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北美候鸟长辈社区】:
  • 一起交流:在美生活、就医、法律问题
  • 一起了解:身份延期、绿卡与入籍、父母养老、隔代育儿、鹊桥
  • 随时分享:赴美回国各类信息、子女求职内推等
请加  @汤圆 备注群名(微信: tangyuanus
投稿/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原创图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转载请加上二维码
作者 | 黄桂稠酒
里的这些想法由来已久,一直起因要与今年以来的几件事情联系起来。
记得不久前北美候鸟家长群的群主@汤圆曾在群里转发过一篇作家周梅写的名为《落叶终要归根》的文章,而好像此前@勤耕-西安雁塔区-湾区 也转载过一篇北美老候鸟夫妻最终回国的文章让人唏嘘不已,那时候在想当初在来美国生活之前,所有人最初一定会想象向往,也相信这边该是有多么多么的幸福美满。
再往前,是北美候鸟群里今年春天三月前后在群里曾连续转发湾区那个北美渣男的报道,想必大家该不会遗忘。
无独有偶,在我今年赴美至今近一年的时间里,差不多每天都会遇到街区附近一家老年公寓门口的华裔老人们,他们早年与你我一样曾是候鸟,而今已不再能飞回去落叶归根,我在与他们接触后,有意无意中总是能看到听到一些他们的故事。
>> 相关阅读:
摄影来源群友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
年初,北美候鸟群里大家义愤填膺的北美渣男事件中,那对候鸟西安老夫妻的境遇或许对我们每个人触动都很大。当下甚至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想必大家一定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感慨和看法。
这对父母十多年来省吃俭用每年自费购买机票过来呆上半年照顾女儿一家,在湾区女儿女婿家里的儿孙面前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中美两国跨国飞翔操持家务,带大了一对孙子孙女。然而最后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直陪伴着孩子们并直至女儿重病临终关怀,这一切可谓情深至致!
纵观其女儿一生,是她父母二人像老师一样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教授感染着儿孙两代人,可结果如何?美国的法律只看遗嘱文本条款,不认中国文化里人们的伦理道德亲情孝道,女儿走后没有给亲生父母留下一文养老银子,就连那对从小带大亲亲的孙子孙女目睹家里变故前后所有的一切,当看到外公外婆被扫地出门连回家机票都受限的时候也对此沉默,但却早早接纳了爸爸的新欢自己的后妈进门。
每每想起这个在这边湾区真实发生的我们身边“旷世经典”故事,真让每一个海内外的华人闻之潸然泪下,其细节片段可谓骇人听闻!这对含辛茹苦一辈子都在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影响着儿孙两代人,他们女儿家的湾区豪宅大屋前院后院也曾有过自己与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天伦之乐的欢声笑语和视频照片,转瞬却无容身之地让人心痛。不久前这对丧女的西安候鸟爸妈最后还是在女儿北邮北美校友会的社会募捐资助下才了了官司,并支付机票隔离宾馆等各项费用后带着女儿的骨灰永远离开了那片伤心之地,终于踏上了落叶归根的候鸟回乡之路。善良的人们啊!难道这就是大家心里总是认为父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得到的回报吗?是可怜的父母无私奉献一辈子做事不够明智明白吗?各位,我们早都告别成年将是或已老人了,面对眼前现实早年耳边那些“五讲四美”与时下心灵鸡汤式安慰自己的话已离今天的世界太远太远了。
还是托尔斯泰那句话说得好:幸福的家庭大致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杨先生曾写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书剖析过我们自己的糟粕,如向来传统的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报喜不报忧、好面子,都是喜欢展现光鲜亮丽的一面,尤其是来到国外后,于是乎微信视频里让身边及国内亲朋好友看到听到的在这边几乎家家大都是独栋大屋,儿孙绕膝,推杯换盏,郊游休闲,大洋游轮与周游列国的温馨场面,处处一派幸福无边的样子,然而这些家家随时都可上演,发发朋友圈的照片视频也是举手之劳,却似乎家家谁都从没有过不堪的一面。
