年下来,我已经积攒了好几个绝对有效的话题,来转移婆婆注意力,让她开心起来。
话题一:“你几岁学会煮饭的?”
只要问起这个问题,不管之前在说什么,婆婆的心思就会立刻飞回到八十几年前:“我七岁就会煮饭了!你说厉害不厉害!我爸爸的朋友来我家看我煮饭,问爸爸我几岁,爸爸说我七岁,那个叔叔吓一跳,说:‘我的女儿七岁还在喝奶呢!’”说到这里,她一定会做出手捧奶瓶举着喝奶的动作,一定是当时那个叔叔说话的同时就比出了这个动作,就深深印在了她七岁的小心灵里。

《妈妈的花样年华 》剧照   图源网络
那是个没有电力或煤气的年代,煮饭不是个小工程,除了需要洗米放水,还需要从柴草堆中找到适当的引柴和树枝木块放入土灶下,再点燃这些柴并吹成合适的火候,小厨娘的脸上不知道是否被蹭上一条条柴草灰呢?倘若我是那个叔叔,看到这个兢兢业业的小姑娘,也一定会又赞叹又心疼吧?每次回忆这件事,她一定也会提及叔叔当时还奖励给她一块钱,还要强调那时的一块钱很大的!是啊,那个年代,南洋乡村里一个大大的肉包才两分钱(现在已经涨到两块新币了),而家境贫寒的她从没有得到过零花钱,因此,这一块钱成了她人生第一笔巨款,以至于多年之后还在记忆里不断享用。
话题二:“你会钓鱼吗?”
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开心按钮,似乎“钓鱼”二字带着两道光,立刻照亮她的双眼,紧接着就是自信满满的钓鱼回忆录:“会!我钓鱼很厉害哦!村子里的男孩子都比不过我!我们一起钓鱼,他们一条都钓不到,我能钓到桶都满了!他们黑心肝,跑过来打搅,要把我的鱼赶跑,可我还是能钓到!他们还说,我钓到这样多鱼,出嫁那天一定会下雨的,哼,结果我出嫁那天天气多么好!”
只要说到钓鱼,她就会滔滔不绝,关于钓鱼的故事会冲淡一切的不开心。“有一次我钓鱼到很晚,妈妈回到家看我还没有做饭,就拿起木棍要打我,我掀开水桶让她看到我钓到多少鱼,她一看到就笑起来了!”
关于钓鱼还有一个特别的记忆,是日军占领新加坡的时期,那年她十一岁,她的小村也有日本军队入驻。她很害怕日本兵,因为听过很多关于他们的可怕故事。然而,有一次她在河沟边钓鱼,远处有个中年日本兵看了好久,后来,他走过来,看着她的鱼桶对她竖大拇指,还连说带比划地告诉她,下次给她拿鱼钩来。结果过了几天,他真的带来一包鱼钩给她,有金色的,有银色的,很精美,而且有很多个,她用了好几年。想必这个日本兵也是个钓鱼爱好者,说不定来自某个多水的小镇,所以应征入伍时,有限的行囊里还宝贝似的放入鱼钩,即使经过血雨腥风的战场,风尘滚滚的跨国奔袭也舍不得丢下。最终他把这个小小的珍藏,在不知名的南洋小村落里,送给了这个怯生生的华人女孩。是不是因为看到她,想起了他远在家乡的小女儿呢?
话题三:“你会讲几种话?”
对这个问题,她的回答一定是“我什么话都会讲!”之后再掰起指头细数下来:“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潮州话、海南话,五种都会!” 在新加坡的华人以这五种方言为主,所以对她来说这就是日常需要的所有语言了。这里很多华人都会其中两三种,因为有些跨方言的联姻。但五种语言都会讲的却并不多见。
她有时会问我:“你会讲什么话?广东话会吗?”她的目的不是要了解我会讲什么话,而是要引入关于她语言能力的话题;听见我回答“不会”,她就更加得意了。
而且,她每次告诉我她的更厉害之处:“我讲这些话是不会漏出口音的,讲什么话像什么人。我讲海南话,人家以为我是海南人,我也不说破!我的朋友阿香姐就衰了,她讲话会漏音,我就跟她说:‘阿香姐,你漏出客家音了!人家就知道你是客家人了!’”身为客家人的她,太自豪于自己的语言能力了,因此对同乡的阿香姐嘲笑起来毫不留情。

《妈妈的花样年华 》剧照   图源网络
当年的乡村,各种乡音的人聚居一处,彼此来往又密切,经常左邻煮了好吃的会分给右舍,东家的父母不在家就把孩子托付给西家,语言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除了这五种方言之外,她的普通话和马来话也讲得很好,这在她这个年龄里也是难得的。因为她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没有受过教育,只会讲自己的方言。而她有机会读完了小学,就学会了华人通行的普通话,以及作为新加坡国语马来语。此外,她还跟着儿孙们学会了简单的英文。现在的新加坡以英文教育为主,很多年轻华人都只会讲英文。年轻一代几乎都不会说自己先辈的方言,甚至普通话也不太会了,像她这样的语言天才更不容易再出现了,所以不能不自豪啊,实力不允许!
这几个话题大约是联系旧日的风筝线,只消轻轻一拉,在不同年龄段飞旋许久的她,都会被瞬间拉回到那个懵懂青涩的时光,一一细数那时的珍宝,不再被眼前的烦恼缠绕分毫——老人变小孩,其实就是这样变的吧?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