实过日子最真实的却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往往看似繁花似锦物质充盈风和日丽的家庭背后或多或少也有着不为人知难以示人的一面,尤其疫情三年来儿女们大都居家办公,朝夕相处同处一室的时间长了,生活琐事碰撞磨擦几率大幅提高,所以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平日里各家父母亲身经历体验,外出游玩散步周边也能遇见左邻右舍或有过交流的同类候鸟家长,日子一长见多就成了熟人便会有了交流述说。
阿拉斯加冰川 | 摄影:山水~双牛之子
在北美候鸟的养老群和家长群里,今年曾好几次转帖带出的热议话题,看着看着都快触及当下候鸟家庭存在的诸多问题矛盾时,却回回都变成谈论家庭中怎样相处儿女与婆媳翁婿关系一般性话题,远不是有关北美候鸟家长们的最核心问题,更不是每一个候鸟家长都不可回避的话题,可不知为何每每总是话到了嘴边却又未说透,那就是落叶为什么终要归根与总想归根那么今天我来捅破这层纸,也来谈一点看法。
关注公众号,加入 海外家长群、家长养老群
位北美候鸟的家长们,您有没有这样的考虑或犹豫,那就是当儿女们定居美国已成无可更改的定局之时,您们是否考虑过未来去留,最终究竟要在哪里定居托付终身?这话问的可能您感觉一下有点突然有点早,但群里曾几次发过的帖子及前面提到的事例您该不会没有一点想法吧?这是一个早晚都不能回避的话题。
实的北美候鸟群里,北美候鸟社区给大家的的定义,是指特征明显,即每年南来北往,定期或不定期往返大洋两岸的如候鸟一般的家长们。这群人的年龄估计目前大多应该在55岁~65岁左右,而没有候鸟特征者不在此列。
所以说,已经到了要考虑选择的时候了,而且这边儿女多也很积极主动,一定会说绿卡办的越早越有利,而我自己也曾数次有这样一念闪过,却因多年返聘及家中种种原因割舍不下而放下了。原本这次过来计划好了所有的要件申请绿卡,但这近一年现实中在这边亲眼看到和听到的许多后便顿刻有了迟疑和一些想法,不久前已经明确婉谢,告诉孩子她们暂不要提及此事,原因当然不会直白的给孩子们说前面的那番话,只是说不想每年受180天羁绊的由头而已。
不时眼前总又想起家边老年公寓长椅上的那位入籍卖了国内房子,已经彻底断了后路的85岁上海老阿姨,当我不经意的问她为何独自一人住在老年公寓,还要自己做饭自己照顾自己起居而不与同在一个城市附近儿孙们住在一起时,她迟疑片刻只说了一句话:他们都大了,都忙了,家里不需要我了。迄今,这句话此话一直在我脑子里萦绕无法抹去。在这边申请老年公寓需要一定的身份门槛和需要排队,更有不同的档次之分,里面有不错的物质福利条件,可是对那些不会讲用中国老人们而言,受文化氛围语言表达的局限,其实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活动空间范围却是十分有限,外面的世界和诗与远方似乎与她们无关,语言沟通交流仅限于与几个周边身边的华人舍友打打麻将做做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小圈子,融合融入无从谈起,再则就是待转入下一阶段的养老院,直到不能动了与生命终结的那一天。
这边的日子里,日复一日的早晚两次遛狗,总是有意无意的走近她们,因可以讲尽情熟练的相互说说中国话,彼此见面都很高兴,这是一天最短暂开心的时刻,几天没见就像是缺了点啥。其实第一次相识还是她们老远看着我像个中国人,便打了招呼问我什么的干活?从此后因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也才知道她们再也回不去生她养她的故土家乡了。恍惚触景生情,一下子又似乎闻到见到了国内家乡那边的市井风情烟火气息,那有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和四通八达世界第一快捷现代的高铁交通与名山大川风土人情,还有自己闭着眼睛都熟悉的街道氛围和饮食味道,更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车子和手握着的养老医保卡,家里或许还有双亲老人兄弟姐妹七姑八姨和一堆晚辈侄子外甥,一群发小老哥们。
外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养老已是国内未来发展趋势,退一万步说儿女即便不在国内身边,除了亲戚朋友咱还有原单位的组织和社区家委会,有老领导老部下老同事老乡老友老同学,难听点说打个招呼最后一程应该没啥后顾之忧。
摄影 | 人淡若菊
些年来,大家彼此都是数次来到大洋彼岸的这边,无可争议的讲若论现代的物质生活与居住条件的确是国内无法相比,但人就是这么奇怪,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往往呆的时间一长,或来的次数多了其新鲜新奇感很快消失殆尽,可以肯定的说大部分人或许普遍都有这个感觉。
从我们自身感觉角度来看,在这边尽管住在城市传统街区还不是郊外,可除了儿孙家人之外,几乎一年都没有与外人说过话,每次去公园里都是离群索居,即便出门上街骑自行车坐公交地铁也如同面对空气,全程往返只是自言自语,与对面邻居出门碰面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偶遇也只是问个早晚之安哈啰而已,感觉进进出出就仅剩一个进出形单影只,真是老了的自己,而倘若住在郊区,或是零星孤立的独栋住宅,那进进出出更是只有自家人了。说实话在这边的日子里,大小对外交流、购物采买和出外驾车等几乎所有事项皆都由孩子们打理操办,我们已经几乎不与外界发生任何关系,每日楼上楼下是我们的天地,遛狗看娃娃做饭就是全部的生活乐趣,看微信刷手机变成唯一的精神寄托与消遣。再有看似一个屋檐下,可家里三代却是两国人,代沟都不说了,单是生活习性、起居习惯、育儿观念及三观认同的差异,尤其是对孙子的衣食住行不要发表任何意见,或家里再有个外国人,尤在中外文化政论观点上的分歧往往“水火不容”,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沟通交流也是理论上的,碍于面子于是乎便会有了同一个屋檐下长短不一令人窒息的“静默”期,但彼此人前却要装出温馨祥和的样子。

时常一下子感觉原先那个独立自主无所不能的我们自己没有了,活的就像一只笼中鸟一样,几乎丧失了对外交流的所有触角,原先常用熟悉的“社会化功能”完全退化,觉着自己都废了一样。由于极度缺少人文精神方面的需求和交流,没有除了家人以外的任何接触与述说对象,所以开始感到有焦虑烦躁出现却无处倾诉释放,对久居海外的候鸟家长来讲,这是一种任何物质条件和异国风情名山大川的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无法替代而产生的“精神寂寞”症,久而久之该何去何从,我们的灵魂和肉体在哪里安身?
尤其当我们自己的年老父母百年后不再牵挂,自然而然是走是留就显得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所以上面的那些事情和实际问题均对候鸟家长去留与是否,落叶归根等等的考虑,久而久之都会有影响。常言说得好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是不是真的挨得太近了而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才是呢?
况且儿女长此相处后也一定会有新的考虑,故候鸟们到底是在那边养老?是国内还是国外?哪里才是我们的最后安身之地?各位候鸟家长们您真的认真权衡推敲考虑过吗?是否也是顾虑重重,割舍不下而真是两难吧?感觉还是莫要说走一步算一步吧的话,因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唯物主义者,或许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一个先来的道理大家都懂,看来早做选择与决断应该纳入议事日程了。
摄影来源群友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
外,很抱歉!儿女晚辈们若看了这个也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与不安,毕竟你们已经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儿女二三,这个家理应是你们自己的空间,爸妈都懂。爸妈相信你们一定都是孝顺的孩子,或许真到那时也是因身不由己无法分身,不奢望你们为我们做什么承诺,父母长辈这一代懂得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更知道美国法律对家庭关系的定义。
妈眼下在这里无论去留,在这边的每一天不是想的到什么物质生活的多么富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更是精神层面的愉悦。爸妈只是想你们身处异国他乡有事业有家庭,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要给你们带来太多的分心与压力。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爸爸妈妈只是想尽早做个选择了断,最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这边哪里定居,总是期望暮年之后能保留一点属于自己独立与能有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氛围,周边不是很寂寞,有人文精神关怀的空间,有一个属于自己喜欢的归宿地。
天的这番话早已是看了听了也已想了很久,说出来了也就释怀了。
当然大家各自家庭的国内外情况不同,又因人秉性爱好而异,如候鸟家长中有的人语言学习及适应能力强,处理干净了国内所有事项,或还在这边有了个人事业发展则选择情况就大不相同。
但大多数的候鸟家长都很普通,或有语言障碍,也无法适应异国的文化,国内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等一些牵挂无法放下,加之近年因这边疫情、治安及语言表达等原因,子女也希望父母尽可能呆在家里放心些,这样往往自主活动范围空间就十分有限,可父母却长此难以适应。
死谷落日  | 摄影:闲庭信步
比如就医看病,在国内看病去医院相比这边那是太方便了,想去那家啥时间去挂什么科做什么检查自己说了算,可在这里即便是有医疗保险,但要与家庭保健医生、专科预约、预约数周数月等待等等冗长的环节,这对年龄越来越大有基础老年病的候鸟们简直是一种折磨,如若没有身份又没有医疗保险的老人来讲靠救护车和走急诊流程那就可能是天价账单等着你,所以候鸟家长的常有的牙痛、头晕、高血压、关节酸痛等常见频发症状能经常去医院吗?牙科诊疗负担得起吗?故大都能忍则忍,尽量不想给孩子们增加经济负担,显然这些纯属自家个人私事而没有类比可论,但其长期潜在的影响却是存在的。
因此无论是自己压根就从未考虑留在国外,还是先就这样吊着走一步看一步,或N年后再落叶归根,或跟随伴着儿女决定申请绿卡入籍留在这里,当然何种选择只要个人感觉哪样舒心合适都是合理合情的考虑,安好为上都对。
倘若留在国外,毫无疑问相信这边物质条件会更好,但我也相信他一定更是属于美国人的,因总是杞人忧天担心作为少数民族只会操着唯一母语的华裔老人你如何去融入这边的社会?谁又会去主动接纳包容你?候鸟家长朋友们,对你我这些即将或已经进入暮年的人们来说,包括我们自己还健在的父母双亲往往缺少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最最缺少的是对老年人的语言交流和心灵的精神关怀,缺少的是身边的陪伴守护,那怕每天的一个眼神一个照面一句面对面的问候,尤其是在异国他乡里孤独寂寞,甚至这无声世界的时间或许将是漫长的,在老年公寓养老院最后岁月,那个坐在昏黄炉火旁打盹的你向谁述说?如何面对?
建议候鸟家长们或许还是要及早超前考虑为好。毫无疑义,影响候鸟落叶归根选择的原因多方面,包括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但最主要还是精神方面,长期的孤寂压抑无处宣泄倾诉,所以“好山好水好寂寞”不但是年轻人的感慨,更是压垮候鸟父母们最终去留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没有对错之分。
千人千面,一家一款,不同原生家庭两种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价值观政治理念的三代人怎能没有碰撞?
有人认为这边好现代高科技与社会福利多多,可有人却愿意还是活在生你养你的祖国家乡熟知的人文氛围里更惬意,所以只有适合与否与因人之别而已,希望大家您和晚辈们能包容和理解他们的心里感触,让他们去留随心。
鸟家长朋友们、晚辈们,无论是落叶终要归根,还是落叶为什么总想归根自有各自道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为北美候鸟家长中一员的这些看法与想法由来已久,只是将多年来零零碎碎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集中归纳变成今天的文字写在这里了。一己之言,随心所愿仅此而已。
2022年12月10日 芝加哥
关注公众号,加入 海外家长群、家长养老群
- END -
候鸟活动招募啦!!进群请回复:加群+群名(群名如下)
  1. 长辈进
    群:
    退休养老群、隔代育儿群、养生健康群、美食厨艺群
  2. 子女进群 请回复“加群+接父母来美养老
  3. 北美鹊桥招募啦!(父母为单身子女牵线搭桥群扩建啦,进群:关注公众号,回复“加群+鹊桥"进群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

大家最近都在看:
欢迎加入北美候鸟家长社区,家长们的抱团分享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